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讀書要做到有志、有識、有恆

2021-01-09 亦然花開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有一篇《致諸弟·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這是曾國藩教弟弟們讀書的一封信件。

作為一代鴻儒,曾國藩自己十分熱愛讀書,同時也不遺餘力地教導諸弟和子侄們讀書學習。在這封信中,他闡述了自己關於讀書治學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讀書要有志、有識、有恆。

01 此三事者,將終身行之

曾國藩十分關心弟弟們的學習情況,但又不能日日在身邊督促,就經常以自己為例來說明。

「餘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來,雖懶惰如故,而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葉,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餘偶談、讀史十葉、寫日記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

由此可以看出,曾國藩把每天茶餘飯後偶爾聊天,每天讀書十頁,用楷書記日記三件事作為每天的必修課,並立志堅持下去。

同時,他也對弟弟們提出了要求:「諸弟每人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路,俱須帶在身邊。」各位弟弟也要立下自己課程,而且要日日堅持不斷地用功,不管是坐船還是走路,都應該帶在身邊,隨時學習。

他不僅嚴格要求自己,也嚴格要求各位兄弟,希望兄弟們在讀書上有所成就。

02 讀書六字真言

「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讀書要有做到六個字:有志、有識、有恆。

有志,是指要有志氣。只有有了志氣,才能不無故中斷,不自甘落在人後。有志氣者,不會讓自己長期處於碌碌無為之中,不會讓自己每天在瑣碎生活中渾渾噩噩,無聊度日。

有識,是指要有見識。不能因為自己有一點心得體會就知足,就驕傲自滿,不知道天高地厚。有見識,就是要有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能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有恆,是指要有恆心。沒有恆心去堅持,什麼事都無從談起。古人云:行百裡者半九十,就是要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放鬆懈怠,即使一百裡路走完了九十裡,眼看就要成功了,也只是相當於走了一半,更應該小心謹慎、持之以恆,直到最終取得成功。

03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

曾國藩認為:「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

就是說人必須擴大眼界,增長見識,否則就會不知道自己的局限,以為自己所學到的一點知識就很了不起了,就像看海的河伯,坐井觀天的青蛙一般。這些都是沒有見識的表現。

要想增長見識,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書本之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加以努力。

曾國藩曾經說過:「古代擅長作詩寫古文的人,功夫都在詩歌和古文之外。」

因此,他勸導家中子弟不要整日埋頭於書堆中死讀書,還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增長見識,可以到外面去遊山玩水,也可以在家中養花怡情。只有眼界開闊了,才能更好地治學,學到真知。

想要做到「有識」,還必須學會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滿。他在家書中時刻不忘提醒諸位弟弟,千萬不要因為懂得了一點點的知識就高傲自滿,否則是不會取得真正成就的。

只有把「志」「識」「恆」三者結合起來,時刻勉勵自己,才能夠做到學有所成。

04 每日自修課程

在信中,曾國藩列舉了一系列自我修養課程。這些課程包括方方面面,從修身、養性、學習、鍛鍊、言行等均有涉獵,他還對每門功課提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

「主敬:整齊嚴肅,無時不俱。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一會,體驗靜極生陽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讀書不二:一書未點完斷不看他書。東翻西閱,都是徇外為人。讀史:二十三史每日讀十葉,雖有事不間斷。寫日記:須端諧。凡日問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己出。終身不間斷。日知其所亡:每日記茶餘偶談一則。分德行門、學問門、經濟門、藝術門。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氣之盛否。謹言:刻刻留心。養氣: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保身:謹遵大人手諭;節慾、節勞、節飲食。作字:早飯後作字。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對我們來說,如果能對照這些課程,有選擇地進行修煉、鍛鍊和練習,不管是對於我們的身心、身體、還是修養,都是大有裨益的。

曾國藩雖身居高位,仍然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對兄弟、子侄也時時不忘教誨,這對我們來說,既是一種震動,更是一種學習,同時也是一種約束和提高。

