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宋」作為區域名稱,屢見於史籍之中,是和齊魯、三河、關中等相對應的地域概念,為春秋戰國時期梁(魏)宋舊地。梁宋地區位於古河濟流域,為豫東黃河衝積平原和山東南四湖西堆積平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豫東、魯西南以及安徽、江蘇兩省的局部地區。兩漢時期梁宋地區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下面以農業為主,結合手工業、商業、城市、人口等方面來敘述漢代梁宋地區經濟發展軌跡及其區域經濟特徵。
一、漢代梁宋地區的經濟發展
1.農業迅速發展
先秦的早期開發使梁宋地區的農業經濟得到初步發展,為秦漢時梁宋地區的繁榮打下了良好基礎。進入秦漢後,鐵製農具已在梁宋地區普遍使用,從考古資料看,梁宋地區近年發現的西漢鐵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器類全,漢代碭縣城出土的農具有臿、钁、鋤、鐮等,永城保安山二號墓有鐵鋤、鐵斧出土。
河南杞縣許村崗一號漢墓出土有鐵刀、鐵鋤等。所有這些無疑都說明鐵製農具在梁宋地區應用之普遍。尤為重要的是河南中牟發現了漢代的犁壁。犁壁的發明,是犁耕技術的重大進步,是農業生產力提高的重要標誌。1964年,在淮北市出土了漢代鐵耬角,這種農具實用便巧,操作靈活,能大大提高播種效率,本為適應關中地區「代田法」而設計,可見這一先進耕作方法已在梁宋地區推行。
農業的迅速發展與犁耕相配合的牛耕,漢代在梁宋地區進一步推廣,已基本普及。《後漢書和帝紀》載:兗、豫、徐、冀四州發生雨災,「遣三府掾分行四州,貧民無以耕者,為僱犁牛直」。說明梁宋地區所在的兗豫二州已普遍實行牛耕。《陳留耆舊傳》中也載:「蕭令陳弇字叔明,躬自握犁,種五種穀,有黃雀隨犁翔弇上。」由此可見,梁宋地區牛耕的使用已相當普及。
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及牛耕、犁耕的推廣促進了梁宋地區精耕細作農業的進一步形成。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梁宋地區的農作物品種日益豐富,糧食品種以麥、粟、豆、稻等最為重要。漢代黃河下遊麥作繼續發展,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勸(關東)有水災郡種宿麥(冬小麥)」。當時各地區由於生態條件不同而蘊藏著不同的生態資源,「汾水濛濁而宜麻,泲水(濟水別稱)通和而宜麥,河水中濁而宜菽,洛水輕利而宜禾」,從中可揭示出河濟流域是很適宜麥菽種植的。
秦末,楚懷王遣宋義、項羽率軍從彭城出發救趙,宋義屯兵安陽(今山東曹縣),「士庶食芋菽」。可見大豆種植之普遍。漢代梁宋地區由於農業耕作條件優越,不但粟、麥、豆廣泛分布,稻穀的種植業也佔有一定份額。東漢時期,汝水以東,穎、渦、睢、汴等河之間的水稻生產開始勃興。秦彭「遷山陽太守,興起稻田數千頃」。建安初年,夏侯惇在襄邑一帶「斷太壽水作陂種稻」,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漢初,「漕轉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武帝時已「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給京師」。這一信息透露了西漢前期農業產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而梁宋地區是最為重要的農業區,農業產量的提高自不待言。當時漢王朝中央政府的糧食來源,除了就近的關中和三河地區外,主要來自黃河下遊的兗豫平原(即梁宋經濟區)。
酈食其在為劉邦策劃謀取陳留時說:「陳留者,天下之據衝,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城守甚堅。」積粟數千萬石說明了糧食產量的大幅增加。梁宋山陽人仲長統說:「今通肥饒之率,計稼穡之入,令畝收三斛。」與西漢初期晁錯所說的「百畝之收,不過百石」相比,增加了3倍左右。說明東漢時期梁宋地區的農業經濟有了很大提高。
