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說小學教師平時利用業餘時間應該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尤其是兒童心理學,可能會有很多老師反對,憑什麼?還嫌我們工作不夠多,不夠累嗎?
瞧,這種反對聲音裡就透露出心理情緒——反感,這說明什麼問題呢?答案是,當一個抱善意的人想給別人幫助時,話一出口便被對方給嗆回來了,對話就此中止。
其實我的本意是,小學教師學一些心理學知識,學好了悟透了,你可以讀懂每一個學生心理,便可以因材施教,自然而然地減少工作難度。
如果你感覺我的闡述沒有說服力的話,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小瑞是一名四年級男孩,前天媽媽收到語文老師的語音留言,老師所說的大意是,放學後會讓小瑞把語文課堂作業本帶回家,家長要監督孩子訂正好,把沒有做的要補上。之所以把課堂作業帶回家去完成,是因為身為語文老師已經搞不定他了。小瑞這孩子在課堂上效率非常低,不願意聽課,不願意記筆記,不願意抄寫,簡單的題都在那發呆,帶到辦公室放在身邊去做,可是他仍然不做,情願站著也不做。
從語文老師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她已經拿小瑞沒有任何辦法,儘管為這個孩子額外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孩子根本不配合。對於這樣的孩子,學都不願意學,管又不聽,哪裡會有好成績呢,你說老師頭疼不?
為什麼小瑞這個四年級孩子會有這樣的學習行為表現呢?這是小瑞媽媽向寒石冷月老師提出的問題。今天我就結合這個問題來分析小瑞的心理活動,搞清楚以後也就容易順勢教育和引導這個孩子,以端正他的態度。
一、「超限效應」使小瑞對語文老師產生了反感情緒,繼而反感學習語文這門課。
1、何為「超限效應」?
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現象。
2、如何理解「超限效應」呢?
我們都見過手上起的老繭吧?老繭越磨越厚,而在高強度勞動時,有這層老繭反而能保護繭下的皮膚。拿到人的心理中來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不斷受到外界刺激而被「磨厚」,從而讓人免受各種傷害,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
對於小瑞來說,這個孩子我接觸的比較多,他是一個自尊心和上進心都特別強的孩子,尤其對於老師在課堂上的批評特別敏感。在小瑞上一位語文老師教他時,由於這位老師特別了解小瑞的性格特點,便儘可能用肯定、鼓勵、讚美的方式激發孩子學習熱情,而小瑞也特別喜歡這位語文老師,語文成績一直不錯。
但是當換了現在的語文老師後,由於小瑞身體有多動症,長期服藥,原本小瑞媽把孩子的情況向語文老師做了詳細的介紹,但是語文老師並沒有把家長的話當回事,照例在課堂上進行強勢管理,只要發現小瑞有注意力不集中或小動作過多時,就會點名批評。這還不算,由於小瑞在書寫能力方面受自控力弱的影響,字寫的很潦草,語文老師經常會讓孩子重寫課堂或課外作業,結果就引發小瑞的極度反感。
我曾經問過小瑞,你為什麼不願意寫語文作業呢?他說累,我讓他描述累的感覺,他又說不出來,顯然所謂的累,其實是小瑞心理已經養成下意識拒絕書寫的不良習慣,並非真的是生理上的累,如大量書寫時手腕酸痛。
二、「超限效應」致使小瑞對語文老師產生了心理牴觸情緒,把對他的負責當成是對他的懲罰。
1、「超限效應」本身是一種保護機制,當羞恥感產生時,會導致自尊感下降。
小瑞有著敏感的自尊,據小瑞媽介紹,最初換了現在的語文老師後,有一次老師在課堂上批評了小瑞,孩子回到家就哭個不停。當問小瑞因為什麼哭時,小瑞答,是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毫不留情地批評他,他感覺到特別沒有面子,非常不喜歡這個語文老師。
