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碇.圳沽古道》

2021-01-09 一份波瀾不驚的愛情

圳沽古道位於臺北縣石碇鄉彭山村。彭山,舊稱「崩山」,圳沽則是當地的地名。

圳沽古道原是當地灌溉耕地的小路;晚清時期,茶葉是北臺灣重要的經濟作物,石碇山區以種茶為主,這條鄉間小徑,也成為一條產業運輸道路。

當地農民透過這條道路將茶葉運往石碇街上,然後透過景美溪航楫之利,運往深坑, 再經由「茶路」,翻越觀山嶺,經六張犁、古亭,運往艋舺。

彭山村與坪林鄉接壤,這條古道也是兩地之間的聯絡道路,根據當地文史工作室的考證,圳沽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如今,公路已取代古道,圳沽古道僅存一小段,而山坡茶園風光,則依舊如昔。

從臺北出發,走北宜高速公路,下石碇交流道,接106縣道,再接106乙縣道,前往石碇。穿過石碇市區後, 繼續往坪林前進。過豐田二號橋後,不久,106乙公路穿越北宜高速公路下方的涵洞隧道;過隧道前,右側有一條「彭山路」叉路,路口有「橫翠微」蝴蝶生態園區的招牌。右轉彭山路。

沿著產業道路前進,不久,在上坡轉彎處,看見了圳沽古道的登山口,醒目的標誌寫著「淡蘭古道支線. 圳沽古道」。登山口有一座「崩山路老大公廟」,是一座有應公廟。「老大公」就是俗稱的「好兄弟」。老大公廟重修於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看起來很新穎,古道的石階也鋪上了水泥,了無古意。

圖:「橫翠微」園區的石雕作品:「阿憨」

拾階而上,約十分鐘,來到了「橫翠微」蝴蝶生態園區。路過園區時,看到園外圍牆上掛著一些蝴蝶的照片。

駐足觀看時,剛好「橫翠微」的主人王媽媽走了過來,停下來熱心為我們介紹圍籬附近的植物。

她說,這些特殊的食草,都是準備給蝴蝶的幼蟲食用。王媽媽因為對蝴蝶有特別的興趣,所以從臺北搬來這裡,買下這間紅磚古厝,取名為「橫翠微」, 經營成一座蝴蝶生態園區,並且兼營民宿。

「橫翠微」生態園區就在圳沽古道的路旁,彼此可以相得益彰。我向王媽媽提到,這一段圳沽古道鋪上了水泥實在可惜,減損了古道的氣氛。她說她也曾向村長反映,希望能將古道恢復舊貌,但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她希望遊客多多反應,意見才會被重視。她說,古道舊石階就在水泥下面,縱使有的舊石階已毀損, 但可以在當地找到類似的石材,其實恢復原貌並不困難。

我注意到園區的空曠處,擺設著一些石雕作品。王媽媽又打開話匣子說,那是七十歲石雕藝術家遊信次先生的作品,是新設置的,還來不及製作解說牌。她說「橫翠微」會成立石雕公園,也是一段因緣。

石雕藝術家遊信次是五十二歲才進入這個領域,雖然沒有受過正式的學院訓練,卻以本身豐富的人生歷練, 一敲一鑿地創作出具有鄉土生命力的石雕作品,因而受到矚目。遊先生原定居花蓮。後來,有廠商力邀遊先生至臺北, 希望成立一座遊信次石雕公園。不料,中間發生波折,計劃中綴,結果導致遊先生的石雕作品流落於石碇街頭,無處可安置;遊先生的生活亦受到波及。王媽媽得知後,於是邀請遊先生至「橫翠微」成立石雕公園。

