目前國內發展較快,影響較大的小兒推拿流派,主要有三字經小兒推拿流派、張漢臣小兒推拿流派、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盲校派(又叫三分鐘小兒推拿、山東快手)四大流派,四大流派都發源於山東。
今天我們介紹一下三字經流派,大家可以在後面留言,說一下和你所學的手法、穴位有什麼不同,我們通過互相印證異同,來取長補短。
一、手法特色:
a、操作簡單易行;
b、每穴推拿時間久;
c推拿頻率快,且滲透;
d、兩穴聯推;
e、通治成人小兒。
二、取穴特點:
a、取穴少而精;
b、只取手肘以下穴位;
c、強調獨穴;
d、以清見長;
e、代替方劑。
手法特色
1
操作簡單易行:
三字經流派歸納起來只有推、揉、拿、搗、分合、運等常用手法。這樣比較容易掌握,運用也方便。要求操作時精神集中,操作手法柔和、持久、滲透、綿綿不斷。
2
每穴推拿時間久:
三字經流派採用穴位極少,又主張久推取效,一般選取的穴位推10min左右,甚至更長。《推拿三字經)原文中有「大三萬,小三千,嬰三百,加減良」的記載,治療年齡偏大的兒童或者成人,有時推的次數是以萬計算的。強調只要取穴正確,久推必然取效。
3
推拿頻率快,且滲透:
三字經流派的推拿頻率要求較快的,一般是每分鐘150次以上,尤其清瀉的穴位,以每分鐘200次左右為適宜。三字經推拿流派認為,在單位時間內加快推拿刺激的頻率,會讓穴位更好地透熱得氣,更好地推動氣血運行,加速臟腑氣化功能,以達療效。當然,原文中「推求速,惟重良」道出了三字經推拿的手法要領,在達到了一定要求的頻率量上,還必須手法沉著滲透才可以。
4
兩穴聯推:
個別情況下,同時可以推兩個穴位,如平肝清肺,同揉精寧、威靈等,兩穴聯推不僅會節約操作時間,更像中藥相須一般,增強了兩穴位彼此的功效。尤其平肝清肺的操作,臨床應用非常多,像外感風熱感冒高熱的患兒,用之清瀉肺熱,平抑肝陽,不僅可有效地退熱抑熱,還明顯減少、控制高熱驚厥的發生。
5
通治成人小兒:
《推拿三字經》第一句「徐謙光奉萱堂藥無緣推拿恙」,徐謙光開始研究推拿的伊始動機就是母親有疾卻服藥即吐,不能用藥物治療,只能嘗試採用推拿療法,結果收效甚好,所以才潛心鑽研總結,編著了《推拿三字經》,書中內容亦是成人小兒通治,李德修在未參加中醫院工作之前本已治療了不少成人,在兒科工作以後則專治小兒。其實臟腑經絡,成人小兒並無二致,不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正在發育當中。所謂「稚陽未充」「稚陰未足」,但是生機旺盛,雖抵抗力不足,但特別敏感,治療取穴,都是一樣,只是治療中以手法的輕重與時間的長短為區別。特別是手法方面,成人速而重,小兒速而輕,輕重是因為皮膚的堅嫩與感覺的敏鈍而不同。推拿時間上,成人長而小兒短。
取穴特點
a、取穴少而精:
三字經臨證取穴一般不超過5個穴位,李德修說:「取穴不宜多,多則雜而不專。」他認為,穴位是臟腑氣血的凝聚點,通過推拿的刺激,產生通經絡、活氣血、消瘀滯、扶正氣、驅病邪的治療作用。暖穴能催動人體生熱的能力;涼穴能催動人體散熱的能力;補穴能加強臟腑功能,扶助正氣;瀉穴能加強人體的排洩功能。因此,取穴必須少而精,若通身雜推則氣血亂動,只能造成混亂。
b、只取手肘以下穴位:
因三字經流派最初是通治成人小兒的,在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下,醫者在給異性實施推拿的時候諸多不便,只能操作手臂肘以下的穴位,經長期的臨床觀察,總結其不僅療效確切並且操作方便,不受天氣、環境、衣著的限制,所以沿襲至今,現臨床取穴也主要只取肘以下的穴位,很少用體穴,手前臂常用穴總共28個。
c、強調獨穴:
所謂「獨穴」,就是指在一定情況下,臨證只用一個穴位,長時間、重手法,堅持推,以得效為度,特別是對急性病更主張獨穴。《推拿三字經》說「治急病,一穴良,大數萬,立愈恙」。事實證明這一療法確實有效,是其他推拿流派沒有的,徐氏列舉了26個獨穴,其實凡是久用無弊療效明顯的穴位都可以採作獨穴。
