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古橋·古廟

2021-01-07 恩施新聞網

林輝

不久前,我實現了一個很久以來的計劃:去走走從來沒有去過的白楊坪。

從恩施城向北,經過了董家店、東嶽宮、騾馬店等處,來到了可以俯瞰龍駒河谷的獅子口。這條古道,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古道,它是昔日施南府境內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官道和商道。

這條古道是越過龍駒河經建始至巫山的鹽大路,不僅如此,它最遲從宋代開始,就是一條官員往來和國家文書傳輸的驛道。這條古道最容易讓人想起的是宋代大詩人黃庭堅。

宋哲宗紹聖二年春,五十歲的黃庭堅為了去貶所黔州(今重慶彭水縣)就任,他與其兄長黃元明(名大臨)乘舟溯三峽而上,來到了楚蜀相界的巫山縣。他們棄舟上岸,便踏上了我腳下的這條施巫(施州—巫山縣)古道。橫在他們面前的,是巫山縣城對岸的號稱「一百八盤」的南陵山。翻過一百八盤後,黃庭堅作了一首詩,並將這首「傳與巴娘,令以竹枝歌之」: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

南宋大詩人陸遊在他的《入蜀記》中也提到這件事,還說經過南陵山的古道是從三峽進入施州的「正道」:「(八月二十四日)早,抵巫山,縣在峽中……隔江南陵山極高大,有路如線,盤曲至絕頂,謂之『一百八盤』,蓋施州正路。黃魯直詩云:『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歸夢繞羊腸』,即謂此也。」

詩人黃庭堅兄弟倆過南陵山,來到了建始縣,遊了縣城南邊的石通洞。在石通洞壁至今還可見到「涪翁」二字的題刻。黃庭堅在石通洞也做了一首詩:古木蕭蕭洞口風,昔人曾此出樊籠。崖前況有涓涓水,好滌塵襟去效翁。

站在獅子口俯視,那古老的茶肆僅留斷垣殘壁,早已掩沒於荒草之中了;那木橋也蹤跡難尋,但卻有一座石拱橋蹲伏在龍駒河上。那石橋真像一條拱起的龍脊,也像一匹躍起的馬駒,難道橋的樣子是依據龍駒河的名稱設計的嗎?龍駒的短頭朝著施州方向,而長長的尾朝著建始方向。

從獅子口循了那五百餘步的古道石梯走下去近看吧,原來這橋是施巫驛道上最聞名的萬壽橋。走東面上橋,有15級石梯,然後從西面下橋卻要走43級石梯,這43級石梯又很勻稱的分為三個層次下降。萬壽橋恐怕是恩施市現存最長的古代石拱橋了,它高約12米,寬近6米,拱高約8米,橋跨近17米,連引橋在內橋全長約47米。橋東立石碑一塊,碑文介紹了橋的修建緣由、修建時間以及領修人的事跡。碑文開頭部分就記載了龍駒河的重要的地理位置:「恩建之要道,川楚之咽喉。」龍駒河漲水時,往往阻斷往來行旅,正如碑文所說「每當春流漲紅,秋波泛碧,往來行人不無臨河返駕之苦」。龍駒河原本設有義渡、建有木橋,但常常有洪水掀翻渡船、打走木橋的事件發生。在龍駒河修建石拱橋,早已成了人們的共同願望。

萬壽橋建於十九世紀末,那個時候,國家多難,恩施一帶又發生了災荒。此橋從光緒二十三年開始修建,直到光緒二十六年才竣工。由於經費不濟,建橋曾在光緒24年停止。領修人恩施王丹巖說「為山九仞豈容功虧一簣」,他「百計圖為,必欲斯橋之成而始安」,沒有籌齊的建橋款項,王丹巖「慨然自許」。第一年建橋,領修人謝海樓功勞不小,後兩年的修建並促成橋的最終修建成功,全是領修人王丹巖的功勞。所以碑文說:「諸公之善名不朽者,皆丹巖踵成力也。」