小瑞媽再問,老師批評你肯定得因為事啊,你能否告訴媽媽當時你做了什麼?小瑞說,老師講課時我溜號了,其實我也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老師講的那些東西我都會了嘛。小瑞媽一想,也不能怪孩子,原本他的多動問題在那樣嚴格要求的課堂秩序中,就非常為難孩子了,如果老師不顧及小瑞的身體因素就毫不留情面批評他,自然會傷孩子自尊心。
從我們了解到的小瑞行為表現出看,當被語文老師批評後,他會感覺到羞恥,而哭泣恰是這個孩子羞恥感在發揮作用。可是語文老師後來多次不顧及小瑞的內心感受後,仍然當著全班同學面批評他,自然就會讓孩子羞恥感慢慢消失,直到麻木。隨著自尊感的不斷下降,小瑞最終不再尊重語文老師,不願意聽她的課,不願意完成她布置的課堂作業。
2、「超限效應」會導致人心理免疫,同時會觸發逆反心理。
很多孩子都不喜歡父母嘮叨,其實嘮叨就是無何止地重複,重複同樣的話,重複同樣的事。就拿孩子寫作業磨蹭拖拉,學習態度消極來說,很多家長慣用的方法就是說教,總是想試圖說服孩子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可是當多次嘮叨之後,甚至對孩子發火,哪怕你的打罵,都不見孩子有什麼改變,反而無視父母的管教,這便是「超限效應」所產生的心理免疫現象。
當一個孩子出現心理免疫現象後,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想改變一個孩子消極的生活或學習態度非常有難度,這主要是因為心理免疫現象出現後,同時也觸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即你越是讓我做什麼,我偏就不做,我看你們能把怎麼樣。
對照小瑞語文老師的描述,就不難看出,由於語文老師經常在課堂上批評小瑞,使這個孩子慢慢就產生了對批評的心理免疫現象。而當語文老師把小瑞帶到辦公室去補做課堂作業時,孩子會從心裡感覺更難堪,他並不認為老師是對他好,而是把他帶到辦公室去接受懲罰了。
為什麼說是去接受懲罰呢?在小瑞看來,班上同學都可以下課或放學後自由玩耍,而他則不能,限制了他的自由就是對他的懲罰。說到這裡,不管是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罷,都應該重新正視你對孩子所謂學習上的負責態度,在很多時候其實恰好是一廂情願,孩子們並不會領你的情,相反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極度反感你的做法。
三、破解「超限效應」的策略與方法,需要愛與寬容,更需要讓孩子理解規則。
1、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應帶著愛與寬容的心態面對孩子。
像小瑞這樣的孩子,原本生理上患有疾病,多動症本身就需長期服藥,並且人格氣質上就特別敏感脆弱,如果語文老師不清楚這些,反而拿小瑞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去管教,必然會適得其反。對一名小學教師來說,真正懂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話,應該重視個性化教育,區別對待身體條件差的孩子,用母愛般的關懷去溫暖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寬容之心去面對孩子課堂上的表現,儘可能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讚美與鼓勵,才會讓孩子從心裡上接納老師,並喜歡上老師,從而喜歡學習老師所教的課。包括家長也一樣,都應降低對孩子學業的要求,儘可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
2、換種方式讓孩子完成學習任務,避免由批評所引發的逆反心理。
對於小瑞來說,如果語文老師真的懂保護孩子對學業的自尊心,就應該改變原來那種直面批評的做法。
