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與五行的運行規律

2021-01-10 妙世青春易有精彩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

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天和地分開以後,盤古怕它們還會合在一起,就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盤古也隨著越長越高。這樣不知過多少年,天和地逐漸成形了,盤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盤古倒下後,他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呼出的氣息,變成了四季的風和飄動的雲;他發出的聲音,化作了隆隆的雷聲。他的雙眼變成了太陽和月亮;他的四肢,變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南、北四極;他的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他的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從此以後就有了天和地,白天和黑夜,陰陽,有了東南西北中,就有了五行

陰陽五行,可分為「陰陽」與「五行」,然而兩者互為輔成,五行必合陰陽,陰陽說必兼五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核心,為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

陰陽,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兩種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繫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陰陽與五行兩大學說的合流形成了中國傳統思維的框架。

陰陽是古人對宇宙萬物兩種相反相成的性質的一種抽象,是宇宙的對立統一,也是思維法則的哲學範疇。中國賢哲拈出"陰陽"二字,來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的對立統一,即《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便是講"陰陽"變化的數理和哲理。

傳統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這概念。周易裡的孔子所寫的《易傳》曰「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壹體兩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換,不可執一而定象。二者雖無定象,隨道而變,上皆可為道,下亦可為器。道用無窮,處處有之,因用而論。用即出,陰陽即定,二者雖定,亦隨時而變遷。故曰:陰陽不二,以壹而待之。壹者太極是也,統領二物,相互作用,運化萬千。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感。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案:這是從宇宙起源角度談到了陰陽,但不是對「陰陽」一詞本身進行定義或解說。道者,導也。導者,向也。當混沌水汽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就等於車輛上了正道,開始向目的地前進了。這種在正道上的有序運動導致了太極的誕生。太極就是「一」,它誕生於混沌從無序運動轉向有序運動的那一時刻。太極一誕生,隨後而來的就是天地的出現。天地就是「二」。天氣下降、地氣蒸騰,二氣相合,其結果就是人的誕生。人就是「三」。「三」也包含萬物生靈,人是萬物生靈中最靈者,是它們的總代表。隨後世界萬物在陰陽交互作用中世代交替,保持種群和數量的平衡。

王經石在《太極圖譜解析》中說:「五是自然界中五種物質、五種能量、五種氣場,而『五』 相互作用產生運動,稱為『行』,五和行合起來就 是『五行』。五行生剋是代表物質、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樸實的世界觀與自然科學。」「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這五類物質各有不同屬性,

如東屬木,對應春天,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繁體字「東」,意思就是木中間一個日,表示的也是生長發育的意思;

南屬火,對應夏天,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五行圖中的火是在上半部

西屬金,對應秋天,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穫,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秋天時金氣彌溫,帶有一種肅殺之氣,此時萬物開始「收斂」;

北屬水,對應冬天,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水位於圖中下半部,此時萬物「收藏」,有寒涼,滋潤之性;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有和平,存實之性。

