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碇.大格門古道

2021-01-09 我充滿對你的思念

「藍天圖集」第一冊第090頁的「水底寮越嶺烏塗窟」路線,全程六公裡,路程約一百分鐘。

水底寮位於北宜公路的石碇、坪林交界處。

山友蕭郎判斷,這條路線極可能是「淡蘭古道之一小段」。因水底寮、烏塗窟兩地之間須翻越大格門鞍部,蕭郎於是將這條路線命名為「大格門古道」。

淡蘭古道,是清朝時代臺北、宜蘭之間的交通孔道,當時主要有北南兩線。北線為官道,沿基隆河而上,經瑞芳、雙溪、貢寮、頭城、礁溪,而至宜蘭,其中「草嶺古道」的舊跡仍在,最為有名;南線則是溯新店溪的支流景美溪而上,經深坑、石碇、坪林、頭城、礁溪,而至宜蘭,其中以礁溪的「跑馬古道」、坪林的「胡桶古道」舊跡較完整。

石碇地區的淡蘭古道遺蹟較少,只有零星的殘餘小段。近年來,坪林、石碇的地方文史人士紛紛發起「尋找淡蘭古道」活動, 希望能陸續探勘出淡蘭古道的舊跡。蕭郎所稱的「大格門古道」,有可能是淡蘭古道的一段,自然引起我的好奇與興趣。

圖:大格門鞍部附近的越嶺古道

今天探勘「大格門古道」,是意外的結果,結果卻出乎意外的豐碩。

今日與山友原本預訂探訪「淡基橫斷古道」東段,不料車子到了萬裡鄉大坪時,才發現山區雨勢頗大,行程因而被迫取消。

蕭郎於是提議,臺北南區天氣較佳,不如往南行,前往石碇探勘「大格門古道」。由於臨時提議,山友無人攜帶「水底寮越嶺烏塗窟」地圖,蕭郎決定憑印象試闖看看。結果為此而多耗費了些時間找路, 但事後回顧,正是因為未帶地圖,沿途摸索問路,反而意外發現一段仍保存原貌的古道舊跡以及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 而這是「藍天圖集」中沒有涵蓋的路線。

這件事讓我有所體悟。我們若只倚賴別人繪製的現成地圖去探勘古道,雖然會很有效率,但現成的地圖也會成為一種框架。你若沒有跨出這個框架,就不會有新的發現。

我們來到石碇後,轉往「北47-1鄉道」,先至水底寮。「北47-1鄉道」接北宜公路後,往坪林方向前駛,在「水底寮站」公車站牌附近,左轉產業道路(水底寮巷),上坡一小段,隨即來到登山口。此處有兩三戶人家,門牌為「北宜路六段水底寮巷9號」。

從這裡出發,一路皆是上坡的柏油路,沿途有柳杉植樹林,景觀頗美,山坡處也有零星的小片茶園,景色怡人。山路已鋪柏油,成為小車道,已失去古道的感覺,約上行六、七百公尺遠,抵達古道最高處的「大格門鞍部」。鞍部有山徑,右往獵狸尖,左往粗坑侖。鞍部處有一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礦務課設立的第二四0號基石。在此略休息。

圖:走在「北47-1鄉道」上,古道與公路幾度交錯

柏油路至鞍部為止。越嶺而下,變為石階路,石階已改鋪水泥,路旁還可看見舊石階遺蹟。

沿途走於森林裡,有零星的柳杉林,林間幽雅,可惜鋪上水泥石階路,加上天雨過後,青苔溼滑,走來不敢大意,心情並不閒適。

途中遇叉路,叉路小徑通往附近一間古厝,古厝無人居,已廢棄,門牌為「大格門1號」。

繼續往下走,幾分鐘後,接「北47-1鄉道」。石階出口處的樹上釘著一塊木製招牌,寫著「永安村至烏塗村古道」,附近有一家「大格門櫻花山莊」民宿。這招牌應是櫻花山莊所立。由此可知,這條山路確實是一條越嶺古道。

接著,便沿著「北47-1鄉道」往下坡路走,沿途尋找古道舊徑。昔日的古道雖已被公路取代, 但公路迂迴彎繞,與古道取直的路線不同,因此沿途應仍有被公路切割成段的古道舊路。在公路上步行,約十五分鐘, 車道右上方出現一間小土地公廟,但已改建,毫無古意。繼續前進,原本陰霾的天空,卻下起雨來,雨勢轉大。走至「樟空子1號」民宅附近,在「木通花藝」的露天遮雨棚下避雨,各自用餐。

