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藝術變革可追求,然不可強求,應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021-01-15 美術研究

中國畫要走出國門,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看,能夠為異域人士所欣賞,除了有帶普遍性的藝術特質之外,還得至少具備兩個條件中的一個。或者受眾擁有理解中國畫所需要的文化知識;或者,畫家創作時運用異域受眾可理解的語言作為引導。當然,一切仍然少不了批評家的中介作用。凡涉及跨文化的問題,由專家出面進行解讀,在圖像和詞語之間進行協調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中國畫在西方,尤其在歐美,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受到重視,這並非無稽之談。在美國居住10多年的嚴健民博士對此深有體會。在看重色彩的西方人眼中,中國畫以水為溶劑,畫在紙上,屬於草稿、速寫、水彩、素描一類,遠不如油畫正規,難以與之抗衡。這是東西文化差異使然,一時之間無法改變。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給中國畫走向世界設置了障礙,排除它尚需時日。2008年,張藝謀導演的奧運開幕式展示了中國文化,震撼了世界,使得世界對中國傳統繪畫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是良好的開端,其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意義不可低估。

與西方世界相比,在多種文化交融的漢文化圈情況就不同了。日本、朝韓,越南、蒙古,還有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與中國有一種割不斷的聯繫,那裡對中華文化,也包括中國畫,並不陌生,而且有著欣賞和收藏的嗜好。因此,中國畫的遠徵,第一站理所應當的是亞洲。而文化更趨多元,藝術市場較為發達的東南亞地區,是一塊有極大潛力的要地,但我們的眼光和精力卻投放不夠。

東南亞在中國也被稱為南洋地區,是中國通向世界的一座橋梁,明代鄭和下西洋就是經此走向世界的。南洋地區是中華文化(包含港、澳、臺)、西方文化、印度文化(包括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文化和本土文化等的國際性多元文化的交匯點,屬於文化交流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在跨文化現象方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那裡,生活著許多來自中國不同時期移民的後裔,也有近現代的新移民,他們攜帶著大量的中華文化進入南洋,與當地文化融合,形成文化積澱。據統計,截止1999年,馬來西亞華人約560萬,印尼華人約740萬,菲律賓華人約106萬,泰國華人近645萬,緬甸華人約300萬,越南華人約100萬,新加坡則是華人佔多數的國家。

如此龐大的華人群體形成了東南亞華人族群,而一系列重要的價值觀與習俗所組成的華人意識則成為族群認同的核心。這種認同為東南亞華人提供了很強的主觀歸屬感,成為他們表達鄉愁的一種依託,從而也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對他們具有了很強的親和力。因此,那裡的文化與中華文化保持著深厚的淵源,也是調研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力的現場。就中國畫的走向世界而言,那裡有其被接受的基礎。這裡也是試圖走出國門的中國畫家值得闖蕩的去處。

現在,試以闖蕩南洋的中國畫家吳永良為例,以他的經歷討論中國畫進入南洋的可行性。吳永良,從上世紀50年代後半期開始,長期在浙江美術學院接受訓練,主攻中國畫寫意人物畫,得到潘天壽、吳茀之、周昌谷、李震堅、宋忠元、方增先等的指授,畢業後經過輾轉人生,以其寫意人物畫的深度功力和活躍的創作思維備受青睞,終於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返回母校任教,最後成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從師承門第來看,吳永良的藝術隸屬於典型的浙派寫意人物畫傳統。

任職期間其道德人品和創作技藝無可挑剔,深受學生愛戴,尤以描寫魯迅的組畫而知名。他在傳統寫意人物畫方面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即使在退休之後也是如此,如他的《西泠印社先賢圖》可以說達到了又一高峰。光陰荏苒,1997年,吳永良到了退休年齡,對他來說,這是人生面臨的又一個選擇。他想到齊白石、黃賓虹的衰年變法,藉助曾經應邀訪問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講學的機緣,決定離開故地前往新加坡另闢天地,再創人生輝煌。