如可以和小瑞單獨談心,告訴孩子:「小瑞,老師很喜歡你,以前老師在課堂上對你的批評做法欠妥,老師在這裡向你道歉,你能接觸老師的道歉嗎?」小瑞肯定會非常吃驚於老師的話,因為在孩子看來老師那麼厲害竟然會向我道歉,他內心自然會受到感動。
老師不妨再說:「你如果在課堂上控制不住自己聽課時的注意力時,老師會寬容與理解你,因為我知道你的身體情況,但是老師相信你會努力去控制自己,儘可能少溜號,對嗎?」這樣的話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與愛,自然對老師的逆反心理會減少。
如果老師確實想帶小瑞到辦公室補課堂作業,也應給孩子一個容易接受的理由,如說:「小瑞,今天老師要犧牲你點課間活動時間,要給你加餐嘍,這可是別的同學都享受不到的待遇呢,因為老師只有特別喜歡哪個同學才會犧牲自己休息時間去幫助他。你願意接受老師的幫助嗎?」如果老師再適當給小瑞一點小零食,或者一點小獎勵,則更容易讓小瑞樂於接受。
3、多鼓勵孩子的進步,讓孩子感受到你在真正關心與欣賞他。
不僅對一個孩子來說渴望得到老師或父母的欣賞與讚美,包括我們大人也一樣啊。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的話,就容易發現自己原來對孩子那樣的苛責,其實是有點過份了。
就拿小瑞語文老師以前的做法來說,小瑞如果不願意寫作業,就讓他去站著。這兩種方式其實對小瑞來說,他都會認為老師在懲罰他,當然會從心理上拒絕接受了。
如果換一種方式呢?比如老師可以對小瑞講:「小瑞,老師看到了你在課堂上的努力,知道你是一個非常有上進心的好孩子。學習語文離不開書寫,老師特別希望你能輕鬆書寫,這樣你就可以不用再愁書寫花過多時間了,你不想有輕鬆書寫的好方法嗎?」小瑞一聽這樣的話,肯定會非常高興,自然會願意接受老師教的書寫方法了。
當語文老師結合補課堂作業再教小瑞正確的書寫方法時,正好一舉兩得,讓孩子在被老師關心與欣賞的同時,解除對補作業的反感情緒。
4、教孩子理解規則,幫助孩子建立內心秩序感,讓孩子與其他同學一樣生活與學習。
很多時候,大人們常常無形中做錯誤的做法,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別人其他人。就如小瑞來說,他因為多次被批評,課後還要留校補課堂作業,語文成績也不理想,就這容易讓他感到自己和別的同學不一樣,甚至認為他是老師和同學們眼中最差的那個人。
如果想改變孩子錯誤的認知,家長和老師都要教孩子學會理解規則,如老師可以對小瑞講:「老師之所以在課堂上批評你,其實就是希望你能和其他同學一樣認真遵守課堂紀律,而你遵守課堂紀律則能認真聽講,當堂就把新知識學會了,用不著再課外去補了,這樣你不就能多有自由玩耍的時間嗎?」
再進一步引導:「在一個班級裡,同學們每天都步調一致地上課、學習、下課、活動,這便是有秩序感的學校生活。如果你能和同學們一樣保持這種節奏感,你會發現和大家一樣的好孩子。但如果你總是比別人動作慢,或者學習時不認真,肯定就完不成老師當堂所講的內容和同樣的課堂作業量。所以說,聰明的好孩子都會在內心建立起一種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就是大家做一樣的事,並且不比任何人做的差,因為你是一個有上進心和自尊心的好孩子,對嗎?」
對比引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從班集體中脫離出來,而現在是回歸同學們中間,和他們保持一樣的節奏,遵守一樣的紀律,擁有一樣的內心秩序感,從而每天開開心心地過好學校生活。
結束語:每一個孩子都有獲得愛的權利,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尊重孩子的個性,哪怕有時孩子會給你們帶來一定的管教難度。但只要我們內心不缺少愛心,能夠寬容接納每一個孩子的不足,你就會讓孩子在感受到你的愛與寬容之後,從心裡真正接納你並喜歡上你。相信很多像小瑞一樣的孩子,正面臨著我們家長和老師觀念的改變,如果我們真的改變了,則他們就是幸運的。由此說來,孩子們在學習上的消極表現,實則是我們對他們的關愛不夠,做法不當才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