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數|智慧之源的《易經》為什麼有人卻視其為迷信、糟粕

2021-01-09 軒轅說文史

人生有波瀾,生活有起伏。越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當今社會,人們就會有更深的糖神苦痛。昨日還是生龍活虎,今天卻是身染沉痾;昨天還在底層困苦,今日卻是飛黃騰達。

易經卦辭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各種幸福和痛苦不期而來,令我們的生活起起落落,心情悲喜交加。好在幾千年前,聖人們便已反觀過去,把人生的經驗,用六十四卦進行了描述,用以知曉未來,這就是《易經》。

《易經》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六經之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古往今來,無數的偉人和哲學家都尊奉此書為第一經典。可以說《易經》是世界上至高無上的經典,最有價值的哲學。

伏羲畫像

大儒孔子說「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大醫學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易經》並不單單是卜筮的,更是古人關於世界,人生體悟的綜述,是源源不斷的生活智慧和前進的動力。

通觀中國易學的發展史,《易經》一般粗分為象數與義理兩大流派。象數易學以探究《易經》文本的象數內涵為主題,在象數模式中構建易學天人之學。義理易學則以探究《易經》文本的義理內涵為主題,重在直接揭示《易經》文本的天、地、人三才之道,而是不將其寄托在象數模式上。

然而,從易學發展的早期分析來說,象數是易學的根基,拋棄了象數,易學也就不成其為易學;義理是易學之主旨,沒有了義理,易學也就失去了其為經學的價值。

隨著時代思潮和歷史文化發展需求的各異,在易學上遂各有偏重,或偏於象數,或重於義理。但總的目的不變,關切的重點仍然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依然是為了應對各自時代中的問題,解決人在歷史中的困境。

先天八卦圖

春秋戰國以來,由象數而逐漸演化的術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神秘之學逐漸演變為各式各樣的尋求先知的方法,以便推尋個人的、家庭的、國家的、宇宙的、生命的究竟,變化多端,神秘莫測。

在我國五千年文化的幕後,有關「術數」一門學識,不外有五種主幹綜羅交織而成。分別是:一、陰陽五行,二、九宮八卦。三、天幹地支。四、天文星象。五、附託於神仙鬼怪的神秘之學。

術數學之龐雜大體可分為:一、讖書,二、文王課,三、梅花易數,四、太乙神術,五、太乙九宮術,六、奇門遁甲,七、六壬課,八、河洛理數,九、紫微鬥數,十、四柱推命數,十一、佔星術,十二、望氣,十三、測字,十四、夢佔,十五、堪輿,十六、相數,十七、扶乩,十八、雜佔。

術數學當然不是科學,但卻有著科學的內涵,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科學,成為了我國文明史中特有的文化現象。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除了以儒、釋、道三教為主的宗教信仰外,歷史文化的主流,便以術數之學為主。

周文王畫像

但術數學經常會被指為「迷信」,當然在現實的生活中不乏招搖撞騙者,問題是要分清是人的問題還是工具的問題。其實,所謂迷信,應指對某一些事物並不了解,並不知其究竟,而又盲目地崇信其說,才稱為「迷信」。

如果自己對某領域並不了解,存疑即是。如冒昧地指其為迷信,其實便陷入了另外一種更深的迷信,較之普通的迷信更甚,因為它披上了一層似是而非的科學思想的外衣。自己猶不知其說之究竟而對其說深信不疑,不加思考和學習就相信某理論某學說為世間必然的真理,才是最迷信的狀態。

當然這些術數都是源自於易學的象數,古人在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哲學思想下,無論是由伏羲創立的先天八卦還是周文王的後天八卦都是由陽爻(一)和陰爻(--)兩種符號所組成。

由陽爻和陰爻組成的三畫卦,共有八種變化,是為八卦,也稱為八經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各卦,分別取象於天、水、山、雷、風、火、地、澤這宇宙中的八個物象。

後天八卦圖

宋朝大儒朱熹編了一首《八卦取象歌》讓我們在學《易》時,更容易記誦八卦的卦形,歌訣為: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在這八經卦的基礎上兩兩相配,便有了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總計三百八十四爻。你的過去,當下和未來都在這卦象和爻變中可以探尋。正所謂:「天道驚險,人道驚豔。」易經給人的啟示也是如此。

