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解碼》第九講 從「八畫」說漢字: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

2021-01-09 嚴師說字

上講我們了解了豎的意義和用法,這講我們繼續分析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

第三講我說過,漢字八畫的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易經」。易經是自然社會科學的結晶。漢字的基本筆畫來源於人的成長過程。人開始站立以後,就開始學步,移動雙腿,開始走步,就是撇「丿」和捺「 乀 」。撇和捺作構件表示牽引,旁出,延伸,也就是有力的作用。從撇和捺的書寫,可以感知兩個筆畫的不同。「丿」向左牽引,落筆由重及輕,輕輕提筆,表示陰柔,女人;「乀」向右牽引,落筆由輕到重,重重的按捺,表示陽剛 ,男人。下面我們分析有撇和捺組成的幾個字:人、入、八。

人(認)、入(如)、八(擬聲)從人的甲骨文、金文看,是人的側立行走的人的形狀。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特徵,多數動物是四肢爬行;人有手足分工,手幹活,腳行走。人楷化後,就用了「丿」和「乀」組合成人。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是僅指示人的形狀,還體現了人是男人和女人組合而成的,丿輕柔,代表女性,乀沉穩代表男性,是男人支撐女人之形。只有這樣才可以解釋「入」。入就是女人支撐男人,如我們常說的女娶男,入贅、倒插門,借「如」聲表示自外至內。《中華字通》對漢字不是就字論字,支離破碎的解字,而是對漢字進行通解,有規律的解字。不論是筆畫還是偏旁部首,還是獨體文,在不同的字中,表示的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才叫通解。在一個字中這樣講,另一個字中又有另一種講法,那就不叫通解。同樣漢字「八」也是兩人,甲骨文畫的是兩人相背之形。做漢字的構件,均表示分合兩個意思,兩人四肢相合表示數目八。聲音是模擬斷物之聲。

人的讀音來源是怎樣的?首先要了解人和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是思維,人有思維,有意識,能認識事物,這是人和動物的最本質區別。人楷化後,從人的形狀演變為男人和女人的合理組合,更為重要的是它的借音的奧妙。借「認」聲突出了人能認識事物的特性。我們看繁體「認」,言表示會說話,有語言;刃表示用文字記錄事物,見過早期文字(甲骨文)是用刀刻在虎骨頭上的;心表示有思想,有意識。通過人的讀音我們就更進一步理解人,給人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即會用語言交流,會記錄,有思維,能直立行走的高級動物。「人」這個字是人一生最難讀懂的字,在「天、地、人」三才中人指「意識」範疇,如「以人為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在漢語的對外推廣中,我們把「人」統統翻譯成英語「man」是不確切的,「man」可以譯為「人」,但「人」在不同的語境中都譯為「man」是形上學。「以人為本」中「人」的應該譯為「human thinking 」。

英 [hju:mn θiki] 美 [hjumn θk]

乂(宜)、爻(要)、刈(乂)第一個字是撇和捺相交,丿表示陰柔、女人,捺表示陽剛、男人;陰陽相交要恰當,男女結合要般配。所以,借「宜」聲表示陰陽結合,男女婚配要適宜,脾氣相投、門當戶對。可引申為治理得宜。乂有個兄弟爻,兩個乂上下組合的「爻」,天地萬物陰陽相交,揭示萬物之規律,可效天下之要,借「要」聲就是此意。在化學平衡理論中的電離平衡和易經中陰陽平衡是相通的。乂還有個兒子刈,是乂和刀的會意,乂是適時治理,刀是指用於除草的工具,總體表示適時治田除雜草,如「禾鋤日當午 汗滴禾下苦」中午鋤草可以把草鋤下曬死。

義(宜)、儀(宜)、議(義)從義的繁體「義」看,義是我和美的省形。表示美我或我美。美是一種心靈和外表的和諧之美。借「宜」聲表示以某人為榜樣,從而效仿,以正自己的風度、容貌。是「儀」的古字,表示自己的威儀。後簡化為「義」,乂表示治理得宜,「丶」表示指示作用,明示人們修飾自己的儀容要適宜,不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義和繁體義形義是相同的。義是儒家的重要理論標誌之一,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義排第六位,有羞惡之心謂之義,有不欺之心謂之信,信排第四位,說不講信義之人,謂之「四六不通」。義可引申為1.定義:以某一標準作參考,對人工物、大自然種類的屬性、結構、功能、形態、標量等進行適宜的界定(概括);2.正義: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等;3.情誼:有情有義、忘恩負義等。議是乂的孫子、義的兒子。是義和言會意生的字,義是選擇適宜的,言指語言,總體會意就是討論問題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案。議是定事之宜;論是道事之理。

