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寧寧 薛維睿
作為新武俠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金庸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武林泰鬥」,從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金庸的小說一直長盛不衰。
有一種說法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讀金庸小說。」
這句話一方面印證了金庸小說的風靡程度,另一方面也說明,金庸小說始終只在華人圈子裡盛行,在英語的世界裡,金庸的名字無人知曉。他的作品結合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奇幻的武俠世界,其中包含著的中國自古以來的的文化認同和倫理共識,讓許多翻譯家望而卻步。
日前,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預計在2018年,倫敦的MacLehose Press出版社將要陸續出版「射鵰三部曲」英譯本,每部4卷,共12卷。第一部《射鵰英雄傳》(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的第一卷《英雄誕生》(Hero Born)將於明年2月面世。三部曲裡的另兩部是《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
明年2月,《射鵰英雄傳》的第一卷就要登陸英倫,且有望成為英國的暢銷書,現已經在亞馬遜上開始預售,紙質版的價格是14.99英鎊。
英文版《射鵰英雄傳》第一卷
如果有類似的匹配人物的話,郭靖,這個驍勇善戰、武功蓋世的高手很快就將和《指環王》中的佛羅多·巴金斯以及《權利的遊戲》中的囧雪諾一樣被英國人所熟知。儘管英國人還要等到明年才能一窺「郭大俠」的「降龍十八掌」,但「射鵰」三部曲迄今為止銷量已經超過了3億本。
這次的《射鵰英雄傳》翻譯之一是郝玉青(Anna Holmwood),第一卷《英雄誕生》的翻譯她用了一年半的時間,為找英國的出版社則花了五年的時間。
郝玉青出生在瑞典,她的母親是瑞典人,父親是英國人,丈夫則是中國臺灣人。她自小熟悉掌握英語和瑞典語,2005年來到中國以後,她學習了包括文言文在內的中文,先後獲得牛津大學「當代中國研究」和倫敦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學位。
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幾年時間裡,她做過書籍版權代理,也為電視臺和廣告公司當過顧問,和中國作家如餘華、遲子建、劉震雲、麥家等都有過合作。
金庸的小說是在學中文時的有朋友推薦看的,一看就她就上癮了。2012年,郝玉青在試譯了一章節後,Peter Buckman把翻譯版寄給了多家出版社,其中就包括即將承擔出版的MacLehose Pres出版社。
出版社的編輯看了十分喜歡,並且驚喜地發現這本書尚未出版過英譯本。於是籤下了這三部曲的英文版權,計劃未來一年出一本。
「金庸絕對排在世界暢銷書作家的前十位。儘管我從來沒聽說過他,我也不會中文」,出版經紀人Peter Buckman邊在網上搜索金庸的名字邊說道。此前,Peter Buckman買下了版權,並賣給了一家英國的出版社,接著才發現金庸的作品只有極少數才被翻譯成了英文。
郝玉青
回憶起翻譯的初衷,郝玉青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自己其實是「無知者無畏」,「剛開始不知道翻譯金庸那麼難,後來才知道,但沒有退路了。」
她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迷,真正粉上金庸,還是在她一步步著手翻譯的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她一直在和《射鵰》較勁,「隨著人物打來打去,我自己也在矛盾糾結,自己跟自己打來打去。」
真正翻譯起來才知道,要把金庸作品推介到英語世界,最難就是其中深厚的中國文化傳統,整部《射鵰》都是半文半白的文體,其中的奇門八卦、術算五行、經史子集、佛法禪機、詩詞歌賦更是多如牛毛。
在《射鵰》裡,郭靖「降龍十八掌」有「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震驚百裡」這些招式,都是出自《易經》,其中是有特定的內涵意蘊的。在具體的翻譯中,郝玉青用意譯代替既定譯法,以最大程度保證其中的東方元素。
「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東邪黃藥師」「江南七怪」「梅超風」等等,不管是武功招式還是人物名字,要原汁原味還原原著中的意境,達到信達雅的程度著實不簡單。
「很多人都很好奇我是怎麼翻譯那些武功招數的名稱,但這些其實不是決定一個譯文是否成功的最關鍵因素。重要的是譯文能否讓英語讀者被書中的情緒和人物吸引,能否讓讀者被超凡脫俗的武打所震撼,能否將書中的陰謀詭計翻得扣人心弦」。
翻譯這些招式時,她會一邊看一邊比劃,不親身試驗,她不能確定「砍」更合適,還是「削」更直觀。「其實名稱不難翻,難的是要讓那些招式在譯本裡『打』得流暢,沒有違和感,讀來不生澀」。
以「九陰白骨爪」為例,她表示,這是金庸筆下令人最深刻的武功招數之一,動作倒是其次,最突出的應該展示是骷髏頭蓋骨上五個洞,正好插入五個手指,令人毛骨悚然。於是,她用骷髏(skeleton)代替白骨(bone),把這恐怖招式譯成 Nine(九) Yin(陰) Skeleton Claw(爪)。
「九陰白骨爪」
除了武功招式,時間人名翻譯起來也不簡單。比如「亥時三刻」,為了準確的翻譯這個時間,郝玉青查閱了很多資料,還發現中國的時辰技法在唐宋還有過變化,不是簡單依照12個小時推算就可以的。
在人物方面,郝玉青最喜歡的不是郭靖,「郭靖呢,是個好人,但刻畫得不像七怪那麼豐富」。她比較喜歡江南七怪,認為他們各有特色,不是傳統刻板的英雄,既講義氣,又有各自的怪癖。她把江南七怪翻譯為「Seven Freaks」,飛天蝙蝠柯鎮惡則是Ke Zhen』e, Suppressor of Evil。
面對翻譯被讀者接受的程度,郝玉青顯得自信滿滿,「我相信許多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肯定喜歡來些挑戰。這也是《指環王》的粉絲為什麼要學習Elvish語(精靈語)的原因。儘管我在序言中介紹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元素,但沒有也不打算做任何解釋」。
對此,BBC也撰文指出,在金庸武俠「東學西漸」的過程中,文化並不是障礙:
「『中國版《指環王》』這個說法儘管不足以概括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但至少可以說明兩點:第一,西方文學世界裡有類似中國傳統「俠文化」的位置;第二,如果《指環王》能移植到華語世界,那麼《射鵰》也同樣應該能移植到英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