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2021-01-09 騰訊網

曾國藩一生問學不輟,不管是在京任翰林、侍郎的閒職期間,還是在寸心憂灼的戎馬之時,他始終能讀書談學如平時。正是這樣的孜孜不倦,他才積累了可堪「匡時救世」「肩任天下大事」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

曾國藩終其一生,以讀書自娛,對讀書人的了解可謂概莫能逾。他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對讀書人應具備的最基本品行做了這樣的概括,他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顯然,曾國藩認為「有識」是讀書人難得的品質,它是經過長期的孜孜以求才能形成的見識。而「有志」在曾國藩看來,即讀書人必須有不甘落伍、超群拔萃的遠大志向;「有恆」即必須持之以恆、發奮努力、堅持不懈。對這兩點,曾國藩認為讀書人只要努力是可以具備的。曾國藩對此身體力行,充當其弟弟們的表率。在京為官期間,他就指出:「人苟能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孜孜,唯孔孟之是學,人誰得而御我哉!」 可見在曾國藩眼裡,一個人是沒有幹不成的事業的,關鍵要看他有沒有志向。一個人樹立了宏大志向,他便有了持之以恆、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在京時期,曾國藩雖已是朝中大員,但仍能給自己規定每日必修的課程,發奮讀書,砥礪於學,「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讀古文。每日共可看書八十頁,皆過筆圈點。」

有了奮發向上的志向,曾國藩從來不計較讀書的條件,道光二十二年十月,曾國藩弟弟們來信要離家外出,找一清靜處讀書,結果遭到曾國藩的嚴厲批評,他說:「且苟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顯然一個有志之人只要立了志向,就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夠找到讀書的樂趣。

一個胸懷遠大志向的讀書人,儘管對知識和真理有一種鍥而不捨永無止境的探求精神,但就讀書來說,還必須掌握一定的方法。表面看似簡單的讀書,曾國藩卻並不這樣認為,他把讀書的方法,分為看、讀、寫、作四個步驟。他說:「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鹹豐八年,曾國藩在與其子曾紀澤的塾師鄧寅階探討關於曾紀澤的讀書方法時,曾對如何讀書做過精闢的論述:「小兒紀澤頗事看書,不好制藝。吾意學者於看、讀、寫、作四者缺一不可。看者,涉獵宜多宜速;讀者,諷詠宜熟、宜專。看者,日知其所亡;讀者,月無忘其所能。看者,如商賈趨利,聞風即往,但求其多;讀者,如富人積錢,日夜摩挲,但求其久。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闕,亦不可混至。寫字不多則不熟,不熟則不速,無論何事均不能敏以圖功,至作文則所以瀹此心之靈機也,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如泉在地,不鑿汲則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則不成令器。今古名人,雖韓歐之文章,範韓之事業,程朱之道術,斷無久不作文之理。」

曾國藩要求讀書人應該首先能夠博覽群書。為能廣泛涉獵,一個人在看書時要抓緊時間,提高閱讀速度,他批判了當時世間流行的「讀書在精不在多」之說。曾紀澤閱讀《漢書》太慢,曾國藩指出:「每日至少亦須看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閣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經書已讀畢否?須速點速讀,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終身未讀完經書。」

曾國藩教育曾紀澤抓緊時間讀書,提高效率,這並非讓他讀書不求甚解地加快速度,而是要他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速度,他曾對曾紀澤說:「爾讀書記性平常,此不足慮。所慮者第一怕無恆,第二怕隨筆點過一遍,並未看得明白。此卻是大病,若實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悅之境則自略記得矣。爾不必求記,卻宜求個明白。」

曾國藩所處的時代,讀書人皆以應試科舉為先務,應付考試成為他們讀書的唯一宗旨,凡與考試無關的書籍一概不聞不問。針對當時的時弊,曾國藩告誡自己的弟弟說:世人「大抵為考試文章所誤。殊不知看書與考試全不相礙,彼不看書,亦仍不利考如故也。我家諸弟此時無論考試之利不利,無論文章之工不工,總以看書為急。不然則年歲日長,科名無成,學問亦無一字可靠,將來求為塾師而不可得。或經或史或詩文集,每日總宜看十頁。男今年以來無日不看書,雖萬事叢忙,亦不廢正業。」 只要是自己選定要讀的書,曾國藩認為一定要從頭到尾通看一遍,一部書沒有看完,最好不可改讀他書。有些人看書喜歡東翻一翻西翻一翻,這兒抄一段,那兒抄一篇,曾國藩認為這是萬萬不可取的,這是讀書人最忌諱的,倘若這樣,人們就很難把握這部書的全貌,自然也就不能分辨出書中的精彩與不足。

