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是精華還是糟粕?人類還會敬畏太陽嗎?

2020-11-23 中國新聞網

  人類還會敬畏太陽嗎?

  —— 再談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

  南方日報記者 王培楠

  核心提示

  去年10月17日,本報以《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為題,報導了廣東一位工程師劉明武以太陽、月亮、北鬥星為坐標,從天文曆法的角度,去破譯中華文化的密碼。文章發表後,許多網站、博客紛紛轉載,這當中包括中國網、新華網、光明網、世界華人網、鳳凰網、中評網、西藏網、彝族網、苗族網、科學網等等。其傳播的範圍跨越了國界、民族、宗教等等。有網友甚至認為「劉明武先生是近百年來中國第一個從自然科學、特別是天文曆法學的角度解讀陰陽五行,為中華文明之源正名的人。他不僅甩掉千古以來陰陽五行的玄學帽子,而且為正確研究中華文化找到了金鑰匙。」

  陰陽五行,究竟是精華還是糟粕?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但爭論的總態勢是「糟粕論」者以現代科學為旗幟,大舉掃蕩,節節勝利;而「精華論」者,則戴著「玄學」的帽子,反擊無力,節節敗退。就在這敗局似乎已定的棋局之中,廣東殺出一個「劉工」。此人不是所謂的「國學大師」,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地質工程師,但他研究的課題,卻是當今已經沒有多少人能夠讀懂的洛書河圖、《易經》與《黃帝內經》。而他研究的切入點,竟然是天文曆法學。此學問一旦另開風氣,他的陰陽研究,就同「玄學」、「迷信」劃清了界限,請看劉工的主要觀點:

  「一切都是數,數的關鍵是單雙。」因為這一至理名言與一條勾股定理,奠定了畢達哥拉斯在西方哲學中的堅實地位。可是,知道嗎?在中華大地上,奇偶之數是從陰陽開始的,而陰陽與勾股定理同時是在立竿測影的竿影下出現的。

  「0是無,1是上帝,0與1創造了世界。」這是德國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留下的名言。對照萊布尼茨,才能理解陽奇陰偶的根本意義,才能理解萊布尼茨為何會高度重視卦。

  牛頓解答了引力,陰陽解答了升降,對照牛頓,才能理解源頭中華文化的奧妙與偉大。

  克卜勒天文三定律認識的是局部事實,太陽曆、陰陽合曆與二十四節氣認識的是規律與永恆,對照克卜勒,才能理解西方一流的物理學家為什麼會高度重視太極。

  如何糾正利用自然又毀壞自然的發展模式,霍金認為,關鍵是要創建一個數理宇宙模型。空間為宇,時間為宙。洛書(河圖、八卦)中的時間與空間,恰恰是用奇偶之數表達的———這裡就是數理宇宙模型。對照霍金,才能理解美國為什麼會視脫胎於洛書的四階幻方為人類智慧的象徵。

  劉工的觀點究竟是真理還是荒謬?我們似乎感覺到,這是一場關係到今後中華文化研究如何走向的重大爭論。

  為此,本報記者再次採訪劉明武工程師,也以此文作為爭論《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一文的回應,希望劉明武的觀點,能引起更多的爭鳴。

  這是彝族文化所保存的河圖,彝文名為「付託」,漢語意思為陰陽奇偶「聯姻」,表達的是太陽曆、太陰曆、北鬥歷三歷合一的十二月陰陽合曆。四時對應四方,八節對應八方,四時又對應著萬物的生長收藏過程,河圖以奇偶之數構築起了一個時空物一體、無限循環的時空模型,以五行生剋描繪出了自然界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的一副簡圖。「一切都是數。數的關鍵的是單雙。」「0是無,上帝是1,0與1創造了世界。」這是西方兩位哲學家、數學家留下的至理名言。只有從奇偶之數與時空模型這一角度,才能理解圖與書的永恆性與常青性。

  記者:在您的解釋中,中華先賢在尊崇自然,首先是在尊崇太陽的思維方式下,創造出了敬畏自然的中華文化。可是,當今世界科技日新月異,人們還會敬畏太陽嗎?