王媽媽向我們介紹現場的幾件石雕作品,其中之一的「寶島姑娘」,重達六噸,曾在臺北「華山藝文特區果」展出過。王媽媽說,曾有日本人出高價要搜購這件作品,但遊先生不肯賣。遊先生強調說,「寶島姑娘」怎能賣到日本去呢?正因為這種藝術家真率脾氣,遊先生一向不肯輕易出售作品,致使生活經常處於造次顛沛。園區的另一件作品「阿憨」,雕琢可愛討喜。遊先生認為,臺灣各地都有這樣的憨人,這正是臺灣可愛之處。遊先生執著於創作,窮而不懈,樂在其中,這也是一種「阿憨」精神。

圖:古道穿越山坡茶園

告別「橫翠微」,繼續前行,沿著山坡茶園的石階向上走。這一段路,終於出現古樸的石階。

約走五、六分鐘,古道被產業道路橫切而過,橫過馬路,古道行走於茶園間,前方的山坡有大片茶園。

茶園之間,又有產業道路橫過。爬向茶園山坡的最高處,從一墳墓旁繞進入竹林裡。鑽出來後,古道又接產業道路。不到十分鐘的路程,古道被產業道路橫切三次。

沿著柏油道路往上走,來到一處轉彎叉路處,在一棵盛開的山櫻花旁,又出現古道石階路。附近的電線標編號為「彭山幹4.B8525AB88」。石階路口卻無任何標誌或登山條。事實上, 整條圳沽古道就只有登山口豎立一塊醒目的標誌而已,仿佛目的只是要導引遊客至「橫翠微」而已。若遊客再繼續往上走,就得自求多福了。

從這裡繼續向上走,已是圳沽古道最後一小段了。沿途有古樸的石階,約六、七分鐘,經過一墓園之後, 古道就接上了106乙縣道,大約在公路14公裡指標附近。古道至此,路徑就消逝無蹤了。寬闊的106乙縣道則是繼續通往坪林。從老大公廟登山口至這裡,路程約半個多小時。沿途並無特別的古道遺址,以茶山風光為主。「橫翠微」的蝴蝶季節則尚未到來,螢火蟲也須等到四月下旬才會登場。

圖:磨石坑古道

抵達106乙公路,繼續前往彭山村的另一條「磨石坑古道」。

磨石坑,是因當地出產磨刀石而得名。從106乙縣道沿著公路上行,約十分鐘,左轉「北農碇14」產業道路。道路通往磨石坑,中途順道登了磨石坑山。

磨石坑山,海拔525公尺,山頂位於樹林間,展望平平。山頂有一顆日據時代總督府土地調查局的圖根點基石,約百年歷史。山路不遠,約二十幾分鐘,便可登頂來回。

沿著「北農碇14」前行,不到一公裡,在「北農碇14」與「北農碇11」產業道路交會處前的民宅附近, 路旁有大片菜園,電線桿的編號為「石坪幹54=枝20.分27」,這裡便是「磨石坑古道」的入口。我們經歷一段小曲折,才順利找到這個古道入口。

山徑經過菜園往下走,不久就來到磨石坑溪的溪岸邊。接著,古道沿溪行,路徑變為寬闊平坦,淙淙溪聲悅耳。這段路是磨石坑古道最精華的路段,幽雅之處,勝過圳沽古道。約四、五分鐘後,遇見一座石板古橋,由四塊長條石板所組成。接著,古道變為水泥產業道路,繼續沿著溪岸而行。約七、八分鐘, 經過一戶新蓋的民宅,黃色漆牆上的臨時門牌寫著「磨石坑30之2號」。

民宅前靠近溪水的一側有菜園,菜園入口有舊古階。往下走,向右穿過竹林,便出現古道路徑。不久, 又遇見另一座石板古橋,由三塊石板所組成。橋旁側的石砌橋基相當古樸。繼續前行,路旁竟出現一間大豪宅,庭園內栽種了兩棵巨大的茄苳樹。過豪宅之後,古道已鋪上水泥,路旁有舊駁坎及殘存的舊階路基。約五、六分鐘之後,抵達了古道終點,接106乙縣道。古道出口就位於106乙縣道與華梵路的交會口,華梵路通往附近的華梵大學。路口有一涼亭及有應公廟。這段古道路程約40分鐘。