1.三個容易寫錯的字—化、匕、七

化(呼哇)、匕(卑禮)、七(起)三個容易寫錯的字,化和匕是一丿,七是一斜橫。化中一丿和豎彎鉤「乚(隱) 」相交叉,匕的一丿和豎彎鉤「 乚 」相連,不交叉。

化(呼哇)「 」是人的變形,豎彎鉤「乚」表示人跪倒或躺著之形,丿表示陰,這裡表示人死入陰間,即人死亡。「 」是化的初文,「 」繁化為化,構形的場景發生了變化。一個活著站立的人守著一個死了躺著的人構成的畫面。讀音的來歷是人死親人痛哭發出的「呼哇、呼哇」的哭聲。是呼哇二字的切音。可引申為生死的過程。進而引申為質變,我們常說的化學這個學科就是研究物質質變的過程,化學是研究物質的微觀變化,易學是研究物質的宏觀變化,兩者的變化原理是相通的。萬事萬物,千變萬化,變化的道很簡單:足數則生,增數則長,減數則衰,數盡則亡。變是化之漸,是增減,是量變,化是變之度,是生滅,是質變。

匕(卑禮)是人的變形。豎彎鉤「 」表示下跪的過程,丿表示陰,表示女子、小的。讀音是「卑禮」二字的切音,卑表示下跪,禮表示行禮,總體表示女子行禮。匕作構件表示與雌雄有關,表示小的、女的。如比、妣、秕、牝(品)、匙(池)。

七(起)甲骨文與「十」同形。楷書中,豎折勾「乚」表示陽轉陰,比喻七月的天氣;加斜橫表示切分寒暑,指七月是一年中寒暑變化的分界線。古音讀「催」,表示七月是催人農忙的季節,搶收搶種,一日辦九日糧。後音變為「起」。表示七月是陽轉陰,天上的熱氣減弱,地上的陰氣悄悄起來。作字的構件表示切分,如切、柒(切割書皮,取樹汁作裝飾塗料)、虎(虎牙如刀子切物)。

1. 二人組成的字—化、比、從、北

比(匕)從比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比是一前一後兩個人,表示親密。楷書作「比」,借「匕」聲表示大的護著小的,或男的護著女的同行。

從(聰)以「人跟在人後行」表示聽從。借「聰」聲表示凡是要聽從聰明者的話,服從見識高的人。《說文解字》:「從,相聽也。從二人。」

北(蔽的同聲近韻)從甲骨文和金文看,是二人背對背之形。是背的初文。借「蔽」聲表示隱蔽陰暗方為北。古人習慣面向南背向北而坐,所以以北表示陰暗寒冷的一方,即北方。古代帝王背北面南向陽而治,所以北表示尊位。北為上座。

比、從、北、化均為二人組成的字。比為比較;從為相從;北為相背;化為變化。有比較才擇善而從之,從之則生背,背之則生化。四字生動表現了人類的生態。

3.常見的由兩撇組成的字—勿、物、匆、彳

勿(無)很多文字學著將「勿」的甲骨文、金文看作是「用刀去屑」,無法通解含有勿的相關的字。只有看作人弓腰,雙手揚場,才能通解含勿的字。勹(包,布交切)圓弧的泛形,這裡表示人躬身之形,加兩撇表示兩手牽引,即雙手揚場。借「無」聲表示揚場是為出去無用的糠秕。可以引申為不、不要,如勿用、勿入等。

物(勿)是牛和勿的會意。勿表示不,這裡是不一樣,總體會意是不一樣的牛,多種顏色的牛,即雜色牛。表徵天地萬物雜然相處。物可引申形色、形質,泛指天地間萬物。《說文解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從牛,勿聲。」哲學上的物質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匆(囪)從匆的字形結構來看,是勿和點「丶」的會意。勿表示揚場出去渣秕,揚場就是借風吹去塵秕。加點「丶」,指示揚場需要風,要搶風頭揚場,匆有急忙之意。借「囪」聲表示煙從煙囪中冒出,像揚場過程中塵秕隨風飄散。本義行動急促,如匆忙、來去匆匆等。

