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謀可寡、利可共。有人說它直指人性,真的是這樣嗎

2021-01-09 一夢文化

曾國藩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有人認為它直指人性,真的有道理嗎?

他是孔子暮年弟子之一的曾子第七十世孫、另外他更為中國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他更為一手創建了湘軍......

咱們今天說得不是他人,正是被後人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曾國藩一生注重學問的研修與為人處世之道。所著所言更為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六戒",更為不斷告誡著後人!

六戒中的第四戒更為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之險惡:考慮事情的時候最好選擇獨立思考,有利益的時候最好是人人都有份。正所謂: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

一、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

常言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民間更是有: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的諺語。古往今來一次又一次慘痛的教訓,讓人們知道一個經驗教訓:參與頂層頂樓的人一定要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人多口雜,知曉的人越多,計劃也就越有可能被洩密。在三國演義中,軍師諸葛亮總愛給將領一些錦囊,並在出徵前夕一再叮囑,一定要在萬分危機的情形下拆閱。錦囊裡到底交代的是什麼內容,在沒拆開前誰都不知道。

可以說諸葛亮自始至終在堅守一個原則: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知曉計劃的人越少,失敗的機率也就越小,成功的概率也會愈來愈大。這正可謂是:「言多必失,人多必洩」。

二、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老話講得好:財散人聚,財聚人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天攘攘皆為利。只有利益均沾才會容易籠絡人心,才會讓他人不易產生嫉妒之心。

要是得了好處不知道與人分享,只一味地想私吞霸佔。這樣做也只能成為眾矢之的,最後落下個孤家寡人的結局。

最後總結一下:「人以利動」,這也是人性使然。宣揚道義也許能號召少數人追隨你做事,但不可能長久、藉助品德高尚也許能使人尊敬,但不可能使人心服口服。不論是做人做事,心胸一定要寬廣,眼光務必放長遠。不可只想著當下的得失。制定策略時可以聽取眾人的建議,但做決策時不可貪多。不然人多口雜會限制格局的高度。

鑑史通今,楚霸王項羽為何兵敗烏江,而劉邦為何能走到最後,正是在於項羽性格「利獨」,而劉邦知道人人「均利」。在面對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收起自己的貪念,時刻明白利益分攤必定能使利益最大化,一味貪婪只會是死路一條。

老祖宗的話經歷千年仍然盛久不衰,是有些道理的。裡頭蘊含的均是對於人生經驗的總結和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用於警示後人。

在此,明代鬼才馮夢龍收集了來自民間的各類俗語,涉及教導、生活、為人處世、家庭親情、經商等領域,組合成《智囊全集》,並做出詳細的白話文說明。

曾國藩之所以能從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一路官升10級做到武英殿大學士,靠的就是"智慧"二字。這並不是網絡爽文中的情節,而是真切切的歷史事實!

而他獲得智慧的方式也很奇怪,居然是日夜捧讀《智囊全集》。

曾國藩曾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可見,曾國藩是非常喜歡《智囊全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翻閱,慰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智囊全集》由明代大才子馮夢龍編著,書中內容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曆代智慧故事1238則,全部出自正史和筆記、野史。

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這本"奇書"到底有多厲害?

清代才子紀曉嵐不僅熟讀此書,更是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機智過人,妙語連珠。

王健林就將其列入書單,推薦給萬達高層,從古人智慧中學習職場用人訣竅,加強個人修養。

央視節目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在多次演講中提及,在他24歲時讀《智囊全集》這本書,他說道男人就應該跟曾國藩一樣讀《智囊全集》,不單單是是讀的人生經歷,更加是讀的人生智慧、人情世故。

直到今天,《智囊全集》上面的故事,仍然用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論是官場、職場還是生活中,其中的智慧,都可以借鑑。