在建橋捐款人名錄中,有一個人應該特別提及,這個人就是清末恩施名人尹克墨,因為他和他的兒子都考中進士,所以有「父子翰林」之譽;因為他們都是清廷的高官,所以他們的故鄉杉木壩被稱做「頂子之鄉」。

從龍駒河古道經過的還有施州衛改土歸流始設恩施縣第一任知縣馬昉義。在封建時代,每個縣城都有一個稱做城隍的守護神,國家規定知縣等政府官員每年都要按時到城隍廟舉行儀式祭祀城隍。而清雍正六年始設的恩施縣的城隍廟竟然建在恩施城北80裡外的白楊坪。由於祭祀的不方便,嘉慶三年才由施南府知府法克晉在恩施城鰲脊山的府城隍廟的西偏附帶建了一個縣城隍,但這是不合禮制的。直到清光緒五年,恩施縣知縣李增榮才把城內柿子壩的典史署改建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縣城隍廟。

恩施縣的城隍廟建在白楊坪,這跟馬昉義就任第一任恩施知縣有關。清同治版《恩施縣誌》載,雍正六年,馬昉義過了龍駒河,正在白楊坪小歇,這時白楊坪的裡長姚某前來拜見,說是昨晚夢見一白衣使者叫他起來迎接縣城隍神的到來,姚某從床上起來,看見門外立有一尊二尺多高的城隍神像。馬昉義聽了這番話,彵突然想起前日船泊彝陵(今宜昌)時所見到的情景:當時月明如晝,遙望長江中有一船,仿佛城隍的儀仗麾從,飄飄然像駕著風一樣向恩施方向行進。因為這個原因,馬昉義便下令在白楊坪修建恩施縣城隍廟,來供奉姚裡長所迎接到的城隍神像。

今白楊坪老街尚存一些寺廟樣的建築,但縣城隍廟究竟在何處,一時還沒有定論。只有老街東邊的東嶽宮現在還依稀可見其舊貌:那曾經用作學校後的坍塌的殘垣,那開花如銅錢串一樣的古老的樹……因為這東嶽宮,它所在的村子也命名為東嶽宮村。