行(形、杭)行是有彳(chi踟)和亍(chu躇)組成的字。彳一個「亻」加一「丿」,這個「亻」指站立的人,丿指牽引,引動腿腳向前邁步,指投足邁步,走路的前期動作。亍指兩足運動中短暫停頓的過程。字形的場景圖是人走路的過程。這個構形有兩個讀音,借音不同,意義不同。借「形」聲表示人走路的形態多種多樣,喻意萬事萬物(五行)的運動狀態在不斷變化。借「杭」聲表示縱橫序列。引申為不同的職業,如行業、銀行等。

兩丿表示雙手旁引或雙足旁出。即雙手和雙足的用力作用。

4.常見的含有三撇的字—須、修

丿表示陰柔,三撇的「彡」是三的變形,表示多的。三變形後意義就會增加。彡做偏旁,在漢字中表示柔軟的毛髮,如須、衫等;並引申為裝飾,如形、珍、修

須(需)須是有彡和頁組成的字,頁指示人首(人頭);彡表示多毛。字形會意為面毛,指鬍鬚。後來好事者為了區別頭髮,就在須的上面加了一個「髟(標)」表示頭髮在上,鬍鬚在下。古音借「秀」聲,表示禾苗成熟吐穗,像人成年生須樣。後借「需」聲表示求索。可引申為必須、必得。如必須努力、務須注意等。須以「人長成人後方生須」表示必要條件;需以「老者祈雨」的意象表示需求,需要。

修(羞)修是有彡和攸組成的字。彡含有裝飾、美化之意;攸指拿著一種焙燒的儀器,燙人背部,用於治病,如火罐。以「治病」作隱喻參照,表示物有損壞而治理裝飾。借「羞」聲表示東西破舊難看,羞於見人,而進行裝飾。

5.為什麼漢字書無兩捺

「書無兩捺」是因為撇屬陰,寫來輕滑柔順;捺屬陽,寫來剛勁沉穩。字書兩捺,有失平衡。有捺的獨體文組成的合體字要作結構變形。原則是改左不改右,如林、糧、炊、棘等;改上不改下,如谷、棗(棗)等;改內不改外,如令、寨、條、茶等。目的是服從漢字「重心明確、結構平穩、筆試向心」的結構總則。不過現在有些印刷漢字存在「書存兩捺」的現象,如汆(爨躥cuan)、衾(寢)、褰(虔)等。

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就介紹這些,下講我們接著分析折的意義和用法。謝謝大家觀看!

