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震撼的大拍——西泠印社2020秋拍將於1月12日拉開序幕,1月14日至17日在同地拍賣,為藏家呈獻27大專場,超5000件拍品,重磅尖貨雲集。
本屆西泠秋拍書畫部分內容豐富,明清書畫尤其精彩,從山水人物到花鳥走獸,從水墨寫意到工筆重彩,明清書畫史上的流派典範,宗匠大家,齊聚西泠拍場,蔚為大觀。
本次徵集到一幅清四王之一王翬的《碧梧村莊圖》,顧荇文為元代名士顧瑛後裔,也是王翬的弟子,所居名「碧梧村莊」,此畫即王翬特為顧荇文所作齋號圖。
lot 892
王翬(1632~1717)畫,眾友人唱和為弟子顧荇文作碧梧村莊圖
規格:畫心:132 × 26.5 cm題跋:336 × 27 cm52 × 29 cm
拍品估價:5,000,000-8,0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手卷
1684年作
款識:上元甲子中秋,客秦淮水檻,為荇文道社兄寫碧梧村莊圖。石谷王翬。
鈐印:王翬私印(朱)。
題跋:1. 玉山金粟舊家風,笠澤煙波一棹通。海內名人爭識面,江南才子獨推公。鄭虔三絕當時重,與可千竿此日雄。翠竹碧梧堪鳳隱,奚囊到處不曾空。裡言賦贈似荇老年道兄兼正。白沙弟陳啟貞。鈐印:陳啟貞印(白)右周氏(朱);
2. 高梧修竹翠成圍,中有幽人獨掩扉。鎮日日長無個事,閒看春水浸苔磯。夫椒我有暇畊堂,四面湖山接淼茫。尺幅半綃初展處,卻疑身到水雲鄉。題為荇文道兄並正,毗陵許朝元。鈐印:許朝元印(白)字問鷗(白);
3. 春巢秋實總檀欒,何事毰毸顧羽翰。鳳德於今衰已甚,羨君猶佔一枝安。奉題荇文道長兄碧梧翠竹堂,金壇周而衍。鈐印:東軒(朱)而衍之印(白)周東會氏(朱);
4. 君家家住虎丘東,小結茅齋樹幾叢。遙想焚香潑墨處,一聲鳴鶴綠天中。題為荇文道先生政之,吳陵黃泰來。鈐印:交三(朱)黃泰來印(白);
5. 曾羨雲林瀟灑風,惟君清致古今同。他年相訪吳門路,閒話桐陰竹鄉中。軒石林開一徑西,阿瑛之後荇父齋。東原亦有梅花屋,我欲先生畫仲圭。題碧梧翠竹草堂,為荇翁年道長兄政,弟宗元鼎。鈐印:元鼎(朱)新柳堂(白);
6. 竹徑梧陰畫始知,幽深原與虎頭宜。乾坤不盡丹青意,金粟何曾異昔時。題為荇老年道翁正,邗州許承家。鈐印:耒盦許承家印(朱)獵微閣(白);
7. 長康噉蔗得佳境,循循漸入終無競。虎頭滿壁畫滄州,赤日石林恣遨遊。古人出處非草草,一丘一壑遺嘉謀。君家草堂今復見,碧梧翠竹開生向。龍門百尺倚青霄,鳳尾千竿挾飛電。雲和入奏俯龍吟,嶰管聲清葉鳳音。自是稐平飫神聽,豈同陰壑助蕭森。況復爨下寓奇質,恰與柯亭正為匹。賞音終必遇知音,堂上堂下將一律。草堂滿此亦復奇,中有一人匪所思。我儀其人最奇持,風流儒雅真吾師。吾家亦在萬山間,吾租高風不可攀。何日望衡還對宇,興君盟誓指青山。壬戌小春,吳門顧荇文先生索題碧梧翠竹堂卻寄兼正,蕪城弟範荃石湖拜稿。鈐印:臣荃(朱);
8. 梧竹高人屋,幽閒繼玉峰。葉驚秋雨至,梢拂晚煙濃。久待枝棲鳳,還悲籜隱龍。披圖吾欲往,徑又白雲封。題碧梧翠竹堂,似荇老年道翁正。寓邗江弟張韻拜稿。鈐印:臣韻之印(白)諧石(朱)浮丘山民(朱);
9. 梧竹徧清陰,幽棲若遠岑。風吹天籟迥,月照碧雲深。杳靄增丘壑,青蒼閱古今。會須乘興往,盤薄一披襟。題碧梧翠竹堂,為荇文道兄正。盱江弟塗酉。鈐印:塗酉之印(白)子山氏(朱)金山(朱);
10. 顧瑛亭館三十六,當時亭館今茅屋。桃李紛紜總厭看,仍教遍地栽梧竹。綠陰冉冉度秋風,太瘦何妨食無肉。閒來潑墨寫生綃,長嘯林皋媚出獨。壬戌(1692年)之冬為荇文道兄題。邗州桑豸。鈐印:桑豸之印(白)楚執氏(朱);
11. 名勝當年地,今同時又結廬。秋知一葉下,煙鎖萬竿餘。迂老分靈閣,王猷到小車。此中藏墨寶,應不羨千旗。為荇老道兄題政。硯農閔崧。鈐印:閔於天氏圖書(朱)芙容館(朱)不堪持贈(朱);
12. 舊說玉山佳勝處,茜涇西去結精廬。有時雨桐花落,盡日清風竹翠舒。遣興笑他沒骨盡,散愁讀我等身書。此中盡足供吟嘯,肯向侯門漫曳裾。為荇老道兄題並正。分湖弟葉舒穎。鈐印:葉舒穎印(白)學山氏(朱)拙閣(朱);
13.潮到維亭風柏岸,村連真義水為鄉。草堂卻自饒梧竹,五色長離好下翔。莫羨藍田老畫師,前身金粟系人思。無錢不把丹青賣,換得雲囊絕秒音。松陵朱虹題為荇文道兄政。鈐印:朱虹之印(白)天飲(朱)春風化雨(朱);
14. 石谷碧梧翠竹圖,是以北宋間架而兼南宗氣韻者,此種逸品唯惲南田可以配之,非麓臺諸公所能伯仲也。石谷雄渾之作以臨董巨為最,清趣則以此種為最,皆生平上乘之筆。道光丁未(1847年)九月,羅天池題於寂惺齋。鈐印:六湖(朱);
15. 此等小品在石谷不過隨筆點染,而尋常意境一經寫出,遂爾不凡。蓋其秀韻在骨,故毫端別饒勝趣。庸史碌碌無從夢見也。荇文山水,亦清峭可喜,餘家舊藏一小幅,今失之矣。光緒丁丑(1877)中秋,振甫楊慶麟識。鈐印:慶麟之印日利千古(白);
16. 石穀子畫,精能細密,雅秀絕倫。此卷獨以簡淡高逸取勝,洵不多覯之品。荇文山水餘藏有二幀,意境清幽,筆墨蒼潤,得力於先生者為多,亦一時名手也。丁酉(1897年)正月,伯英邵松年識。鈐印:松年之印日利千古(白)。
鑑藏印:枝安(朱)延齡心賞(朱)顧崧之印(白)維嶽(朱)許氏漢卿珍藏(朱,二次)物鮮意誠(朱,二次)邵福瀛印(白,二次)碧梧翠竹堂圖書印(朱)六湖(朱)叔美珍玩(朱)紅豆書樓珍藏(白)羅天池印(白)歸西河顧蕙(白)潘延齡印(白)顧荇文秘玩(朱)曾藏潘健盦處(朱)枝安堂圖書印(朱,四次)顧(朱)崧(白)毛叔美珍藏印(朱)。
籤條:王石谷碧梧村莊圖精品,淳齋藏。
出版:1.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覽》P220-221,香港藝術館,1985年。
2. 《清初六家與吳歷》P272-273,Urban Council,1986年。
3. 《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第二卷P44-45,S1-015,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年。
