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講我們了解了豎的意義和用法,這講我們繼續分析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
第三講我說過,漢字八畫的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易經」。易經是自然社會科學的結晶。漢字的基本筆畫來源於人的成長過程。人開始站立以後,就開始學步,移動雙腿,開始走步,就是撇「丿」和捺「 乀 」。撇和捺作構件表示牽引,旁出,延伸,也就是有力的作用。從撇和捺的書寫,可以感知兩個筆畫的不同。「丿」向左牽引,落筆由重及輕,輕輕提筆,表示陰柔,女人;「乀」向右牽引,落筆由輕到重,重重的按捺,表示陽剛 ,男人。下面我們分析有撇和捺組成的幾個字:人、入、八。
人(認)、入(如)、八(擬聲)從人的甲骨文、金文看,是人的側立行走的人的形狀。這也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顯著特徵,多數動物是四肢爬行;人有手足分工,手幹活,腳行走。人楷化後,就用了「丿」和「乀」組合成人。意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不再是僅指示人的形狀,還體現了人是男人和女人組合而成的,丿輕柔,代表女性,乀沉穩代表男性,是男人支撐女人之形。只有這樣才可以解釋「入」。入就是女人支撐男人,如我們常說的女娶男,入贅、倒插門,借「如」聲表示自外至內。《中華字通》對漢字不是就字論字,支離破碎的解字,而是對漢字進行通解,有規律的解字。不論是筆畫還是偏旁部首,還是獨體文,在不同的字中,表示的意義都應該是相同的,才叫通解。在一個字中這樣講,另一個字中又有另一種講法,那就不叫通解。同樣漢字「八」也是兩人,甲骨文畫的是兩人相背之形。做漢字的構件,均表示分合兩個意思,兩人四肢相合表示數目八。聲音是模擬斷物之聲。
人的讀音來源是怎樣的?首先要了解人和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是思維,人有思維,有意識,能認識事物,這是人和動物的最本質區別。人楷化後,從人的形狀演變為男人和女人的合理組合,更為重要的是它的借音的奧妙。借「認」聲突出了人能認識事物的特性。我們看繁體「認」,言表示會說話,有語言;刃表示用文字記錄事物,見過早期文字(甲骨文)是用刀刻在虎骨頭上的;心表示有思想,有意識。通過人的讀音我們就更進一步理解人,給人下一個確切的定義。即會用語言交流,會記錄,有思維,能直立行走的高級動物。「人」這個字是人一生最難讀懂的字,在「天、地、人」三才中人指「意識」範疇,如「以人為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在漢語的對外推廣中,我們把「人」統統翻譯成英語「man」是不確切的,「man」可以譯為「人」,但「人」在不同的語境中都譯為「man」是形上學。「以人為本」中「人」的應該譯為「human thinking 」。
英 [hju:mn θiki] 美 [hjumn θk]
乂(宜)、爻(要)、刈(乂)第一個字是撇和捺相交,丿表示陰柔、女人,捺表示陽剛、男人;陰陽相交要恰當,男女結合要般配。所以,借「宜」聲表示陰陽結合,男女婚配要適宜,脾氣相投、門當戶對。可引申為治理得宜。乂有個兄弟爻,兩個乂上下組合的「爻」,天地萬物陰陽相交,揭示萬物之規律,可效天下之要,借「要」聲就是此意。在化學平衡理論中的電離平衡和易經中陰陽平衡是相通的。乂還有個兒子刈,是乂和刀的會意,乂是適時治理,刀是指用於除草的工具,總體表示適時治田除雜草,如「禾鋤日當午 汗滴禾下苦」中午鋤草可以把草鋤下曬死。
義(宜)、儀(宜)、議(義)從義的繁體「義」看,義是我和美的省形。表示美我或我美。美是一種心靈和外表的和諧之美。借「宜」聲表示以某人為榜樣,從而效仿,以正自己的風度、容貌。是「儀」的古字,表示自己的威儀。後簡化為「義」,乂表示治理得宜,「丶」表示指示作用,明示人們修飾自己的儀容要適宜,不可東施效顰,適得其反。義和繁體義形義是相同的。義是儒家的重要理論標誌之一,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義排第六位,有羞惡之心謂之義,有不欺之心謂之信,信排第四位,說不講信義之人,謂之「四六不通」。義可引申為1.定義:以某一標準作參考,對人工物、大自然種類的屬性、結構、功能、形態、標量等進行適宜的界定(概括);2.正義: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見義勇為、義不容辭等;3.情誼:有情有義、忘恩負義等。議是乂的孫子、義的兒子。是義和言會意生的字,義是選擇適宜的,言指語言,總體會意就是討論問題要選擇最合適的方案。議是定事之宜;論是道事之理。
1.三個容易寫錯的字—化、匕、七
化(呼哇)、匕(卑禮)、七(起)三個容易寫錯的字,化和匕是一丿,七是一斜橫。化中一丿和豎彎鉤「乚(隱) 」相交叉,匕的一丿和豎彎鉤「 乚 」相連,不交叉。
