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究竟是不是迷信?後世爭論三千年,9年前有人給出答案

2021-01-10 騰訊網

引言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間萬物都有其固定的規律,如今現代科學正在孜孜不倦的探求這些規律,提示人們不要破壞自然界平衡。其實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古典哲學中就已經在強調順從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其中先秦著作《易經》就是一部講究順應自然規律,以淳樸之心相對的著作。

01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國古代先哲對於自然進行細緻觀察和思考後的產物,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通過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易經》長期被用於預測未來事態發展。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抑或是諸子百家中的其他學派,多少都受到《易經》影響。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雕像

易經有三易之說:《連山易》、《歸藏易》和人們熟知的《周易》。其中《連山》為三易之首,被認為是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任君主天皇氏所創;《歸藏》同樣被認為是《周易》前身,但在漢初時已經失傳;《周易》是唯一流傳至今的《易經》作品。據傳是周文王在坐牢時研究《易經》寫出了《周易》一書,因此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陵墓

歷朝歷代都有人專門研究易經。在春秋戰國時期,易學分為道家易、儒家易和術家易三支。至漢代,對《易經》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象數之學偏重於講災變,義理學派取道德規訓之意,黃老學派用《周易》來解釋《老子》。其中,象數之變對於後世易學影響極大,它削弱了《周易》通過比喻、象徵等進行範圍廣闊意義詮釋的有效性,也是後世對《周易》產生誤解的源頭之一。

▲程頤銅像

魏晉時期王弼恢復了《周易》的義理學傳統,主張不必拘泥於卦象,而後程頤進一步發展了王弼的思想,認為《周易》本質用道理模擬宇宙萬物,王夫之則綜合了程頤和朱熹的看法,將重點放在得知卜卦結果後君子如何自省,如何通過道德教訓趨吉避兇。現代哲學史研究時,一方面認為《易經》封建迷信,難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又承認其傳統社會官學典籍的地位。直到20世紀80年代,《周易》才開始被大陸學術界重視,21世紀初才將《周易》的邏輯思想確定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

02

自問世以來,3000年中圍繞著《易經》後世一直有著爭論。不同派別之間爭論誰更正統,不同易學家之間爭論誰的解釋更貼近原意。近現代爭論更加集中於《易經》究竟是不是迷信。自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在西方更多人開始相信科學而非篤信宗教;西學東漸後,國人也將科學擺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而《易經》中的陰陽八卦等從未被科學證實過,所以有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

▲太極陰陽八卦圖

事實上,過分迷戀現代科學也是一種迷信,一定要對《易經》中的陰陽和卦象找到自然界中能看得到的解釋也是一種偏激。《易經》中的陰陽,更多是指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正反兩個方面,其中也蘊含著萬物相生相剋,物極必反的道理;卦象則是以八個最基本的自然事物為基礎演變而來,所謂預測和逢兇化吉,更多是在講求事物之間的平衡。經歷三千多年的發展,《易經》早已發展出龐大的易學體系,為我國哲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實在不必因無法用自然科學理論解釋而否定《易經》。

▲劉君祖近照

很多人對《易經》產生誤解的原因是它實在晦澀難懂,想要研究卻很難入門。但事實上早在9年前就已經有人給出了答案。2011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劉君祖《詳解易經·繫辭傳》中給出了學習易經的基礎,僅有八字:「乾以易知,坤以簡能」。這句話意為,乾道是以容易的方式讓人了解,坤道以簡單的方式發揮作用。在《易經》中,乾坤分別指代天地,是易經八卦的代表。這簡短八個字剛好符合了《易經》大道至簡的原則。

▲劉君祖在北大滙豐商學院易經論壇

這八個字中,「易」指容易明白和理解。一個人如果心思簡單,會更容易沉靜下來專注思考,與他人相處也會更和諧;「知」代表知識文化。「易知」二字連在一起,剛好是乾卦的奧義。乾卦講究講究「君子以自強不息」,教導人們一方面遵守德行,另一方面要勇於探索未知。「簡」字代表簡單,生活中所有事最終都需要化繁為簡,解決掉問題的源頭,在看到事物本質後做事情受到的限制就會減少;「能」代表腳踏實地和胸懷寬廣。「簡能」二字與坤卦相合,講究「君子以厚德載物」,代表人們要學會順應形勢,但也要做好應對變化的準備。