4. 《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古代書畫》P38-39,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4年。
5. 《四王山水畫集》P68-73,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
著錄:6. 《古緣萃錄》卷九P1,清邵松年著。此作品在《古緣萃錄》卷九列為首件作品,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石印本。
7. 《清畫家詩史》第三冊丙上四,清李浚之著,中國書店,民國十九年(1930年)。
8. 《歷代著錄畫目》P66,人民美術出版社,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
9. 《清初六大畫家》P50,世界書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10. 《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P180,徐邦達著,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
11. 《一代畫聖王石谷紀念館》P59,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展覽:1. 「中國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銀禧紀念展」,香港藝術館,1985年10月至1986年1月。
2. 「聚墨留香——攻玉山房藏中國古代書畫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2004年3月至6月。
此作在邵松年《古緣萃錄》卷九中列為首件,即為首件清代藏品,可見其位置之重要。據《古緣萃錄》記載:「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5年)中秋,石谷客秦淮水檻,為其高足顧荇文寫《碧梧村莊圖》。」王翬於中秋月圓之時,客居異地,為弟子憶寫他人故鄉居所,別有一番意義。
此卷難得之處在於畫後唱和均與王翬同時代,亦是王翬的友人和弟子,且同為顧荇文上款,唱和之人包括陳啟貞、許朝元、周而衍、黃泰來、宗元鼎、許承家、範荃、張韻、塗酉、桑豸、閔崧、葉舒穎、朱虹十三人。唱和之後又有羅天池、楊慶麟、邵松年三位清代鑑藏家題跋。
在中國文人畫史上,姚綬對吳門風格的興起舉足輕重,因為他是最早復興元代文人畫風格的重要畫家,比如這件仿嘉興老鄉吳鎮的《春酒放舟圖》,這種吳鎮風格直接影響了他的後輩沈周,進而明四家才成為可能。
lot 922
姚綬(1422~1495)春酒放舟圖
規格:62 × 35.5 cm
拍品估價:4,000,000-6,000,000 人民幣
水墨紙本立軸。
款識:山高泉亦高,波遠望尤遠。落手一扁舟,時逐風宛轉。春瓢足春酒,不醉復如何。試問塵中子,年光易得過。公綬。
鈐印:丹丘畫史(白)。
鑑藏印:墨林子(白) 子京父印(朱) 項墨林父秘籍之印(朱) 項元汴印(朱) 草汀主人(白) 杞菊軒書畫印(白)。
出版:1. 《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第二卷P105,圖S13-032,東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
2. 《中國繪畫總合圖錄·續編》第一卷P269,圖A56-009,東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3. 《故宮博物院院刊》P29,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第4期。
《春酒放舟圖》中,項元汴鈐有四方印之多,可見作為明代著名收藏家的項氏非常喜歡這件作品。項元汴的收藏是吳門畫家廣泛學習的範本,由此推論,文徵明曾過目過此作。
值得一提地是,《春酒放舟圖》對嘉興而言,還有一層意義。在項元汴之前,嘉興藏家盛龍升收藏過此作品,盛氏是嘉興另一位偉大鑑賞家李日華的朋友,所以畫面上所有的人都和嘉興有關,包括畫家的仿作對象吳鎮。
王達書法作品《聽雨樓諸賢記》,是一幅元代人撰寫元代人傳記的珍貴稿本,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據史料記載,王蒙《聽雨樓圖卷》元代藏盧士恆家,明初歸沈成甫,成甫將自己一座臨溪的小樓題名為「聽雨樓」,並於永樂五年把圖卷寄至京師請王達作記。後來沈成甫將此卷贈予沈周的祖父沈孟淵,沈孟淵為此卷專門建造了一座「聽雨樓」,並將此卷代代相傳,至沈周時尚在其家。後來迭經大藏家項元汴、宋犖、成親王、吳榮光珍藏守護,並累見於明清書畫著錄。「聽雨樓「的故事就這樣被越來越多文人雅士演繹、豐富、傳承。而今,王蒙《聽雨樓圖卷》已佚。
lot 941
王達[明]聽雨樓諸賢記卷
規格:113 × 24.5 cm
拍品估價:3,000,000-5,000,000 人民幣
紙本手卷。
1407年作。
識文:聽雨樓諸賢記。張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武林人。學道三茅峰,而才名滿天下。若虞文靖公黃文獻公鹹稱重焉,先生妙於書人得片紙鹹以為至寶。今好事之家多畜之,客至則相與為玩,先生詩法黃太史,清新高邁,不流於眾,雖元氏翰林諸公亦自以為不逮也……誠甫寄之京,命餘題,始得一覽。焚香展卷,清風凜然,使人毛骨頓爽。予復何言,姑述卷中作者諸先輩出處,大略以為諸賢記。誠甫姓沈名睿,號存耕,有才識,善吟詩,好與賢士大夫遊,予之布衣交。然則觀斯卷者,當仰其清風,素範益勵其德哉,勿以吾言為謬矣。時永樂五年歲丁亥二月初吉,翰林侍讀學士奉□大夫錫山後學王達識。
籤條:明王達善學士聽雨樓諸賢記。宣統三年健盦。
鈐印:道乾(朱)。
鑑藏印:鄭道乾審藏(白) 。
著錄:1.《鐵綱珊瑚》卷五,朱存理,明弘治年間刻本(1480 年左右)。