這本書的上下兩冊價格才78元,卻能帶給你生活中問題的解決方法,讓你獲得古人的智慧和思維,受益終身,不管自己讀還是送朋友都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人生六戒五勤: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往往是眾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誰獨佔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麼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劉邦攻破鹹陽,卻不敢佔據其地;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終其一生不敢篡漢自立,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
  •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2016年04月26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澤華 字號 內容摘要:先秦諸子對社會問題認識的切入點多半以他們的人性說作為理論的起點。
  • 老人言:有錢能使鬼推磨,下一句更殘酷,揭露人性醜陋,少有人知
    都說「為官必學曾國藩,千古智謀一奇人」。汲取人生的智慧,習得為人處世的方法都繞不過他。但你可知,曾國藩這一身文韜武略,離不開一位好老師:千古謀略第一書——《智囊全集》。每當夜深人靜時,他便會反覆品讀,是他從一個別人眼中的「笨小子」逆襲成為「千古第一完人」。《智囊全集》是一本怎樣的書籍,為何如此神奇?
  • 農村老人說2021年是「寡年遇牛,九屠共豬」,這是什麼意思?
    明年是牛年,在整個農曆年中沒有立春節氣,所以還是寡婦年,在農村有「寡年遇牛,九屠共豬」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寡年遇牛,九屠共豬的意思是,當牛年和寡婦年相遇時,農作物會迎來一個好的收成。九屠共豬指的是九個屠夫屠一頭豬,意思是人多豬少,市場上豬肉緊缺,豬肉價格會很高。寡年指的是沒有立春的農曆年,又被叫做無春年、滑年、黑年等。
  • 古人講:「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具體有什麼講究
    因為農村的老人們都會說「十九年頭七年寡,鼠年難逢雙春年」,可能很多年輕人看不懂是什麼意思,但就單憑這個「難逢」就知道明年的鼠年是特別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十九年頭七年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19個年頭裡邊,會有7個年頭是我們農村所謂的「寡年」。何謂寡年呢?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曾國藩一生問學不輟,不管是在京任翰林、侍郎的閒職期間,還是在寸心憂灼的戎馬之時,他始終能讀書談學如平時。正是這樣的孜孜不倦,他才積累了可堪「匡時救世」「肩任天下大事」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曾國藩終其一生,以讀書自娛,對讀書人的了解可謂概莫能逾。
  • 《人性立場》:沒有立場,人性從何說起?
    這也就是說,他們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憑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可不見得是因為他們足夠智慧,足夠清醒、理性。當然,我們也並不能就此抹殺他們的勞動成果,他們還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起碼,於大眾而言是這樣的。但是,就這些而言,誰也不能在當時就預知到它的能量。就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雖名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判定它是精華還是糟粕的依據是什麼呢?
  • 一個人走路姿勢有多重要,怪不得曾國藩說:負重高官,鼠行好利!
    傳統文化涉及了方方面面,他用精闢的語言,廣袤的知識,為我們構建了一個行為標準,儒家講「禮」,孔子曾經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沒有禮儀的恭敬,就會讓人徒增煩惱;沒有禮儀的謹慎,就會顯畏畏縮縮;沒有禮儀的勇猛,就會導致法度不存;沒有禮儀的直率,就會顯得刻薄。
  • 老話說「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其中「三八」又是指什麼
    有一句俗語大家可能很少聽說,那就是「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人們看到有「三八」一詞,就以為是不文明的話,可這裡說的「三八」,是另有所指。這裡說的「三八」不是髒話,也不是指年齡,更不是指三八節,而是指人的生辰。提到生辰,人們就聯想到佔卜,人們有事都願意問問算命先生,以解心疑。首先你要把生辰八字告訴先生,那麼同樣一個日子,同樣一個時辰出生的男女,人的命運卻千差萬別。
  • 錢真是個好東西,能探出人性,看透人心,雖然很俗,卻直指內心
    錢真是個好東西,能探出人性,看透人心,雖然很俗,卻直指內心-01- 友情:談錢,看出誰對你是虛情,誰對你是假意。遇到一個願意給你借錢的人,請一定要珍惜這樣的人,因為在他的心裡你比錢更重要,現在願意給人借錢的人越來越不多了,遇到了這樣的朋友,一定要珍惜,只有在借錢的時候才知道誰對你是真情,誰對你是假意,最直接最快速的判斷出一個人的內心是怎麼想的。