漢代梁宋地區農業經濟雖以糧食生產為主導,但多種經營在農業中也佔一定份額。漢桓帝時,陳留考城人仇覽,為蒲亭長,「勸人生業,至於果菜為限,雞豕有故」。經濟作物作為農業生產的一部分,在梁宋地區得到了迅速發展。《史記貨殖列傳》有「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沂、泗水之北,宜五穀桑麻六畜」的描述。
梁宋地區作為全國的絲織業中心,其絲織印染原料的生產很是繁盛,趙岐在《藍賦序》中雲:「餘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可見當地人種藍之普遍。染料作物已完全排擠了糧食作物,成了一個經濟作物專業區。畜牧業的增多也是漢代梁宋地區多種經營的一個特色。如「孫期,字仲或,濟陰成武人也。牧豕於大澤中,以奉養焉」。
通過上述,可知兩漢時期,梁宋地區的農業發展迅速,造就了農業的繁榮。《鹽鐵論通有》稱「宋、衛、韓、梁好本稼穡,編戶齊民無不家衍人給」。發達的農業促成了梁宋地區工商業的繁榮、人口的繁盛。梁宋地區的手工業較之先秦時期有了很大進步。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冶鐵業和紡織業上。
一是冶鐵業分布地區的擴大。戰國時梁宋地區見於史籍的冶鐵地點很少,秦及西漢時冶鐵產地大為擴大。據《漢書地理志》載,漢武帝在全國設置鐵官49處,其中在梁宋境內及附近的鐵官有山陽(今山東金鄉)、東平(今山東東平)、沛(今安徽淮北)、彭城(今江蘇徐州)等幾處。除此之外,西漢梁宋境內的芒碭山也有冶鐵業的分布。
二是冶鐵規模的擴大。梁宋地區的冶鐵手工業的規模,我們從一次冶鐵工人起義可見一斑。永始三年(前14年)「山陽鐵官徒蘇令等二百二十人攻殺長吏殺東郡太守、汝南都尉」。一次冶鐵工人起義竟達幾百人之眾,說明梁宋地區官營鐵業規模之大。
2.手工業的繁盛
三是鐵器質量的提高。從考古資料看,梁宋地區的鐵器質量也大有改進。永城保安山二號墓出土的鐵器採用了鑄造→退火→熱鍛加工的製作工藝。其中本遺址出土的6120鐵刀、6127鐵鋸、6128鐵鏨及6129鐵門鼻,都是用固體脫碳鋼鍛打而成的器物。固體脫碳鋼這種簡單、經濟的生鐵煉鋼方法,在中國及世界煉鋼史上是一項創舉。
漢代,梁宋地區的絲織業十分發達,同其他地區相比,取得了更大的進展。梁宋地區的紡織品生產質量上乘且在全國有很高的地位。襄邑是當時全國除臨淄外的另一處服官所在地,襄邑的絲織品主要供皇室及公卿大臣享用,錦的生產無論質量、產量,還是花色品種上都大大超過了前代。
《太平御覽》引《陳留風俗傳》雲:「襄邑南有渙水,北有睢水。傳曰睢渙之間文章,故有黼黻藻錦日月華蟲,以奉天子宗廟御服焉。」又東漢永平二年(公元59年),漢明帝率公卿大臣祭天地時「乘輿刺繡,公卿以下皆織成,陳留襄邑獻焉」。可見梁宋地區絲織產品質量之高。另外,睢陽、濟陰(治所在今山東定陶)和亢父(今山東金鄉東北)也是梁宋地區絲織品的重要產地。當時「齊、陶之縑(縑,細絹)」是人們搜求的名產。可見梁宋地區的紡織產品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
3、商業及城市的繁榮
梁宋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下面從商品生產的增多、對外貿易的拓展、商業城市的繁榮等方面來說明梁宋地區商業的發展狀況。
大規模、專業化的生產是梁宋地區商業發達的重要特徵。從《史記貨殖列傳》我們可以看到專業化商品生產的事例:「淮北、常山以南,河濟之間千樹萩」。當然,梁宋地區最發達的商品生產還是絲麻紡織。《鹽鐵論本議》說:「兗豫之漆絲絺紵,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這說明處於兗豫平原的梁宋地區,其漆絲等聞名全國的地方特產大量進入流通領域。
《管子輕重戊》說:「魯梁之民俗為綈管子告魯梁之賈人曰:子為我致綈千匹,賜子金三百斤。」表明梁宋地區小農家庭紡織業生產的絲織品依賴商人收購,並非個別現象。交通的便利,使各國的商賈來往於梁宋地區,梁宋地區生產的商品主要是為了供應市場需求被商人轉運到全國各地。據左思《魏都賦》,在東漢鄴城的市場所陳列的各地的地方特產中就有雍丘(今河南杞縣)之粱、襄邑之錦繡。