  劉明武:這個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必須」與「應該」的問題。

  從工業革命開始,科技發明層出不窮,人們認為「科技可以改變世界」,並試圖用「人造世界」徵服「自然世界」。一兩百年過去後,人類猛然回首,發現如果沿著徵服自然這條路子走下去,只會發展得越快,毀滅得越快。歷史告誡人們,一不能信錯了理,二不能做錯事,否則,必然要付出沉痛的代價。

  先談不能信錯理。天髒了,地髒了,水髒了,空氣髒了,這是人類面臨的嚴酷事實。錯誤之事背後必有錯誤之理,錯誤之理就是「徵服自然」。吃錯了一副藥,一個人要付出代價。信錯了一條理,全球人要付出代價。反思錯誤之事,必須反思到錯誤之理上。

  再談不能做錯事。人不能做罪惡之事,如做海洛因、冰毒,搞鼠疫細菌戰等。問題是,一些「功在眼前,禍在千秋」的事,人類還在不斷地去做。不能降解的「塑膠袋」,人類就找不到替代品嗎?危害地球的「化肥」,還要大量的生產下去嗎?

  這裡要特別評論一下「轉基因」。我進行文化比較時發現,《周易》與《西方經典》都強調「各從其類」。在《西方經典》中,「各從其類」是以神理出現的,在《周易》中則是以天理出現的。物類不能亂,亂一類就會引起一種災難。愛滋病、狂牛症,實際上都是亂類的結果。轉基因,既違背了西方的神理,也違背了東方的天理,人類今後必然要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是「不許商量」的。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敬畏太陽,用自然科學的話來說,就是一定要重新認識天文與人文的關係。

  從工業革命開始,科技發明層出不窮,人們認為「科技可以改變世界」,並試圖用「人造世界」徵服「自然世界」。一兩百年過去後,人類猛然回首,發現如果沿著徵服自然這條路子走下去,只會發展得越快,毀滅得越快。歷史告誡人們,一不能信錯了理,二不能做錯事,否則,必然要付出沉痛的代價。

  記者:《不懂天文曆法讀不懂中華文化》是一篇學術性很強的專訪,發表後引起主流網站乃至諸多網站、博客、微博的紛紛轉載,這是當今學術界很少有的現象。您能詳細談談嗎?

  劉明武:一篇學術專訪,引起如此廣泛的反應,原因可能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文化的關心。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殿堂,沒有文化的民族,一是無家可歸,二是不可能自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到底有沒有優秀文化?如果有,在何處?這是很多有良知的中國人在思考探索的問題。

  其二,新觀點的提出。陰陽五行,百年來備受攻擊,被斥之為玄學迷信。我用屬於自然科學的天文曆法合理地解釋了陰陽五行,這是百年來的一個新觀點。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講陰陽五行的不只是漢族,還有苗族、彝族等。可惜,漢族傳承的經典只能講陰陽五行「是這樣」,卻不解釋「為什麼是這樣」(大量的歷史事實表明,歷代封建皇帝出於統治的需要,將中華先賢陰陽五行的精華歪曲了,文化的傳承由此缺失。詳見我《清源濁流:黃帝文化與皇帝文化》一書中的論述)。慶幸的是,彝苗兩族保留了陰陽五行的精華,既講陰陽五行「是這樣」又能解釋「為什麼是這樣」。

  苗族古歷以太陽為坐標解釋陰陽,解釋得清晰而完美。冬至,陽旦;夏至,陰旦。陽旦生陽,陰旦生陰。冬至夏至,是一歲之中的陰陽兩極。陽旦,太陽對應於南回歸線。陰旦,太陽對應於北回歸線。陰旦陽旦,與太陽相關。

  彝族十月太陽曆解釋陰陽五行,解釋得完美而清晰。太陽曆一年分兩截,兩截分陰陽:後半年為陰,前半年為陽。陰陽之理,即太陽之理。陰陽之數,即太陽之數。太陽回歸年時間長度(去尾數)一分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行七十二天。五行之理,即太陽之理。五行之數,即太陽之數。陰陽五行,均有嚴格的規定性。

  其三,重新解讀了洛書河圖。洛書河圖,漢族有,彝族同樣有。

  漢族解釋圖書,解釋在了神話上——— 神龜出書,河馬負圖。彝族解釋圖書,解釋在天文曆法上。洛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太陽曆、太陰曆、北鬥歷三歷合一的十二月陰陽合曆。陰陽五行與天幹地支,起源於太陽曆,延續於陰陽合曆。圖書位於八卦之前,是人文的起始點。書起太陽曆,圖起陰陽合曆。「書」這個單音詞,與天文曆法相關。「圖」這個單音詞,與天文曆法相關。《漢書·五行志》:「河洛出圖書。」中華大地上從此有了「圖書」這個雙音詞。可惜,如今的中國讀書人,還有幾人知道,圖、書二字相關於太陽,相關於北鬥與月亮?——— 人文的坐標在天文,首先在太陽,這就是中華文化永恆而常青的奧秘。

