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間萬物都有其固定的規律,如今現代科學正在孜孜不倦的探求這些規律,提示人們不要破壞自然界平衡。其實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古典哲學中就已經在強調順從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其中先秦著作《易經》就是一部講究順應自然規律,以淳樸之心相對的著作。
01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古代先哲對於自然進行細緻觀察和思考後的產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通過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易經》長期被用於預測未來事態發展。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抑或是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多少都受到《易經》影響。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雕像
易經有三易之說:《連山易》、《歸藏易》和人們熟知的《周易》。其中《連山》為三易之首,被認為是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任君主天皇氏所創;《歸藏》同樣被認為是《周易》前身,但在漢初時已經失傳;《周易》是唯一流傳至今的《易經》作品。據傳是周文王在坐牢時研究《易經》寫出了《周易》一書,因此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陵墓
歷朝歷代都有人專門研究易經。在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分為道家易、儒家易和術家易三支。至漢代,對《易經》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象數之學偏重於講災變,義理學派取道德規訓之意,黃老學派用《周易》來解釋《老子》。其中,象數之變對於後世易學影響極大,它削弱了《周易》通過比喻、象徵等進行範圍廣闊意義詮釋的有效性,也是後世對《周易》產生誤解的源頭之一。
▲程頤銅像
魏晉時期王弼恢復了《周易》的義理學傳統,主張不必拘泥於卦象,而後程頤進一步發展了王弼的思想,認為《周易》本質用道理模擬宇宙萬物,王夫之則綜合了程頤和朱熹的看法,將重點放在得知卜卦結果後君子如何自省,如何通過道德教訓趨吉避兇。現代哲學史研究時,一方面認為《易經》封建迷信,難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又承認其傳統社會官學典籍的地位。直到20世紀80年代,《周易》才開始被大陸學術界重視,21世紀初才將《周易》的邏輯思想確定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
02
自問世以來,3000年中圍繞著《易經》後世一直有著爭論。不同派別之間爭論誰更正統,不同易學家之間爭論誰的解釋更貼近原意。近現代爭論更加集中於《易經》究竟是不是迷信。自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在西方更多人開始相信科學而非篤信宗教;西學東漸後,國人也將科學擺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易經》中的陰陽八卦等從未被科學證實過,所以有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
▲太極陰陽八卦圖
事實上,過分迷戀現代科學也是一種迷信,一定要對《易經》中的陰陽和卦象找到自然界中能看得到的解釋也是一種偏激。《易經》中的陰陽,更多是指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方面,其中也蘊含著萬物相生相剋,物極必反的道理;卦象則是以八個最基本的自然事物為基礎演變而來,所謂預測和逢兇化吉,更多是在講求事物之間的平衡。經歷三千多年的發展,《易經》早已發展出龐大的易學體系,為我國哲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實在不必因無法用自然科學理論解釋而否定《易經》。
▲劉君祖近照
很多人對《易經》產生誤解的原因是它實在晦澀難懂,想要研究卻很難入門。但事實上早在9年前就已經有人給出了答案。2011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劉君祖《詳解易經·繫辭傳》中給出了學習易經的基礎,僅有八字:「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這句話意為,乾道是以容易的方式讓人了解,坤道以簡單的方式發揮作用。在《易經》中,乾坤分別指代天地,是易經八卦的代表。這簡短八個字剛好符合了《易經》大道至簡的原則。
▲劉君祖在北大滙豐商學院易經論壇
這八個字中,「易」指容易明白和理解。一個人如果心思簡單,會更容易沉靜下來專注思考,與他人相處也會更和諧;「知」代表知識文化。「易知」二字連在一起,剛好是乾卦的奧義。乾卦講究講究「君子以自強不息」,教導人們一方面遵守德行,另一方面要勇於探索未知。「簡」字代表簡單,生活中所有事最終都需要化繁為簡,解決掉問題的源頭,在看到事物本質後做事情受到的限制就會減少;「能」代表腳踏實地和胸懷寬廣。「簡能」二字與坤卦相合,講究「君子以厚德載物」,代表人們要學會順應形勢,但也要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
結語
歸根究底,《易經》無論是說理還是卜卦,都講究人要與自然和天道相合。自然與天道並非指遵從神明指引,而是指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禮法規則。《周易象義》有言:「能使之得宜變者作其興起之心化者順其自然之理」。順其自然看似容易,實際很難做到,一旦能夠做到順其自然,很多事情就可以順理成章了。
參考資料:
《老子》《報任安書》《周易象義》《詳解易經·繫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