相關焦點

  • [新北市石碇].南勢坑古道
    我所以偏好此路線,是因為五年前登九芎坑山時,即曾走過一小段南勢坑古道,這條古道有人文遺蹟,又充滿綠意,頗得我心,也令人印象深刻。可惜古道荒廢,少有人行,沿途多雜草,景況冷清。我雖然喜歡探訪古道,但若路況太冷悽,路徑太寂寥,也會而心生畏懼,而裡足不前。當時南勢坑古道給我的感覺正是如此。五年之後,因緣際會,我終於又有機會再走南勢坑古道。
  • 石碇.大格門古道
    圖:昭和四年建造的古橋-「大舌子長壽橋」沿著石階路往下走,石階路旁矗立著一巖石,斑駁的巖面上有刻字,疑為日據時代的古碑, 後來問當地居民,才知並非古碑,是後來居民所立的石碑。繼續前行,前方出現一座古橋。橋身已裝設不鏽鋼的欄杆,但橋面及橋柱都是石砌而成,年代頗久遠。過橋之後,在路旁出現一舊石碑,上面寫著「修造大舌子長壽橋...」
  • 《石碇.圳沽古道》
    彭山村與坪林鄉接壤,這條古道也是兩地之間的聯絡道路,根據當地文史工作室的考證,圳沽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如今,公路已取代古道,圳沽古道僅存一小段,而山坡茶園風光,則依舊如昔。從臺北出發,走北宜高速公路,下石碇交流道,接106縣道,再接106乙縣道,前往石碇。穿過石碇市區後, 繼續往坪林前進。
  • 探村麗水青田|陳宅古村,玉帶河畔七星六橋,星玉古道傳說繽紛
    陳宅村以古韻秀美、文風蔚然而聞名,村內有六座古橋、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宅、千年古道、千年古樹。陳宅古名「阜陽」、「方墺」。北宋元佑年間,陳姓始祖陳文發遊山玩水,見這裡東南西三面環山,形似太師椅,百川匯流,風景秀麗,又是一個風水寶地,便遷居在此,改稱陳宅村。陳文發之父陳襄為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名臣,與王安石同朝輔政,並力薦司馬光、蘇東坡等三十三人當朝任職。
  • 白河古道尋幽探古
    沿途城堡村落景然,民風淳樸,石刻古蹟眾多,既可尋幽探古,又能怡神養性。洗溫泉水,吃雲州魚,遊金閣峪,登清涼山成為京西一道特色的旅遊線。溫泉位於赤城縣城西7.5公裡處的青山幽谷之中,距京張高速公路僅為一個小時的路程。這裡廟宇、碑刻林立,西漢桑欽的《水經》中對溫泉已有記載,北魏、隋唐、遼金、元、明、清歷代多次修繕、擴建,溫泉成為聞名天下的療養場所。
  • 浙江慶元8處古村落,山水間隱藏的絕美風景
    一起來看看這片土地上最美的8處古村落,你去過幾處? 1 月山村 月山村,有「二裡十橋」之稱,稱冠一方。古村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鉤,如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被稱為「月亮下面最美山村」。石階古道,溪流清泉涓涓流過,千百年來,雖文人世家輩出,卻依然隱於深閨,未被外界打擾。
  • 廣州美麗湖畔的千年古廟,仁威廟
    片秀麗的湖泊和一座千年古廟共存一處是怎樣的美景?仁威廟會給你答案。仁威廟坐落在風光旖旎的荔灣湖畔,它是供奉道教真武帝君的千年古廟,也是泮塘十八鄉最大、最古老的古廟。仁威廟初建時名為北帝廟。據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後來改成北帝廟為仁威廟了。
  • 奇怪粉末鋪滿廢棄古廟(圖)
    昨天,記者來到房山區佛子莊鄉西班各莊村的一座正在修繕的古廟,在古廟院子西側的房屋見到了這些白色粉末。據寺院的和尚介紹,白色粉末嘗起來有些鹹,但回味起來有些甜。村民們都無法解釋這一現象,而寺廟的和尚認為這是「天降祥瑞」,記者諮詢古建專家後得知,白色粉末是古磚中揮發出來的硝結晶。現場目擊廟內白色粉末鋪天蓋地  昨天上午,記者趕到這座建在幾十米高山坡上古廟的院子。
  • 人,當詩意的生活——雲南茶馬古道挑戰之路
    雲貴高原是我國的第四大高原,海拔多在800米到2500米之間,雲南是中國的最西南地區,聚集了很多的民族,中國有56個民族,雲南就佔了52個,古滇文化、茶馬古道都使雲南這個邊陲城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線路。
  • 浙江最美的古村落!美到驚豔的石頭古寨你看見過嗎?
