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水的天堂,也是橋的天堂。論歷史,沒橋能比得過烏鵲橋;論名氣,張繼筆下的楓橋獨有名;論長度,首推城南寶帶橋;而論高度,非吳門橋莫屬。
吳門橋位於盤門外,橫亙護城河上。整座橋高大壯偉,南北兩坡各鋪設條石踏步50級,是蘇州乃至江蘇最高的單孔石拱橋,也是蘇州人心中的吳門第一橋。
始建於宋代,步入吳門的第一橋
據《吳縣誌》記載,吳門橋始建於北宋。
在北宋之前,盤門外側,是運河和大龍港的交匯處,水流湍急,進出盤門皆需擺渡,非常不便,且這顯然已不能滿足當時日益興盛的蘇州城。到了北宋年間,吳郡人石氏出資建橋。
橋建成後名字很樸實叫「新橋」。初為一組相連的橋梁,由北岸兩座相接的木橋加南岸的石橋組成,所以又名「三橋」。北宋末毀於戰火,南宋重建,將三橋改建成三孔石拱橋。由於盤門是蘇州的南大門,人們常說「步入吳門第一橋」,所以就有了流傳至今的吳門橋。
蘇州留存至今最高的單孔石拱橋
每一座古橋都曾飽經風霜,吳門橋也不例外。
最初建成的吳門橋,使用材質正是盛於兩宋的武康石,可惜多次毀於戰火,直到清雍正時用金山石重修為單孔石橋。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吳門橋是在同治十一年重建的。
在蘇州的單孔石拱橋中,就規模巨大和構造精巧而言,當首推吳門橋。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5米,淨跨16米,高9.85米,南北兩坡各鋪條石臺階50級。橋體遒勁,拱峰高聳,無論遠眺近瞻,都十分雄偉壯觀。據說,舊時行船,在蘇州眾多橋中,惟有經過吳門橋可以不落篷。
至今,吳門橋已成為江蘇省現存最高的單孔石拱橋。
吳門橋曾是蘇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對吳門橋來說,茫茫吳門煙水,它是見證。北宋《平江圖》所載三橋相接,下設三洞,是為「三橋」;清乾隆時期徐揚《姑蘇繁華圖》所載亦為三孔石拱橋。
「吳門橋外蕩輕艫,流管清絲泛玉鳧。」
或許很多人對它不熟悉,但老蘇州人都認識它。姑蘇繁華,商賈雲集,護城河上來往船隻密集,進出城池,面南便是盤門,水陸城門外,吳門橋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人們上班通勤是吳門橋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作為當時出入盤門的主要通道,很多人每天上下班必須翻過吳門橋。到九十年代初,人民橋大修,城裡城外的人上班只能都走吳門橋了,大家都擠著、推著自行車上下橋,過橋要花很多的時間,場面可謂壯觀。
曾幾何時,吳門橋是一個地區的代名詞,是蘇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今日,其交通價值已經下降,但那一段市井記憶,卻深深地刻印在蘇州人的心中……
「盤門三景」之一,旅遊勝地
吳門橋離不開盤門,盤門也離不開吳門橋。
現在的吳門橋,圈入盤門景區,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與盤門、瑞光塔合稱為「盤門三景」,藉助「盤門三景」的魅力,一年四季的吳門橋也是遊人如織。因為吳門橋高,隨著踏步,橋對面才慢慢浮現,至橋頂,四望,似乎與鄰近的瑞光塔、水陸盤門渾然一體了。
站在盤門城牆上向東北遠望,吳門橋沉靜穩重,卻別樣的風姿綽約。護城河的水流過千年,吳門橋也已靜立近千年,風景如詩如畫,相得益彰,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如果淡化一下名氣,吳門橋比之楓橋,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悠悠歲月,它就像是一位隱士,見證了蘇州的繁華與衰敗,默默無聞地「隱居」於城南一隅……
圖文素材來自姑蘇好時光、三度、吳門橋絲綢之旅、親水吳門、蘇白學堂、《吳門煙雨》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