結語

歸根究底,《易經》無論是說理還是卜卦,都講究人要與自然和天道相合。自然與天道並非指遵從神明指引,而是指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禮法規則。《周易象義》有言:「能使之得宜變者作其興起之心化者順其自然之理」。順其自然看似容易,實際很難做到,一旦能夠做到順其自然,很多事情就可以順理成章了。

參考資料:

《老子》《報任安書》《周易象義》《詳解易經·繫辭傳》

相關焦點

  • 6500年前的《易經》,到底是預測未來的宇宙奧秘,還是封建迷信
    你可能無法給出答案,但是你一定會發現從我們出生懂事到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想過這些問題,甚至越想越覺得細思極恐,這些問題有一個統稱叫做哲學。隨著文明發展我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這樣的問題卻也越來越多。我們甚至開始思考我們的宇宙為什麼存在,我們的意志從哪裡而來;生命、時間,甚至是數字到底都是什麼,這樣的終極哲學問題,恐怕現今的科學還不能給出準確解釋,但卻阻擋不了我們因為好奇心而思考。
  • 傅佩榮:《易經》佔卦到底是不是迷信? 思想食堂
    ,甚至是封建迷信。李約瑟博士是生物化學家和科技史專家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也非常推崇《易經》,他還曾為英文版的《易經》作序。要了解《易經》佔卦是不是迷信,我們得先來談談什麼是迷信。
  • 理數|智慧之源的《易經》為什麼有人卻視其為迷信、糟粕
    易經卦辭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各種幸福和痛苦不期而來,令我們的生活起起落落,心情悲喜交加。好在幾千年前,聖人們便已反觀過去,把人生的經驗,用六十四卦進行了描述,用以知曉未來,這就是《易經》。
  • 易經是迷信?星座是迷信?
    關於《易經》《易經》從雛形到今天,有據可查已有2500年。保守估計最晚形成於夏末,距今已3600年之久。其理論以陰陽五行為基礎,來闡釋世界萬事萬物的形成及其發展規律。一.陰陽是什麼?世界上,萬事萬物都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 易經64卦暗藏神秘訊息,答案在64卦卡牌之中,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易經,凝聚著古代先賢的大智慧,曾經被人質疑了幾千年,直到如今依舊是爭論不斷。很多人都說易經是一本算命的書,甚至給易經扣上了一頂迷信的大帽子,這是因為人們對科學過於的崇拜,而科學的對立面就是任何沒有科學依據的「無稽之談」。
  • 《易經》究竟是源於佔卜,還是被巫師利用了?
    這是我國易學史上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被後人譽為「群經之首」,中華文化的總源頭。它的思想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易經》最初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 批評易經是要被罵的,迷信土壤深厚
    最終的結果就是鬼氣重重、陰風陣陣,「劣幣驅逐良幣」,讓迷信泛濫、科學精神遠遁,這無益於民族的進步。」雖然在發表之前已經有了被罵的心理準備,但易經愛好者數量之多,其維護信仰心態之烈,對批判者攻擊之猛,還是讓人大吃一驚。對此,科學松鼠會創始人孫正凡對我說,在這片迷信深厚的土地上,發生這一切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是有人批評了易經,必定遭受猛烈的人身攻擊。
  • 位列六經之首的《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智慧?如今終於被證實!
    而正是因為《易經》具有"神奇預測功能",才使它在人們的思想認識裡走向兩個極端,甚至走在「風口浪尖「上,那就是「迷信」與「科學智慧」的判定。認為是「迷信」的,是因為《易經》卜算前因後果,先知先覺之能無法解釋,故妄猜定位鬼神所為。在《易經》長期應用和演變過程中出現的所謂的「鬼神」,稍加考究就會發現,其實都是後人擅自添加的。
  • 《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與迷信的區別有5點,看完漲知識了
    《易經》由於其傳統的佔卜功能和廣闊而微妙的預測思想,那些不了解細節的人將《易經》視為一本深刻而神秘的古代書籍。有些人以《易經》的名義練習迷信,因為許多人因為神秘而無法理解迷信。這加劇了我們普通百姓對《易經》的誤解。有些人甚至將易經與迷信聯繫起來,並認為易經是迷信。
  • 為何說《易經》並非迷信,而是超科學?西方科學家的論證值得一看
    《百家講壇》傅佩榮曾經說過:《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需要一些解釋。從《易經》的原始材料來看,這是一本古老的職業書籍。但是,根據孔子及其後代的研究經驗編寫的關於「 《易經》」的評論充分體現了「充分彰顯」。由於佔用率是對未來的預測,因此它常常被誤解,許多人將其視為迷信或佔星術。首先,讓我們假設這種類型的入住人數實際上可以預測未來。
  • 《易經》透露出3個生命起源,專家激動表示:誰還敢說是封建迷信
    這新聞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將「《易經》與預測學」正式納入2019年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計劃中。很多人這才將目光聚焦在《易經》上,究竟有著怎麼樣迷人的魅力,吸引著人對其的探索呢?《易經》深深影響著儒家與道家,被儒家稱為是「群經之首」,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書」,也是人生的「答案之書」。在這本還沒有20頁的書籍中,將人生遇到的大部分問題都詳細回答了。