2.《清河書畫舫》卷十一,張醜,明萬曆四十四年刻本(1616 年)。
3.《續書畫題跋記》卷五,鬱逢慶,明崇禎年刻本。
4.《珊瑚網》,汪珂玉,明刻本。
5.《佩文齋書畫譜》,卷一零零,孫嶽頒,清康熙四十七年內府刻本。
6.《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二一,卞永譽,清康熙年刻本。
7.《趙氏鐵珊瑚網》卷十五,趙琦美著,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響泉集》卷十三,顧光旭,清乾隆五十七年刻嘉慶增刻本。
9.《江村銷夏錄》卷三,高士奇,清乾隆劉氏修潔齋刻本。
10.《書畫總考》,高士奇,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全浙詩話》,卷二十六,卷二十七,清嘉慶元年怡雲閣刻本。
12.《辛丑消夏記》卷四,吳榮光,清道光刻本。
13.《明詩紀事》甲籤卷十八,陳田,清陳氏聽詩齋刻本。
14.《珊瑚木難》卷一,明朱存理,民國烏程張氏適園叢書。
15.《東青館集》乙集卷七,張鑑,民國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
說明:鄭道乾鑑藏並題籤。
本拍品王達《聽雨樓諸賢記》顯得更為珍貴,它不僅向我們展現了元明之際蘇州地區文人唱和雅集的盛況,也向我們呈現了筆法精妙,一派元人氣象的書法精品,簡言之,王達《聽雨樓諸賢記》彷佛不只是一件單純的書法作品,更是六百年前元末明初文人意志的傳承。
近現代書畫部分更是幾乎囊括所有藝術大家的精品佳作,流派紛呈。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吳昌碩等扛鼎式人物從未缺席。
Lot 2756
齊白石(1863~1957) 一帆風順圖
規格:102 × 39.5 cm
拍品估價:6,800,000 - 8,8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 立軸。
1953年作。
款識:往餘過洞庭,鯽魚下江嚇。浪高舟欲埋,霧重湖光沒。霧中東望一帆輕,帆腰日出如銅鉦。舉篙敲鉦復住手,竊恐蛟蠬聞欲驚。湘君駕雲來,笑我清狂客。請博今宵歡,同看長圓月。回首二十年,煙霞在胸膈。君山初識餘,頭還未全白。白石為仲光弟子畫並題往句,今九十三歲矣。
鈐印:白石(朱)大匠之門(白)
題跋:一帆風順洞庭波,放筆萍翁彂浩歌。六十年前聞緒論,清湘與我較如何。家珍巨冊借山圖,真本君山價不殊。步出國門逢勝遇,居然合浦拜遺珠。功冠歲之前獲登寄萍堂,親聆緒論,並得觀借山圖巨冊及君山小景,小景尤先生喜圖之本,流傳何啻子敬之寫洛神,此特晚年之一本也。去歲旅次香江,獲覩借山一冊,今又見此,何幸眼福之厚。公元一九九零年夏,啟功敬識。
鈐印:啟功私印(白)元伯(朱)。
籤條:齊白石先生晚年妙墨君山小景真跡。啟功敬題。鈐印:啟功私印(白)
鑑藏印:新會霍氏宗傑鑑藏(朱)
出版:1.榮寶齋(香港)宣傳海報,1989年。
2. 《齊白石畫海外藏珍》P276、277,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1994年。
著錄:3.《齊白石雙譜》P124,集古齋有限公司,1999年。
4.《齊白石辭典》P577,中華書局,2004年。
5.《中華老字號經營智慧》P226,外文出版社,2011年。
說明:齊白石女弟子熊仲光上款。
霍宗傑舊藏。啟功題籤並題跋。附啟功鑑定手稿二頁。
本拍品為原香港榮寶齋「中國近代書畫拍賣會」 第71號拍品,1989年11月21日。同時為宣傳海報之重要拍品,並成為當時齊白石成交最高紀錄。
Lot 2754
張大千(1899~1983)奇峰觀瀑圖
規格:179.5 × 79 cm
拍品估價:3,500,000 - 5,0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 立軸。
1959年作。
款識:石似雲奔奔不住,掃除惡木生風草。只此奇平世上奇,更番短句從中討。己亥十月,蜀人張大千爰。
鈐印:三千大千(朱) 大千父(朱)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白)大風堂(朱)。
出版:1.《張大千近作集》圖22,巴黎近代美術館,1960年。
2.《張大千書畫集》P46,國立歷史博物館,1982年。
3.《張大千九十紀念展書畫集》P125-P126,圖33,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
4.《張大千書畫集上》圖53,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5.《中國近代繪畫》P153,九雅堂,1991年。
展覽 :6. 「張大千近作展」,巴黎近代美術館,1960 年。
lot 2712
傅抱石(1904~1965)天池瀑布
規格:96.5 × 58 cm
拍品估價:3,600,000—6,0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立軸。
1964年作。
款識:天池瀑布。一九六四年八月,傅抱石寫。
鈐印:抱石之作(白) 甲辰所作(朱)。
出版:1.《金陵名家作品集——祖國頌》P11,南京文物公司。
2. 即將出版《榮寶雅集——近現代書畫名家精品》,榮寶齋出版社。
作者簡介:傅抱石(1904~1965),原名瑞麟,自號抱石,江西新喻人。1926年畢業於南昌第一師範學校,後去日本留學,歸國後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執教。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長、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副主席等職。