五行說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質分別納入這五大類的範疇。

相關焦點

  • 解析八字中陰陽五行運轉與四時運行的規律
    陰陽五行運轉的道理,微妙難以通達,隱奧難以測度,不可只按照一種方法,一個道理來推斷。比如,冬寒夏熱,此是常理,這是四時運行正常的結果。若是冬天遇到炎熱,夏草遭受霜凍,則四時運行就不正常了。在不正常的情況下要行其令,是不可以用常理來拘束的。
  • 什麼是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和八卦之間關係
    什麼是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和八卦之間關係文/賀萬罡陰陽五行和八卦體系構築的中國許多文化的基礎,他在中國的很多文化體系中流傳甚廣,直到今天,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中醫就是構築在這兩大體系下的一個碩果
  • 太極以下的陰陽五行空間有多大?
    人類生存的這個空間就是太極以下陰陽五行運行的物質空間或物質世界一一也就是說我們肉眼能看到的這種以《大系》為一個宇宙單元的大約不到30個億(與遺傳基因組的長度或數量有直接關係)像銀河系這樣星球組合的陰陽五行運行空間,高級生命認為是一個小宇宙。在這個小宇宙中,人類佔用的只是一個小小地球的一部分。在這個地球上,人類發展或發生了很多循環過程中的文明。
  •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陰陽運行規律
    理論導讀:在十二地支中,是一個陰陽互相包容、互相依存而又互相轉換的五行運行的整體,通過對12地支與10天幹的有機組合以及12地支藏幹的本身的內在規律的分析與研究,我們才可以真正找到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構成陽包陰陽兩氣組合。戊土克癸水、乙木克戊土、癸水生乙木。藏幹之間屬陰、陽兩氣互相爭戰,是12地支中藏幹理氣最特殊的一個地支,也決定了辰土特殊的陰陽特性。七、論未土,未土本氣為陰,藏幹乙木、丁火、己土,構成陰包陰,純陰組合。地支藏幹構成乙木生丁火、丁火生己土。
  • 「陰陽五行」與自然科學的關係
    「陰陽五行」與自然科學的關係古嶽丘壑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陰陽五行不是科學,甚至有人說陰陽根本就不存在。尤其在攻擊中醫的時候。他們只承認現代醫學才是科學。但現代醫學給人看病的時候,也會說某某人呈陰性或陽性啊。說明現代醫學也是承認有陰陽存在的。
  • 太極陰陽五行幹支思維模式
    而太極法就是研究天道運行規律的方法,後面章節詳細論述。知道天道的法則,敬畏天地,順乎自然;知道生命的本質,樂天知命,不憂不懼。二、陰陽是命學的靈魂陰陽是造命的天道之氣,是天道的運行規律,天道是精神決定物質,而人生活在人道,物質決定精神,我們看到的都是有形的世界,很難認識天道的運行規律和法則。
  • 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1
    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可以劃歸為屬性不同的五大基本類:金,本、水、火、土,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制約化解的關係,具體表現為五個子規律:生克規律、乘侮規律、制化規律,態勢規律,傳化規律。1.生克規律宇宙間,陰陽相互作用,產生五類,五類相互作用,則生成萬事萬物。萬事萬物相互作用,產生無窮變化。
  • 陰陽結合出現了《五行》又確定了星球的東西南北和人體的上下左右
    這種陰陽結合的框架直接導致了《五行》的產生,也就是東西南北中一一金木水火土的形成。形成之後按照相生相剋的理進行循環。為什麼說《五行》呢?就是它們已經和陰陽成為一體的運行機制當中了。如果陰陽分離,那麼《五行》也就是散了沒有了!其實陰陽不是對立的,是相互結合的,陰陽的結合出現了《五行》,《五行》的相剋才出現對立的,不是陰陽對立的。
  • 命理學基礎之陰陽五行,通俗易懂
    它能闡釋宇宙大自然的運動變化規律,把代表宏觀的、微觀的、有形的、無形的世間萬事萬物的規律,用八個符號和物象、天幹、地支、陰陽五行生剋制化等作為媒介來傳遞和表述,真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孔子在《周易繫辭上》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始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 人身陰陽五行通行於天地(附語音)
    「五」指的是五行,對應的五臟的意思。五行是金、木、水、火、土。「其氣三」註解就不一樣了,張介賓在《類經》裡面,他是這樣註解的,他說:「陰陽盛衰,少太有三,其氣三也。」(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人體分為陰陽,陰陽各有三條經脈。
  • 正確認識「五行」及其規律
    五行規律是《易經》中的基本規律,但一直以來,人們對五行的認識卻存在偏差,要麼認為很神秘,最終陷入唯心主義;要麼認識很膚淺,把五行看成是以金、木、水、火、土為代表的五種物質。實際上,五行既不是不可知的東西,也不是具體的物質。
  • 易經的陰陽起源,五行與五星的運動規律,相生相剋太神奇!
    1 陰陽之源在這個地球上,當太陽在東方緩慢升起時,人類和大多數生物開始了一天的生命;當太陽西落時,月亮(太陰)變得越來越明亮,人類和大多數生物一起,結束了忙碌的一天,便沉沉入睡了。在《易經》中,太陽由一條直線表示,稱為陽爻;月亮由兩條短線表示,稱為陰爻;陰陽交替產生天氣變化。陽爻代表了宇宙自然社會的一切積極的事物,如天空、太陽、火、男性、男性等。積極的特點是向上、蓬勃、外向、活躍等。陰,代表著宇宙自然社會的一切消極事物,如地球、太陰(月亮)、水、婦女、女性等,具有靈活性、向下性、收斂性、內向性、安靜性等特點。