走出國門,面對的是異國觀眾,雖說新加坡有不少華人,熟悉中華傳統文化,但是那裡的華人已在不同程度上融入當地文化。總的看來,新加坡是個匯聚世界各地移民的多元文化的國家,是「唐人街、小印度、馬來村並存的種族和諧社會」[1]8,是南洋文化的一個縮影。當地居民講著英語、漢語、馬來語、印地語以及各種地方方言,宗教信仰主要有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吳永良面對異域的文化和受眾,要把中國畫傳進去,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以一種既為本國觀眾接受,而異域觀眾又能理解的方式進行創作,這是他期待的變法的基本思路。來到南洋之後,他發揚國內教學的傳統,首先深入各地,體驗生活,了解民情。

他到過馬六甲,峇里島等地,拿出當年深入農村體驗生活的勇氣,像高更到大溪地島那樣,從異國風情中重獲創作的激情和靈感。基於對南洋文化較為深刻體察,他創作了一批描繪當地種族生活習俗的作品,從中可以反映出他的基本素材。如《晨祈》《馬來甘榜》《榴褳飄香》《赤道風情》《開齋節所見》《大寶森節所見》,以及氣貫如虹的長卷《祭神祈福》等,還有《峇里雕刻之鄉》《獅城老伯》《勝負難定》《南洋阿婆》《微醺憶舊時》《齊登天堂門》《淨》《佇》《舞》等等。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則是描繪大型宗教盛事的《感恩盛典》。

《感恩盛典》是一幅南洋風情的主題性創作。這幅特大長卷所描繪的是神聖而奇特的一年一度的大寶森節,是峇里島萬人空港的狂歡節日。在洋溢著熱烈而神秘的宗教氣氛的感恩盛典中,印度教信徒表現得如痴如醉,他們莊嚴神聖的舉止行為,令人感到激動、震撼。畫家在處理畫面時,一切以如何充分表現心中之感受為基點,做出了相應的筆墨變革的嘗試。他運用了許多新的皴法,在特別掌控印度人所喜愛的金、紅、黃為主調的色彩處理中,精心調適色與墨互為映襯諧調的微妙關係,充分展現出異域風情。吳永良的應對策略是面對南洋觀眾,傳播中國特色的繪畫。但是他也意在向中國觀眾傳達他的所見和感受,因此畫中的題跋除了構圖需要之外,也是專門寫給國人看的,傳達了自己對異域文化的了解。

吳永良的創新思路之一是著眼於跨文化問題的思考。他的「蕉風椰雨」系列,嘗試在傳統中國畫中融入異域的地方元素,吸納當地的文化色彩。用中國寫意水墨畫的方法,描繪異域的風土人情和異域人士熟悉的故事,形成多元融合的特色。除了《感恩盛典》之外,他還曾嘗試過水墨畫西洋宗教畫;為新加坡聖諾瑟教堂創作丈二匹《聖經》,畫《耶穌誕生》《聖家逃難》《加納婚宴》(1993年);還為梵蒂岡教廷創作巨幅《信眾真福》(1994年)。新加坡總統王鼎昌觀賞了這些以中中國畫手段描繪的西方故事畫,如《耶穌誕生》等,並與畫家親切晤談。梵蒂岡教皇保羅·若望二世則給畫家回贈了有他籤名的印刷品《信眾真福》。吳永良的作品受到異域許多名流和政要的欣賞決不是偶然的,這是他正確應對現實的結果。