    現存200餘幢房子依山而建,最古老的四合院據今已有310餘年歷史,另有古祠堂、古寺廟、古戲臺、古橋、古道各一處,牆體多為山石壘築,所以大家更喜歡稱呼它為「石頭村」。在2015年,它就曾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浙江最美的五個古村落之一,這兒儼然就是一個充滿原始氣息的石頭城堡,一個渾然天成的石頭世界。
  • 歷史的餘韻——玉虛古廟
    距離鴉片戰爭博物館林則徐銷煙池舊址百餘米,有一座青磚灰瓦、朱門紅柱的古廟,名為玉虛古廟。古廟所在地原是一片沙灘,因適宜出海和生活,遂有了村鎮和街市。漁民依水謀生,為祈求神靈的保佑,修建了祭拜北帝的道觀——玉虛古廟。
  • 仙居縣祖廟村,一座古廟兩個烈女的故事
    祖廟村的村名,來自村裡的一座古廟。古廟叫杜娘廟,傳說隋末唐初,東陽有姓杜的兩個姐妹,父母亡故得早,靠在集市中賣湯餅度日。結果有廚師欲非禮這兩個小女子,二女剛烈,就奮起反抗殺了這個好色的傢伙。為躲避官府追捕抑或為了躲避廚師族人的報復,就一路逃到仙居隱匿於盂溪山中。不料當夜大雨傾盆山洪暴發,二女就這樣在孤立無援中溺死於盂溪之中。
  • 1994年(農曆甲戌年)記青龍古廟重興慶典視頻曝光
    其一沙洲堤邊面朝糖廠煙囪,乃廟堂之大礙(蔡儒添先生戲說每年可節約360支香);其二古美堤墘地平太低,洪水來犯必淹(香港春茂金行黃雪峰先生戲說那「二位夫人洗腳纏就更容易了」);至於意溪上埔沙壩,氣場更差。已是傍晚時分,大家都很累,但一致認為,還是回青龍古廟原址看看,蔡儒添先生點了點,示意原廟址都比3個預選地好。隔天,有關同志將香港代表團的意見向市委統戰部作了匯報。
  • 【黃山加速度】這處千年古村落有石窟、花海、古渡、網紅雞頭石...
    給各位幾個提示吧:1、目前我們正在皖浙1號旅遊風景道——歙縣段第一村,距離市區大約10公裡 ;2、屯溪篁墩至歙縣雄村新安江兩岸的漸江風景名勝區內;3、這裡是安徽省首批省級古村落。宋代教育家朱熹曾遊學至此吟詩道:「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安徽這處被深藏的古村落,與故宮票價相同,自然形成太極圖奇觀
    去安徽旅行,故鄉是無論如何都要去的觀光景點,安徽的古村以明清的古老建築群為主,融入了獨具特色的徽派文化,春夏秋冬各有其獨特的魅力,說起安徽的古老村落,當然以西達宏村為首,還有很多其他有名的半開發狀態的古老村落,以前的筆者在徽州杭古道上走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它,因為日程也來不及了,所以和朋友一起去了
  • 文成這條紅楓古道,相傳有貓狸害人,但因其秀麗風光依然遊人不斷
    貓狸擂嶺是大嶨東南面的一條紅楓古道,古代文平大道中的一段,據說為明清時建造。山腳位於嶼根、三叉路口交匯處,山頂為垟丼村,全程約3590米,盤旋曲折,以山高嶺陡聞名。道路大多用長1.3米,寬0.35米的青石板或不規則的石塊鋪設。紅楓參天,將古道隱沒在樹叢中。
  • 「每一座橋都有它的生辰八字」 重慶一90後用鏡頭記錄170餘座古橋
    「重慶被稱為橋都,除了跨江大橋,我們很多老街場鎮上的古橋不容小覷。」趙爽說,重慶第一座跨江大橋白沙沱長江大橋建成於1960年,但是重慶目前現存的第一座古橋卻是位於榮昌建於北宋的施濟橋。施濟橋橋面是民國時期重修的,橋基卻是保留宋代的。趙爽說,施濟古橋位於成渝古道東大道交通要道上,一座橋能經歷近千年,身後又有多少有意思的故事。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趙爽正式「尋橋」。
  • 雲南古六大茶山內質細品說
    《六山古韻》序丙申年,遵前人足跡,沿茶馬古道,重走古六大茶山,訪普洱制茶人。駐易武(過曼撒);經蠻磚;登倚邦;轉革登;宿莽枝;返攸樂。不辭辛勞,採六山中「曲拳而高,喬木老樹」之早春茶青。秉承古法,石模壓制。得各山茶人相助,天時地利,輾轉月餘,終成本品。
  • 「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很多人會隨口吟詠:"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 劉禹錫詩中寫的朱雀橋在哪? 有兩個說法,一是今天南京秦淮河畔,中華路以東的軍師巷口的朱雀橋,橋畔楊柳依依,橋下畫舫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