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厭學案件中,大都是家長和老師們忽視對孩子們的激勵與引導,以及缺乏耐心與熱情去及時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才使他們對學習興趣不斷下降,直至最後失去學習的動力。
在對厭學案例的關注與跟蹤過程中,寒石冷月老師發現這些孩子絕大多數都很聰明,但又屬於極為敏感脆弱型的人格,由於家長大都忽視家庭教育,沒有從孩子幼兒期開始進行系統的人格品質培養,才導致孩子們心理一下呈現亞健康狀態,只要受到挫折或委屈,就很容易出現巨大的心理波動變化。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洞察厭學孩子內心世界,下面我舉一個案例,或許對家長或老師們有所啟發。當然在這裡必須要提醒家長,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要放慢速度,力求做到邊閱讀邊做對比思考,才能不斷發現自己育兒中存在的問題。
苗苗是一個四年級女生,有一天媽媽收到班主任的信息,打開手機一看,只見這位語文老師用大段文字描述苗苗在學習上的種種問題,如上課不聽講,課堂練習拒做,單獨留下談心她不配合,仿佛老師成了這孩子的仇人似的。最近幾次小測驗,成績一次比一次差,照這樣下去,期末成績肯定會拉班級後腿,希望家長能夠正面教育和引導孩子,避免孩子厭學勢頭繼續發展下去。
苗苗媽回顧最近女兒在家的表現,除了不願意寫語文作業外,其他學科並沒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唯獨只有語文學習出現問題呢?儘管很認真地和女兒談心,可是始終查不出孩子最近反感學習語文的真正原因。沒辦法的情況下,苗苗媽找到寒石冷月老師,希望能幫助她找到問題形成的原因。
1、在與苗苗對話中去解讀她的內心世界
苗苗是一個非常可愛,同時又是很天真的小姑娘,由於和苗苗長期保持家庭教育指導關係,苗苗對寒石冷月老師非常信任。不管有什麼事都願意和這位老師分享,因為她知道從這位老師身上能得到想要的答案,更能得到理解、信任和關愛。
冷月老師問:「苗苗,你在生活中有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人嗎?」
苗苗答:「有啊,我最喜歡的人是能知道我內心苦惱的人。我最不喜歡的人是總說我笨的人。」
冷月老師問:「那我算是你喜歡的老師嗎?」
苗苗答:「你當然算,因為你從來都是鼓勵我,表揚我,很少批評我,我感覺你特別理解我。」
冷月老師問:「在你的學校老師中,你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老師又是誰呢?」
苗苗答:「我沒有最喜歡的老師,他們都差不多。但是我有一個最不喜歡的老師,就是我的語文老師。」
冷月老師問:「謝謝苗苗如此坦誠地告訴我你心裡的想法,我很好奇,為什麼語文老師不招你喜歡呢?」
苗苗答:「因為她給另一個班同學獎勵巧克力,而沒有給我們班獎勵,我不喜歡她這種區別對待學生的做法。」
冷月老師問:「你不喜歡這個語文老師還有其他理由嗎?還有其他同學也和你一樣不喜歡語文老師嗎?」
苗苗答:「沒有其他理由,至於其他同學我不太清楚。」
對話進行到這裡,基本上可以找到苗苗不喜歡她的語文老師原因——嫉妒心理在作怪。當苗苗媽知道這個原因時,她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女兒竟然有如此天真可笑的想法。在大人們看來很可笑,但是在一個四年級女孩子的心裡卻就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2、矯正苗苗錯誤認知
當發現苗苗對反感學習語文的原因竟然源自嫉妒心理裡時,寒石冷月老師便對苗苗媽講,孩子有這種心理其實也正常,她原本就屬於心智發展相對遲緩的孩子,看似和班上的女生身高差不多,但是心理年齡至少要小兩歲多。也就說苗苗現在心理年齡和二年級孩子差不多,如果你把她當成純粹四年級的孩子來看,自然會感覺苗苗某些行為不可思議。
冷月老師問:「苗苗,你特別希望語文老師獎勵你一塊巧克力,是嗎?」
苗苗答:「對啊,老師既然能獎給別的班同學巧克力,她又教我,為什麼就不能獎給我一塊呢?」
冷月老師問:「你想獲得語文老師的獎勵,你得有一個理由啊,如你最近學習非常努力,上課認真聽講,按照要求完成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或者通過你的努力考出好成績等。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苗苗說:「如果獎勵給我巧克力,我就能做到這些。」
冷月老師問:「你對獎勵的理解可能和很多人都不一樣,別人是把事情做好以後,才能得到獎勵,而你是先得到獎勵然後才去把事情做好,可是如果你得到獎勵後做不好,該如何獲得老師的信任呢?」
苗苗說:「那我不管,只要給我獎勵,我就好好表現。」
冷月老師問:「看來苗苗和別人最大的不同,是一定要有甜頭才去做事,對嗎?」