除了大量的閱讀以外,曾國藩還十分注重讀書的第二個步驟「讀」 ,即我們現在常說的對書或文章進行精讀。他認為有些書如果你不高聲朗誦,你就不可能感受到文章中雄渾豪邁的偉然之氣,而有些書如果你不潛心低吟,你也不可能體察到文中深遠的意境。對於這些作品,最好還是熟記於心中,只有這樣才能從內心接受其中道理,做到「月無忘所能」 ,在自己寫作時,才能把其中的經義自然流露在自己的文採當中。但曾國藩在主張精讀的同時,十分反對死記硬背,為背書而背書,或為買弄學問而背書,他說:「吾謂讀書不求強記,此亦養身之道。凡求強記者,尚有好名之心,橫亙於方寸,故愈不能記,若全無名心,記亦可,不記亦可,此心寬然無累,反覺安舒,或反能記一二處,亦未可知。」

曾國藩十分看重讀書的第三個步驟「寫」 ,這也是他從長期的讀書生涯裡總結出的心得。曾國藩寫字十分遲鈍,在緊張繁忙的軍務之中,覺得很是誤事,因而他一再要求曾紀澤在大量閱讀的同時,每日還必須有一定時間來寫字。這寫字不單指臨帖習字,更多地是指對於過目書籍,對於那些有心得或是疑惑不解的地方,略作札記,亦即將它們「寫」出來,以備將來考證。他認為每日最好能寫一萬字小楷,手底下才算有了功夫,這樣不但寫字熟練快捷,而且可養成辦事幹練的習慣。

至於讀書的最後環節「作文」 ,曾國藩認為無論一個人將來成就什麼事業,沒有不作文章的,也沒有不是從作文章開始的,所以每一個人只有常作文章,才能把自己平時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成自己的學識,思想才不至於窒息,考慮問題才會全面,才能細緻入微。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的文風一般在三十歲時就已成規模,因而在此之前一定要在作文章上很下功夫。他要求曾紀澤無論是詩賦還是文論,定期要寫上一篇,三百、五百、八百字的都可。少年作文,不怕寫不好,怕的是不作文章,你越作不好文章,以後越不願意作,這樣你的文章就很難長進,學問自然也就無用武之地,當然更談不上顯示才華了。因此他指出:少年作文「不可怕醜,須有狂者進取之趣,過時不試為之,則後此彌不肯為矣。」

掌握了讀書的基本步驟之後,讀書人就可以學有所成了嗎?顯然曾國藩並沒有以此為滿足,因為這並沒有達到曾國藩想要達到的讀書境界。曾國藩認為一個學者要想讀有所得,讀有所成,你就必須在讀書的時候使自己進入「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意境當中。

所謂涵泳,曾國藩認為這很難領悟,他說涵者,就是指人們在讀書時,要像春雨滋潤著鮮花、渠水灌溉著禾苗一樣,水既不可過多,也不可太少,只有恰到好處,才可使鮮花、禾苗滋潤而勃發;泳者,是指人們讀書的時候要能體會到如同魚兒暢遊在水中一樣的樂趣,抑或如同人們用水洗去腳上汙泥一樣的舒暢心情。所以他說:「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

說到切己體察,曾國藩主張要想真正理解書中所講的道理,讀書之人還必須切身體驗,要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聯繫自身的實際,逐步加深理解。因此他主張「讀史之法,莫妙於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其間。」

雖然曾國藩一生讀書不倦,已經達到了他所說的虛心涵泳的讀書境界,但虛心涵泳和切己體察兩者相較,曾國藩更注重後者,更注重用社會實踐來考察書本知識。一天,曾國藩和諸將談論兵法,他發現對於軍中陣法,雖然人人目睹親歷,但看法迥異,於是他便推斷出「古來史傳不足憑信,亦如是矣。」因此他認為二十三史中,除了司馬遷、班固外,都是文人憑想像寫出來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經歷過戰陣,因而隨意編造,是不能全信的。

於是,他在讀《通鑑》時根據自己的經驗,把不可信的地方都用筆標出來。即使對歷來史家最推崇的《史記》 ,曾國藩認為人們在讀它的時候也應該用實際的眼光辯證地看待它,切不可盲目崇信,他說:「儒者記兵事以遷為最善,遷史以《淮陰傳》為最詳,其中如木罌渡河,沙囊壅濰,國藩頗疑其並無是事,今臨晉之黃河尚在,果木罌所能渡乎?沙囊堵水,溢漏如故,斷不能頃刻成堰,水大則不能忽堵忽決,水小則無損於敵。以物理推之,遷書尚可疑如此,則此外諸史敘述兵事,其與當年實跡相合者蓋寡矣。」