吳永良是個執著於藝術事業的畫家,淡泊名利。他撰寫過論畫隨筆《誠對藝術善待公眾——旅歐隨感》,做人強調一個「誠」字。潘公凱、盧炘在評論文章《自律自強,全其人格》中稱讚道:「追求自在之化境的吳永良並沒有清高出世,他依然時時不忘藝術家的天職和使命。」正如吳永良所言:「我們這代人的前半輩子在政治浪潮衝擊下無奈地失去很多時間,如果再經不住當今經濟浪潮的衝擊,這輩子就虛度了。」就變法而言,吳永良不是個為變而變的畫家,他說:「藝術變革可追求,然不可強求,應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因環境變化而激發追求藝術變革之靈感與悟性,實為巨大的自我挑戰和艱辛的藝術實踐,須有相應之勇氣和毅力才有成功之可能。」中國駐新加坡文化官員朱琦的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物慾橫流的世風,「今日畫壇,憑藉嫻熟的水墨技巧不斷重複空虛的圖式,在旺市中賺取天之驕子般的藝術虛榮者不在少數,藝術上的做作、炒作比比皆是。」他充分肯定了吳永良探索變法的成就。

吳永良與眾不同,他是個實事求是的探索者和創新者。他根據移居新加坡之後所面對的文化問題作了全方位的思考,摸索自己的應對策略,作為自己變法的契機。他不但熟悉南洋地區,也到過泰國、香港,研究當地的文化,還到過世界其它許多地方,非常關注受眾的情況,深諳各地不同的對繪畫的理解方式和觀看態度,從而為中國畫走出國門,應對跨文化問題,交出了一份成功的答卷。