  • 《論語》求知|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幹祿是指求取官職。(3)闕:缺。錢穆:闕,空義。此處作放置在一旁解。(4)疑:懷疑。闕疑,陳曉芬:保留疑惑的問題,不妄作推斷。錢穆:疑,指自己心感其不甚可信者。殆,指自己心感其不甚可安者。(5)寡尤:寡,少。尤,過錯。寡尤:少過錯、少過失。【譯文】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
  • 2021是寡婦年,「寡年遇牛,九屠共豬」,啥意思?有道理嗎?
    寡婦年是人們常說的無春年,即一年中年頭和年尾都沒有立春。民間素有寡婦年不適宜結婚的說法,但實際上寡婦年結婚的人數不勝數。想必大家會感到困惑,無春是沒有立春,但和寡婦年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農諺:「寡年遇牛,九屠共豬」共有兩層意思:一是寡婦年遇到牛年,指的就是2021年的情況,既是無春年,也是寡婦年;二是九屠共豬指的是九個屠夫宰一頭豬,人數大於豬數,即豬肉供需會是不平衡狀態,豬價會高位運行。寡婦年和牛年相遇的概率不大,九個屠戶爭著去宰豬的場景暗示豬肉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結合現有市場實際供需看,我國自去年開始豬肉價格就高位運行。
  • 「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為寡」的原理是什麼,三八所指何物
    中國文化之所以豐富龐大,一方面來自它的歷史久遠,另一方面則與它雅俗共賞的適用面有關。它不僅有曲高和寡的上流文化,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也為普通人提供娛樂消遣的民俗文化。兩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 民俗文化,顧名思義是圍繞著生活常識和生產規律所產生的文化。
  • 晚晴名臣曾國藩的識人術,一看一個準,我真的領教了
    奸、邪、佞、賊之人把自己的刀子磨得很利,所以殺起人來從不留後患,銳不可當,因而也往往成功。比如,東漢時的賊臣梁冀,竟然把持東漢的朝政近30年。正是由於這樣的特殊才能和權變之術,辨奸邪、識賊佞,似乎比識賢舉能更為艱難。魏明帝曹睿時侍中大夫劉曄是一個巧詐之人。因為他的才智過人,魏明帝很器重他。
  • 曾國藩家訓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我們求靜,想要與禪門的入定不同,必須用心體驗這細密而又未可覺察的意旨。所謂的一陽初動,萬物由此生長,才可以說靜極,可以說喜怒哀樂還未生發,寂然不動之體。不然的話,一味求靜,心如死灰,自認為是靜,實際上生理的機能都幾乎喪失了,何況這樣做並不能靜。如果有外在的幹擾,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嗎?
  • 色字頭上一把刀,曾國藩為了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堅持一生戒色
    關於古人面對人性的抗爭中,曾國藩的抗爭是十分具有借鑑價值和學習意義的,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曾國藩是與人性最本質的東西進行抗爭,也就是色,所謂「食色,性也」,這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本性難移,可是曾國藩卻願意花大力氣去不斷克服改變自己,足以見得這個人是不一般的,至於曾國藩是怎麼克服的,我繼續為大家分析。
  • 鴻蒙系統直指「萬物互聯」 鴻蒙勝算大嗎?
    打開APP 鴻蒙系統直指「萬物互聯」 鴻蒙勝算大嗎? 目標直指「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是從兩個維度對網際網路進行了全方位拓展,一個是時間維度,目前現在的網際網路只是斷斷續續的連接,我們大部分是靠手機一個終端實現我們在網際網路中想要的東西,而在萬物互聯的情況下變成了全時段全方位無縫的跟蹤。另一個是空間的維度,我們可以將能夠想像到的所有物品都添加到網絡中。
  • 曾國藩怎樣成為半個完人,這四副對聯,飽含人生智慧,可當座右銘
    清朝末年,文人除寫詩之外,最喜歡撰寫對聯,曾國藩也是如此,在北京為官時期,士林中就有「包做輓聯曾滌生」的說法。曾國藩也喜歡將自己的思考和人生經驗撰寫成聯,他的聯多率直隨意,通俗曉暢。  雖然如此,曾國藩的對聯卻含義卻深刻,發人深省,飽含他的人生智慧。
  • 老話「寡年不宜結婚」有道理嗎?
    隨著冷空氣的到來,距離2021年春節的腳步也越來越近,農村老人說2021年是寡年,寡年指的是什麼呢?農村老人還說「寡年不宜結婚」,真的是這樣嗎?寡年,又叫做無春年、滑年、盲年,指的是農曆年中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
  • 90%管理者容易忽略的知人心,識人性,通人情
    向阿里學管理什麼是知人心,識人性呢,為什麼管理者要知人心,識人性?我們中國人有一個說法,叫做: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內方外圓,為方圓之道。「內方」是指做人的稜角,做人有原則;「外圓」是指與人相處的圓潤和技巧,與人相處的靈活性,乃是處事之道。「外圓」,是為了減少阻力,是方法;「內方」是立世之本,是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