我們暫且不論《淮陰傳》中的故事是否屬實,單就曾國藩這種以實際經驗考究歷史、讀書務實的精神就足以稱道。他更反對生搬硬套地使用書本知識。湘軍有一叫吳士邁的營官,他摘錄了二十三史中有關戰爭的記載,編輯成冊,打算把它作為治軍的藍本。曾國藩知道後,立即寫信給該軍的統帥李元度說:「軍事是極質實之事」 ,「若以編輯二十三史成書為治軍藍本,則門徑已差,難與圖功。閣下與之至交,須勸之盡棄故紙,專從事於點名、看操、查牆子諸事也。」

曾國藩這種在讀書治學上的務實精神,使他對各種學問從無門戶之見,對眾多學術派別都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只要一切有利於自己經邦濟世的,他都加以吸收和利用。他推崇理學、漢學,嗜好古文,對經濟之學又情有獨鍾。長期的勤奮努力,使他在各個方面都卓有成就。對考據學的鑽研使他形成了很深的文字功底;對古文的鑽研,使他的詩文為一世所稱頌;對理學的崇信,使他成為世人楷模;對經濟之學的探求,則使他的軍事政治才幹鶴立於朝野之上,讓眾多以學問出身的湘軍將領唯命俯首。由此可見,曾國藩的成功,無不是以讀書問學開始。儘管世人讀書各有其道,但曾國藩的讀書治學方法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 曾國藩人生三有:有志 有識 有恆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而人生何嘗不是一本書,在人生中,更要有志,有識,有恆。所謂有志,就是要有志向,有目標。「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志向,就不甘為人下。
  • 《曾國藩家書》:從「三有」要訣探尋為學之道
    黃雯嬌/文「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三有」是讀書的要訣。後世評價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顯赫且最有爭議的人物。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的評價最為客觀:「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 曾國藩的「讀書三要」,真正能改變自己的人,都懂得這三點
    有句話說得挺好:你現在的樣子裡,有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和經歷過的事情。古人說,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找高人指路。行萬裡路,結實不一樣呢人,遇到高人指點,往往是一件困難或者可遇不可求的事。而讀書,或許是我們能夠自由支配的最簡單的選擇了。
  • 曾國藩識人有術:有2種人,可別小瞧他們,大多是「人中龍鳳」
    在我國民間就有古語有言"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曾國藩的一生可謂精彩紛呈。他知人善任,量才而用。經他推薦保舉在朝為官的就有千人之多。而在這其中,位高權重之人就多達40餘個,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左宗棠、羅澤南、丁日昌、劉銘傳等等都是如此。正如《曾國藩全集》中有言富貴有相,似乎是唯心論,曾國藩信命,但從不信富貴是天生。
  • 曾國藩:男人有沒有前途,看臉就知道了!學會識人術,看人不走眼
    曾國藩:男人有沒有前途,看臉就知道了!學會識人術,看人不走眼古人云:事之至難,莫如知人,意思非常明了,就是說識人就是天下最難的事情。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我們身邊有形形色色的人,怎麼看出身邊朋友的性格,怎麼看出一個男人有沒有前途,都是需要學習的東西,而這個方法,就被大家稱作「識人術」。
  • 曾國藩識人有術:這2種人,不可小瞧,他們大多是「人中龍鳳」
    民間有句俗語叫「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曾國藩的一生可謂精彩紛呈。他知人善任,量才而用。經他推薦保舉在朝為官的就有千人之多。而在這其中,位高權重之人就多達40餘個,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左宗棠、羅澤南、丁日昌、劉銘傳等等都是如此。富貴有相,似乎是唯心論,曾國藩信命,但從不信富貴是天生。
  • 老鄉來投奔曾國藩,因吃飯時的一個小動作,曾國藩:此人不能重用
    北宋大學者張載有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曾國藩可以說都做到了,因此曾國藩也被稱之為歷史上最後「半個」聖人,別小看這「半個」已經評價很高了。曾國藩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知名度,還因為他會識人的本事。
  • 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
    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名句】:「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故予從前限功課教諸弟,近來寫信寄弟,從不另開課程,但教諸弟有恆而已。蓋士人賣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諸弟此時惟有識不可以驟爐,至於有志不恆,則諸弟勉之而已。予身體甚弱,不能苦恩,苦思則頭暈,不耐久坐,久坐則倦乏,時時屬望,惟諸弟而已。
  • 曾國藩有識人之能,那麼他是如何給慈禧看相的呢,他只說了4個字
    曾國藩是同治中興第一功臣,被稱為中國近代唯一的聖人。他天資平常,卻最終位極人臣,除了他的個人奮鬥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另一項能力。那就是善於識人。曾國藩說: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曾國藩有識人之能,那麼他是如何給慈禧看相的呢,他只說了4個字。
  • 牢記曾國藩這4句識人術口訣,一看一個準!