他勇於變法,不為傳統觀念所拘,不教條因循固有筆墨之道,不怕擔當媚俗的罵名,成為中國畫的積極的傳播者。從接受層面上看,他的作品所受到普遍的歡迎,這足以證明吳永良的方向具有可行性,同時也可以證實東南亞地區的確是中國畫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具有戰略意義。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20世紀初,中國美術學界有「國粹」、「西化」和「融合」三大學派,他們的論爭就是建立在東、西文化的二元對立的基點上,他們的研究都力圖建立一種轉型理論,體現出各自的文化整體觀。轉型理論有一不可變更的前提,即現代與傳統有著質的差異,是對立的。因此,我們很容易接受潛意識中形上學的暗示,將傳統與現代的對立替變為東、兩方的對立,而不能將其視為自身傳統與現代的對立統一關係。
  • 身財兩亭,五行流通,財星有源,富貴之象
    乾造:庚辰,戊子,戊午,己未大運: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5歲運,2014年交庚寅運)一、格局戊土生子月仲冬入正財格,仲冬水冷土寒,調候為急,戊午日出生,寒土坐火地,午未合化火,寒甚暖有氣,土眾且有火生,日元戊土由弱轉強,足可任財,子水財星得令
  • 美術研究|摹古畫須會古人精神,玩味思索心有所得,便見改觀之效
    氣與勢原是一孔所出,洒然出之,有自在流行之致,迥旋往復之宜,不屑屑以求工,能落落而自合,氣耶勢耶並而發之,片時妙意可垂後世而無忝,質諸古人而無悖,此中妙緒難為添湊而成者道也。(《芥舟學畫編》)正因為氣充盛則利於作勢,在文論中韓愈早已提出: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 美術研究|五幀張大千臨古創作巔峰時期佳作同時現身
    美術研究訊 今春的拍賣因疫情姍姍來遲。據了解,中國嘉德2020春季拍賣會於8月11日至14日舉行預展,8月15日至19日將進行拍賣,展拍地點均在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其中以兩組秘藏多年的張大千和傅抱石精作最為難得,足堪可遇不可求。此季幸得張大千家屬信賴,於大風堂舊篋中檢得大千追摹唐人壯麗精製《仙山樓閣》呈現拍場。此件巨製為大千僑居巴西時期潛心創作,堪為其在醞釀開創嶄新潑彩畫法時安然回溯傳統追摹唐人的雄心力作。謫仙館主謂其「或為大千先生最具野心而又最華麗之作」,可見珍視之重。
  • 金水氣旺,木火有根,文理全面發展之象
    乾造:乙丑,甲申,癸巳,乙卯大運:癸未,壬午,辛巳,庚辰,己卯(6歲運,2020年交庚運)一、格局癸水生申月孟秋,秋水通源,丑年為水之餘氣根,醜土生申金印星間接旺了日元,從旺衰來講為身旺,入正印格,坐下巳火財星為用,甲乙卯木食傷生財星為喜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冊頁《白描荷花》,春荷與夏荷時同樣追求著松、淡、精、勻的線條品質,但在殘荷的描繪上卻呈現著一些新的變化,一方面,他借鑑了陳子奮以金石入白描的語言特色,追求線條的蒼茫與遒勁,而且有意識地輔之點點淡墨;另一方面,他像鄭乃珖那樣以單純的色彩進行復勾,進一步豐富了白描技法的表現範疇。從這兩件冊頁來看,他的白描花卉往往「於細微處見精妙」,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別樣的一番情趣。
  • 美術研究丨2020年丨呂品晶教授訪談:藝術服務鄉村振興!
    受訪人:呂品晶(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採訪人:戴陸(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編輯部編輯)呂教授您好。作為中央美術學院分管扶貧工作的副院長,請您談談近年來美院在「藝術服務鄉村振興」框架下所開展的教學與社會實踐工作。呂品晶: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下,中央美術學院的扶貧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 美術研究|山是石質的、剛性的陽性的,水是流動的、柔性的陰性的
    而山水之於我們,則呈現為都市人群與自然山水親近合一的人文情懷。「第二屆中國工筆山水畫大展」中有很多作品就是從身邊的一些尋常角落畫起,表現出那一小小的景物帶給作者的微妙心理體驗,這一體驗定格為畫面上的「山水」,那尋常的角落也便被人性的光輝照亮,景物因此有了親近感;我們沐浴在自然的和煦之中,自然山水就是一片可以觸摸的草葉,一捧可以掬起的清泉,我們暢快地走近了自然。
  • 周易六十四卦之始—變革之力
    從他的學識,地位和人生追求角度講,他具備了思考天地變化規律的責任和義務。從個人興趣角度來講,他也會去充實他所在時代的佔卜學問,從用的角度看,他也有必要去在監獄中通過佔卜來推斷族人,親人及自身現狀和未來。
  • 太空美術:架起科學與藝術的橋梁—新聞—科學網
    「現代天文學把自然美的範圍擴大到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那無邊宇宙深處的壯麗世界,由此也產生了新的審美要求,使得美術與天文學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現代美術中形成了一個新的分支領域:太空美術。由於太空美術是一種建立在現代天文學的空間探測和理論研究成果基礎之上,以繪畫的形式來展現宇宙天體真實景色以及未來人類改造和徵服太空世界的藝術,從而被譽為是科學與藝術完美融合的結晶。」
  • 讀《於希寧藝術研究》:徒此挹清芬