苗苗問:「那有什麼不對嗎?」
冷月老師說:「老師先不正面回答你,我們做一個小遊戲好不好?」
一聽到小遊戲,苗苗馬上興奮起來,平時她最愛聽冷月老師講故事和做小遊戲。
冷月老師說:「苗苗,你要注意嘍,參與小遊戲的前提是你必須要遵守我制定的規矩,如端正做好,不允許東張西望,並且你得專注互動,否則,我不會開始遊戲。」
苗苗馬上就答:「我守規矩,那我們開始吧。」
於是寒石冷月老師便和苗苗做起了小遊戲,每當苗苗在遊戲中獲勝時,便獎勵給她一塊巧克力。而當苗苗輸掉遊戲時,她便要把獲得的巧克力拿出一塊獎勵給冷月老師。由於有遊戲規則,苗苗輸掉遊戲後,並沒有不良情緒,也願意將得到的巧克力給冷月老師。
玩了十分鐘遊戲後,遊戲結束,寒石冷月老師又開始引導苗苗。
冷月老師問:「苗苗,剛才你在遊戲中表現非常出色,能夠認真遵守遊戲規則,你現在手裡有幾塊巧克力?」
苗苗數了數說:「我有5塊。」
冷月老師問:「你回想一下,你得到的巧克力是在遊戲之前得到的,還是獲勝之後得到的呢?」
苗苗說:「當然是我獲勝之後得到的啊。」
冷月老師問:「獎勵有一個規律,那就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完,並且做得很好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那你再想想看,語文老師沒有獎勵給你巧克力,你是不是沒有和老師約定在前,老師也沒有和你建立起獎勵關係啊?」
苗苗想了半天答:「對啊,我真沒有和語文說過我表現好她要獎勵給我巧克力。」
冷月老師問:「那你知道自己對語文老師有意見,這種做法對還是錯呢?」
苗苗很快就答:「是我錯了,不應該對語文老師有意見。」
冷月老師問:「現在你既然知道錯了,該怎樣改正錯誤呢?」
苗苗說:「我不要和語文老師鬧情緒,不能怪她沒有獎勵給我巧克力。」
冷月老師說:「最為關鍵的是,你應該認真聽課,按照要求做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這樣語文老師才能看到你出色的表現,才好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你,或者給你獎勵,對不對啊?」
苗苗說:「是的,我明天就認真上語文課。」
冷月老師說:「苗苗知錯就改,這才是好孩子,老師喜歡你的真誠。」
對話到這裡就結束了,寒石冷月老師單獨與苗苗媽交流,建議她把苗苗的心理活動告知語文老師,同時網購一盒巧克力寄到老師家裡,讓老師在苗苗表現好時給予其獎勵,以激發孩子內心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苗苗媽很愉快地接受了冷月老師的建議。
3、敏感的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塊巧克力
在和苗苗媽交流的過程,冷月老師對她講,看似苗苗是渴望得到老師獎勵的一塊巧克力,實則這是一種假象,真正導致孩子對語文老師持不滿情緒的原因,是老師對苗苗的關愛度不夠。因為苗苗一直以來很努力,是在老師不斷鼓勵之下才取得前一段時間的好成績。
可是當語文老師認為苗苗已經從學困生成為一名良好生後,便認為可以鬆手讓孩子自我發展,她的這种放手頓時讓苗苗失去了有依賴性的外界激勵,會讓孩子產生內心失落感。這種情形在家裡也同樣存在,就如苗苗有一階段表現非常出色,能經常得到媽媽的讚美與肯定,可是過一段時間,媽媽感覺孩子一切步入正軌後,就會產生麻痺大意思想,繼而忽略對孩子的持續激勵與肯定時,就會發現孩子又開始出現鬧情緒,或者在學習態度上不端正的現象。
苗苗反感學習語文的現象並非個例,只不過她因為心智發展遲緩,被當做是一個特例來對待。但是對心智發展正常的孩子來說,同樣也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持續肯定、鼓勵與表揚。這些外在的激勵手段,會讓孩子內心保持良性的成長節奏。而當外力解除後,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受到了冷落,情感的天平就會傾斜。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不光是孩子們有渴望被關注,被表揚或獎勵的想法,就連成年人也同樣存在這種心理現象。如很多單位都有評選先進,不是也有人因為落選而鬧情緒嗎?如此說來,當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絕不能從一些細微之處忽視孩子內心渴求。
結束語:通過對苗苗的正面引導,重建正確認知和分辨,在苗苗媽和語文老師進行及時地溝通交流後,語文老師意識到自己對苗苗近期的關注不夠,於是便承諾要改變做法,還像以前那樣用心去呵護苗苗。果然,語文老師改變做法後,與苗苗認真做了談心,相互約定如果苗苗認真聽講,拿出以前那樣的學習態度,老師一定會獎勵給她巧克力。結果,苗苗在和老師約定之後,重新又回到了以前的狀態,而她也得到了老師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