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太史蛇羹又叫太史五蛇羹,是一道非常有名的廣東名菜。它以五蛇為主要材料,五蛇最少包括有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另外加入水蛇、錦蛇,或眼鏡王蛇,五蛇備全後再加入雞、鮑魚、木耳、香菇等煮成湯羹。等上桌準備開吃的時候再加入少許菊花絲和檸檬絲,此湯味道鮮美絕倫、濃鬱芳香,吃過的人都大聲稱妙。這是一道做法和吃法都極其講究的美食。
比起這道絕世美食,它的發明者江太史---江孔殷的故事更加讓人感嘆不已。江孔殷,同治四年(1864年)出生於廣東南海縣塱邊鄉,家中巨富,父親有江百萬之稱。江孔殷少年入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是清末時期的最後一批進士,進過翰林院見過萬歲爺,1895年還參加過公車上書。當時的廣東人喜歡把入翰林的人稱為「太史」,所以江孔殷就被人尊稱為「江太史」。
1907年,嶺南盜匪成風,江太史上奏朝廷,願返鄉剿匪。最後朝廷恩準,他便回到廣東,聯合鄉紳合力成功剿匪,這讓他在嶺南一帶非常有威望。江太史慷慨不羈,喜歡結交各路人物,當時孫中山、蔣介石、李福林、陳景華、廖仲愷等人都是他家的座上賓。辛亥革命後,江太史退出政壇改為從商,並開始江府設家宴款待好友。但江太史認為設百席宴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因為廚師要做的菜多了必定是會手忙腳亂,而導致菜餚的味道不佳,所以江太史每日只在家中設一桌家宴。這道太史蛇羹就是他用來款待貴賓的佳餚之一。
據說江太史在年輕的時候曾經代父母向佃農收租,在佃農門前聞到陣陣異香,於是被美食吸引的他走進佃農家中。在灶頭發現了一鍋乳白色的湯。老農給他盛了一碗,江太史一嘗,贊不絕,馬上追問這是什麼湯,如何炮製。
一開始老農不肯說。江太史用免田租為條件,最後老農交代這是五蛇湯。把蛇剝皮切段後,再加上土茯苓等中藥材,用文火熬上半天即成。
江太史回到家裡,把老農的做法加以改良,最後終於創出獨一無二的「太史蛇羹」。這道美味佳餚不但讓吃過的人讚嘆不絕,連外人也以能在江府吃上一次太史蛇羹為榮。
其實太史家宴還有許多出色的名菜,在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太史宴不但是一個富貴人家的家宴,它還推動了粵菜的發展。
粵菜在民國初達到一個鼎盛期,在當時廣東最負盛名的有兩個代表菜系:譚家菜和太史菜。不過譚家菜北遷後融合各菜系成為頂級官府菜,而太史菜恪守粵菜特點並發揚光大,成為羊城食壇第一家,而江太史也被人譽為「嶺南第一美食家」,是「食在廣州」的標誌性人物。
江太史一生風流,共娶了15房妻子,生育子女幾十個。其中最著名的數第十三子江楓。江楓,人稱南海十三郎,是有名的粵劇劇作家,不過他的命運非常坎坷,江家沒落後,他也得了精神病,最後孤零零的病死在香港精神醫院。香港曾經以江楓為原型拍攝了同名電影、電視劇《南海十三郎》。沒看過的小夥伴可以找來看一下,故事非常的虐心,一定要準備紙巾來看。
江太史的命運跟他兒子一樣悲慘。在日軍侵華期間,廣州淪陷後,江太史一身傲骨,他拒絕出任偽廣東維持會長,攜同一家大小移居香港避難。光復後他又返居廣州,但已家財散盡,只得以賣字為生,最讓他痛心的是愛子十三郎已經是瘋瘋癲癲的狀態並經常離家出走流浪在各地,年邁的江太史只得經常求人尋他的下落。
1951年,84歲的江太史不幸在廣州六榕寺失足造成癱瘓,家人很快送他入荔灣區黎鐸醫院治療。當年正值廣東土改之時,南海農民追索「逃亡地主」,他們來到醫院強行用籮筐抬江太史返鄉批鬥。回到家後的江太史不堪受辱,於是瞑目不語,絕食41天後去世了。
誰曾想到一個曾經吃遍無數山珍海味的人,最後竟然會活活餓死,真是讓人噓唏不已。如今的江家後人大多數已經漂泊在海外,雖然廣東有不少的餐廳都打著太史蛇羹的名號,但正宗的太史蛇羹做法基本失傳,它也成為了廣大吃貨津津樂道、渴望一嘗的美食。
---end---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