雨勢變小,轉為毛毛雨,於是出發。向「樟空子1號」民宅問路,確定民宅旁的菜園小路可通往下方的公路, 於是轉入這條小路。石階小路沿著農家菜園旁彎繞而下。雨中行,小心踏踩。不久,前方出現一座古樸石板橋, 三塊長石板拼貼而成,古樸有致。此時精神為之一振,說不定這條農路就是昔日的古道。

圖:「大格門古道」僅存的古老土地公廟

向下走,沿途有高大的駁坎及竹林,古道氣氛漸濃。

約四、五分鐘,出口接「北47-1鄉道」,石階路出口處有一間「福興宮」土地公廟。初步判斷,我們走的這條小路極有可能就是昔日的古道。

橫越馬路,又有石階小路往下走,約四分鐘,又接「北47-1鄉道」,出口民宅門牌為「四分子5號」。

接著沿著馬路走,約一、兩分鐘,公路3公裡指標處,左側有叉路,有「聖德宮」招牌,路口有登山條, 於是轉入這條叉路。往下走,約兩、三分鐘,又遇叉路,左往「聖德宮」,右叉路才是往古道的正路, 但路口看似通往民宅;直行的路卻有登山條,於是繼續向前行。後來路條消失,向人問路, 來回折騰,才終於發現這條沒有人走過的古道正路。

這條正路的入口不明顯,柏油路走至底處,有一貨櫃屋,從貨櫃旁的石階路往下走,繞過農園,便進入森林裡。這時出現古道舊跡,質樸的泥土路有殘存的石階,沒走多久,前方路旁出現一座古老的小土地公廟。「藍天圖集」 未標出這一路段。倘若今天帶著地圖來,跟著地圖走,或許就會錯過了這一段古道及土地公廟。這座土地公廟是「大格門古道」僅存的古老土地公廟。

過土地公廟,來到一處三合院古厝,屋前屋後的山坡地有層層駁坎梯田,駁坎布滿青苔,古意盎然。古厝旁有一牛舍遺址,僅剩ㄇ字型的圍牆及有栓孔的殘柱,透露出歲月的風霜。我們在牛舍附近遇見古厝的主人,向這位老伯詢問, 才確認這一路走來的路線,就是昔日的古道。老伯說,這條山路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

我們繼續往下走。可惜這一段路也都已鋪上水泥,頗令人惋惜。約十分鐘,路左側出現一間典雅的紅磚古厝,入口大門毀壞未修,門磚柱上鑲著石塊,草書撰寫的對聯,頗為雅致。紅磚厝的前庭草地上有兩棵楓香,楓香、綠草、紅磚屋,構成幽雅別致的氣氛,視野展望亦佳。紅磚厝的門牌為「蛇舌子9號」。

圖:昭和四年建造的古橋-「大舌子長壽橋」

沿著石階路往下走,石階路旁矗立著一巖石,斑駁的巖面上有刻字,疑為日據時代的古碑, 後來問當地居民,才知並非古碑,是後來居民所立的石碑。

繼續前行,前方出現一座古橋。橋身已裝設不鏽鋼的欄杆,但橋面及橋柱都是石砌而成,年代頗久遠。過橋之後,在路旁出現一舊石碑,上面寫著「修造大舌子長壽橋...」 ,有捐款者姓名及金額,建橋年代為「昭和四年」(1929年)。發現這座石碑,令人興奮,足以佐證剛才老伯說法,這條山路確實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

石碑前幾公尺的路旁,有一間新穎的福德宮。在福德宮略休息,廟下方有潺潺溪水,溪岸整片盛長的大菁。續前行,不久,又遇一座石橋,橋面已鋪水泥,但兩側橋墩為石砌,相當古樸,或許是古橋翻建的。橋下溪水潺潺,溪水上遊處有小斜瀑,形成天然的滑水道。過橋之後,我走在前面,突然看見路旁又出現一古石碑,我驚喜地大聲吼叫, 驚動了後面的山友,以為我發生了什麼意外。

這座古碑字跡十分模糊,擦拭青苔垢面後,字跡浮現,寫著「修造烏塗窟長壽橋...」,造橋年代為「大正十一年」(1922年),年代更早,已超過八十年歷史。短短時間內,我們連遇兩座日據時代的古橋及古碑,山友們都覺得驚豔連連,忙蹲於石碑前端詳碑文。現有的登山記錄並未提及這兩座古橋及石碑,而我印象中,石碇鄉公所的網站及地方文史記錄亦未提及這兩座古橋石碑。