圖:走泥土產業道路返回圳沽古道登山口

在涼亭用餐休息後,沿著106乙縣道往上走往圳沽古道的方向。公路13公裡附近的右叉路下方有一間百年石頭厝。

於是來到石頭厝前,向一位老伯伯問路,才得知這一段的古道已經堙滅。

這時大家卻不聽老人言,決定硬闖尋路,費了一番波折,才勉強接上往圳沽古道的產業道路。事後回想, 其實不必如此,可以直接沿著106乙縣道往上走,至磨石坑17之1號附近,再右轉柏油產業道路即可。

沿著產業道路前行,遇叉路,取右行,變走下坡路。不久,柏油路變為泥土路,走至泥土路盡頭, 小徑陡下,通往下方的一間民宅。民宅門牌為「崩山21之1號」。從民宅往下走,又變為寬闊的泥土路, 大約七、八分鐘,出口處便是圳沽古道的登山口老大公廟。曲曲折折的繞一大圈,剛剛好回到了原點。

今天連走圳沽、磨石坑古道,兩條古道都已被公路或產業道路切割得斷斷續續,古道有時是古路,有時是水泥路; 有時像古道,有時像尋常步道,有時只是馬路而已;若從我家附近的南港山任意選一條自然步道來走,都會比今天走的古道舒適多了,何苦這麼老遠跑來石碇尋覓支離寸斷的古道呢?是不是也有一點「阿憨」呢?

旅行照片:

圳沽古道登山口與崩山路老大公廟。

古道的石階已鋪上水泥。

石雕作品:「寶島姑娘」。

石雕作品:「阿憨」。

繼續前行,古道沿著茶園旁的石階而上。

出現舊石階,這一段山路較有古道的感覺。

古道橫切過產業道路,繼續直行,穿越茶園。

古道爬往山坡茶園的高處,進入竹林。

山坡茶園全景。

接產業道路,來到一轉彎處,又出現古道石階路。

古樸的舊石階路。

圳沽古道出口,接106乙縣道。

古道出口約在106乙縣道14公裡裡程附近。

從106乙縣道左轉「北農碇14」產業道路。

順爬磨石坑山。總督府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基石。

「北農碇」14與11交會處。磨石坑古道在附近。

磨石坑古道沿溪行,寬闊平坦,有淙淙水聲。

石板古橋(四板橋)。

古道接水泥產業道路。

「磨石坑30之2號」民宅附近,左下,穿越菜園。

古樸的石階路。

石板古橋(三板橋)。

經過一間豪宅,庭園種了兩棵大茄苳樹。

磨石坑古道出口,106乙縣道與華梵路交會處。

走回圳沽古道。尋尋覓覓,找不到路。

終於接上產業道路。

泥土產業道路的終點,就回到了圳沽古道的登山口。

相關焦點

  • 石碇.大格門古道
    水底寮位於北宜公路的石碇、坪林交界處。山友蕭郎判斷,這條路線極可能是「淡蘭古道之一小段」。因水底寮、烏塗窟兩地之間須翻越大格門鞍部,蕭郎於是將這條路線命名為「大格門古道」。淡蘭古道,是清朝時代臺北、宜蘭之間的交通孔道,當時主要有北南兩線。
  • [新北市石碇].南勢坑古道
    九芎坑山只是石碇一帶的一座小山,所以雀屏中選,是因為山名有「九」字, 符合九周年慶的甄選條件。此外,領隊蕭郎所規劃這條路線可以安排連走南勢坑古道,順登司公髻尾山(獅公髻尾山), 形成一條「南獅九」(南勢坑古道+獅公髻尾山+九芎坑山)的環形路線。討論之初,我就偏好這條路線。旅聯網的年度登山活動,以山友敘舊為主,登何山?走何路?
  • 石碇:一個擁有「茶中美人」譽稱的臺灣美麗小鎮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位於臺灣的美麗小鎮----石碇,這裡不僅風景秀麗,其出產的椏風茶,也是享譽中外的茶中美人。散發甜香的茶中,東方美人是茶中極品,舒展的茶葉,如體態輕盈的東方女子。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寫照,據說,就由此產生「石碇」的地名。石碇百年來的發展,就像跨越石碇溪流河谷中的累累巨石,一碇又過一碇。石碇曾是全臺三大茶市石碇溪水變黃了,茶園的茶葉蒙上一層灰白,石碇居民默默承受,直到一條淡蘭古道支線的「茶路」古道在施工中被發現、被破壞,才驚醒了石碇居民的茶鄉記憶。
  • 最佳創作短片獎:《石碇的夏天》
    最佳創作短片獎:《石碇的夏天》2002年04月10日17:30:45 網易社區    第38屆金馬獎12月8日在花蓮揭曉,最佳創作短片獎由《石碇的夏天》獲得,導演鄭有傑今年才23歲,非科班出身的他說,因為拍片經驗不足讓他常常感到沮喪,還好有許多電影界的前輩給他鼓勵,讓他度過難關。
  • 古道·古橋·古廟
    這條古道,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古道,它是昔日施南府境內的一條十分重要的官道和商道。這條古道是越過龍駒河經建始至巫山的鹽大路,不僅如此,它最遲從宋代開始,就是一條官員往來和國家文書傳輸的驛道。這條古道最容易讓人想起的是宋代大詩人黃庭堅。宋哲宗紹聖二年春,五十歲的黃庭堅為了去貶所黔州(今重慶彭水縣)就任,他與其兄長黃元明(名大臨)乘舟溯三峽而上,來到了楚蜀相界的巫山縣。
  • 石碇八卦茶園景觀餐廳,千島湖苦茶油做出來的山產美味
    「石碇八卦茶園」是傳說中的 千島湖秘境 附近另一個翡翠水庫的觀景臺,這裡不僅有大片的茶園景觀更有間私人餐館,賣的是一些山產還有使用苦茶油炒的家常菜,味道還不錯!!!由於和千島湖觀景點距離真的非常近,不少遊客都會一同安排前往。
  • 人,當詩意的生活——雲南茶馬古道挑戰之路
    雲貴高原是我國的第四大高原,海拔多在800米到2500米之間,雲南是中國的最西南地區,聚集了很多的民族,中國有56個民族,雲南就佔了52個,古滇文化、茶馬古道都使雲南這個邊陲城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這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線路。
  • 《古道仙鋒——潘鋒藝術彙編》長沙首發
    由潭州墨陣主編的《古道仙鋒——潘鋒藝術彙編》一書同步首發,該書收錄了潘鋒生前的眾多書法作品。    潘鋒,別署古道、古僧、聽蛙居主人,1969年出生於湖南津市,原供職於湖南中聯重科集團。系湖南省書協理事,湖南省書協硬筆書法委員會主任,中國鋼筆書法大賽評委,中國硬壇十傑書法家,2000年中國硬壇百家,獲2009湖湘書壇十大年度人物優秀書法家,2015年5月11日,因病醫治無效逝世。