相關焦點

  • 曾國藩人生三有:有志 有識 有恆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而人生何嘗不是一本書,在人生中,更要有志,有識,有恆。所謂有志,就是要有志向,有目標。「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志向,就不甘為人下。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他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對讀書人應具備的最基本品行做了這樣的概括,他說:「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能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顯然,曾國藩認為「有識」是讀書人難得的品質,它是經過長期的孜孜以求才能形成的見識。
  • 《曾國藩家書》:從「三有」要訣探尋為學之道
    黃雯嬌/文「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的「三有」是讀書的要訣。後世評價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顯赫且最有爭議的人物。著名的革命家章太炎的評價最為客觀:「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
  • 曾國藩的「讀書三要」,真正能改變自己的人,都懂得這三點
    有句話說得挺好:你現在的樣子裡,有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和經歷過的事情。古人說,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找高人指路。行萬裡路,結實不一樣呢人,遇到高人指點,往往是一件困難或者可遇不可求的事。而讀書,或許是我們能夠自由支配的最簡單的選擇了。
  • 曾國藩: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徵,佔一個都不簡單!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這一生就是一個自我磨練的過程,但對於弱者來說,一次次的打擊之後,難免會一蹶不振,所以我們要學著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那麼,如何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呢?我們不妨牢記曾國藩的這3句箴言,如果能悟透,我們也能讓內心強大!
  • 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
    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名句】:「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鏡海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知道者,則有吳子序邵慧西。講詩文字而藝通幹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志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名錫振,廣西乙未翰要。吳莘畲名尚志,廣東人,吳撫臺之世兄。龐作人名文壽,浙江人。此四君者,首聞於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淺深。要皆有志之上,不甘居於庸碌者也。
  • 曾國藩40種大智慧,指引當下人生的40味奇藥
    人生第三個階段裡,要持盈保泰,保持好前面取得的成果,堅持笑到最後,而不能有驕氣、暮氣,不能虎頭蛇尾,甚至崩盤。 9、成功需要三種品質 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
  • 曾國藩:成大事者,必有這3種品質
    說到成大事,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曾國藩。當我們大多數人還在為三十而立焦慮的時候,30歲的曾國藩立志要成為一個聖人,自此他開始脫胎換骨,立德、立功、立言,在做人和為官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為後人盛讚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身為芸芸眾生,想要成大事又談何容易?但別著急,只要細讀曾國藩先生的家書,就會發現這位聖人早已給我們指明了道路。
  • 《曾國藩傳》:平凡人的進階史,從學做事到學做人
    曾國藩從先天到後天,全面地思考自己落榜的原因,改進了學習方法。一年以後,他再次上路,順利地考取了秀才,雖然排名靠後,但畢竟已經跨過了科舉的第一個門檻。初入翰林院自慚形穢,他開始琢磨提升自己。初入翰林院時,相比身邊有才華的、出眾的京官,曾國藩的學識就顯得異常淺薄。在自慚形穢之時,曾國藩讀到了王陽明的書,被他」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 曾國藩告訴你,學問與閱歷為何如此重要!自大的人等於井底之蛙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近來有幸拜讀曾國藩《挺經》一書,讀到了上面這段文字,便不得不敬佩曾國藩對事物的理解,透過本體看內在,可謂是十分透徹。理解起來又是比較容易,能夠引起共鳴,啟發頗多。
  • 曾國藩:成大事者全在一個「志」,學會這三句話,成功早晚的事!
    為什麼總是看到別人功成名,而自己很努力去還是一個平庸者,到底成功有沒有什麼秘訣?如果沒有為什麼被人會成功?《易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論語》中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古代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說,成大事這全在一個「志」,學會這三句話,成功早晚的事!
  • 曾國藩識人有術:有2種人,可別小瞧他們,大多是「人中龍鳳」
    在我國民間就有古語有言"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曾國藩的一生可謂精彩紛呈。他知人善任,量才而用。經他推薦保舉在朝為官的就有千人之多。而在這其中,位高權重之人就多達40餘個,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左宗棠、羅澤南、丁日昌、劉銘傳等等都是如此。正如《曾國藩全集》中有言富貴有相,似乎是唯心論,曾國藩信命,但從不信富貴是天生。
  • 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
    古人讀書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但是真正能夠走上仕途的,比例太少。大多數人讀白了頭髮,也就是個秀才。在鄉鄰中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和聲望。但是其中的哀傷難於人表白,可是曾國藩的讀書求學之路,特別的順利。本文就是找到了一篇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的日記,探討一下學霸的養成。
  • 曾國藩識人有術:這2種人,不可小瞧,他們大多是「人中龍鳳」
    民間有句俗語叫「曾國藩會識人,左宗棠會打仗」。曾國藩的一生可謂精彩紛呈。他知人善任,量才而用。經他推薦保舉在朝為官的就有千人之多。而在這其中,位高權重之人就多達40餘個,李鴻章、彭玉麟、郭嵩燾、左宗棠、羅澤南、丁日昌、劉銘傳等等都是如此。富貴有相,似乎是唯心論,曾國藩信命,但從不信富貴是天生。
  • 曾國藩家訓
    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真正盡力為善去惡,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心裡是否自欺,別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學》中「誠意」這一章節,兩次說到慎獨。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慾而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
  • 曾國藩:珍惜光陰,好好讀書,衣食粗細缺一不可
    曾國藩在從金陵回安慶途中給兒子紀澤寫信,要他珍惜光陰,好好讀書。在信中曾國藩告誡兒子,現在你在家得以飽覽群書,還可兼管家庭事務。身處亂世,得以享受寬閒的歲月,實在是很難得的機會,萬萬不要錯過這樣的好時光。01 不負好時光關於珍惜光陰,明代洪應明說:「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愧赧;紅顏失志,空貽皓首之悲傷。」
  • 曾國藩:治家八字訣,平淡家常育真知
    書為治家之要書,也就是讀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從古至今,讀書一直是許多志士仁人共同的精神追求,曾國藩也不例外。在家書中,他曾多次強調讀書的重要性。曾國藩是喜歡讀書的人,所以他也希望家族成員能夠勤於讀書,從而不斷增長見識。他曾從多個方面對讀書進行了論述。「惟願諸弟發奮立志,念念有恆。」在對弟弟讀書的期望中,他指出讀書應該立志有恆。
  • 曾國藩:凡成大事者,必將做到這兩條!
    生命長河中,每個人都會犯錯,如同人生路上的絆腳石,但是有智慧的人與平凡的人的區別之處在於,有的人會把絆腳石變成階梯,步步高升,有的人則是被絆倒摔得痛哭流涕,不思進取。曾國藩則是前一種人——他能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修補自己。
  • 三十句曾國藩家訓名言語錄精選,帶白話文意思解釋
    前幾日,寫過一篇文章,名《錢能解決的事,何必都鬧得那麼不開心,解決問題才重要》,是說我怎麼解決孩子問題的,又讀曾國藩的家書名言,非常不錯,於是我又整理,部分句子配以白話文翻意,與大家分享。一、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白話文意思:知識分子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識見,第三要有恆心。
  • 王陽明: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需要身上具備四個特質,你有嗎
    ,人最重要是要學會立志,立志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好。 有一個人曾經講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當我們懂得自己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聰明,更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厲害,這些都是狹隘的做法。 真正的讀書是有一個廣泛的格局,建立在眾人的幸福基礎上,往往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有力。 每個人都需要知道,有志是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定義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