西泠文房歷來獨具看點,屢有頂流藏品上拍,本次西泠秋拍歷代名硯及古墨專場又佳作頻現。「御銘硯」、「沈石友硯」、「齊白石硯」、「紀曉嵐硯」同場競拍,看點紛呈。我們先來看一枚乾隆御銘宋端石三十六洞天硯,硯長10.3釐米,寬6.2釐米,高5.4釐米 ,小巧可愛,作抄手式。硯背有石眼三十六枚,製成眼柱,硯側有隸書銘文「三十六洞天」,硯首有乾隆御題詩一首,文曰「端溪古石宋時制,式是玉堂翰苑珍。意寓洞天三十六,伊人應厭利名人」。
lot 1149
清乾隆·御銘三十六洞天端硯
規格:10.3 × 6.2 × 5.4 cm
拍品估價: 3,800,000-5,000,000
銘文:三十六洞天。端溪古石宋時制,式是玉堂翰苑珍。意寓洞天三十六,伊人應厭利名人。乾隆御題。
印文:比德 朗潤。
硯囊鈐印:對雲閣主。
木盒鈐印:對雲閣 朗盦所藏。
題跋:宋端三十六洞天硯。寶宋室藏硯。此乃清宮遺硯,端溪舊巖宋制,形小而雅,頗足珍賞。本有三十六洞天五字隸書銘,未知出於誰手。乾隆御題云:伊人應厭利名人,信哉。按西清研譜成於乾隆卌三年戊戌,是後十餘年間,研入內府而為乾隆所題識者亦不尠焉,是研未見於譜,蓋成書後所收者也,未審何時流入日本,為對雲閣所藏。閣主獨山禪師主持京都相國寺,蓄佳硯甚富,寂後散出,乃入寶宋室,喜而志之。丙申仲秋,朗庵。
鈐印:寶宋室 林熊光 朗盦所藏。
出版:《古名硯》第二卷P8,P39,二玄社,1974年。
著錄:1.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御製詩四集,卷九十一第二十六頁。
2.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四十七卷。
3. 《清宮瓷器檔案·乾隆五十五年立學古堂陳設清冊》。
說明:1.橋本獨山舊藏,林朗盦遞藏。
2.配紅木天地蓋,錦套及雙層木盒,上有橋本獨山及林朗庵鈐印。
3.附林朗庵題跋一幀。
關於此硯的記載首現於《欽定四庫全書》,《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御製詩四集第九十一卷中有題為《詠宋端石三十六洞天硯》御製詩一首,內容與此硯銘文相同,《四庫全書》御製詩是以年份排列分卷,第九十一卷前有標註時間為壬寅,乾隆壬寅為四十七年(1782),據此可以推測,此硯入藏內府時間應該就在此時,而在此四年之前,《西清研譜》已於乾隆四十三年成書,這正是此硯未能收入《西清研譜》的原因。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御製詩四集,卷九十一第二十六頁。
關於此硯的第二次記載出現在乾隆詩詠此硯的第二年,即乾隆四十八年《清宮內務府活計檔案》,其中有載「乾隆四十八年(1783)2月22日,二十二日員外郎五德催長打達色等來說,太監鄂魯裡交宋端石三十六洞天硯一方(隨嵌玉一塊,紫檀木硯盒,懋勤殿),傳旨著配冊頁二冊,外隨插套,先呈樣,得時交香山陳設,欽此。 於二十三日將嵌玉一塊,紫檀木刻詩硯盒一件內盛硯一方,外配得合牌冊頁樣二冊隨插套樣呈覽,奉旨,冊頁樣交懋勤殿,著六哥畫插套照樣準做,此。」據此記載可知此硯原陳設懋勤殿。
《清宮內務府活計檔案》
懋勤殿為乾清宮西廡中三楹,取懋文勤武之義,為乾隆帝書齋,收儲御用文房類器物頗多。作為政務之暇的消遣,乾隆帝常在文學侍從、內廷畫家的陪同下閱賞品鑑內府收藏的書畫雅玩,而閱賞的場所主要就是在懋勤殿和南書房。乾隆帝先題詩,後設懋勤殿,再親選此硯,重為裝配,並著「六哥」畫插套,六哥為皇六子愛新覺羅·永瑢,時為內務府總理,督皇六子永瑢親辦,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此後,此硯一直奉旨藏於香山行宮,後乾隆帝大規模擴建香山行宮,並定名為「靜宜園」,靜宜園於鹹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遭戰火,園內建築,除見心齋和昭廟外,皆蕩然無存,此硯當在此時流出宮禁。後入日本高僧橋本獨山(1874~1928)之手,後於丙申仲秋(1956年)入林熊光之寶宋室所藏。此硯收錄於日本二玄社所編《古名硯》一書,此書為古硯收藏較為權威的專著,也是古硯鑑賞價值極高的重量級巨作。
本場另一精衛銜殘端硯,堪稱文人硯之經典。此硯經《沈氏硯林》著錄,吳昌碩銘、沈石友藏 ,用精衛填海之典故,以隨型端石為材,硯首處天然如斧鑿,不經打磨,有壯士斷腕之感。篆書題「精衛銜殘」四字,蒼厚渾樸,硯背以行書題銘,文曰「滄海難填,此胡為者。膚寸出雲,可雨天下」,款落「石友屬昌碩銘」。可知銘文為吳昌碩所作,書法沉雄酣暢,銘刻用刀恣肆,刀筆相生,詩、書、刻,均為上品。有補天填海之雄心,雖囿於書齋,而依舊出雲布雨,以甘霖利天下,是此銘之精神內核。不僅此硯,《沈氏硯林》所錄硯銘,其中大量體現兼濟天下的抱負和對天下太平的祈願。硯臺已不僅是文人雅士的書齋玩物,更承載了讀書人的理想和氣節,使《沈氏硯林》成為文人硯史上的一座豐碑。
lot 1283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精衛銜殘隨形端硯
規格:12.7 × 12 × 2.9 cm
拍品估價:3,000,000-4,000,000 人民幣
銘文:1.精衛銜殘。缶。
2.滄海難填,此胡為者,膚寸出雲,可雨天下。石友屬昌碩銘。癸丑孟春。
印文:缶。
鑑藏印:白沙邨莊。
出版:《沈氏硯林》P108,P109,民國時期出版。
說明:配紅木硯盒。
本硯拓片
此硯硯首似斷,斬斷的是仕途功名,題名曰殘,殘存的是填海的不滅雄心。此硯銘刻時間為「癸丑孟春」,這一年,吳昌碩徹底擺脫了通過仕途立下功勳取得功名的困境,進入專心藝術創作期,也基本確立在文藝界的聲望。同年,西泠印社在杭州西子湖畔立址,吳昌碩任首任社長。而後幾年中,吳昌碩等不遺餘力保下漢三老碑,投身金石事業,如同精衛填海一般孜孜不倦,終使印社名望日顯,使印社走上了復興民族藝術之路,成為了享譽中外的百年名社。
瓷器專場宋元明清各領風騷,亮點頻現。「巧如範金,精比琢玉」是宋神宗對耀州窯的至高評價,拍品耀州窯青釉貼花夔鳳紋香爐正當此美譽。
lot 1946
耀州窯貼花夔鳳紋三獸足爐
規格: 高:16.3 cm直徑:19 cm
拍品估價:3,500,000-4,500,000 人民幣
墨書銘文:二周□。
