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故宮內廷還有5對鎏金銅獅,鍍純金黃色,在陽光照射下,爍爍閃光,耀眼奪目。銅獅鎏金之制,在明清之際只為皇家建築所專用。它們成雙結對地被分別設置在乾清門、寧壽門、養性門、養心門和長春宮門前。
梁欣立先生指出,有些鎏金獅子的牙和舌頭都是後來鑲上去的。這包括獅子的耳朵、眼、眉毛以及身體的飄須都是鑲上去的。

位於寧壽門、養性門、養心門前的鎏金銅獅,在其胸前或銅座上都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樣。特別是建築耗資達130萬兩的寧壽宮,尚不包括鼎、爐、缸、座、日晷、月影、銅龜、銅鶴、銅鹿、銅獅以及裝飾彩料、硬木、銅錫金屬等價款,這是乾隆皇帝準備做滿60年皇帝之後歸政當太上皇而修建的;其中寧壽門前的鎏金銅獅,是乾隆皇帝旨意宮中造辦處將兩座舊天文儀器毀掉後,鑄造成的一對銅獅,紅銅用去6435斤,五次鍍金共耗費334兩純金。

養心殿的院門就是養心門,自雍正皇帝後,養心殿成為各朝皇帝處理政務和生活起居的重要場所。門前金燦燦的鎏金銅獅是清乾隆年間的製品,在清富造辦處的「活計檔」中有詳細記載。這對鎏金銅獅比其他鎏金銅獅略小,造型也不太一致,但獅子身軀下部的鎏金銅鑄臺基座,有密密的雕花和錦鋪紋.紫禁城中的其他鎏金獅都是蹲坐在石刻的須彌座上,沒有鎏金銅鑄臺基座。這是很大的不同之處。

另外,獅子的眉、耳、捲雲紋、胸前雕綬帶、尾巴等也都是與身軀整體鑄造而成,沒有採用鍛造銅薄片裝飾鑲嵌的方法。但獅口中的牙齒和舌頭以及幼獅和綬帶纏繡球是分別鑄造後鑲嵌上的。鎏金獅的造型特點是豐滿圓厚,形象謙恭,比故宮另外的鎏金獅子顯得更溫和。它頭頂螺旋捲毛個數多,臉頰邊緣是一排鬣毛卷,獅前額頭飽滿,雙耳直立向後,雙眼圓睜,翹鼻平方,嘴張的不大,側背有肋骨紋。鎏金獅蹲守在幾代皇帝的寢宮前,白天以金光裝點門面,夜間以陰影為主子守夜。

這種造型比較圓厚的鎏金銅獅,這不但在故宮、就是在北京也僅此一對。
長春宮門前陳設的是一對不足2尺高的鎏金銅獅,是故宮銅獅裡體格最小的。清末慈禧太后於同治帝親政後,曾移居長春宮,光緒皇帝及遜帝溥儀的妃子也都在這裡住過,因此於此陳設獅子,這對獅子是東、西六宮中唯一的一對。

養性門鎏金銅獅的石雕須彌基座,束腰部的四面,每一面都有一對行走姿勢臉對臉玩耍繡球的小石獅圖案,與寧壽門鎏金銅獅下部石須彌座的圖案一樣。養性門前的一對鎏金銅獅與乾清門、寧壽門的鎏金銅獅造型基本一致。但這對鎏金銅獅放置在內廷後宮,全身通金,保存十分完好,是紫禁城中鎏金銅獅保存最好的一對銅獅。這在於內廷後宮對外開放時間少,遊人稀疏,因而被人用手撫摸的機會比較少。

以前故宮的銅獅都無護欄,遊人不斷與獅子左擁右抱,還有小孩騎在鎏金獅身上拍照,這些行為大大加劇了對鎏金的磨損。後來故宮博物院對所有鑄造飾物都加裝護欄,起到了保護古蹟的作用。好事者據此「演繹」出不少故事,說20世紀六十年代期間,故宮裡的小河開始漲水,一個傍晚漲到地面了,驚動了大人物,派郭沫若來調查,最後的結論是挪動了帝王的神物——銅獅,因此故宮裡所有的銅獅都被欄杆圈起來……聽上去就有些荒誕不經。

此外,故宮還有一處也有獅子,是一對小石獅,位於故宮外東路寧壽宮西側的乾隆花園之內的第二道門「垂花門」口。乾隆皇帝對蘇州獅子林情有獨鍾,曾六次遊獅子林,賦詩作畫,並賜「真趣」等匾額,還下令在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內仿建。在花園裡置放一對小石獅,算是一種緬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