勞幹先生在《論漢代之陸運與水運》一文中認為:「漢代天下之道路集中於京師,然此特就國家行政道路而言耳。以當時貨殖道路而言,則此猶未盡也。當時天下之財富在關東,關東之財富湊於齊梁,而道路之中樞,實梁國。」全國貨殖道路之中樞為梁國,可見梁宋地區商業之繁盛。
梁宋地區商品生產和商業流通的興盛促進了國內貿易的繁榮,也帶動了域外貿易的發展,自武帝開通和西域的聯繫後,西漢同西域的貿易往來密切。這也被考古發掘的實物所證明,如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發現了亢父(今山東金鄉東北)縑。這說明梁宋地區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又沿絲綢之路銷於國外。
漢代梁宋地區的商業的興盛帶來了城市的繁榮。陶和睢陽繼續成為全國和區域性的經濟中心。《史記貨殖列傳》說「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陽亦一都會也」。梁孝王時期「廣睢陽城七十裡,大治宮室,為復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裡」。可見西漢時期睢陽城的繁榮景象。陶直至西漢中期還延續著戰國以來的繁榮。
襄邑以織錦業及服官的獨特地位也變得更有生氣,山陽以其規模巨大的冶鐵業亦成為梁宋地區的商業都會之一。這些城市在促進梁宋地區經濟開發和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都市的形成、分布和興衰是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步的,秦漢經濟重心為關中、關東,尤以後者為重,後者的重心在梁、齊。《史記貨殖列傳》所舉的都會除京師長安外,共有18個,其中梁宋地區有兩個:陶、睢陽。這與梁宋地區經濟發展在全國所佔的地位是吻合的。
4、人口的迅速增長
梁宋地區發達的農業帶來了人口的增長,從人口的增殖方面也可看出梁宋地區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展。至西漢中期梁宋地區已是「沂、泗水以北,地少人多」。《漢書地理志》給我們提供了各郡國的人口數字,從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口在百萬以上的郡國有12個,其中屬於梁宋地區的有3個:東郡、陳留、濟陰。另外,梁宋地區的山陽、東平的人口也分別在50萬以上。
由於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人口密度是考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們可以用人口密度這一技術指標來說明梁宋地區的經濟狀況及人口狀況。當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超過百人的郡國從高到低依次為:濟陰、甾川、潁川、真定、高密、魯國、東平、北海、齊郡、河南、陳留、東海、千乘。其中梁宋地區佔有4個:濟陰、東平、陳留、東郡。濟陰郡更是以每平方公裡26195人名列全國之冠,而當時全國人口密度僅為14.63人/平方公裡,即使梁宋境內人口密度較低的山陽、梁國,在全國仍處前列。這反映出梁宋地區社會經濟尤其是農業經濟的發達。同時,人口的增多又促進了梁宋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梁宋地區的區域經濟特徵
綜上所述,梁宋地區的經濟同其他地區相比,有自己的特色,主要體現在:
1 、農業經濟比較發達
梁宋地區地處兗豫平原,地勢平坦,湖泊眾多,河流交錯,土壤肥沃,氣候溫暖溼潤,很適合發展農業生產,是理想的農耕區。戰國時期,隨著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以及耕作技術的提高,出現了方與、銍、胡陵、碭、蕭、相等膏腴之地,時有「與其得百裡於燕,不如得十裡於宋」之譽。梁宋人民「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致其蓄藏」,「沂、泗水之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故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
