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對於很多人來說晦澀難懂,也有人覺得這是封建迷信。但它為什麼會被稱為群經之首?古人為什麼說不說易不足以為相,近現代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說《易經》是與每個人相關,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學問。
《易經》在中國文化裡就是這樣一種謎一般的角色。
我個人很喜歡臺灣學者傅佩榮先生對為什麼要學習《易經》總結的三句話:不學一定不會;學了不一定會;學會終身受用。
一,不學一定不會
《易經》有一套自己專用的符號和術語,如果不去認識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那麼對《易經》就永遠只停留在要麼是天書,要麼是迷信的佔卜書。想學《易經》就要先認識什麼是陰爻,什麼是陽爻;要記住六十四卦的卦名。這個也不難,只要按照朱熹所做的《卦名次序歌》背誦就可以了。
二、學了不一定會。
學《易經》兩大要點是:明白義理和用象數來佔卦。明白義理就是先弄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辭與爻辭在說什麼。這就相當於已經把標準答案告訴你了,你要做的就是找到充分的理由證明答案就可以了。迄今為止,可能還沒有人能完全說清卦辭和爻辭,能懂得八成以上的就已經算是《易經》高手了。
關於佔卦就更是見仁見見智的事了,這個是個人意願,信不信隨意。關於佔卦的方法,其實不拘一格,古人萬事皆可為卦成象;但最為大家熟知的還是金錢卦、數字卦、蓍草……。學會佔卦的方法很容易,比較難的是:如何解封。現在來說沒有一套普遍認可的解卦方法。
三、學會終身受用。
學會了《易經》的義理,就懂得如何為人處世。譬如,居安思危,謙虛自處,損己利人,持盈保泰……,無一不可得到 莫大幫助。佔卦不是重點,重點的通過佔卦得到的卦象及提示的卦辭爻辭所給的重要啟示才是重點。而且通過卦象的解卦要比卦辭和爻辭準確力更高一些,因為古代伏羲畫八卦的時候僅僅是圖像,所以由圖像推理出來的啟示反而更為準確。
《易經》的義理,總的是要告訴我們人生是一個不斷自我修煉的過程。自我修煉就是:德行,能力,智慧這三項的時時修煉,自體認知到「天道無吉兇」,每一卦,每一爻都是善意的提醒,就反人們是不是會反躬自省了!
人懂得時時反省,以積極主動的精神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這不是一種終身受益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