圖:大正十一年建造的古橋-「烏塗窟長壽橋」

繼續前行,沒幾分鐘,就接上公路,出口為「北47-1鄉道」1.1公裡的大轉彎處,這裡就是石碇鄉的烏塗窟了。

出口處無任何登山條或古道標誌。站在公路上,回望古道出口處,既驚且喜。

若未親身走一遭,怎知從這裡走進去,十分鐘不到的路程內,會有兩座日據時代的古橋及石碑呢?而往上走,十餘分鐘內,就有古厝及古老的土地公廟等古道遺蹟。這麼一條內涵豐富的古道,竟然隱身於「北47-1鄉道」的旁側山林裡,而不為世人所知。

這條保甲路舊道唯一可惜之處是已鋪上水泥石階,使古味頓減。倘若鄉公所能加以整建,使石階恢復古貌,增設自然及人文解說導覽資料,則必然可以成為一條吸引遊客的古道健行路線。

這一條充滿古道遺蹟的日據時代保甲路,是否如同山友蕭郎所言,是「淡蘭古道之一小段」呢?蕭郎顯然並非漫漫而論,而是有史料根據的。噶瑪蘭於嘉慶十五年(1810年)設廳之後,與淡水廳之間的交通需求大增,原有繞經東北角的淡蘭官道因距離較遠,民眾鹹感不便,於是有另覓便捷路線的需求。道光元年(1821年)署噶嗎蘭通判的姚瑩,實地勘察了幾條路線後,找出一條淡蘭之間僅需一百一十裡的道路,他在《淡蘭擬闢便道議》中,對路線有詳細的描述:(節略)

「自艋舺武營南門啟程,五裡古亭村,五裡觀音嶺腳,十裡深坑仔街,五裡楓仔林,五裡石碇仔街,五裡烏塗崛嶺腳,五裡大格門,下嶺五裡柯仔侖坑,五裡粗崛坑,五裡仁裡坂,五裡灣潭渡,過渡鶯仔瀨,五裡石槽坑,又五裡三分仔坑,五裡頂雙溪,五裡四堵寮,五裡金面山頭分水侖,八裡嶺腳、礁溪街北,十七裡噶瑪蘭三結街。」

這顯示,由烏塗窟經大格門越嶺水底寮的這條路線,正是昔日淡蘭古道的其中一段,一百八十多年前姚瑩選中這條路線,建議開闢為淡蘭之間的官道。當時這項提議未能獲準,直到光緒十一年(1885年)劉銘傳闢建北宜古道,僅利用既有的道路加以整修,所以短短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北宜道路。

姚瑩的這份奏摺亦提及:「五裡石碇仔街,凡石圳三處,宜鑿寬廣,便輿馬往來..」今天的石碇老街的溪畔,仍可看見約二、三十公尺的水圳道遺蹟。石碇鄉公所於老街橋頭豎立了「淡蘭古道遺蹟」來宣傳這個水圳道遺蹟景點。相較之下,「大格門古道」這條也是正牌的淡蘭古道,卻被遺忘與忽視,古道蒙上水泥,古橋寂寥於山林,直到山友蕭郎偶然提起,促成今日的探訪,終於使這一段被人遺忘的淡蘭古道舊跡重現於世。

旅行照片:

水底寮登山口。

古道已鋪上柏油路,沿途有大片柳杉植樹林。

約二十分鐘,抵達大格門鞍部,有一礦務課基石。

越鞍部而下,林蔭怡然,但水泥石階溼滑。

出口接「北47-1鄉道」,附近有「櫻花山莊」民宿。

繼續走「北47-1鄉道」,尋找下一段古道舊徑。

雨中,從4.5公裡處的民宅旁轉入的古道舊路。

發現一座石板古橋。

古道沿途有古樸的駁坎。

這段古道也已鋪上水泥石階。

古道出口,又接上「北47-1鄉道」(出口處有茶園)。

古道與公路交會處,有一「福興宮」土地公廟。

橫過馬路,繼續走古道小逕往下走。

古道又接上公路,在3公裡附近,轉入左叉路。

約兩三分鐘,又遇叉路,取右行,可接古道正路。

發現一段仍保存原味的古道舊跡。

發現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廟。(興奮大叫)