    《三魂一心——於希寧誕辰百年藝術展精編作品集》徐向紅、張志民主編 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在《於希寧藝術研究》書稿付梓之前先機瀏覽一過,所獲心得及體會,的確匪止「先睹為快」四字所能包孕。呈現在眼前的梅花,仿佛摒棄了章法、形似、色相,只剩下一團清逸之氣,一股幽韻冷香,一掬稜稜風骨,一點神光離合……很難用語言來精確地描述彼時的感受,或許,仍是惲南田展讀元人畫時的「神驚意喪,不知其所以然」,能夠與之相仿佛了。主客雙方不約而同的噤聲和肅穆,不正是對這句話最有力的註腳嗎?杜甫描繪公孫大娘作劍器舞,觀者非但不是群情激昂,反而顏色「沮喪」,至此,對老杜體物摹情的筆力終於有所領會。
  • 水落石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學研究展
    出席開幕式的有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原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國,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雕塑系第三工作室主任及本次展覽的總策展人於凡,三工作室首任主任展望,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黃勝,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王春辰,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策展人呂澎,景德鎮陶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子力等。
  • 古典、現代藝術的分野與張大千藝術的特色
    換言之,即使你感覺這種表達荒唐之極,也沒有剝奪其表達的權利。古典美術強調的「美」在這裡並不重要,現代藝術強調的是捕捉真實感覺。這種感覺,既可能有美感,也可能毫無美感,甚至讓人難受(比如便溺、自殺也可納入藝術創作)。
  • 十天幹之癸水在命局中的喜忌組合,喜木不喜土
    癸是雨露之水,在現實中水和陽光都是必須獲取的,不然萬物就沒有辦法生發,見水者可見火,見火者可取水,所以古人常講水火既濟,然水分陰陽,火也分陰陽,必須要結合自然規律來取用,是判斷一個八字的格局高低的一個入門技巧之一。
  • 美術研究|陳永鏘在花鳥畫中採用了極具生活性的鋪滿式布局!
    陳永鏘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辦的展覽以「生命·大地·陽光」為題,這六個字全面概括了他的精神追求與藝術理想。在此需要重點說明的是,雖然陳永鏘執著於技法的表達和突破,但從未捨棄或弱化對主觀情感的抒發,這是我們在欣賞陳永鏘寫意花鳥畫時應著重注意的獨特之處。
  • 八字十天幹三秋甲木總論之七月甲木
    七月甲木七月甲堪為戟, 然非丁不能造庚, 非庚不能造甲, 丁庚兩 透,科甲可許。秋木為成器之木,得金則為畫戟,非丁不能造庚,非庚不能造甲,丁庚並透,為甲木之配合,乃成大器。用庚用丁詳下文,即用庚金,不能丁火為配合也。庚祿居申,煞印相生,運行金水, 必然顯達。用庚者,金水運大貴。此言用庚,申宮庚金得祿,壬水長生,煞印二者。
  • 美術研究|論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方位意識的歷史源流研究!
    觀者對任何表現形式都有其先入為主的想法,早期觀者始終保持山水畫所具有的地圖功能的印象,將景物描繪作為地理標誌,有時就無法理解自然景觀完全純粹的意義,繪畫中實際客體的作用是次要的。藝術性與實用功能有所取捨,但不可置之不理或斷章取義。正如瓦西裡·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所說,任何人都不能完全拋棄「理論的」和「實用的」藝術,那只會擴大人類和藝術之間的鴻溝。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我們從保存到現在的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品及後來的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中可感受到西方繪畫藝術線的多樣風格和有別於中國傳統繪畫的用線特徵。古希臘藝術中有一種畫於陶器上的「瓶畫藝術」。公元480年左右瓶畫藝術進入高峰,其嚴謹和諧的整體結構、注重人物內心刻畫的生動情態,尤其那優美而流暢的線條,將寫實風格和裝飾風格有機結合,體現了古希臘線描藝術的高度技巧。
  • 書畫名家劉成書法藝術賞析|劉成|書法|藝術_網易藝術
    仙家有琅嬛福地,官家有金匱蘭臺,私家有縹緗之室。千百年來,或天災,或人禍,皆化為雲煙。惟有書香一脈不絕,延續至今。今日書房,或名之齋,或銘之樓,或謂之堂,然一花三葉,枝蔓衍生,各成面目。統稱為文人書房,然又有藏書家、文玩家、畫家、書家之區別。
  • 美術研究|線條之美——畫家詹勇的線描藝術
    他從她們的一笑一顰間,總能覺察到那最細微處的知覺,並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詹勇筆下的青春少女不是躁動的,而是充滿一種寧靜溫潤的氣息,就像米開朗基羅創造的大衛含著甦醒後的勃發和孩童般的赤誠。並非歲月不艱難,著實是畫家的心向美之深、尋美之切。通過刻畫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詹勇的線條理想得到了實現。他說自己畫裡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為表現線條而服務的。可見他對中國畫的線條已經有了相當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