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有人認為它直指人性,真的有道理嗎?
他是孔子暮年弟子之一的曾子第七十世孫、另外他更為中國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他更為一手創建了湘軍......
咱們今天說得不是他人,正是被後人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曾國藩一生注重學問的研修與為人處世之道。所著所言更為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尤其是"六戒",更為不斷告誡著後人!
六戒中的第四戒更為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之險惡:考慮事情的時候最好選擇獨立思考,有利益的時候最好是人人都有份。正所謂:謀可寡而不可眾,利可共而不可獨。
一、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
常言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民間更是有: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的諺語。古往今來一次又一次慘痛的教訓,讓人們知道一個經驗教訓:參與頂層頂樓的人一定要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人多口雜,知曉的人越多,計劃也就越有可能被洩密。在三國演義中,軍師諸葛亮總愛給將領一些錦囊,並在出徵前夕一再叮囑,一定要在萬分危機的情形下拆閱。錦囊裡到底交代的是什麼內容,在沒拆開前誰都不知道。
可以說諸葛亮自始至終在堅守一個原則: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知曉計劃的人越少,失敗的機率也就越小,成功的概率也會愈來愈大。這正可謂是:「言多必失,人多必洩」。
二、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老話講得好:財散人聚,財聚人散。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天攘攘皆為利。只有利益均沾才會容易籠絡人心,才會讓他人不易產生嫉妒之心。
要是得了好處不知道與人分享,只一味地想私吞霸佔。這樣做也只能成為眾矢之的,最後落下個孤家寡人的結局。
最後總結一下:「人以利動」,這也是人性使然。宣揚道義也許能號召少數人追隨你做事,但不可能長久、藉助品德高尚也許能使人尊敬,但不可能使人心服口服。不論是做人做事,心胸一定要寬廣,眼光務必放長遠。不可只想著當下的得失。制定策略時可以聽取眾人的建議,但做決策時不可貪多。不然人多口雜會限制格局的高度。
鑑史通今,楚霸王項羽為何兵敗烏江,而劉邦為何能走到最後,正是在於項羽性格「利獨」,而劉邦知道人人「均利」。在面對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收起自己的貪念,時刻明白利益分攤必定能使利益最大化,一味貪婪只會是死路一條。
老祖宗的話經歷千年仍然盛久不衰,是有些道理的。裡頭蘊含的均是對於人生經驗的總結和為人處世的大智慧,用於警示後人。
在此,明代鬼才馮夢龍收集了來自民間的各類俗語,涉及教導、生活、為人處世、家庭親情、經商等領域,組合成《智囊全集》,並做出詳細的白話文說明。
曾國藩之所以能從一個資質平平的普通人,一路官升10級做到武英殿大學士,靠的就是"智慧"二字。這並不是網絡爽文中的情節,而是真切切的歷史事實!
而他獲得智慧的方式也很奇怪,居然是日夜捧讀《智囊全集》。
曾國藩曾說:"每當夜深人靜時,方翻此書,細細品味"。可見,曾國藩是非常喜歡《智囊全集》,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進行翻閱,慰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
《智囊全集》由明代大才子馮夢龍編著,書中內容上起先秦,下迄明代,集合曆代智慧故事1238則,全部出自正史和筆記、野史。
不僅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謀略,也有平常百姓小人物生活中的奇巧機智。
這本"奇書"到底有多厲害?
清代才子紀曉嵐不僅熟讀此書,更是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機智過人,妙語連珠。
王健林就將其列入書單,推薦給萬達高層,從古人智慧中學習職場用人訣竅,加強個人修養。
央視節目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在多次演講中提及,在他24歲時讀《智囊全集》這本書,他說道男人就應該跟曾國藩一樣讀《智囊全集》,不單單是是讀的人生經歷,更加是讀的人生智慧、人情世故。
直到今天,《智囊全集》上面的故事,仍然用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不論是官場、職場還是生活中,其中的智慧,都可以借鑑。
這本書的上下兩冊價格才78元,卻能帶給你生活中問題的解決方法,讓你獲得古人的智慧和思維,受益終身,不管自己讀還是送朋友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