「大格門古道」僅存的古老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附近的三合院古厝。

古樸的石砌護牆。

古厝旁的牛舍遺址。

繼續前行,約十分鐘,又遇一間典雅的紅磚古厝。

遇到第二座古橋-「大舌子長壽橋」。

建橋石碑,立於昭和四年(1929年)。

古橋附近的土地公廟-福德宮。可惜廟已改建。

遇第三座古橋-「烏塗窟長壽橋」。

建橋石碑,立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

古道出口,約位於「北47-1鄉道」1.1公裡大轉彎處。

相關焦點

  • 《石碇.圳沽古道》
    彭山村與坪林鄉接壤,這條古道也是兩地之間的聯絡道路,根據當地文史工作室的考證,圳沽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如今,公路已取代古道,圳沽古道僅存一小段,而山坡茶園風光,則依舊如昔。從臺北出發,走北宜高速公路,下石碇交流道,接106縣道,再接106乙縣道,前往石碇。穿過石碇市區後, 繼續往坪林前進。
  • [新北市石碇].南勢坑古道
    九芎坑山只是石碇一帶的一座小山,所以雀屏中選,是因為山名有「九」字, 符合九周年慶的甄選條件。此外,領隊蕭郎所規劃這條路線可以安排連走南勢坑古道,順登司公髻尾山(獅公髻尾山), 形成一條「南獅九」(南勢坑古道+獅公髻尾山+九芎坑山)的環形路線。討論之初,我就偏好這條路線。旅聯網的年度登山活動,以山友敘舊為主,登何山?走何路?
  • 石碇:一個擁有「茶中美人」譽稱的臺灣美麗小鎮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位於臺灣的美麗小鎮----石碇,這裡不僅風景秀麗,其出產的椏風茶,也是享譽中外的茶中美人。散發甜香的茶中,東方美人是茶中極品,舒展的茶葉,如體態輕盈的東方女子。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寫照,據說,就由此產生「石碇」的地名。石碇百年來的發展,就像跨越石碇溪流河谷中的累累巨石,一碇又過一碇。石碇曾是全臺三大茶市石碇溪水變黃了,茶園的茶葉蒙上一層灰白,石碇居民默默承受,直到一條淡蘭古道支線的「茶路」古道在施工中被發現、被破壞,才驚醒了石碇居民的茶鄉記憶。
  • 最佳創作短片獎:《石碇的夏天》
    最佳創作短片獎:《石碇的夏天》2002年04月10日17:30:45 網易社區    第38屆金馬獎12月8日在花蓮揭曉,最佳創作短片獎由《石碇的夏天》獲得,導演鄭有傑今年才23歲,非科班出身的他說,因為拍片經驗不足讓他常常感到沮喪,還好有許多電影界的前輩給他鼓勵,讓他度過難關。
  • 古道·古橋·古廟
    這條古道,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古道,它是昔日施南府境內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官道和商道。這條古道是越過龍駒河經建始至巫山的鹽大路,不僅如此,它最遲從宋代開始,就是一條官員往來和國家文書傳輸的驛道。這條古道最容易讓人想起的是宋代大詩人黃庭堅。宋哲宗紹聖二年春,五十歲的黃庭堅為了去貶所黔州(今重慶彭水縣)就任,他與其兄長黃元明(名大臨)乘舟溯三峽而上,來到了楚蜀相界的巫山縣。
  • 石碇八卦茶園景觀餐廳,千島湖苦茶油做出來的山產美味
    「石碇八卦茶園」是傳說中的 千島湖秘境 附近另一個翡翠水庫的觀景臺,這裡不僅有大片的茶園景觀更有間私人餐館,賣的是一些山產還有使用苦茶油炒的家常菜,味道還不錯!!!由於和千島湖觀景點距離真的非常近,不少遊客都會一同安排前往。
  • 人,當詩意的生活——雲南茶馬古道挑戰之路
    雲貴高原是我國的第四大高原,海拔多在800米到2500米之間,雲南是中國的最西南地區,聚集了很多的民族,中國有56個民族,雲南就佔了52個,古滇文化、茶馬古道都使雲南這個邊陲城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線路。
  • 《古道仙鋒——潘鋒藝術彙編》長沙首發
    由潭州墨陣主編的《古道仙鋒——潘鋒藝術彙編》一書同步首發,該書收錄了潘鋒生前的眾多書法作品。    潘鋒,別署古道、古僧、聽蛙居主人,1969年出生於湖南津市,原供職於湖南中聯重科集團。系湖南省書協理事,湖南省書協硬筆書法委員會主任,中國鋼筆書法大賽評委,中國硬壇十傑書法家,2000年中國硬壇百家,獲2009湖湘書壇十大年度人物優秀書法家,2015年5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 《敗絮藏金玉》by酥油餅:又慫又貧嘴的馮古道&外冷內熱的雪衣候