相關焦點

  • 《漢字解碼》第七講 從「八畫」說漢字:橫的意義和用法
    先講一橫的意義和用法。一、一橫的意義和用法1、表示陽數(或天)如一、日、西等。一(擬聲)甲骨文以一畫表示從無到有的數目。楷書受易學思想的影響,以「一橫破天」表示盤古提起巨斧一下子劈開混沌(渾天說指「宇宙蛋」)。讀音是模擬劈物的聲音。日(擬聲)甲骨文畫圓形中間加一點,指天上最大的發光體為日(太陽)。
  • 漢字的八畫才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在用筆畫建立我們今天看到的楷體字(正體字)的過程中,首要是規定漢字八畫的基本意義,沒有一個確定的筆畫意義,不可能去拼湊漢字。同樣古人也沒有給我留下筆畫意義的可參考文獻。由象形圖案來創造文字,圖案和圖案會意造字,都離不開原始的表象,表意具體但不全面。我們破解甲骨文,還是從象什麼區推斷,或者依據留下來古代經典書籍,去關聯推斷,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性。如這個"夏(夓)"字的上古形體較為複雜。
  • 「漢字」名稱(楷書)的由來(漢字八畫是破解獨體文的關鍵)
    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產生於周朝,小篆是秦始皇「書同文」的書體,文字形體有嚴格的規定,不可隨意亂寫。在秦始皇的功績中,本人的觀點是他統一文字的功勞超過他統一中國。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我們泱泱大中華,就像現在的歐洲,即使有個歐盟存在,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永遠也是四分五裂的。篆書是用圓曲形的線條圍繞而成的書體,有明確的重心,筆勢向內包圍,反映了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篆書難寫,實用性差。
  • 書法中的撇畫和捺畫,你知道幾種寫法?
    練習書法,無論是哪一種書體,都離不開撇畫和捺畫。它們是組成漢字的最基本筆畫種類。撇畫一般可分為豎撇、直撇、弧撇、 回鋒撇和短撇等幾種。捺畫可分為斜捺、平捺和反捺等三種。學習書法如果能寫好這些筆畫,才算基本掌握了筆畫中撇和捺的特點。
  • 漢字的演變和筆畫拓撲
    每一個字都是一首優美的詩,精妙的畫。而且構成了系統的「造字鏈」與「讀音源流」,可作音、形、義通解。楷書規範了漢字書寫的筆順:(1)先上後下,如「言」字;(2)先左後右,如「他」字;(3)先外後內,如「周」字;(4)先撇後捺,如「人」字;(5)先橫後豎,如「十」字;(6)先中後旁,如「水」字;(7)先進後關,如「圍」字。
  • 以「撇、捺」為主筆的偏旁部首書寫變化規律
    漢字偏旁的筆畫特點、書寫規律和結構方式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徵。因此只要尋找偏旁的書寫規律,然後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五,這樣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鋼筆字的書寫要領了。下面分析以「撤、捺」為主筆的字書寫規律。一、合金會含,撇捺相合:「人字頭」中的撇捺組合時,撇捺起筆相接,撇高捺低,交匯點偏在左上格,撇捺交合的角度約為90度,撇捺向左右舒展,下面的偏旁中如有長橫、撇捺等筆畫,須收縮避讓。如圖一:二、分貧公翁,撇捺相離:「八字頭」中的撇捺組合時,撇捺起筆相離,撇低捺高,撇捺的起筆都在左上格,捺畫的起筆在撇畫的反向延長線上,撇捺交合的角度也大約為90度,撇畫較短,捺畫舒展。
  • 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講好漢字故事,方法之一是「字源分析法」。要分析字源,就需要聯繫傳統文字學的「六書」理論。  漢字是「畫」出來的  說到漢字的造字方法,離不開「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四書」。  象形和指事兩種方法創造的漢字,往往是通過描摹事物形象,所以容易給來華留學生形成漢字是「畫」出來的印象。
  • 不在乎筆畫筆順學不好漢字
    據溫佩素介紹,她進學校最開始接觸的教學內容就包含漢字的筆畫與筆順。這門課在華校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中都是作為基礎課來教的。在課堂上,老師會先讓學生讀課文,然後選幾個生字,接著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給學生看。課下也會布置作業用以練習。「平時書寫漢字的時候我會特別注意筆順,比如在我的筆記上就記著:九(第一筆是撇,而不是橫折鉤)、為(第一筆是點,而不是橫豎鉤)、長(第一筆是撇,而不是橫)。
  • 【連載】漢字筆畫筆順書寫示範08講(豎提、長)
    (溫馨提示:觀看視頻需要流量,建議在wifi下觀看)丁永康老師是著名書法家
  • 一把打開漢字書寫奧妙之門的鑰匙——楊景舒的《漢字書寫解碼》
    就像評論家吳川淮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他的方法,他的步驟,是他在認真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尤其當代人的基礎上完成的。」「他用理工思維理解漢字書寫是這一本書最大的亮點,也是啟迪人寫好字的關鍵。」任何理論性的發現和建樹,無不是建立在功成必在我的莊嚴使命感和無畏一切困難的自信氣魄之上,而支撐這種使命感和自信氣魄的必然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人生歷練。