說明:爐圓口外出折沿,短頸,扁圓腹,下承三獸足,足端露胎,全器施青釉,腹部裝飾多條長方凸稜,其間貼塑夔鳳紋飾,具有淺浮雕的立體感。三足裝飾獸面,頸部、肩部分別飾以花瓣狀錦紋、回紋。
此爐尺寸屬於其時的大件製品,釉色沉穩,器物線條與紋飾更顯其古樸厚重,可稱是耀州窯的一件精工力作。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一件青磁貼花夔鳳紋香爐與此香爐器形尺寸基本相同,只紋飾稍有不同。陝西藍田縣亦曾出土過與此類似的雙耳香爐,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來源:歐洲清淨堂舊藏。
藏者簡介:清淨堂為歐洲重要私人收藏堂號,其收藏多上世紀70、80年代購入,以宋瓷為大宗。由哈佛藝術館館長Mowry策展,其藏品在葡萄牙首都裡斯本的科學文化中心博物館作常年展出,並出版《清淨堂藏宋代瓷器特展》一書。
參閱: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青磁貼花夔鳳紋香爐。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青釉貼花夔鳳紋香爐。
爐內底墨書銘文 「二周□」 。二周指的是東周和西周,最後一字不識,推測可能為器皿的稱謂。此類爐器形源自商周青銅禮器,後世追慕仿製,尤其是宋代摹古之風盛行,仿青銅禮器而製成的瓷器亦作為禮器使用,等級較高。
爐內 「二周□」 銘文更說明此爐為仿造商周青銅器而製作,其用途應該是皇家祭祀。
此爐尺寸屬於其時的大件製品,釉色沉穩,器物線條與紋飾更顯其古樸厚重,可稱是耀州窯的一件精工力作。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一件青磁貼花夔鳳紋香爐與此香爐器形尺寸基本相同,只紋飾稍有不同。陝西藍天縣亦曾出土過與此類似的雙耳香爐,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參閱: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 青瓷貼花夔鳳紋香爐
龐虛齋珍藏瞿子冶擬南田筆意詩畫壺是本次秋拍砂器類焦點。龐虛齋,近代民族工業開創者,南潯巨富,收藏巨擘之實力特色,在於通過學術性、體系化的梳理,嘉惠學林。亂世文華,藏曆朝名跡,出藏品目錄,聞名遐邇。虛齋在世之時即被冠以「海內第一鑑藏家」。此瞿應紹刻段泥汲直壺,壺身詩畫皆顯南田之風,屬不凡之作。此為龐元濟舊藏、《虛齋名陶錄》著錄紫砂名器,後經海外李氏家族、水松石山房遞藏,曾亮相紐約李氏珍藏拍賣專題特展、香港蘇富比拍賣水松石山房藏珍專場。
lot 3681
清中期·瞿子冶刻壺公冶父款紫泥調砂汲直壺
規格: 16.5 × 16.7 cm
拍品估價:3,300,000–3,800,000 人民幣
款識:壺公冶父(底款);子冶(刻款)。
鐫刻:有酒學仙,無酒學佛。子冶。
說明:汲直壺見於曼生壺式,為道光時期典型造型,此件汲直壺泥色赤褐,調桂花砂,火候極到,寬口,短直流,直筒形壺身,垂耳把手平行於壺身,區別於傳統流線形,更顯簡潔。壺身近底部刻竹,濃淡疏密,錯落有致,上部大面留白,頗有意境,子冶以畫竹名於世,其友徐渭仁有詩云:「枝如作草,竿如篆,畫法原從書法通,若問壺公三昧訣,黃山谷與米南宮」。瞿子冶為曼生後又一位與紫砂藝術密切結合的文人,因其制壺雅致,篆刻題詩無一不妙,故最適於風雅士子清賞,且作汲直式甚為罕見,得者寶愛,彌足珍哉。
此外,法相莊嚴的佛教造像精品、古代及當代玉器精品、名人手跡、頂級珠寶翡翠、品類齊全的歷代錢幣珍品以及中外名酒等也將亮相拍場。
01精品一覽
lot 925
文徵明(1470~1559) 雨過寒原圖
規格: 129.5 × 46.5 cm
拍品估價:2,800,000-4,0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立軸。
款識:風來樹晚交加。野人詩思勞收拾,流水空山日自斜。徵明。
鈐印:文徵明印(白) 悟言室印(白)。
鑑藏印:漢卿所藏(白) 心賞(白) 珍秘(白) 中行廬鑑藏書畫(朱) 邦懷珍藏(白) 承素堂書畫記(朱)。
說明:王三錫、張學良、張群鑑藏。
按語:此作約為文徵明在七十歲後所作。款識書法上加入了晉唐之法,質樸成熟。其晚年的行書,突破了早年結字細弱,提按變化少,甚至放棄了提按的寫法。連筆處纖弱不生澀等弊病,筆觸日漸成熟,運筆沉著穩健。款識齊平靠向上畫心,也符合當時的行文款識習慣。畫面上鈐有晚年悟言室印,更能說明此作為其晚年作品。將其晚年無心魏闕、放逸山水間的舒暢心情表露無遺。文徵明繪畫題材豐富,尤精山水,而此時文嘉和陸治作為其學生,分別獲其樹木和山石畫法之精髓。該作由王三錫、張學良、張群鑑藏,來源可靠,為文徵明晚年佳作。
lot 617
張善孖(1882~1940) 善孖伏虎圖
規格: 246 × 110.5 cm
拍品估價:1,600,000—2,6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立軸。
1931年作。
款識:虎痴張善孖辛未春自寫小像。
鈐印:張澤私印(白) 善孖(朱) 大風堂(朱)。
籤條:張善孖自寫小像。辛未仲春。
說明:達育仁舊藏,由其親友友情提供。
達育仁為張善孖居於上海寓所時鄰居,家住張善孖樓上,此作達育仁直接購於三十年代張善孖畫展。據言為當時畫展畫價之最。
lot 2479
梁實秋(1903~1987) 致韓菁清罕見情詩四首
規格: 21.5 × 16 cm21.5 × 11 cm × 217 × 10.5 cm
拍品估價: 60,000-80,000 人民幣
文稿四頁。
識文:1. 第一次晚餐。好熱鬧,車水馬龍。好明亮,萬道霓虹。我們倆,攜手同行鬧市中。漫相對,酒綠燈紅,最難忘,你的笑容。低頭看,金魚遊泳。攪碎了,雙雙倒影。偷眼看,脈脈傳情,驀傳來,輕快歌聲。這情景,永在心中,這情景,永在心中。
2. 回憶。人生誰能不回憶?回憶令人老。往事如煙如夢幻,苦多歡樂少。不如掉頭向前看,前途無限好。努力自然有收穫,何由著煩惱?
3. 好花不長開,開時恨其短;世上有情人,相逢何太晚。珍惜眼前歡,酒杯須要斟滿,須要斟滿;知否流光易轉?知否流光易轉?
