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歸根」這個詞豐富的哲學含義,似乎只有漢語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字才能呈現,僅僅四個字,就把一種極美的自然現象和背後的深層意蘊層層傳遞出來。
要是挖一挖最早使用這個詞義的老祖宗,十有八九該是荀子,文字見於《荀子·致士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樹落則糞本」。意思是水深了就會有漩渦,樹葉落了就下來營養一下樹根。呵,「糞本」這詞用得真直白,要是用在那個「矛盾體」朋友的頭上,他估計得尷尬一下。再後來,這個詞見於《漢書·翼奉傳》的注,有「木落歸本,水落歸末」,意思已經相當接近了。
但是真正把「葉落歸根」這個詞幹淨利落地固定成一個成語的人,卻是一個一天學也沒有上過的「文盲」,這樣說希望沒有不恭,說「文盲」,他只是不識字而已,但他的心裡卻是洞徹澄明的,比我們這些只是眼睛識得幾個字心裡卻糊塗顢頇的人不知高明了幾千倍,他就是一代高僧禪宗六祖慧能。說到這個詞的來歷,還有一段佛家看來平常但我們一般人看來卻驚心的故事。
據《壇經·付囑品第十》: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盤;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
弟子問六祖什麼時候回來?六祖隨口就道出了這個「葉落歸根」,他知道自己入滅之後真身還要回來,而且說了他死後還要遭遇的一難,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心驚了。
六祖大師說:「來時無口。」兩重含義,一是指禪宗無言傳教,他一生都沒有說過什麼法;二是指再來是已經是真身舍利,也無由開口說話了。
請注意!大師還說他圓寂後五六年,會有一人來取他首級!說的是的一個叫張淨滿的人,他受新羅僧人金大悲指使前來盜取六祖肉身舍利頭。因為六祖有提示,弟子事先用鐵包住了六祖的脖子,他的快刀砍不下六祖的頭,反被官府緝拿。
「葉落歸根」沿用到宋代,當時的文人們喜歡以理入詩,大概大家的理解還是消極的,跟「身死入土」差不多的意思吧。趙蕃的《白髮詩》裡就有這樣的句子:「葉落歸根莫謾悲,春風解發次年枝。」他本意是勸慰大家想開點,但是想到葉落猶可發,人世不重來,不是更添了一重愁懷麼?
倒是特別愛抒發家國情懷的陸放翁,在六十多歲閒居鄉下村裡之後,詩意越來越平和深遠,他的《寓嘆》詩裡有這樣一句:「雲閒望出岫,葉落喜歸根。」
這樣的心態是在飽嘗了人生的無常和生命的可貴之後生發出來的。「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人的生命就像一片樹葉,從嫩芽萌生,到綠意盎然,又隨著季節更迭,發黃枯落,回歸大地。
古代的文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挺身而出,居廟堂之高而兼濟天下黎民蒼生。到老了,他要向皇帝「乞骸骨」,意思是請皇帝可憐可憐我,把我這把老骨頭放回老家去吧。他們並不貪戀大城市的繁華便利,毅然而決然地把京城的宅子賣了,捲鋪蓋回到生養自己的桑梓故土去。
但現在,這種優良的傳統似乎被摒棄了,讀書人進了城安然而居,「直把杭州當汴州」,長期的城市生活,讓人漸漸淡忘了「根」的記憶。也許有人會覺得回到家鄉去是沒有出息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想法,呵!有這種想法的人比起那些「杖於鄉」的先賢應該是卑微的吧?
於此而言,先賢們「歸園田居」,不失為一種壯舉,是有高尚精神支撐的。人老了,在城市的高樓上浮若輕雲,而腳踏在故鄉的土地上,則鏗鏘有力。歸根則成肥料,像荀子所說「糞本」,不歸根則難免被別人譏諷為「垃圾」。
歸根於故土,是本次生命附著的身體的依歸,而生命的真正歸根,是交出人生的答卷之後,化於無形,人說「土歸土,塵歸塵。」消亡入寂並不可怕,只是從哪裡來,又回到哪裡去,回歸到父母未生前生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