  • 帶你認識漢字文化: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
    在漢字八種字體的演變簡化過程中,最重大的變革有兩次:一次是小篆的推行,這是歷 史上 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次漢字簡化運動;一次是隸書的產生,這是漢字發展史上最大的一 次字形定型化運動。漢字由不定型到定型,異體字大大減少,也是一種簡化。兩次大的運動 都是使漢字趨簡避繁,趨易避難。但是,漢字字形還有繁化的一面。比如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出現了同音替代的假借字。
  • 永字八法,八個基本筆畫書寫要領詳解
    傳統的漢字基本筆畫:有八種,即「點(丶)、橫(一)、豎(丨)、撇(丿)、捺(乀)、折(乛)、提(/)、鉤(亅)」。它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單位。由此衍生的組合筆畫約50種左右。永字八法就是指傳統的八種漢字基本筆畫,代表中國書法中筆畫的大體。八種基本筆畫之前也有略講過出鋒的問題。
  • 漢字筆順規則-小學生必備
    漢字的筆順規則是:先橫後豎(如:「幹」),先撇後捺(如:「八」),從小到大(如:「主」),從左到右(如「林」),先進後關(如:「田」),先中間後兩邊(如:「水」),從外到內(如:「回」)等。如「仗」,筆順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丶。筆順是否正確,關係到書寫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壞。
  • 用拼音識字與漢字形成的理論體系相背
    從尢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是在手指上加了一橫,寓意手多一指。橫和撇「」在多數漢字中表示手,如有、友、左、右等中的「」都指手。是由「十」演變而來,「十」指手的的十個手指,借「拾」聲,說兩手相合,正十個手指。十變形為「」變形就增義,豎「丨」改撇「丿」說明手是做工用力的。「乚」指示一個多餘的彎曲的手指,尢為十指多一指,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手有六指的;尢後加點「丶」繁化為尤,用於區別尢,「丶」指示多出的那一指。
  • 漢字筆畫名稱表
    漢字的筆順規則是:先橫後豎(如:「幹」),先撇後捺(如:「八」),從小到大(如:「主」),從左到右(如「林」),先進後關(如:「田」),先中間後兩邊(如:「水」),從外到內(如:「回」)等。如「仗」,筆順為丿,丿丨,丿丨一,丿丨一丿,丿丨一丿丶。筆順是否正確,關係到書寫的速度和字形的好壞。
  • 《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 漢字規範被曝仍存問題
    歷時10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於近日在中國政府網公布,這是對50餘年來漢字規範整合優化後的最新成果,對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範化、標準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今後我國通用規範漢字總數為8105個,其中收錄了「閆」等226個簡化字,「淼」等45個異體字升級為規範字。  該字表2009年公開徵求意見時,曾因改變44個漢字的字形、筆畫引發爭議。
  • 有關漢字筆畫的知識要點
    一、知識要點筆畫就是構成字形的各種形狀的點和線條,筆畫大致有24種,其中基本筆畫是:點、橫、豎、撇、捺、提、鉤、折8種。要領:分清筆畫是正確書寫漢字的基礎;要善於區分形近筆畫。二、考題精析【例題】請你按姓氏筆畫和字母表的順序把下列名單重新排列。王林李偉丁軍戚鋼柏玲(1)按姓氏筆畫從少到多:(2)按姓氏大寫字母先後排名:【答案】(1)丁軍、王林、李偉、柏玲、戚鋼。(2)柏玲、丁軍、李偉、戚鋼、王林。
  • 漢字變身數字 成都民間專家讓電腦聽懂中國話
    1~9代表橫豎撇捺,兩三個數字就代表了一個漢字。歷經10年研究,成都民間專家鍾林破解漢字神秘「基因」——把上萬個漢字濃縮於1~9的9個數字中,從而讓漢字在數位化浪潮中獲得了全新的生機和無限的應用空間。
  • 漢字總共有多少個筆畫?其實你只要學會一個字就可以了
    漢字到底有多少個筆畫,有的人說是28個,有人說是31個,其實這個數量都是不對的,真實的筆畫數量超過了以上的兩種說法,我們常用的就有40多個。這麼多的筆畫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且高效的學習好呢?我是結合了現在的思維導圖的方式,通過一個「永」字按照:點、橫、豎、撇、捺、折、提、鉤這八個筆畫的基本形態和它的變形形態來進行分析,這樣,初學者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學好或已經有基礎的朋友可以對比自己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加以完善。這正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 掌握一個漢字規律,寫好半包圍結構的字
    經常提到一個詞——漢字結構,其實漢字結構無非就是從「上下左右」四個維度來安排的。 顧名思義,上下安排的叫上下結構,左右安排的叫左右結構,延伸一下,上下結構中還包括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還包括左中右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