    所以,能夠知人、識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美德,正如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所說:「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曾國藩曾在官場沉浮近四十年,看慣了太多的虛情假意和表裡不一,對於識人、用人有著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民間也流傳著「曾國藩三千步識人」、飯桌識人術這些識人趣事。
  • 曾國藩:成大事者,必有這3種品質
    說到成大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曾國藩。當我們大多數人還在為三十而立焦慮的時候,30歲的曾國藩立志要成為一個聖人,自此他開始脫胎換骨,立德、立功、立言,在做人和為官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為後人盛讚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身為芸芸眾生,想要成大事又談何容易?但別著急,只要細讀曾國藩先生的家書,就會發現這位聖人早已給我們指明了道路。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佔一個都不簡單!
    所以,那些內心強大的人,往往都有這個特徵——「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如果我們想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不妨熟記曾國藩的這句箴言,幫助我們自己修煉強大的內心!2、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曾國藩指的是:第一要有遠大的志向,第二要有淵博的知識,第三要持之以恆的恆心!
  • 曾國藩40種大智慧,指引當下人生的40味奇藥
    前半句貌似也平常,辦大事當然要有才識,要能幹、會幹。但要注意的是,曾國藩強調「識」是主要的。識就是思想、思路。這是因為,思路是行動的方向,方向錯了,努力越多偏離目的地越遠。所以做事之前,好好想想,想清楚再去做,是非常必要而重要的。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 曾國藩的酒桌識人術:酒桌上有這3種行為的人,別深交,敬而遠之
    酒桌上雖然大家都在推杯換盞,但是比的不是酒量,而是識人的智慧,做人的手段。曾國藩曾經說「酒是穿腸毒藥,氣是惹禍根苗。」,就表明一個酒桌上的識人之術。曾國藩身上有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出身起點並不高,年輕時可謂是「憤青」一名,但是中年時期突然崛起,位極人臣,成為朝中的棟梁之才。根據總結可以發現他在酒桌上有三種識人術。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在清朝的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李鴻章會做官」。如果說到歷史上最功成名就的人有哪些?那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一定排得上號,他在識人方面確實有極高的造化。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
  • 曾國藩家訓
    曾國藩在立德立功的同時,還為世立言,在幾十年的宦海沉浮,戎馬倥傯之餘,他治學不倦,《家書》傳世。同時,他還營造出一個令世人豔羨的家庭,在他的諄諄教誨之下,幾位弟弟均有所成,湘軍與太平軍開戰以後,他們先後應徵入伍、披堅執銳、馳騁沙場,成就功名於一時。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曾國藩識人的面相術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在街頭巷尾找到所謂神機妙算的相士,可這之中真的有憑面相就知人心嗎?現在有沒有這樣的高人我不知道,但是晚清的時候確實有一個。他就是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為清政府立過汗馬功勞的曾國藩,有一個長處是「知人善任」。首先是「知人」,即識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曾國藩平時留心觀察人,提出著名的「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 曾國藩眼中的4種「吉人天相」,看看你身上有沒有
    鹹豐八年三月,曾國藩在日記中總結出了四句識人術口訣,表明這4種人屬於「吉人天相」,是「富貴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端莊厚重是貴相;釋義:外表端莊恭敬、厚道穩重的是貴相。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做到了「敬」,外表衣著整齊態度嚴謹,行為舉止端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則內心專一寧靜渾然一體,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就是最後的貴相!所以他寫信勸誡兒子說:「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其次,厚重之人也是貴相,因為行為厚道、舉止穩重,給人一種踏實、不浮躁的感覺,遇事也能夠從容穩重應對,自然終有所成。
  • 曾國藩識人面相術4-文人氣質
    至於文化人的「骨」與常人有多大區別,是一個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概念,因此,「骨」與「神」相比,就有莫測高深的神秘感。「骨」的神俊豐逸與「神」有分割不開的關係。古代文化人輕視體力勞動、遠離體力勞動,鍛鍊的機會不多,與其他人相比,文人的「骨」可能多多少少有一點兒區別。解讀曾國藩曾在其日記中說,人的氣質是先天生成的,本身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