4. 卡片製成多份,寄呈一粲何妨?小貓千萬別緊張,看罷旁邊一放。
出版:1. 《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封底,葉永烈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著錄:2. 《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P536-538、543,梁實秋、韓菁清著;葉永烈選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情人辭典》P72-73,艾文嬰主編,華夏出版社,1993年。
4. 《婚戀悲喜劇》P206-207,範楓編,長春出版社,1994年。
5. 《古典與浪漫 梁實秋的女性世界》P199,劉聰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說明:韓菁清舊藏。
此為梁實秋書自作情詩四首,系市場僅見的梁氏情詩手稿。見載於《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該書由韓菁清親自協助加以注釋。
詩稿分別為《第一次晚餐》《回憶》《相逢何太晚》《小貓別緊張》,追憶二人的初次約會,感嘆「世上有情人,相逢何太晚」,表達對愛情的追求、珍惜和信念(「努力自然有收穫」「不如掉頭向前看,前途無限好」),是見證梁實秋、韓菁清之間愛情和追愛勇氣的重要詩作。
梁實秋、韓菁清初識的「歷史性的日子」為1974年11月27日。其時,韓菁清受臺大教授謝仁釗之邀一同造訪下榻於臺北華美大廈的梁實秋。後來梁回憶此次相見:敲門聲後,想不到進來一位光採照人的「小娃」,「你一走進去,就好像黑暗的舞臺上驟然開亮了燈光」。翌日,梁便邀請韓菁清在臺北林森北路「阿羅哈」(ALOHA)餐廳共進晚餐。梁稱這是「A table of two」(兩人同席,別無第三者),並以二人第一次的晚餐回憶寫下情詩《第一次晚餐》,以志「這情景,永在心中」。此後梁和「小娃」之間的感情迅速升溫,甚至一度驚訝這奇蹟般的情潮。梁實秋曾言「這是奇蹟,愛的奇蹟」。
至1975年,梁實秋再婚時已年逾古稀,新婚妻子韓菁清則年四十四,二人這段「忘年戀」以三十載光陰為鴻溝。據臺灣《聯合報》,「梁韓之戀昔年震動文壇,哄傳不已」,島內稱之為「傾城之戀」。梁實秋一眾友人勸其「懸崖勒馬」,學術界甚至組織「護師團」反對這段姻緣。而梁氏卻仍是那個歷盡滄桑心未老的鶴髮少年,樂觀篤信著「前途無限好」「努力自然有收穫」,在決絕摒棄了凡俗的偏見與褊狹後,終與韓菁清結為伉儷。婚後十餘年,不論小別抑或廝守,兩人仍似戀人般魚雁頻傳,詩書互答,直至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因病逝世,留下「好花不長開,開時恨其短」的嘆惋。
lot 366
宋拓《唐九成宮醴泉銘》潘奕雋題跋本
規格: 開本:29 × 11 cm 開本:32 × 19 cm
拍品估價:500,000-800,000 人民幣
南宋拓本。
1冊21開紙本。
鑑藏印:停雲(朱) 擷芳亭(朱) 水雲漫士(白) 潘奕雋印(白) 遵祁珍藏(朱) 龍橋(朱)。
題跋:嘉慶丙子(1816)七夕前一日潘奕雋觀於三松堂。
提要:《唐九成宮醴泉銘》貞觀六年(632)立於陝西麟遊九成宮,歐陽詢書,書法渾厚沉勁、意態飽滿,趙孟俯贊為「清和秀健,古今一人」,向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張彥生雲,此碑刻成後即捶拓,傳無可信唐拓、未斷本。所傳最早本為明代駙馬李祺本,其次善拓為朱翼庵本。宋拓本字體圓正;宋末、元、明初拓本,碑字摹拓細瘦,以未經俗手剜本為佳,然清時方若即言:「未剜之原石本不易觀也」。至明中葉後,碑字細瘦漫漶,屢遭剜損,已難尋歐體之神貌。
此本為清代蘇州望族有「貴潘」之稱的潘氏家族舊物,剪裱裝,碑文八行「何必改」之「改」字未剜,廿一行「鳥官三趾」之「鳥」字雖有漫漶而筆畫未損,廿二行「慶與泉流」「泉」字筆畫略有漫漶而不損,廿三行「雖休弗休」之「弗」字未剜作「勿」字。另較故宮藏朱翼盦明拓《九成宮》本,二行「壑為池」之「池」字上略有小裂,未穿過「也」豎畫;五行「越青丘」之「青」豎畫稍有橫裂長紋;自二行「高」字至末行「持」字僅隱約可見小裂,並未全開。字口未為俗工所剜,筆畫間氣力縱橫,宋羅紋紙特徵明賢,此亦為南宋後期陝碑宋拓之一個典型特徵。冊尾潘奕雋嘉慶丙子(1816)墨筆觀跋,下鈐潘遵祁鑑藏印,經蘇州潘氏兩世鑑藏,系出名門,誠可珍視。
lot 384
南宋初年福州刻毗盧藏本《分別善惡報應經二卷》(單經全)
規格: 開本:29 × 11 cm
拍品估價:500,000-800,000 人民幣
(北宋)天息災 譯。
南宋建炎二年(1128)福州開元寺刻本。
1盒2函2冊85折染黃紙。
鈐印:開元經局(朱)。
鑑藏印:三聖寺(朱)。
提要:《毗盧藏》為北宋開雕的最後一部大藏經,因刊板於福州開元寺,又名《開元寺本》。全藏總595函,流傳至今九百餘年,國內已無全藏。且在存世的宋元版大藏經中,《毗盧藏》零本流通者甚少。
拍品為宋譯經《分別善惡報應經上下合卷》,經折裝,單經完整,頗為難得,卷端刊記:「福州管內眾緣就開元寺,雕造毗盧大藏經板五百餘函,恭為今上皇帝祝延聖壽,文武官僚同資祿位。都會:趙天與、鄭遘、卓元忠、張周、葛龜年、鄭康、吳鳳、曾□、陶殼、張嗣、林桷、陳芳、林昭、蔡康國、陳詢、蔡俊臣、劉漸、陳靖、謝忠;前管句本悟、見管句惠修;證會前住持本明、見住持淨慧大師法超、當山三殿:大王、大聖、泗洲。時建炎二年(1128)四月日謹題」。明確此板由第三任住持淨慧大師法超(北宋宣和六年八月至南宋建炎二年七月任職)主持刊刻。《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記載由法超主持刊經共122函,時間跨度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是為毗盧藏刊刻之全盛時期。管句沙門時為惠修,後建炎二年七月《大智度論》卷七十一中記載已另為他人;都會成員也從早期雕經都會陳詢、蔡俊臣、劉漸、陳靖四人增至19人之多。為研究開元經局機構變化、人員構成、職務分工等提供了重要數據。