  其四,展現了鮮活的文化之根。陰陽五行,在先秦典籍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諸子百家,子子談陰陽,家家說五行。如果離開陰陽五行,《周易》、《黃帝內經》、《史記》、《漢書》、《淮南子》全部坍塌。歸根結底一句話,陰陽五行玄了,中華文化就玄了;陰陽五行活了,中華文化就活了。

  其五,展現了一系列實際成果。直角三角形、奇偶之數、五音六律、中醫文化、時間空間均與天文曆法相關。道,這一論證問題的基本依據,與天文曆法相關。在中華大地上,天文學是當之無愧的母親學,曆法是當之無愧的母親法。中華文化的各個學科,以及諸子百家全部是從這裡出發的。

  陰陽五行,在先秦典籍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諸子百家,子子談陰陽,家家說五行。如果離開陰陽五行,《周易》、《黃帝內經》、《史記》、《漢書》、《淮南子》全部坍塌。歸根結底一句話,陰陽五行玄了,中華文化就玄了;陰陽五行活了,中華文化就活了。

  直角三角形、奇偶之數、五音六律、中醫文化、時間空間均與天文曆法相關。道,這一論證問題的基本依據,與天文曆法相關。在中華大地上,天文學是當之無愧的母親學,曆法是當之無愧的母親法。中華文化的各個學科,以及諸子百家全部是從這裡出發的。

  記者:以「天人合一」的理念,順「天理」,做「人事」,相信人們會逐步取得共識。但您強調陰陽五行也能為當今世界的科技昌明,提供新的智慧。這就讓很多人讀不懂了。

  劉明武:中華文化的陰陽五行是順從「天理」而建立起來的,人類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凡是崇尚自然演化出來的成果,大都具有永恆性。幾千年前以太陽曆為坐標,制定出的二十四節氣,今天還在指導著農業生產。太陽曆演化出的陰陽學說,今天還吸引著西方一流的物理學家,其中包括量子力學大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玻爾與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學會主席惠勒。陰陽合曆演化出的十二平均律,是全世界採用的標準音調。與十二月、十二律對應的十二經絡,生命力同樣常青。

  從科學發明的角度看,「天理」依然是我們發明創造的智慧來源,一個失去「仰望星空能力」的民族,是不會有前途的。我們強調從中華源頭文化去尋找智慧,是要找回做人做事的「天理」。自強不息之理源於天理;厚德載物之理源於地理。大公無私之理源於天地日月,源於「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中華民族的陰陽五行,與「天理」相通:「否極泰來」、「物極必反」、「滿招損,謙受益」、「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源頭處的一部部經典,一件件器具,一項項技術,其形成智慧都可以溯源到天文與自然哲理之中。連庖丁宰牛的精湛之術,也是以天理自然而論的。如果我們重新找回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文化,我們一定會重新創造出領先於世界的中華文明。

  這裡試舉三個例子:

  一、錢塘江在地球上,但引起錢塘江大潮原因卻是在天文。同理可證颱風、暴雨、風雪。特殊的天災,他地沒有此地有,這是內因決定的。他時沒有此時有,這是外因決定的。內因在地理,外因在天文。「以天文論之」可以發現各種天災在時間與空間中的規律性。

  二、「非典」、「甲流」,用現代醫學的知識,都是病毒細菌引起的。但為什麼中醫藥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呢?我們面對的世界,未知的東西還很多。《黃帝內經》是以陰陽五行立論的,其中的氣血理論、寒熱平衡,現代醫學就解釋不了。氣血理論與細菌理論,屬於兩種認識論,兩種方法論。細菌理論目標是「如何消滅細菌」,氣血理論追求的氣血平衡。氣血理論也可以解答細菌理論解答不了的難題。失眠、肥胖、憂鬱症、糖尿病、頸椎病、疝氣、貧血、突然失音,這些疾病均與細菌無關。細菌解答不了的難題,氣血理論則可以大有作為。

  三、更為根本的是,洛書、河圖是中華先賢用奇偶之數建立起來的動態的、無限循環的時空模型。模型中的五行對應五方,四時對應四方,四時四方對應萬物的生長收藏。一切從時空中來,時空可以論一切。源頭的經典、諸子百家與一項項具有永恆意義的成果,都是從這裡出發的。明白了這裡的哲理,會提出很多很多問題,也會解答很多很多問題。這一時空模型,恰恰是西方哲學家、科學家想建立而沒有建立起來的時空模型。我相信,這一模型對於人類的今天與未來,依然將有著深刻的啟示意義。