  • 《易經》與佔卜
    提到《易經》就不得不提到佔卜。傳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時,《易經》是作為佔卜問卦的書籍才得以倖免。雖然,之前說過《易經》可以說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書,但是提到它,普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佔卜,預知未來,預測吉兇。佔卜是不是迷信?
  • 《史記》等書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易經》真的是一本很奇怪的書,可以稱得上是一本奇書。這本書的年代非常的古老,寫作於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並一直流傳到現在卻從未失傳。人們對於這本書的爭議很大,至少從秦漢爭論到了現在,一直都沒有一個公認的統一說法,估計在以後還將一直爭論下去。
  • 備受爭議的《易經》被認可嗎?《易經》是科學還是迷信呢?
    《易經》是中國漢族歷史最悠久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始,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那麼《易經》究竟是科學還是迷信《易經》最初用於佔卜和預報天氣,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等各方面。《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大道至簡,真正的大道絕不複雜,也不神秘,就是陰陽二氣的轉化。人也一樣,境界越高,生活和生命就越簡單。
  • 我們常說的「善」,究竟是什麼意思,易經終於給出答案
    《易經》的坤卦文言中有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說凡是積德行善做好事的人家,必然留給子孫許多澤福,會有很多慶賀的事情;而多行不善,做惡事的人家,給子孫帶來的是惡果,是災難。而我們常說的善,其實是三種,只有理解透徹,才真正體會到易經坤卦的真意。一 心要善心是思想,是念頭,一切福禍都從心而來。有善心的人,思想健康,念頭純正,就猶如佛家講的慈悲為懷,對萬物都有博愛之心,對他人心存感激,你給我一滴水,我回報你河流;你敬我一尺,我回敬你一丈。身體周圍散發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這種能量場,能夠造福別人,更能為自己帶來福報。
  • 《易經》被納入國考引熱議,真是「迷信」?國家院士:那是文化
    在中國,與星座的流行度相比,很多人對《易經》的認識只停留在「佔卜」和封建迷信。 例如,《易經》被納入國考,引起了網民的爭論,有些網民聊天,比如「公務員相信風水的人很多」、「成為公務員也要學易者」等。根據人們對風水職業的固有印象,人們當然認為《易經》是道家的學問。 其實,這裡的誤解很大!《周易》的名字最早出現在《文王作周易》的商周時代。
  • 我們學習易經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們學習易經究竟是為了什麼?中天易張永紅整理在讀楊鳳琦先生的實踐範例之前,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學習易經究竟是為了什麼?易經是用來幹什麼的?易經和佛道有何聯繫?又有何不同?對於這些問題,很多朋友會說:這些間題還用考慮嗎?但是縱觀現今周易圈裡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現象,個個就真的是在幫人趨吉避兇嗎?非也!
  • 學習《易經》終身受益
    《易經》對於很多人來說晦澀難懂,也有人覺得這是封建迷信。但它為什麼會被稱為群經之首?古人為什麼說不說易不足以為相,近現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易經》是與每個人相關,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學問。《易經》在中國文化裡就是這樣一種謎一般的角色。
  • 11歲萌娃央視講《易經》,你還在懷疑它「迷信」!
    前幾天,一個年僅11歲的女孩在央視演講《易經》的視頻火了。《易經》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的啟蒙,被譽為「大道之源」,其廣大精微之處,連很多成年人理解起來都覺得晦澀深奧,難以想像這麼個小女生,能夠通讀經文乾卦。在做自我介紹時,這個小女生說,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推廣國學,讓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粹文化代代相承。
  • 我們日常的這些成語和智慧都源於易經文化?
    2020庚子年是不是大部分人都感覺比較有負擔?忍! 壞運總會過去,"否極泰來"。先平安渡過!今年我們都有重新思考人生?其實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或處世智慧都間接或直接地源於«易經»,大部分我們比較熟悉,雖然古意與今意已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