d、以清見長:
三字經流派常用的28個穴位中,屬於涼穴的就有12個(心、肺、肝、二人上馬、五指節、天河水、胃、板門、六腑、膀胱、小天心、小腸),溫穴僅4個(腎、一窩風、黃蜂入洞、外勞宮),平性或其性質與操作方向有關的12個(脾、大腸、三關、陰陽、洗皂(用食、中二指分開,在鼻翼兩旁推揉。)、八卦、橫紋、陽池、天門、列缺、水入土、土入水)。古人謂「退下六腑替來滑石羚羊」「天河引水便同芩柏連翹」謂其性大寒,易傷人陽氣;而「推三關代卻麻黃肉桂」表明其性大熱,易傷人陰液。但三字經流派常以退下六腑清理與調節腸胃,以清天河水調理肺衛與大腸卻並未產生副作用,如徐氏認為,退六腑這一穴雖為涼穴,也非一味寒涼,同時具有壯水制火、滋陰潛陽之意,因此,兼有虛熱也可用它。但溫熱之法卻很少用之。
e、代替方劑:
推拿三字經》記載:「今定獨穴,以抵藥房,分陰陽為水火兩治湯,推三關為參附湯,退六腑為清涼散,天河水為安心丹,運八卦為調中益氣湯,內勞宮為高麗清心丸,補脾土為六君子湯,揉板門為陰陽霍亂湯,清胃經為定胃湯,平肝為逍遙散,瀉大腸為承氣湯,清補大腸為五苓散,清補心為天王補心丹,清肺經為養肺救燥湯,補腎水為六味地黃丸,清小腸為導赤散,揉二人上馬為八味地黃丸,外勞宮為逐寒返魂湯,拿列缺為回生散,天門人虎口為順氣丸,陽池穴為四神丸,五經穴為大聖散,四橫紋為順氣和中湯,後溪穴為人參利腸丸等。」以人們熟悉的某湯頭方劑類比推拿某穴位,這在小兒推拿並不普及而湯頭歌訣人人會背誦的時代為推廣小兒推拿發揮了一定作用。
特色療法:獨穴治病
三字經流派認為凡是久推無害、療效明顯的穴位,都可用作獨穴治病。臨床常用的有:
(1)清補大腸治療瀉痢:大腸經用清法多,補法少,主治腹瀉;慢性洩瀉、痢疾,先清後補,只推該穴可愈。
(2)揉陽池治頭痛:陽池左右揉同數,頭痛不論寒熱虛實皆效。
(3)推四橫紋治腹脹:四橫紋來回推,開臟腑寒熱,治腹脹。
(4)拿列缺開竅發表:列缺用拿法,發汗、解表、通竅之要穴。
(5)搗小天心治驚風:小天心用搗法,上下左右搗或直搗,治驚風,通經絡。
(6)揉掌小橫紋治咳嗽:掌小橫紋在小指掌指關節上方,尺側掌紋頭,揉之治咳嗽。
(7)運內八卦調節氣機:內八卦順運寬胸利膈,助運化;逆運降肺氣。
(8)清天河水祛內外熱:天河水清心除煩,並能瀉熱解表。
(9)退六腑瀉虛實火:六腑涼穴代表,主治火熱上炎,除通腑外,還治頭、目、牙、耳疼痛,實火最佳,虛火亦可。
(10)揉外勞宮治下焦虛寒、蛔蟲性腸梗阻:外勞官左右揉同數,善治下焦寒:外勞宮多推久推,還可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1l)揉一窩風治風寒感冒、腹痛:一窩風左右揉同數,主治風寒鼻流清涕或腹部受寒疼痛。
(12)揉二人上馬治腎虛先天不足:二人上馬左右揉同數,治腎氣先天不足,並能退虛熱。
(13)清肝經治肝鬱氣滯:肝經位於食指掌面,從指根推向指尖為清肝經,治肝氣鬱滯,心煩喜怒,口苦咽幹,腹脹納減。
(14)補脾經健脾助運治厭食、久咳:屈指上推為補,功同四君,若慢性咳嗽,日久不愈,也要用補脾經,以補母(脾)生子(肺)。來回推為清補。
(15)清胃經瀉胃腸熱:胃經用清,瀉胃火、清腸熱。
(16)清小腸利小便:小腸在小指外側,多用清法(從指根推至指尖,與上推為補相反),與導赤散同功。
(17)揉板門治上吐下瀉:板門不論虛實,上吐下瀉皆可揉之。
(18)掐五指節調和氣血:五指節即五指背各指間關節紋,揉、捻並掐之,以此和氣血。
文中提到的山東小兒推拿各大流派,大同小異,但又各有所長,都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經驗所得,很多時候雖然手法不同,但是卻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能達到治病救人的果效。所以需要我們互相印證,取長補短,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