此經千字文編號「路」,每版刻經文36行,每折6行,行17字。上下單邊,版高22.8釐米,折頁處小字標明經名、卷次、版次及刻工。全卷字摹顏體,墨色濃鬱,經中可見「陳用」、「 王景」、「 鄭習」、「 鍾才」、「 陳生」、「 高選」、「 陳通」、「 郭華」、「 鄭正」、「 陳立」、「 王受」等宋刻工名。「王景」為南宋初刻字工人。與「陳用」、「王受」共同參與了南宋淮南路轉運司本《史記集解》的刊刻工作,未見李富華等著《漢文佛教大藏經研究》(P204-205)收入。對後世探究北宋末、南宋初期南方地區刻工流傳、刊刻風格等提供了參考。此外據《中國古籍版刻詞典》記載,「鄭習」、「陳立」皆為北宋刻工;此建炎二年(1128)刻本距北宋結束不過兩年,屬南宋極初期之刊本,當與北宋本不相伯仲。另卷內鈐「開元經局」原印,及「三聖寺」寶藏印。三聖寺為十地覺空所創京都東山古剎,創寺時(約1249~1256)所藏一切經由僧行蓮收羅,1808年經藏撤除時歸近江學僧佐佐木海量所藏,後逐步散出。此經歷經八百餘年,輾轉重現,尤可珍視。
lot 1294
齊白石銘王紹尊藏益壽有餘方形端硯
規格: 18.3 × 18.3 × 6.3 cm
拍品估價:1,200,000-1,800,000 人民幣
銘文:1.益壽有餘。八十七歲白石。印文:阿芝 木人;
2.益壽有餘硯。白石題。印文:人長壽 白石翁;
3.端溪舊坑石。丁亥,白石。印文:白石曾見 白石老人;
4.紹尊仁弟玩味。八十七歲白石贈。印文:白石相贈。
出版:《齊白石畫集》圖版82,臺灣國華書畫出版社。1982年初版。
說明:配紅木硯盒。
lot 1975
清乾隆·青花纏枝蓮八吉祥紋抱月瓶
規格: 高:48.6 cm
拍品估價: 2,200,000-5,000,000 人民幣
說明:此瓶唇口,直頸,下接扁圓腹,截面成腰鼓形,兩側捲雲耳連接頸肩,下承長方形弧角圈足,足牆外撇。通體以釉下鈷藍裝飾,口沿回紋一周,頸部及足牆飾卷葉靈芝。器扁腹兩側飾纏枝蓮花。扁腹圓面以中央中心圓形凸起為花心,花心呈六出雪花結晶狀,外圍回紋及兩層花瓣,內層為小葉片門字形蓮瓣,外層為八片尖蓮瓣,蓮瓣內分別飾八寶。扁壺因腹部有圓形凸起,亦稱為「抱月瓶」或「寶月瓶」,形制受明代早期御器廠燒制抱月瓶影響,起源於伊斯蘭文化金屬器,詳細論著,見J.A.Pope著,「穆斯林風格明早期瓷器」,刊登於《Aus der Welt der Islamischen Kunst: Festschrift für Ernst Kühnel》,柏林,1959年,頁357-375。原形參考圖載於《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卷6,東京,1982年,圖版94,為Freer Gallery of Art收藏。此式扁壺的燒造對胎質比重要求極高,否則容易承受不住窯內高溫而導致坍塌變形,能成功燒制之實為不易。傳世品中,香港邦瀚斯曾售出一對,2017年5月30日,編號120。單件者,見仇炎之舊藏一例,後售於香港蘇富比,2011年4月8日,編號3123;另見葛沃得舊藏一例,後由香港佳士得拍出,2010年12月1日,編號2826。參考相對尺寸之扁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一例,見《故宮藏瓷:清青花瓷》,卷二,香港,1968年,頁50-51及15a-c;瀋陽故宮博物院見清宮舊藏亦有一例,見《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瓷器卷(上)》,瀋陽,2007年,圖35。另見南京博物院藏一例,著錄於《宮廷珍藏中國清代官窯瓷器》,上海,2003年,頁295;中國國家博物館亦藏一例,見《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研究叢書:清代瓷器》,上海,2007年,圖83。日本出光美術館藏有兩例,見《中國陶磁:出光美術館蔵品図錄》,東京,1987年,圖版94。扁壺扁腹所繪「八吉祥」紋飾,為佛教之八寶,為佛前供器,分別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長八件組成。每件供器含義不同:輪代表佛說大法圓轉,萬劫不息;螺代表菩薩果妙音吉祥;傘代表張弛自如,曲覆眾生;蓋代表遍覆三千,淨一切樂;花代表出五濁世而無染;罐代表福智圓滿,具完無漏;魚代表堅固活潑,能解壞劫;長代表迴環貫徹,一切通明。青花色澤豔麗,色重處可見細密瘢痕,為刻意模仿永樂、宣德青花暈散之效果,參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件明永樂青花八吉祥折沿盆,可見其八吉祥排序與清代仿製品有差異,見He Li,《Chinese Ceramics》,舊金山,1996年,圖版398。故宮博物院藏一件明永樂青花抱月瓶,其腹部一面成鼓形,或為此式扁壺原型,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裡紅(上)》,上海,2010年,圖34-37。此式八吉祥扁壺雍正朝亦有燒制,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一例,著錄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瓷器卷(清代)》,上海,2007年,編號83。此對扁壺形制更加碩大,配合圓碩扁平的瓶體以及雙捲雲耳,更顯大氣穩重、古雅端莊。
lot 1570
清·李嘉福自用五彩芙蓉石浮雕螭龍叢竹詩文鎮紙
規格: 長:15 cm寬:8.8 cm
拍品估價: 650,000-900,000 人民幣
銘文:1.翰寶(白)。北溪。
2. 清曉朝回秘閣中,坐看宮榭落花濃。圖書左右天香滿,人在蓬萊第一峰。光緒甲申夏,嘉福賞玩。笙魚(白)。
