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馮瑤 記者 安瑩 梅書華)武俠電視劇中,經常出現「大俠」用「絕活」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情節。現實生活裡,中醫中也存在一些特色療法,能達到良好的康復效果。4月9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江蘇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特色療法中心一探究竟。專家介紹,該中心僅特殊灸法就有十多種,除此之外,也開展一些微針針刺、刮痧、穴位貼敷、放血療法、藥物罐等療法,可治療骨關節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多種疾病。
△ 江蘇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特色療法中心醫護人員合影
「火龍」伏背治療,40分鐘患者腿腳變輕鬆
「今天感覺怎麼樣了?」在該院針灸康復科特色療法中心,針灸康復科副主任劉蘭英一邊治療一邊詢問患者的感受。只見她熟練地在患者背部輕輕蓋一層紗布,再沿著脊柱放置一副長蛇狀特殊灸具,然後在灸具內鋪上了厚約6cm的熱生薑碎沫,緊接著又放置了一層厚約3cm的艾絨。當劉蘭英將艾絨點燃後,患者背部燃起了一條「火龍」,接著她將長蛇狀灸具蓋子蓋在了「火龍」上,並用厚毛巾裹住灸具保溫。
「有了,有了,感覺熱氣往上到了頸部,往下到足底了。」不一會兒患者就有了回應。劉蘭英解釋,這就是督脈經的作用。40分鐘後,治療結束,患者輕鬆地站了起來。他告訴記者,自己66歲了,患有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病十餘年。劉蘭英介紹,患者是因為久坐較多,時間長了出現腰背部、雙臀部、雙下肢疼痛、僵硬、有沉重感,嚴重時翻身困難,腰背部、下肢明顯怕冷。曾在其他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排除免疫系統、腰椎椎管狹窄等問題,也做過多種治療,一直療效不明顯。去年下半年才找到她。患者表示,自己每周來做一次「火龍灸」,已經來了4次,疼痛、僵硬、沉重感緩解了很多,感覺走路比以前輕鬆多了,今天來治療是為了鞏固療效。
劉蘭英告訴記者,「火龍灸」學名為「督灸」,也被稱作灸中之皇,主要是在人體後背的正中線,也就是從頸椎到骶椎的督脈上,用特殊的灸法,發揮通督溫陽,濡養筋骨的功能。不僅可以保健養生,還可以治療陽氣不足的虛寒性疾病,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背部肌筋膜炎、產後四肢關節痛等。通過艾灸督脈可激發督脈及膀胱經經氣,調節五臟六腑功能,運行氣血,平衡陰陽的功效。
迷你藥罐,面部布陣治面癱
中心的另一名患者患有面癱,劉蘭英和護理團隊用一種特殊的迷你小藥罐為患者進行鞏固治療。該患者兩周前因受涼,早晨起床發現左側口眼歪斜,眼睛閉不上,流眼淚,喝水漏水。在神經內科診斷為面癱,內服營養神經藥物治療。一周前來到這裡,通過面部針刺和迷你藥物罐治療,病人症狀改善明顯。
醫生用拇指大小的藥罐在患者面部「布陣」。劉蘭英介紹,「迷你藥罐」主要是對傳統藥罐進行改良,每個藥罐約拇指大小,治療時將藥罐置於中藥飲片中一同煎煮,使藥液滲透至藥罐壁,再將熱氣騰騰的藥罐吸附到患者面部、關節等部位,對面癱、中風後關節疼痛、肌張力增高等功能障礙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據悉,江蘇省中醫院針灸康復科特色療法中心常規開展項目有六大類,第一類是灸法,包括雷火灸、督灸、艾條灸、艾柱灸、艾箱灸、天灸、隔物灸、隔鹽灸、隔姜灸、藥餅灸等;第二類是微針針刺,包括頭皮針、眼針、梅花針、火針、耳針、腕踝針、夾髓針、面針針刺;第三類是穴位貼敷;第四類是刮痧;第五類是放血療法;第六類是其他特色療法,包括藥物罐、藥棒穴位按摩治療、挑治、中藥熱奄包治療。
該中心治療的病種包含三種系統疾病。一種是骨關節系統疾病,包括強制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背部肌筋膜炎、骨關節炎。另一種是呼吸系統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還有一種是消化系統疾病,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腸炎。
(通訊員供圖 編輯 周冬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