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那就是88歲的稻盛和夫,他被公認為世界經營之神,他的經營理念影響深遠。世界各地自發性的成立了63所「盛和塾」,主動學習他的經營理念。馬雲曾經三次帶著團隊飛抵日本向他求經,任正非提起他也是自嘆弗如。
值得一提的是,稻盛和夫出身並不優越,他的父母都是小學文化,家裡也很窮。稻盛和夫年輕時沒有出類拔萃的地方,然而,這樣一個普通、不起眼的人,卻在27歲時就開始了創業,創辦了京瓷。在他的經營下,京瓷進入了世界500強。52歲時,稻盛和夫再次創業,創辦的KDDI企業也進入了世界500強。稻盛和夫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白手起家,創建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的人。
稻盛和夫的哲學思想中提到:越無能的人,他們就越糾結。而且特別在3件事上糾結,聰明的人看在眼裡,藏在心裡,如果你有的話要趕緊改正,40歲後才知道就晚了。
一、糾結過去
有人會為過去的輝煌而心心念念,有人會為過去的失敗而輾轉反側。然而,過去已經過去,無論我們多麼糾結和遺憾,我們都無法逆轉。相反,糾結會延誤當下的時間,影響當下的心境,得不償失。
其實,人們糾結過去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過去的事情畢竟是親身經歷,留下的記憶。忘記是不可能的,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稻盛和夫的方法可以借鑑,那就是「自省」,既然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就應該依靠自省來克服這個障礙。
稻盛和夫每天起床後都會照鏡子,然後對著鏡子告訴自己:「我為昨天所犯的錯誤而感到抱歉,對不起!」然後就以空杯的心態面對未來。
二、糾結未來
有記者來到京瓷採訪,他問稻盛和夫:「京瓷未來十年的計劃是什麼?」
稻盛和夫搖搖頭:「我不知道,京瓷沒有制定長遠的計劃!」
然而,京瓷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為什麼沒有長遠的計劃?稻盛和夫解釋說:「接下來的五年、十年和三十年裡的計劃,這太遙遠了,京瓷會規劃好近期的事情,你對今天的工作滿意嗎?所有的短期目標都實現了嗎?如果這些都沒有完成,又談什麼未來?因此,我們只做短期規劃,如果今天的工作很完美,將來就會更好。」
三、糾結磨難
磨難這個東西肯定是非常的受人厭惡的,大部分人都將其當做是成功路上的絆腳石,但稻盛和夫就不這樣認為,他認為磨難是成功的基石。
縱觀過去和現在,那些集大成者,都是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才取得現在的成就。如果有些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成功了,他們的成就一定像氣球一樣脆弱。我們都愛看《西遊記》,不是因為它的情節跌宕起伏,而是因為四師徒所經歷的九九八十一磨難。
稻盛和夫強調:「苦難不會永無止境,幸福不會永遠持續,人生都是福禍相依的,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就像在1979年的日本事件中,面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制裁這種糟糕透頂的事情,稻盛和夫是什麼心態呢?
日本雖然曾經是一個親美國家,但是稻盛和夫在1979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公司內部發表了一篇文章警醒企業:如果有一天,歐美那些先進國家不再給我們轉讓技術了,我們日本企業該何去何從?
這一問題在當時起到了振聾發聵的效果,當時很多企業都享受著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所以,稻盛和夫的這一發問引起了很多人的恐慌。
發問過後,稻盛和夫就為大家指明了方向:《賭在技術開發上》,這一觀點很明確,我們企業一定要做到「自主研發」!
這和我們中國現在的經濟立場不謀而合:有自己的技術,自主自強,才不怕別人的技術封鎖!
而後不久,美國果然加緊了對日本企業的經濟制裁,稻盛和夫靠著搶佔了科技制高點,帶著團隊躲過了這一劫,一舉躋身世界五百強!
世界五百強企業,在世界上總共只有500家,而稻盛和夫一個人的名下就有3家。不僅如此,馬雲一直以來運用的「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就是當年不遠千裡飛到日本去,和稻盛和夫先生取經帶回來的。
稻盛和夫信奉中國的佛教,所以他始終會讓自己保持平和、仁愛的心態。
60多歲時,即便查出身患癌症,這位老人也只是輕描淡寫了一句「哦,是癌症啊。」接著就做出了把財產捐贈給社會的決定。
而後,不知是不是這位老人一生的善舉感動了上天,稻盛和夫至今已經88歲,仍用自己的精神,回饋著企業家和社會。
馬云為了請教稻盛和夫的經驗,前後往日本飛了不下4次,只為和稻盛和夫說說話。回看稻盛和夫的生平,堪稱傳奇而輝煌的一生,無數人都想學習他寶貴的人生經驗。
在馬雲眼裡,不能放過任何和稻盛和夫交談的機會!
為了幫助創業者和普通人,稻盛和夫寫了很多書,其中最為經典的當屬《幹法》、《活法》《心法》三部曲,三本書分別從工作,人生和精神三個維度,講述了稻盛和夫畢生的經驗和智慧,沒有雞湯,全是乾貨。
無論你是創業者,還是普通人,這三本書都能讓你開竅,讓你在生活和工作中少走一些彎路,避免做無用功。
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在什麼時候發生變數,最好的方式,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創造價值,能看到優勢的人,才能具備成功者的思維,而《幹法》《活法》《心法》這一套書就能彌補你的思維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