3.石門李嘉福臧(朱)。
4.進德脩蓺。石佛菴主。
說明:五彩芙蓉石是壽山石中的名品,紫、紅、黃、白、青諸色相間,斑駁多彩。此件鎮紙即以五彩芙蓉石,圓雕成竹節一段。截面呈隨形扁圓,兩道竹隔突起,顆顆圓釘象根須剝落之貌。上下斷切,質地沙沙,若竹肌纖維外露,更有爆裂縱開,蟲蛀小孔。一側依體出枝,葉片散生,搖曳交錯掩映。首端有螭龍一條,身軀虯曲扭動,肉中帶骨,兩前爪扒扶,後肢用力攀爬而上,轉頭側視。尖耳俏立,鬥面圓滑,雙目炯炯,闊鼻合口。頭頂長角逶迤,鬃發飄飄。鎮紙右上並列浮雕兩方篆書白文印「翰」、「寶」,是為器名,左側行書「北溪」二字。竹面上行書明代胡儼《永樂八年春二月被詔直內閣即事》詩文,落款「光緒甲申夏,嘉福賞玩。」鎮紙側邊有「石門李嘉福臧」篆書朱文印,底面隸書「進德脩蓺」四個大字,自省銘志。整器做工精緻,極具文人氣息,是晚清收藏家李嘉福舊藏。
lot 1568
近代·周煉霞舊藏吳湖帆畫並書盛丙雲刻周煉霞上款黃楊木刻竹石詩文筆筒及黃楊木卷幾墨床一組兩件
規格: 1.筆筒高:12.5 cm口徑:7.5 cm
2.墨床高:2 cm長:17.5 cm寬:4.5 cm
拍品估價:180,000-350,000 人民幣
1.筆筒銘文:湘江風雨夜,千載孰知音。用夏仲昭筆意寫小文房為螺川如弟清玩。癸巳上元倩識。丙雲(白)。
2.墨床銘文:正好賭句攜尊鈿,思凝魂,倚畫檻,相憐花簇臨金鏡,怕惹雲昏情何限,一卷春風,雙袖香痕。倩庵書為螺川詩屋。螺川詩屋(白)。
說明:筆筒由黃楊木整挖而成,直壁,隱足,造型修長,包漿溫潤老熟。筒壁淺刻湘江竹石圖案,線條簡括凝練,陰刻處填以綠色顏料,更顯清雅。圖底部陰刻鈐印「丙雲」。圖側刻詩文:「湘江風雨夜,千載孰知音。用夏仲昭筆意寫小文房為螺川如弟清玩。癸巳上元倩識。」文字亦填綠漆。畫與文均為書畫大家吳湖帆所作,刻者為竹刻大師盛丙雲。「倩」為吳湖帆自稱,「螺川如弟」即為著名書畫家周煉霞。可知此筆筒是吳湖帆在1953年贈予周煉霞的。墨床亦為黃楊木製,呈卷幾形,置墨處開光飾剔地浮雕牡丹、梅枝與喜鵲紋,久經使用,此部位墨色深沁,尤顯雅致。背面陰刻詩句,亦填綠色顏料,落款「倩庵書為螺川詩屋」,並刻「螺川詩屋」鈐印。
lot 3050
張光宇(1900-1965)張正宇(1904-1976)《大鬧天宮》動畫設計稿十六幀
尺寸不一
拍品估價:800,000-1,200,000 人民幣
設色紙本 鏡片。
60年代作。
籤名:「大鬧天宮」下集電影造型,正宇63.11。
鈐印:正宇(白)
參考出版:《<大鬧天宮>動畫片造型設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年。
說明:1. 本拍品由張正宇家屬友情提供。
2. 《大鬧天宮》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由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最初的設計者就是被稱為現代中國裝飾藝術奠基者之一的張光宇先生。張先生根據不同人物性格,塑造出各類精神面貌的人物形象,從而收到突出鮮明的藝術效果。而張正宇先生的背景設計,則源於我國佛、道兩教之建築、壁畫,而加以提煉升華進而達到莊嚴妙象之境。張氏昆仲合作之完美,為近代聯合藝術創作中所稀見,堪稱奇特之藝壇佳話。
lot 2202
清乾隆·白玉雕雲龍紋三足蓋爐
規格: 205 × 142 × 122 mm
拍品估價:450,000-550,000 人民幣
說明:以整塊和田籽料雕琢而成,玉質堅韌緻密,油潤細膩,局部帶有白花。爐頂為環形蓋鈕,周圍飾四圈階梯狀弦紋。爐蓋與爐身以子母口相合,爐身與蓋身紋飾大致相同,均為剔地陽雕兩兩相對的變形龍紋,中間以如意雲紋區隔,底部剔地平整,滿飾雷雲紋。爐肩兩側為龍首形耳,龍吻上卷,龍目凸起,雙角向後延伸,與爐口處相連,龍鬚下卷,與爐身相接。爐身下承三獸形足,莊重大方。整器造型端正大雅,氣度不凡,包漿凝潤,工藝精湛,雕飾獷柔相濟,爐身雲龍紋滿工滿飾,密不透風,線條婉轉自然;爐耳造型相對簡約,線條硬朗,彎折有度,是一件典型的乾隆時期玉爐精品。
lot 4222
瞿利軍(b.1970)湖山春泛白玉擺件
規格: 208 × 118 × 64 mm 重量: 2096 g
拍品估價: 3,600,000-5,000,000 人民幣
材質: 新疆和田籽料。
展覽: 「蘇藝天工大師系列--瞿利軍玉雕作品展」,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忠王府楠木廳,2017年9月29日- 2018年1月07日。
出版: 《蘇藝天工大師系列·瞿利軍玉藝作品集》 P84-85,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
說明: 水波浩淼,遠山幽秀,綿延千裡;蘆葦蕩漾,閒雲自由,令人神往。水榭岸邊隱現漁舟一艇,漁夫悠然垂釣,與青鷗白鷺為伍,與明月清風為伴,遠離塵世喧囂,風中也洋溢著閒適和寧靜。
此作選用一上好的和田籽料獨籽為材,質地光澤溫潤,細膩如脂,金色原皮古雅凝氣。作者留皮巧做,借色順形,巧用玉料之皮色、形狀作怪石嶙峋,松柏蔥蘢,然後層層推進以至蘆葦飛鳥,湖岸崖樹,高臺小築,漁舟煙波,遠山高聳。構圖上謹嚴考究,視角由近及遠,層次清晰,結構絲絲入扣,畫面營造得充實飽滿,非對中國山水畫下過大工夫不能如此。細膩的刀筆下呈現出一幅唯美的山水圖景,意境深遠,整體畫面風格恬淡安適,寫意傳神,留白巧妙,給人以順暢舒柔之感,達儒雅質樸之上乘境界。
lot 3300
旋轉乾坤41顆木那坑冰種翡翠珠串
拍品估價: 12,600,000-18,600,000 人民幣
珠串由41顆來自同一塊翡翠原石的翡翠珠串聯而成,色彩翠鬱悅目,質地乾淨,結構細膩,陽綠正氣。珠串頂部為18K白金圓環扣,配鑲4.32克拉紅寶石作點綴,十分華麗大氣。珠串長約58.5cm,重約184.68克。珠子顆粒圓潤飽滿,翡翠珠最小直徑約13mm,最大的約15mm,實為難得珍品,極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