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還想再來一次掃盲?-文盲 文盲率 掃除 拼音字母 小部分 德國...

2021-01-13 東方網

  近日《人民日報》有劉仲華一文,介紹瑞典教育界一場爭論,即德哥爾摩北部的索倫土那區教育局長瑪麗亞?斯德豪斯向媒體宣布,將用電腦取代小學生最初兩年的書本教材,遭遇瑞典教育大臣揚?比約克隆德的強烈異議。我是贊同後者的。凡事都怕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大力掃除「現代文盲」之際,也得防止「傳統文盲」捲土重來――由於整個社會注意力的轉移,這類傾向最容易被忽視。當此時也,最需要為政者的清醒。

  遙想建國初期,全國文盲率高達80%,生產建設和社會建設大受其累。舉國一致,痛下決心,經過50年持續掃盲,到上世紀末,文盲率下降為6.72%,青壯年文盲率則降到5%以下。成就大可欣慰。

  沾沾自喜卻不宜。信息化浪潮迅猛,新任務又在前頭。打不開電腦,發不來簡訊,更甭提上網查找信息、經營商務……諸如此類,現在有了一頂帽子,叫做「功能性文盲」或曰「現代文盲」。且不論這是否刻薄了,但至少是很警醒——真的一點也不能怠慢信息化!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走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建構智慧化社會的路子。從而就需要在全民中掃除電腦盲。

  現在需要關注的是,「現代文盲」該重頭掃起,「傳統文盲」該防止回潮。最早是10年前看到一篇《德國二成中學生閱讀能力差》,說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測試6000名15歲左右的德國中學生,結果竟有23%不能看懂或正確理解各種說明書、包裹寄送單、收據和報刊文章等應用文字。德國媒體稱這一結果是「災難性的」和「殘酷的」。與其說是孩子的「災難」,毋寧說年長者的狀況更糟,因為經合組織派員走訪美歐12國測試16—65歲的成年人,結論是40%多的人讀寫能力「達不到在一個現代社會裡適應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最低技能水平」。光陰荏苒,每況愈下。去年《光明日報》轉述美國一項調查,發現150萬高中生上交的作文絕大多數是列印出來的,手寫的只佔一小部分。一名大學生坦率地承認:「我已經十幾年沒用筆寫字了,所有作業都用電腦完成。沒有''自動拼寫糾正''軟體,我肯定上不了大學。」

  反觀我們自己,又怎樣?在社會發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還可能「隔岸觀火」?請直面事實,捫心自問。事實是,經常聽到人們說:「咦,這個挺容易寫的字,怎麼就是想不起來了!」「現在都不會寫字了。」還有這樣好笑的事例――一家公司組織管理層測試時事知識,發現試卷上錯漏字不少。還有急時抱佛腳,於「卡殼」處乾脆用拼音字母或者什麼諧音代替的,比如「柴契爾」就乾脆寫成「372」!原因,據了解差不多都是「回家就打開電腦、電視,不大看書寫字了」。

  「前度劉郎今又來」。當年,掃除「傳統文盲」是有標準的。會辨識、書寫低於500字是文盲;超逾500字,但低於1500字稱半文盲。按照這一標準,今天我們有些人是不是日漸甚或已經該重新戴上帽子了?

  讀寫能力是一種高級智能,它以大量的知識為支撐,需要在經常的重複記憶中才能保持。業餘時間,捧著個電腦,就是遊戲啊,或者就是盯著電視螢屏看沒完沒了的節目啊,不看書了,少寫字了,「無筆族」的讀寫技能怎麼保持得住?