《易經》中蘊涵著宇宙間的原理和天地人的應對關係,學習《易經》可以砥礪思維,提升生命的格局。人生際遇多端,無論意氣風發或哀悲愁苦,總是出人意表的多,按計施行的少,只要虛心領悟,當有無限滋味。

八卦爻象

人總是歷史發展中的人,人所面對的問題也總在不斷變化,所以《易經》的思想內涵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易經》之意義不僅在於它是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更在於它能因時現義,為歷史的發展提供啟發性的指導。

易經

軒轅

天地定乾坤,

陰陽二爻分。

人生多變換,

問易自知因。

相關焦點

  • 位列六經之首的《易經》,究竟是迷信還是智慧?如今終於被證實!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進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佔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
  • 什麼是迷信,風水在歷史發展中引入了多少糟粕
    而迷信一般指相信或崇拜某些不存在,或者神秘色彩的事物。但迷信其實還有另一層含義,就是指盲目崇拜。前者的解釋是側重於事物,後者的解釋著重於個人。其實後者的解釋更為合理,更為恰當。為什麼?舉個例子,一個人,特別崇拜他的偶像,無論他偶像做什麼都是好的,對的,是無敵的,這樣的人在現今社會應該很常見。這就也是一種迷信,盲目崇拜,搞得都失去了自主性,完全以他的偶像為中心。
  • 《易經》究竟是不是迷信?後世爭論三千年,9年前有人給出答案
    世間萬物都有其固定的規律,如今現代科學正在孜孜不倦的探求這些規律,提示人們不要破壞自然界平衡。其實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古典哲學中就已經在強調順從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其中先秦著作《易經》就是一部講究順應自然規律,以淳樸之心相對的著作。
  • 《易經》中的「數,理,象」是什麼意思,明白這個就算入門了
    這裡是「說易解道」前面我們講了易經中的三個原則【變易,簡易,不易】當我們懂了這三個原則之後便可以開始學習三個內涵【數,理,象】這些基本的原則內涵理解之後,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易經入門,才能去研究易經。其中包含著世間萬物的觀點,人生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則和道理。
  • 陰陽五行是精華還是糟粕?人類還會敬畏太陽嗎?
    其傳播的範圍跨越了國界、民族、宗教等等。有網友甚至認為「劉明武先生是近百年來中國第一個從自然科學、特別是天文曆法學的角度解讀陰陽五行,為中華文明之源正名的人。他不僅甩掉千古以來陰陽五行的玄學帽子,而且為正確研究中華文化找到了金鑰匙。」  陰陽五行,究竟是精華還是糟粕?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
  • 我們日常的這些成語和智慧都源於易經文化?
    有些不易理解的比如"亂七八糟",典故源於歷史的兩次重大事件: 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而實際上也源於易經裡七卦至八卦的遊魂,歸魂卦。這也是我年少時讀南懷瑾南老的記憶。同理,為什麼是不三不四,七上八下?
  • 11歲萌娃央視講《易經》,你還在懷疑它「迷信」!
    前幾天,一個年僅11歲的女孩在央視演講《易經》的視頻火了。《易經》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的啟蒙,被譽為「大道之源」,其廣大精微之處,連很多成年人理解起來都覺得晦澀深奧,難以想像這麼個小女生,能夠通讀經文乾卦。在做自我介紹時,這個小女生說,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推廣國學,讓老祖宗留下來的精粹文化代代相承。
  • 為什麼很多研究易經的人不建議佔卜?
    然而竟有人拿出」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作為依據,說是孔子要人們佔卜,硬把佔卜這個大帽子扣在孔子頭上。孔子在天上如果有靈,會放過你們嗎?」玩其辭玩其佔」是原經文中文王周公說的原話嗎?是孔子在原經文中的註解的原話嗎?你們把《繫辭傳》中的話拿來扣在孔子頭上,你認為合適嗎?隨意給人扣帽子,良心何在!
  • 易經大智慧:一個人禍事來臨前3個預兆,儘早發現,當心惹禍上身
    《易經》裡,有過這樣一句話,"《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這就是易經的神奇之處,它能夠讓你知曉命運的規律,尤其是易經透露了一個人災禍來臨的3大徵兆,你若是能讀懂,能把握,便能改變命運!一, 縱慾過度易經:"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任何災禍的發生,都不是突然出現的,都是日積月累,一點一滴形成的。
  • 2020首期美國東方大學易經智慧與企業家研修班
    《易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是中華文明的活水源頭,歷經幾千年的歷史至今仍然長盛不衰,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自不待言。  中華優秀傳統《易經》文化的復興不是簡單的複製、重複,而是科學傳承的創新和重建,汲取我國歷史長期積澱的豐富文化遺產並進行科學的揚棄,促進世界全面認識和研習中華優秀傳統《易經》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