進入秦、西漢後,梁宋地區的農業取得了長足進步。梁國「居天下膏腴之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河南杞縣)四十餘城,多大縣」,是一片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區。農業精耕細作日趨成熟,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鹽鐵論通有》稱:「宋、衛、韓、梁好本稼穡,編戶齊民,無不家衍人給。」作為農業發展重要表現的人口此時也達到鼎盛。人口在百萬以上的郡國,全國有12個,梁宋地區佔有3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超百人的13個郡國中,梁宋地區擁有四個,人口總量佔全國的10.5%,這充分說明了西漢時梁宋地區農業經濟的繁榮。在此定居經商,終成巨賈。從此以後,陶地蒸蒸日上。
2 、城市經濟發達
梁宋地區發達的農業帶動了手工業的突飛猛進和商業經濟的發達,進而又促進了工商業城市的繁榮,出現了陶和睢陽兩個經濟中心。陶是被稱為「天下之中」的商業都會,城市很難與之比肩,陶成為梁宋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中心。這種繁榮一直延續到西漢中葉。戰國中期,中原諸侯國之間曾發生連串爭奪陶的戰爭,可見陶地位之重要。
睢陽從春秋起,就是一個手工業、商業發達的城市,在諸侯國之間享有盛名,梁孝王時期睢陽經濟更是繁榮一時。睢渙流域的襄邑也因其為絲織業中心而著稱於世。陳留以其發達的農業作依託也是一個經濟實力強大的城市。山陽以其規模巨大的冶鐵業亦成為梁宋地區的商業都會之一。這些商業都會經濟發達,在梁宋地區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這些城市在全國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3、地方特色經濟比較突出
在農業基礎上的梁宋手工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紡織業上,戰國秦漢梁宋地區已成為全國的絲織業中心。西漢僅有的兩個服官就有其一設在襄邑。睢陽、襄邑的織錦業以及與之相配合的染料種植業顯示了梁宋地區的區域經濟特色,其絲織業是梁宋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這對後代地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些都是與小農經濟息息相關的,是農業經濟的一部分。
梁宋地區的商業的繁盛也是和發達的農業和絲織業分不開的,其商業的興盛主要體現在農產品和紡織品的集散地上。梁宋地區的一些地方特產聞名全國,如在東漢鄴城的市場所陳列的各地的地方特產中就有雍丘(今河南杞縣)之粱,襄邑之錦繡。當時有「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之粳,雍丘之粱,重穋代熟,即滑且香」。的說法,這些名產,無疑提高了商品生產率。就商品走向而言,梁宋地區逐漸成為絲麻織品和農產品的主要集散地。
總結
通過前述對從漢代梁宋地區經濟發展的論述,可知當時梁宋地區經濟已成為著名的經濟區之一。桑弘羊認為「越之具區,楚之雲夢,宋之巨野,齊之孟諸,有國之富而霸王之資也」。冀朝鼎在《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一書也認為:「包括涇水、渭水和汾水流域,以及黃河的河南——河北部分在內的這一整個地區,構成了一個基本經濟區,這一基本經濟區,是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整個西漢時期的主要供應基地和政權所在地。」並且梁宋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經濟特徵,即以農業經濟為主,城市經濟、地區特色經濟較為突出。
參考文獻:《宋史》《永城西漢梁國王陵與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