  如果不想重新來一次掃除「傳統文盲」運動,那麼真該現在就清醒起來。

相關焦點

  • 京城掃盲識字時期也有速成班,管用的學習方法還能用歌唱出來
    李桃/攝1960年,福綏境人民公社掃盲教師王淑寬輔導學員學習漢語拼音。馮文岡/攝1 「傻丫頭」成了學習模範新中國成立之時,全國5.5億人口中有4億多都是文盲,文盲率高達80%。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除文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那時候,北京有很多識字班,有單位辦的,有學校辦的,也有文化館辦的。
  • 漢語拼音60年:文盲率曾高達80% 北京不再叫「Peking」
    60年來,我國的文盲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下降到4.08%,普通話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的比例超過95%,這都得益於漢語拼音的重要作用。漢語拼音作為漢字注音的輔助工具,從國家標準到國際標準,從掃盲工具發展為漢字信息輸入的重要工具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讓古老的漢字插上拼音的翅膀飛向了世界,飛向了未來。
  • 教育事業70年:從文盲率80%到義務教育鞏固率94.2%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80%的文盲率,到如今94.2%的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教育優先 築基發展(大數據觀察·輝煌70年)安徽合肥公務員宋慶一家四代的教育經歷,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父母在掃盲運動中上了識字班,自己是恢復高考後第一批考出來的大學生,孩子出國念了研究生,小孫子馬上要上普惠型幼兒園。  尊重知識,改變命運  如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地位越來越凸顯,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越來越強。
  • 漢語拼音到底是怎麼造出來的?為何與英文26個字母那麼像?漲知識
    說起漢語拼音產生的過程還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最早給漢字注音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來中國傳教的外國傳教士,他們為了學習漢語、方便傳教就開始用羅馬字母給漢字注音。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拼音是用於拼注漢字讀音的,並不能用於文字書寫,每一個拼音符號,對應一種聲母韻母;而拉丁字母是英語等拉丁語系的詞句組成的一部分,部分字母也具有實際意義。這種用字母符號給漢字注音的方法,給了當時的中國人很大啟發,例如明末音韻學家方以智就評價到:漢字繁雜,古來多用借用其他的字來注音(參考反切),但每個字都有不同的讀音,也有不同的意思,而用西文注音,因音成字,不重複,不雷同,豈不是更好?進入近代後,隨著中外交流的加深,各國外交使節也加入的漢字注音的隊伍中來,最成功的當屬韋氏拼音。
  • 新中國成立初期漢語拼音字母的確定
    改革開放以來,有學者探討了中國共產黨在文字改革中的作用和貢獻,但如何確定漢語拼音字母的歷史過程還需要進一步釐清。1936年,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斯諾訪談時說:「我們相信漢語拉丁化是用來消滅文盲的良好工具。」[9]在延安,毛澤東還曾親身參與「拉丁化新文字」的推行工作。不過,在1951年下半年,毛澤東向主持文字改革工作的馬敘倫、吳玉章等人提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應該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要根據現有漢字來制定」。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並且,不僅僅是中國,數千年來,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也都曾或多或少的受到過漢字的影響,可以說,漢字底蘊之深厚,影響之大,由此可見一斑!現如今,漢語被基本公認為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這就是因為漢語言文字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積澱之後,變得越來越博大精深,因此學習起來感到困難也就很正常了。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令許多外國人感到非常頭疼的漢語,其實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已。
  • 旭旭寶寶念錯玩家ID 被水友吐槽文盲主播 這個字80%玩家不會念
    在直播打普雷團中,旭旭寶寶像往常一樣組人,不過在組人的過程中,旭旭寶寶因為念錯玩家ID鬧出笑話,引得直播間水友笑的肚子疼,同時也被水友集體吐槽文盲主播。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字讓旭旭寶寶這樣的大主播也能念錯呢?
  • 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
    新華社北京5月10日電 題:面向未來煥發新生機——《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60周年新華社記者王思北從小學語文的入門課,到字典辭書中的注音排序;從資料庫中檢索與管理信息,到運用拼音輸入法在網絡上溝通交流……自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頒布推行以來,漢語拼音已深深嵌入人們生活
  • 這些字的拼音改了?網友大喊拒絕!教育部回應來了……
    「這些字的拼音被改了!」最近這個話題在網絡引發熱議網友紛紛表示拒絕:我!不!同!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讀錯的不是文盲嗎?什麼文化要給文盲讓步?@不清楚別亂話啦:所以我學了這麼多年語文是為了向某些不肯更正讀音的文盲妥協,難道不是應該加大普及力度,教育後輩,以保護古文化嗎?@夜小湑:學了這麼久告訴我錯了,完了讀錯的人還對??@hl玲玲柒:改來改去不累嗎,語文老師和主持人要哭了@清水有木:錯了我們改就是!不能將錯就錯!錯就是錯,對就是對。
  • 葉落歸根:一位「文盲」大師脫口而出的成語?
    再後來,這個詞見於《漢書·翼奉傳》的注,有「木落歸本,水落歸末」,意思已經相當接近了。但是真正把「葉落歸根」這個詞幹淨利落地固定成一個成語的人,卻是一個一天學也沒有上過的「文盲」,這樣說希望沒有不恭,說「文盲」,他只是不識字而已,但他的心裡卻是洞徹澄明的,比我們這些只是眼睛識得幾個字心裡卻糊塗顢頇的人不知高明了幾千倍,他就是一代高僧禪宗六祖慧能。
  • 文盲男瞞妻「假裝識字」半年被揭發 一封情書讓全日本淚崩
    西畑握著「回覽板」久久未能下筆,原來他是一個「文盲」,不懂得看和寫文字,但他一直沒有跟皎子坦白。 西畑自小家境貧困,媽媽早逝,他與父親一起住在深山中自給自足。 可是,西畑以前曾因為「文盲」而被同事針對和欺凌,令他每次看到文字便產生恐懼,比起被人嘲笑做「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