  • 都知道「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怎麼用籌策易經佔卜?
    很多人都喜歡問:易經佔卜準嗎?其實我們可以當成這是一部話術,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裡有很多內容是值得可信。要比現在算卦的人胡扯強的多。當然,也不能全信。命還是靠自己來掌握。有很多人認為《易經》是迷信,甚或有楊振寧、何祚庥等知名學者認為易經、陰陽五行是偽科學,是阻礙中國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文化障礙。
  • 備受爭議的《易經》被認可嗎?《易經》是科學還是迷信呢?
    《易經》是中國漢族歷史最悠久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始,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那麼《易經》究竟是科學還是迷信《易經》最初用於佔卜和預報天氣,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等各方面。《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大道至簡,真正的大道絕不複雜,也不神秘,就是陰陽二氣的轉化。人也一樣,境界越高,生活和生命就越簡單。
  • 我國存在2幅上古神秘圖,《易經》來源於此,被譽為「宇宙魔方」
    我們知道《易經》是"群經之首",是"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為什麼將《易經》作為"大道之源"?伏羲創製八卦,周文王推演六十四卦,孔子作《易傳》,他們的共同目的只有一個,即闡明天道之理,教人性命之旨。
  • 學《易經》的智慧,預測未來走勢,料事如神,成為先知先覺的人
    雖然作為我們中華文明之源的《易經》與現代科學所呈現的思路不同,不代表《易經》的智慧就不能預測未來。首先,預測並不神秘,現代科學依然非常強調預測學,而且預測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具體來說,用數學方法以及各種先進的電子信息設備預測都不是什麼新鮮事。最為普通人熟悉和常用的,當屬天氣預報了。並且統計學上的預測應用也是非常多的,無論經濟學、人口學、氣象學、還是產品檢測等等都會用到。
  • 學《易經》的智慧,預測未來走勢,料事如神,成為先知先覺的人
    雖然作為我們中華文明之源的《易經》與現代科學所呈現的思路不同,不代表《易經》的智慧就不能預測未來。預測未來,「理、象、數」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預測未來這件事,真正了解之後,也並沒有那麼神秘。按照《易經》的「理、象、數」原理,未來的走勢,首先要講理,理通了,就能看出當下呈現的一個象,這個象,總結為一個數,將數進行運算,就得到了未來的結果。
  • 易經否卦的智慧:否從泰來之理!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含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 《易經》被納入國考引熱議,真是「迷信」?國家院士:那是文化
    三教中的佛教進入中國之初,佛家以《易經》應對佛學。 比如天台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五行配五戒,曹洞宗的「五位學說」等在《易》宣告佛學,其重要原因是《易經》的「太極」和佛學的「中道」。如果必須正確定位於《易經》,就像中華傳統文化的憲法一樣,諸子百家似乎受到了其影響。
  • 《易經》中隱藏的3個真相,家庭若領悟了,可能一代比一代強!
    說到《易經》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到了如今,因為很多江湖騙子都拿此書招搖撞騙,所以此書的名聲隨響,但是很多人都把它當作是封建迷信。但是《易經》真的只是封建迷信之書嗎?當然不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孔老夫子晚年讀書不倦,更是把自己的讀書心得。
  • 《易經》為什麼被尊為群經之首?它是永恆、變化而又簡明的真理
    《周易》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它們面世的時代前後相繼。《易經》是一部卜筮之書。它依據以陰陽為基本元素的卦象來猜測人和事的命運。它是神秘的,乃至是荒謬的。與此不同,《易傳》則是對於《易經》的解釋和說明。儘管《易傳》是建立在《易經》根底之上的,但從《易經》到《易傳》發生了一個底子的轉變,也便是從卜筮之書到才智之書的改變。
  • 《易經》智慧:先天的命、後天的運,學會廣結善緣,一生趨吉避兇
    眾所周知,《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因為近年來的部分曲解和一些「假大師」的信口開河,使易經的地位一度被歸為「迷信」。於是對於這樣一部經典的智慧之作,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去理解和應用。「假大師」不過,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選擇相信《易經》,相信易經可以幫助讓他們解決很多實用的問題,幫助他們「趨吉避兇」、「提升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