  更為根本的是,洛書、河圖是中華先賢用奇偶之數建立起來的動態的、無限循環的時空模型。模型中的五行對應五方,四時對應四方,四時四方對應萬物的生長收藏。一切從時空中來,時空可以論一切。源頭的經典、諸子百家與一項項具有永恆意義的成果,都是從這裡出發的。明白了這裡的哲理,會提出很多很多問題,也會解答很多很多問題。這一時空模型,恰恰是西方哲學家、科學家想建立而沒有建立起來的時空模型。

相關焦點

  • 「五行學說」是文化糟粕嗎?
    最近看到網上有人稱「五行學說」是傳統文化的糟粕,理由是五行學說是一個閉環,什麼東西都能在五行裡得到自圓其說,哈哈!這其實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五行學說和哲學都認為事物都是相剋相生並且依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有詳細的介紹,當然人們介紹時由於側重點不同,所以有時候對整體性方面太過強調,比如一提「中庸」就認為是走中間路線,是和稀泥,實際不然,只是不像「法家」那樣大張旗鼓的宣傳破壞性罷了。
  • 到底是糟粕還是精華?
    三個詞不可混為一談,天地玄黃講的是中國古人對宇宙最初的認識,人生五倫是古人規定的做人的基本道德,三綱五常講的是儒家的倫理規範,總的來說,這三個詞中都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但也有糟粕在其中,比如三綱五常中的「三綱」,就是絕對的糟粕。天地玄黃這是古代啟蒙讀物《千字文》開篇第一句,但這個詞最早的出處應該是《易經》中所講的「天玄而地黃」。
  • 「陰陽五行」與自然科學的關係
    「陰陽五行」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古嶽丘壑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陰陽五行不是科學,甚至有人說陰陽根本就不存在。尤其在攻擊中醫的時候。他們只承認現代醫學才是科學。但現代醫學給人看病的時候,也會說某某人呈陰性或陽性啊。說明現代醫學也是承認有陰陽存在的。
  • 中華上下五千年,為什麼陰陽五行文化始終貫穿於我們的文化之中
    中華上下五千年,陰陽五行始終貫穿於我們的文化之中。目前作為中國人,仍然受惠於陰陽五行學說。因為我們的行為、處事都和他息息相關。子女是我們下一代的傳承,也是陰陽之間一種縱橫性的交錯。正是有些理念的存在才塑造了我們中華民族積極、樂觀、勤奮,還有對我們國家、民族的認同等等特性,陰陽五行在這裡起到一個絕對性作用。作為一名民間學者,我感到有一份深深的責任感在裡面。
  • 從《河圖》的五行生成順序中去解讀人類發展史
    這十個點的含義是五行的生成順序,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地九成之;加五乘十,土生萬物。」龍馬負河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是第一個生成的五行,水是生命之源,生命從最原始的細胞開始就是由水構成,陸地上的水資源都是從降雨和雪山冰川融化而來,水之發源地都是在高處,所以天一生水。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
  • 俗語「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有道理嗎?是古人經驗還是封建糟粕?
    說到傳統文化就必然會想起糟粕與精華,然而什麼是糟粕卻沒有準確的概念。不過一些明顯有悖於人類社會發展的東西還是理所當然地被時代所淘汰,淪為了典型的糟粕,比如古時候的「男尊女卑」、「封建迷信」等等便是個中典型。而精華則是眾所周知的被弘揚和傳播了開來,所以在理解古人傳統文化的時候應當避免「盡信書」的處境,才能分清楚糟粕和精華。
  • 若地球被太陽的潮汐鎖定,人類還會出現嗎?
    那麼,月球被潮汐鎖定了,它還會圍繞著地球運行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月球不僅會公轉,同時它還會自轉,可是,因為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是一致的,所以,月球的背面我們才會永遠都看不到。拿地球來說,我們知道地球上是由四季的,這就是因為地球自轉和公轉之間的周期是不等的,所以,我們才會每一面都有機會對著太陽,這也意味著,地球並沒有被太陽潮汐鎖定,那麼,假設地球被太陽的潮汐給鎖定了,那麼,地球還有機會出現生命嗎?
  • 中國文化的邊緣(陰陽五行八卦)
    由於其晦澀難懂,內容包羅萬象,研究出的理論精華與糟粕並舉。其中的以《易經》為主要依據衍生出的陰陽、五行、八卦、玄學、風水學成為了文化的另例。以此為業的預測、算命、看風水從古到今,沒有成為正統文化,也不是正當職業,更是與迷信緊密相連,但其紮根於普通百姓,千年不斷,必定有其歷史、文化、心理作用等價值。我近期有緣得到這方面一些書,大家欣賞,點評。
  • 五行起源,陰陽五行到底是什麼
