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美」(各位)觀眾,大家好!讀了混飯女主播的文章個個都變美?嗯嗯,所以呀,請您在閱讀本文之前,首先一定要點擊「關注」,系統就會溫柔的提醒您「混飯女主播」的動態了。
今天,混飯女主播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春分,廣州城中村增城「最牛」民俗來十三行博物館嘍,快來跟非遺傳承人體驗舞春牛、學唱春牛調。
圖文原創:金玲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故春分就要開耕。春分在有的國家是他們的新年,並有著三千多年歷史。嶺南的春天,很多地方在春分這一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民俗,那麼,春分跟我們今天的主題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要在春分舞春牛?
舞春牛,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是源於遠古先民的打春活動,後來才慢慢演變為由土牛和農人表演,象徵著春耕節令的到來,以催功農桑。在清代前中期的時候,客家人從粵北陸續遷入現在的廣州市蘿崗和增城境內,居住在山區的客家人,還保留著中原迎春舞春牛的習俗,以祈求六畜興旺。
今天,我們隨廣州非遺君一同來到十三行博物館,在春分當日一起跟舞春牛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郭玉芳老師與「春牛」來了個親密接觸。在正式上課前,我們在博物館門前觀看了一場妙趣橫生的舞春牛表演。只聽見樂器一響,兩位身著農人服裝的老師趕著一頭牛熱鬧上場,緊隨其後的還有四位漂亮的客家姐姐挑著花籃唱著春牛調上場,觀眾們自然不會錯過如此精彩演出,手機呢?相機呢?看這兒!看這兒!直播中,在線網友問牛是怎樣「行走」起來的?注意啦!看它腳下安裝著滑輪呢!要知道,我們今天的主講嘉賓郭玉芳老師可是非常擅長舞春牛道具製作的。
兩小時候的體驗課,小朋友、家長們興致勃勃,爭先恐後上臺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互動。現場來了位報社美女記者,說要把小朋友們舞春牛的活動照片放在本期報紙做封面。對啦!我們還學習了唱春牛調,好好聽哦,通過這個小調,把一年十二個月的農耕文化都唱遍了。末了,郭老師還用客家山歌贊了幾句主播,主播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學習山歌的機會,要知道,主播可是個非遺鐵粉,可喜歡咱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啦!至於唱得怎麼樣,在線網友和藝術團老師們給足了主播面子,哈哈。
【劃重點】今天的主講嘉賓:郭玉芳,舞春牛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是一位50後。1975年至1983年曾組織「春牛隊」,2000年再次牽頭成立「春牛隊」(2008年成立增城市客家研究會「春牛隊」)並任隊長至今,擅長製作春牛道具,掌握一年四季24個節令和每個節令的農作內容,可運用舞蹈和說唱的形式表達每個節令的農作內容,善於演唱客家山歌中的春牛調、黃牛調。2008年以來致力於在「春牛隊」帶徒傳授「春牛舞」唱法、曲調和舞步,並於每周三、五兩晚在增城大廣場定期演出「舞春牛」。20014年當選為第四批廣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舞春牛代表性傳承人郭玉芳老師是一位樂觀開朗的人,他聽說我是湖南人,跟我說起了一口長沙話,原來他在長沙工作過十多年,難怪咯!他還說,他團隊的老師們平均年齡都超過了五十歲,他自己也七十多歲了,為什麼這麼年輕呢?因為他們一年要演出一百多場舞春牛節目,這是個喜慶的節目,經常笑口常開,所以自然而然就年輕了,記住,趕緊收藏哦!
觀眾還沒有到場,舞春牛藝術團的老師們在課件準備中。
舞春牛藝術團的老師看見我到跟前,馬上非常配合的擺了個剪刀手,耶!
舞春牛表演用的相關道具。
鑼鼓一響,黃金萬兩。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廣州文化公園,園內鳥語花香,館內非遺課來了。
十三行博物館講解員給我們講解博物裡,還保留有一些關於立土牛勸農耕、耕牛犁田的文物,反映出農耕社會人與牛的和諧相處。
十三行博物館通草畫向我們展示古時官人舞春牛,還有樂隊隨官員出行舞春牛。
十三行博物館的講解員夠專業,知識面廣,並且做足了功課。
這副通草畫裡,我們看到官員跪拜在祭祀臺前,燭案後一位穿著粉紅色衣裳的男子牽著一頭道具牛。
金鼓齊鳴,準備開耕儀式。
春耕開始,正在地裡犁田的這頭是道具牛還是真正的土牛呢?
通過十三行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講解,我們了解了舞春牛的歷史和文化。
舞春牛代表性傳承人郭玉芳跟大家分享牛與春耕的知識。
滿籃子鮮花,你感受到春分光景了嗎?
籮筐裡是春耕的種子,我們不僅要種糧食,還要種文化。喚醒非遺,鄉村更美。
郭玉芳舞春牛藝術團的老師教你挑擔,挑擔種子去春耕羅喂!
我也要做一回農人。哎呀!太斯文了,眼鏡不要掉到穀子裡去了,哈哈。
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越挑越有勁!
增城舞春牛藝術團的老師現場示範挑花擔。
非遺粉體驗挑花擔,有模有樣,可以畢業了,老師,您同意嗎?呵呵。
在舞春牛藝術團老師的指導下非遺粉體驗舞春牛之樂。
一堂生動有趣的課很快就告一段落,感謝老師們的精彩表演和知識分享。
今天的體驗活動很有意思,多彩非遺,就在身邊!下次我們去哪個城中村?敬請期待!
#最美鄉村——百家號百村築夢#。本文由扶貧達人「混飯女主播」金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好看、喜歡,就麻煩您動動手指頭點讚、關注、評論、分享我的文章哦,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