    導語:《敗絮藏金玉》by酥油餅:又慫又貧嘴的馮古道&外冷內熱的雪衣候!《敗絮藏金玉》的作者是酥油餅,這一本小說的主角是明尊和雪衣候。《敗絮藏金玉》雪衣候一開始的時候非常的懷疑明尊的目地,但是到最後的時候,這一分的懷疑成了半分,還有半分是對他的好奇,只是隨著明尊各種不正經後面的小溫柔,雪衣候就這樣的沉浸在了溫柔鄉裡面,愛上了馮古道,前半段的時候因為有馮古道這個活寶,所以說非常的搞笑。
  • 塵封了一個世紀的古道 重裝徒步克裡陽是什麼樣體驗?
    克裡陽古道是一條塵封了一個世紀的古道,是一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道路,也是一條令人心驚膽寒的死亡之路。那裡有藍色晶瑩的冰川,有奔騰咆哮的冰河,還有世界唯一的崑崙雪菊,克裡陽的維吾爾語義是「來了不呆就回去」,凸顯了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克裡陽古道和桑株古道都屬於葉爾羌之路,這兩條道在賽圖拉匯合後,穿越喀喇崑崙山口和克什米爾地區到達印度列城,構建了印度和新疆之間的橋梁。
  • 探村麗水青田|陳宅古村,玉帶河畔七星六橋,星玉古道傳說繽紛
    陳宅村以古韻秀美、文風蔚然而聞名,村內有六座古橋、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宅、千年古道、千年古樹。陳宅古名「阜陽」、「方墺」。北宋元佑年間,陳姓始祖陳文發遊山玩水,見這裡東南西三面環山,形似太師椅,百川匯流,風景秀麗,又是一個風水寶地,便遷居在此,改稱陳宅村。陳文發之父陳襄為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名臣,與王安石同朝輔政,並力薦司馬光、蘇東坡等三十三人當朝任職。
  • 81年前地震"擰碎"茶馬古道 傷亡八千餘人(圖)
    原標題:81年前地震"擰碎"茶馬古道 傷亡八千餘人(圖)   地震洪水   讓茶馬古道改了道   松(潘)灌(縣)騾馬大道,自古以來就是川西北山區交通要道,這條線路在過去幾百年,也是茶馬古道的一條重要通道。
  • 文成這條紅楓古道,相傳有貓狸害人,但因其秀麗風光依然遊人不斷
    貓狸擂嶺是大嶨東南面的一條紅楓古道,古代文平大道中的一段,據說為明清時建造。山腳位於嶼根、三叉路口交匯處,山頂為垟丼村,全程約3590米,盤旋曲折,以山高嶺陡聞名。道路大多用長1.3米,寬0.35米的青石板或不規則的石塊鋪設。紅楓參天,將古道隱沒在樹叢中。
  • 【中國古鎮】茶馬古道最後的千年古鎮 遺憾的卻是由外國人開發的
    2002年,它入選WMF世界瀕危建築遺產名錄,這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得以保留的集市。具有無奈意味的是,這個昔日的茶馬古道上的古鎮,卻是被1個瑞士人,雅克博士發現的一塊寶地。由中外聯合投資,2002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合校友黃印武,秉著「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歷經10年,斥資5000萬,於2012年完成恢復。
  • 白河古道尋幽探古
    白河古道一線基本為原始風貌,沒有經過開發,駕車一至三日遊均可,也可短途徒步登山。
  • 泰順紅色古道越野賽宣傳片燃情出爐!9月20日,不見不散!
    「浙裡詩路」2020浙江省新農村定向健康越野跑大賽   (甌江山水詩路)暨浙江泰順紅色古道越野賽
  • 天時地利人和,我只要努力就行了——茶馬古道上的創業故事
    新華社成都3月16日電 題:天時地利人和,我只要努力就行了——茶馬古道上的創業故事  新華社記者童方  「在家鄉創業,既有天時地利,也有人和,我只需要努力就行了。」35歲的藏族青年羅海斌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縣開了一家「最有味道」的客棧。
  • 1月23日-24日車師古道之野狼谷·千佛洞·古海溫泉2日遊
    1月23日-24日車師古道之
  • 流傳在京西古道的窯神傳說
    攝影:蓮蓮前些日子,北京晚報刊發了《京西古道 通往歷史深處》一文,系統地介紹了京西的古商道、古香道。筆者也曾到京西古道探訪,並研究了古道上獨特的「窯神廟」。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人們在漫長的勞作之餘,為滿足理想的追求和精神的慰藉,想像出各種神靈,建造了許多寺廟。幾乎所有有點歷史的村莊都有寺廟,除了佛教的寺廟和道教的道觀外,村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