    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璀璨而令異邦羨慕,是因為我們的祖先是人類開悟最早的一個族群。現在很多人之所以感受不到這種內在的榮光,原因在於特定歷史階段形成了傳統文化的斷層,不學就不懂,不懂又怎知其妙。陰陽五行理論起源於天文和自然科學,對於宇宙和自然的觀察,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從人本位、甚至不是從地球本位出發,而是從宇宙的視角看待地球、看待人。遠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發現地球受太陽影響極大,晝夜明暗、冷暖四季都是太陽說了算。而且除了太陽,還發現了與地球最近的其它幾顆行星同樣對地球磁場影響很大,並分別以金木水火土命名。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2016年4今年6月,科技部等國家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陰陽五行」作為其132作為標杆之一,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古代神秘陰陽五行學說——相生相剋的哲學智慧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是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然而說起陰陽五行,大部分人還是對此了解甚少,提到八卦乃至五行,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封建迷信色彩的東西。但是,它卻蘊藏著巨大的智慧,正如《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從自然的角度去看陰陽五行是怎麼去歸類紛繁的世界
    科學永無止境,人類的能力還不能掌握整個宇宙,一切都還存在很多未知。那麼我們將視角縮小到太陽系來觀察,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其它行星幾乎是沒有生命的,即便有也只是像原始微生物一樣由單一的細胞構成。為什麼地球會衍生出複雜多樣化的生命呢?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傾斜在公轉軌道上的,傾斜使地球南北兩極受到太陽的引力變得有差異,所以就推動了地球自身的旋轉。
  • 為什麼「陰陽五行」不能成為一門科學?
    」應不應該寫進《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之前,很有必要弄明白「科學」和「陰陽五行」,是基友還是冤家?這裡的「兩儀」指的就是「陰陽」;「四象」指的是「太陽、太陰、少陽和少陰」,分別對應「五行」中的火、水、木和金。但還缺一行:土。「土者,乃陰陽老少、木火金水衝氣所結也」,故土為混合物,由陰陽及其餘「四行」構成,《易經》中以「坤」為母,後人也有「萬物土中生」的說法。簡單來說,這裡的「陰陽」,指的是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根據其屬性可分為兩類:陰類和陽類。
  • 人身陰陽五行通行於天地(附語音)
    「五」指的是五行,對應的五臟的意思。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其氣三」註解就不一樣了,張介賓在《類經》裡面,他是這樣註解的,他說:「陰陽盛衰,少太有三,其氣三也。」(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人體分為陰陽,陰陽各有三條經脈。
  • 陰陽五行學說背後的科學性,讓全世界人震驚
    一旦真正了解了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描述自然界任何一個物質系統的運動規律。比如,我們可以用它來描述宇宙的發展壯大過程,來描述太陽的發光原理,描述地球的吸引力的本質;也可以用它來描述原子內部的物質運動,來揭示質子、中子、電子的本質,甚至光子的本質;當然還可以用它來解釋生物的進化,人的生老病死規律,甚至人類中各種組織的規律。
  • 陰陽與五行的運行規律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
  • 人類需要的是太陽還是月亮?科學家:月亮借太陽的光,你認為呢?
    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日月運轉之學產生了陰陽曆算,在傳統觀念中,太陽和月亮就分別代表陽和陰,也有了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的說法,並以此來體現男女的重要性同等,不管缺了誰都無法繁衍後代。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改變了很多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包括所謂的陰陽和日月活動,那麼,以目前的認知來看,人類更需要的是太陽,還是月亮呢?縱使太陽系中的行星大多都擁有不止一個月亮,但和地球同步旋轉月球,卻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中國人歷來就有賞月的習慣,並傾注了複雜的思念之情,所以才有了月圓之夜便是團聚之時的寓意。
  • 陰陽五行的基礎常識
    每年農曆十一月的冬至節(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太陽開始北移,日漸長,夜漸短,稱為一陽生。每年農曆六月的夏至節(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開始南移,日漸短,夜漸長,稱為一陰生。把一年時間分作兩份,冬至開始至夏至之前為陽,夏至開始至冬至之前為陰;這是陰陽劃分之始,一年如此,一日之間白晝為陽,黑夜為陰,午前為陽,子前為陰(見周易十二闢卦)。
  • 是科學還是迷信?陰陽八卦背後蘊藏的文化和奧秘
    從字面來看,「卦」字左邊的「圭」字指的是古代的一種尺子,專門用來測量太陽影子的長度和位置;右邊的「卜」字是象形字,一豎表示在地上豎的杆子,一點表示太陽的影子。古人正是利用了這種立八圭觀日影的方式,將從四面八方觀測到的日影加以總結和記錄,最終形成了八卦的圖像。八卦又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