化(呼哇)「 」是人的變形,豎彎鉤「乚」表示人跪倒或躺著之形,丿表示陰,這裡表示人死入陰間,即人死亡。「 」是化的初文,「 」繁化為化,構形的場景發生了變化。一個活著站立的人守著一個死了躺著的人構成的畫面。讀音的來歷是人死親人痛哭發出的「呼哇、呼哇」的哭聲。是呼哇二字的切音。可引申為生死的過程。進而引申為質變,我們常說的化學這個學科就是研究物質質變的過程,化學是研究物質的微觀變化,易學是研究物質的宏觀變化,兩者的變化原理是相通的。萬事萬物,千變萬化,變化的道很簡單:足數則生,增數則長,減數則衰,數盡則亡。變是化之漸,是增減,是量變,化是變之度,是生滅,是質變。
匕(卑禮)是人的變形。豎彎鉤「 」表示下跪的過程,丿表示陰,表示女子、小的。讀音是「卑禮」二字的切音,卑表示下跪,禮表示行禮,總體表示女子行禮。匕作構件表示與雌雄有關,表示小的、女的。如比、妣、秕、牝(品)、匙(池)。
七(起)甲骨文與「十」同形。楷書中,豎折勾「乚」表示陽轉陰,比喻七月的天氣;加斜橫表示切分寒暑,指七月是一年中寒暑變化的分界線。古音讀「催」,表示七月是催人農忙的季節,搶收搶種,一日辦九日糧。後音變為「起」。表示七月是陽轉陰,天上的熱氣減弱,地上的陰氣悄悄起來。作字的構件表示切分,如切、柒(切割書皮,取樹汁作裝飾塗料)、虎(虎牙如刀子切物)。
1. 二人組成的字—化、比、從、北
比(匕)從比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比是一前一後兩個人,表示親密。楷書作「比」,借「匕」聲表示大的護著小的,或男的護著女的同行。
從(聰)以「人跟在人後行」表示聽從。借「聰」聲表示凡是要聽從聰明者的話,服從見識高的人。《說文解字》:「從,相聽也。從二人。」
北(蔽的同聲近韻)從甲骨文和金文看,是二人背對背之形。是背的初文。借「蔽」聲表示隱蔽陰暗方為北。古人習慣面向南背向北而坐,所以以北表示陰暗寒冷的一方,即北方。古代帝王背北面南向陽而治,所以北表示尊位。北為上座。
比、從、北、化均為二人組成的字。比為比較;從為相從;北為相背;化為變化。有比較才擇善而從之,從之則生背,背之則生化。四字生動表現了人類的生態。
3.常見的由兩撇組成的字—勿、物、匆、彳
勿(無)很多文字學著將「勿」的甲骨文、金文看作是「用刀去屑」,無法通解含有勿的相關的字。只有看作人弓腰,雙手揚場,才能通解含勿的字。勹(包,布交切)圓弧的泛形,這裡表示人躬身之形,加兩撇表示兩手牽引,即雙手揚場。借「無」聲表示揚場是為出去無用的糠秕。可以引申為不、不要,如勿用、勿入等。
物(勿)是牛和勿的會意。勿表示不,這裡是不一樣,總體會意是不一樣的牛,多種顏色的牛,即雜色牛。表徵天地萬物雜然相處。物可引申形色、形質,泛指天地間萬物。《說文解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從牛,勿聲。」哲學上的物質指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匆(囪)從匆的字形結構來看,是勿和點「丶」的會意。勿表示揚場出去渣秕,揚場就是借風吹去塵秕。加點「丶」,指示揚場需要風,要搶風頭揚場,匆有急忙之意。借「囪」聲表示煙從煙囪中冒出,像揚場過程中塵秕隨風飄散。本義行動急促,如匆忙、來去匆匆等。
行(形、杭)行是有彳(chi踟)和亍(chu躇)組成的字。彳一個「亻」加一「丿」,這個「亻」指站立的人,丿指牽引,引動腿腳向前邁步,指投足邁步,走路的前期動作。亍指兩足運動中短暫停頓的過程。字形的場景圖是人走路的過程。這個構形有兩個讀音,借音不同,意義不同。借「形」聲表示人走路的形態多種多樣,喻意萬事萬物(五行)的運動狀態在不斷變化。借「杭」聲表示縱橫序列。引申為不同的職業,如行業、銀行等。
兩丿表示雙手旁引或雙足旁出。即雙手和雙足的用力作用。
4.常見的含有三撇的字—須、修
丿表示陰柔,三撇的「彡」是三的變形,表示多的。三變形後意義就會增加。彡做偏旁,在漢字中表示柔軟的毛髮,如須、衫等;並引申為裝飾,如形、珍、修
須(需)須是有彡和頁組成的字,頁指示人首(人頭);彡表示多毛。字形會意為面毛,指鬍鬚。後來好事者為了區別頭髮,就在須的上面加了一個「髟(標)」表示頭髮在上,鬍鬚在下。古音借「秀」聲,表示禾苗成熟吐穗,像人成年生須樣。後借「需」聲表示求索。可引申為必須、必得。如必須努力、務須注意等。須以「人長成人後方生須」表示必要條件;需以「老者祈雨」的意象表示需求,需要。
修(羞)修是有彡和攸組成的字。彡含有裝飾、美化之意;攸指拿著一種焙燒的儀器,燙人背部,用於治病,如火罐。以「治病」作隱喻參照,表示物有損壞而治理裝飾。借「羞」聲表示東西破舊難看,羞於見人,而進行裝飾。
5.為什麼漢字書無兩捺
「書無兩捺」是因為撇屬陰,寫來輕滑柔順;捺屬陽,寫來剛勁沉穩。字書兩捺,有失平衡。有捺的獨體文組成的合體字要作結構變形。原則是改左不改右,如林、糧、炊、棘等;改上不改下,如谷、棗(棗)等;改內不改外,如令、寨、條、茶等。目的是服從漢字「重心明確、結構平穩、筆試向心」的結構總則。不過現在有些印刷漢字存在「書存兩捺」的現象,如汆(爨躥cuan)、衾(寢)、褰(虔)等。
撇和捺的意義和用法就介紹這些,下講我們接著分析折的意義和用法。謝謝大家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