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有劉仲華一文,介紹瑞典教育界一場爭論,即德哥爾摩北部的索倫土那區教育局長瑪麗亞?斯德豪斯向媒體宣布,將用電腦取代小學生最初兩年的書本教材,遭遇瑞典教育大臣揚?比約克隆德的強烈異議。我是贊同後者的。凡事都怕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大力掃除「現代文盲」之際,也得防止「傳統文盲」捲土重來――由於整個社會注意力的轉移,這類傾向最容易被忽視。當此時也,最需要為政者的清醒。
遙想建國初期,全國文盲率高達80%,生產建設和社會建設大受其累。舉國一致,痛下決心,經過50年持續掃盲,到上世紀末,文盲率下降為6.72%,青壯年文盲率則降到5%以下。成就大可欣慰。
沾沾自喜卻不宜。信息化浪潮迅猛,新任務又在前頭。打不開電腦,發不來簡訊,更甭提上網查找信息、經營商務……諸如此類,現在有了一頂帽子,叫做「功能性文盲」或曰「現代文盲」。且不論這是否刻薄了,但至少是很警醒——真的一點也不能怠慢信息化!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建構智慧化社會的路子。從而就需要在全民中掃除電腦盲。
現在需要關注的是,「現代文盲」該重頭掃起,「傳統文盲」該防止回潮。最早是10年前看到一篇《德國二成中學生閱讀能力差》,說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測試6000名15歲左右的德國中學生,結果竟有23%不能看懂或正確理解各種說明書、包裹寄送單、收據和報刊文章等應用文字。德國媒體稱這一結果是「災難性的」和「殘酷的」。與其說是孩子的「災難」,毋寧說年長者的狀況更糟,因為經合組織派員走訪美歐12國測試16—65歲的成年人,結論是40%多的人讀寫能力「達不到在一個現代社會裡適應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最低技能水平」。光陰荏苒,每況愈下。去年《光明日報》轉述美國一項調查,發現150萬高中生上交的作文絕大多數是列印出來的,手寫的只佔一小部分。一名大學生坦率地承認:「我已經十幾年沒用筆寫字了,所有作業都用電腦完成。沒有''自動拼寫糾正''軟體,我肯定上不了大學。」
反觀我們自己,又怎樣?在社會發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還可能「隔岸觀火」?請直面事實,捫心自問。事實是,經常聽到人們說:「咦,這個挺容易寫的字,怎麼就是想不起來了!」「現在都不會寫字了。」還有這樣好笑的事例――一家公司組織管理層測試時事知識,發現試卷上錯漏字不少。還有急時抱佛腳,於「卡殼」處乾脆用拼音字母或者什麼諧音代替的,比如「柴契爾」就乾脆寫成「372」!原因,據了解差不多都是「回家就打開電腦、電視,不大看書寫字了」。
「前度劉郎今又來」。當年,掃除「傳統文盲」是有標準的。會辨識、書寫低於500字是文盲;超逾500字,但低於1500字稱半文盲。按照這一標準,今天我們有些人是不是日漸甚或已經該重新戴上帽子了?
讀寫能力是一種高級智能,它以大量的知識為支撐,需要在經常的重複記憶中才能保持。業餘時間,捧著個電腦,就是遊戲啊,或者就是盯著電視螢屏看沒完沒了的節目啊,不看書了,少寫字了,「無筆族」的讀寫技能怎麼保持得住?
如果不想重新來一次掃除「傳統文盲」運動,那麼真該現在就清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