  • 你懂得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嗎?
    一提到陰陽五行學說,很多人首先就想到封建迷信,認為是無稽之談;另外一些人認為陰陽五行學說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法,這都是對陰陽五行學說的誤解。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是非常完善的描述動態平衡系統運行規律的理論。中醫學正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指導下形成了完善的以動態平衡為核心的理論體系。無論中國的先人曾有過多少醫學實踐,在沒有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以前,就沒有形成真正的中醫理論。無論那些排斥陰陽五行學說的人怎樣的把中醫理論向現代解剖學靠攏,都擺脫不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五臟為中心就是五行學說和生命體相結合的產物;中醫理論中無處不體現著陰陽學說的精神。
  • 「元素周期表」與「陰陽五行說」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也顯示了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和元素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元素為切入點,可知道不同物質之間的差異性和相似性,思想認知就不會陷入迷信和玄幻。而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哲學,核心是「陰陽五行」。
  • 圖解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相乘、相侮
    易經中有陰陽五行之說,世界其實是一個模型,天幹地支是整個模型的框架,陰陽五行是其模型運行的規律
  • 五行起源,陰陽五行到底是什麼
    陰陽五行理論起源於天文和自然科學,對於宇宙和自然的觀察,我們的祖先並不是從人本位、甚至不是從地球本位出發,而是從宇宙的視角看待地球、看待人。遠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發現地球受太陽影響極大,晝夜明暗、冷暖四季都是太陽說了算。而且除了太陽,還發現了與地球最近的其它幾顆行星同樣對地球磁場影響很大,並分別以金木水火土命名。
  • 先天八卦原來是這樣的運行規律……
    之前解答了一位讀者朋友關於羅盤中的先天八卦與圖示先天八卦四隅不同的問題,又有一位讀者想了解先天八卦的卦序與先天八卦的運行軌跡,所以在本文之中便試著為各位讀者朋友解讀一二。一、先天八卦的卦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如圖所示:我們需自下而上來觀察其規律:太極分兩儀而有其陰陽,陽爻一橫而表示,陰爻兩斷而表示,自有陰陽兩儀從而劃分四象,四象則為老陽(太陽)、少陰、少陽、老陰(太陰)四種陰陽形式。
  • 八字命理之陰陽五行——風水師黃玉準
    風水師黃玉準 字乙淮 道法號三進陰陽是古人認識客觀事物的哲學概念。他們把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分為陰陽兩大類:陽類代表光明、向上、生長、正面、外面、動、熱、強、男、雄……;陰類代表黑暗、向下、死亡、反面、裡面、靜、冷、弱、女、雌……。為了解釋這種對自然現象的歸類,古人逐漸形成了一套陰陽理論。陰陽最早出現在《易傳》的書中,上面寫道:「一陰一陽謂之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易經》的太極圖就是陰陽的總結和象徵的標誌。
  • 五行生剋,天地間物質和能量的轉換規律
    圖片源於網絡一、五行起源於上古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和總結對於五行的起源,眾說紛紜,無有定論。尤其是現代,各種神秘化解讀甚囂塵上,甚至出現五行是外星人傳授這種奇談怪論。對「五行」這一概念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巜尚書. 洪範》中。「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九疇的第一項便是五行。意思就是說,五行是上天賜給大禹的知識,來自於天。這當然是傳說。事實上五行是上古時期人們對宇宙構成和運行規律解讀,它和陰陽八卦一樣,是建立在天圓地方的地心論基礎之上。如果古人的思維能力高深到我們現代人都無法理解的程度,那他們早就應該發現地球是圓的,而且是在繞著太陽轉。
  •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
    易經入門:陰陽五行,源於天象,是達成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讀《易經》的過程中,需要知道陰陽,同時還要知道五行。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以字論字,《易經》的原文內容沒有提到陰陽,和五行似乎關係更小。但是,從易經的發展,文化的延續角度,讀《易經》則一定要深入理解陰陽、五行。在李秀筆記看來,陰陽、五行都是對《易經》的解讀和繼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