  • 《敗絮藏金玉》by酥油餅:又慫又貧嘴的馮古道&外冷內熱的雪衣候
    導語:《敗絮藏金玉》by酥油餅:又慫又貧嘴的馮古道&外冷內熱的雪衣候!《敗絮藏金玉》的作者是酥油餅,這一本小說的主角是明尊和雪衣候。《敗絮藏金玉》雪衣候一開始的時候非常的懷疑明尊的目地,但是到最後的時候,這一分的懷疑成了半分,還有半分是對他的好奇,只是隨著明尊各種不正經後面的小溫柔,雪衣候就這樣的沉浸在了溫柔鄉裡面,愛上了馮古道,前半段的時候因為有馮古道這個活寶,所以說非常的搞笑。
  • 塵封了一個世紀的古道 重裝徒步克裡陽是什麼樣體驗?
    克裡陽古道是一條塵封了一個世紀的古道,是一條穿越世界屋脊的道路,也是一條令人心驚膽寒的死亡之路。那裡有藍色晶瑩的冰川,有奔騰咆哮的冰河,還有世界唯一的崑崙雪菊,克裡陽的維吾爾語義是「來了不呆就回去」,凸顯了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克裡陽古道和桑株古道都屬於葉爾羌之路,這兩條道在賽圖拉匯合後,穿越喀喇崑崙山口和克什米爾地區到達印度列城,構建了印度和新疆之間的橋梁。
  • 探村麗水青田|陳宅古村,玉帶河畔七星六橋,星玉古道傳說繽紛
    陳宅村以古韻秀美、文風蔚然而聞名,村內有六座古橋、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宅、千年古道、千年古樹。陳宅古名「阜陽」、「方墺」。北宋元佑年間,陳姓始祖陳文發遊山玩水,見這裡東南西三面環山,形似太師椅,百川匯流,風景秀麗,又是一個風水寶地,便遷居在此,改稱陳宅村。陳文發之父陳襄為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名臣,與王安石同朝輔政,並力薦司馬光、蘇東坡等三十三人當朝任職。
  • 81年前地震"擰碎"茶馬古道 傷亡八千餘人(圖)
    原標題:81年前地震"擰碎"茶馬古道 傷亡八千餘人(圖)   地震洪水   讓茶馬古道改了道   松(潘)灌(縣)騾馬大道,自古以來就是川西北山區交通要道,這條線路在過去幾百年,也是茶馬古道的一條重要通道。
  • 文成這條紅楓古道,相傳有貓狸害人,但因其秀麗風光依然遊人不斷
    貓狸擂嶺是大嶨東南面的一條紅楓古道,古代文平大道中的一段,據說為明清時建造。山腳位於嶼根、三叉路口交匯處,山頂為垟丼村,全程約3590米,盤旋曲折,以山高嶺陡聞名。道路大多用長1.3米,寬0.35米的青石板或不規則的石塊鋪設。紅楓參天,將古道隱沒在樹叢中。
  • 【中國古鎮】茶馬古道最後的千年古鎮 遺憾的卻是由外國人開發的
    2002年,它入選WMF世界瀕危建築遺產名錄,這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得以保留的集市。具有無奈意味的是,這個昔日的茶馬古道上的古鎮,卻是被1個瑞士人,雅克博士發現的一塊寶地。由中外聯合投資,2002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聯合校友黃印武,秉著「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歷經10年,斥資5000萬,於2012年完成恢復。
  • 白河古道尋幽探古
    白河古道一線基本為原始風貌,沒有經過開發,駕車一至三日遊均可,也可短途徒步登山。
  • 泰順紅色古道越野賽宣傳片燃情出爐!9月20日,不見不散!
    「浙裡詩路」2020浙江省新農村定向健康越野跑大賽   (甌江山水詩路)暨浙江泰順紅色古道越野賽
  • 天時地利人和,我只要努力就行了——茶馬古道上的創業故事
    新華社成都3月16日電 題:天時地利人和,我只要努力就行了——茶馬古道上的創業故事  新華社記者童方  「在家鄉創業,既有天時地利,也有人和,我只需要努力就行了。」35歲的藏族青年羅海斌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縣開了一家「最有味道」的客棧。
  • 1月23日-24日車師古道之野狼谷·千佛洞·古海溫泉2日遊
    1月23日-24日車師古道之
  • 流傳在京西古道的窯神傳說
    攝影:蓮蓮前些日子,北京晚報刊發了《京西古道 通往歷史深處》一文,系統地介紹了京西的古商道、古香道。筆者也曾到京西古道探訪,並研究了古道上獨特的「窯神廟」。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人們在漫長的勞作之餘,為滿足理想的追求和精神的慰藉,想像出各種神靈,建造了許多寺廟。幾乎所有有點歷史的村莊都有寺廟,除了佛教的寺廟和道教的道觀外,村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