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個位於臺灣的美麗小鎮----石碇,這裡不僅風景秀麗,其出產的椏風茶,也是享譽中外的茶中美人。散發甜香的茶中,東方美人是茶中極品,舒展的茶葉,如體態輕盈的東方女子。
石碇溪溪水奔流,切穿伏獅山脈,河谷中巨石累累,兩百多年前大都來自福建安溪的先民,沿著溪流兩岸發展出聚落,涉溪跨越溪中重重的大石頭,就像每天進出門戶要跨過「戶碇」(門檻)。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寫照,據說,就由此產生「石碇」的地名。
石碇百年來的發展,就像跨越石碇溪流河谷中的累累巨石,一碇又過一碇。
石碇曾是全臺三大茶市
石碇溪水變黃了,茶園的茶葉蒙上一層灰白,石碇居民默默承受,直到一條淡蘭古道支線的「茶路」古道在施工中被發現、被破壞,才驚醒了石碇居民的茶鄉記憶。
站在連接石碇最熱鬧的東街、西街的萬壽橋上,橋下烏塗溪水潺潺。返鄉設立創意境藝術工坊的方錫淋,指著西街入口說;「西街兩旁以前都是茶葉店,還沒有過橋,就可以聞到陣陣茶香。」
在日本佔領的大正五、六年(1916、1917年),正是石碇茶葉的巔峰期,曾與汐止、竹東同被列為當時臺灣的三大茶市。
在沒有輕便路、公路、鐵路以前,石碇水路發達,楓仔林是淡水河流域最深入內陸的一站,也是臺北大稻埕到後山宜蘭的海陸轉運站。
穿過狹窄的西街,踩著溪谷旁中間凹下的石頭路,宛若踏上挑著扁擔的先人足跡。先民來到有著深潭的楓仔林,換上筏船,一路順著景美溪下到艋舺。在耆老記憶中,水路興盛時期深潭雲集一百多艘舢板船的榮景,如今只能在渡船頭被踩凹的石階上追憶。
東方美人茶依舊飄香
石碇曾因採煤而致茶園荒蕪,茶鄉美稱拱手讓人。但山在、水在,石碇很快又重振茶風,文山包種茶產量雖不是第一,但「東方美人」卻是茶中極品。
石碇茶農採茶,是採新葉末端的尖葉來制茶,泡茶後捲曲的茶葉展開,如花朵般豎立於水中,發散甜甜的蜜香,在英國女王眼中,有如體態玲瓏輕盈的東方女子,「東方美人茶」從此奠定茶後尊榮。
石碇溪依然穿過山脈,奔流不息,石碇跨過一次又一次交通變遷的衝擊,如今還要面對北宜高速公路福禍難料的影響。世居石碇、汐止國小校長鍾明通說:「留得住青山、綠水,石碇就有希望。」
就是這個吊腳樓下的椏風茶,使得石碇成為讓人嚮往的地方,不為它的美麗風景,只為品那一口椏風茶,便足以讓人心神激蕩。你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看完這篇文章,恨不能立馬買一張機票,一品茶中美人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