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門橋,蘇州人心中的「吳門第一橋」

2021-01-10 網易

2020-11-12 08:57:31 來源: 娛樂微新訊

舉報

  蘇州是水的天堂,也是橋的天堂。論歷史,沒橋能比得過烏鵲橋;論名氣,張繼筆下的楓橋獨有名;論長度,首推城南寶帶橋;而論高度,非吳門橋莫屬。

  

  吳門橋位於盤門外,橫亙護城河上。整座橋高大壯偉,南北兩坡各鋪設條石踏步50級,是蘇州乃至江蘇最高的單孔石拱橋,也是蘇州人心中的吳門第一橋。

  

  始建於宋代,步入吳門的第一橋

  據《吳縣誌》記載,吳門橋始建於北宋。

  在北宋之前,盤門外側,是運河和大龍港的交匯處,水流湍急,進出盤門皆需擺渡,非常不便,且這顯然已不能滿足當時日益興盛的蘇州城。到了北宋年間,吳郡人石氏出資建橋。

  

  橋建成後名字很樸實叫「新橋」。初為一組相連的橋梁,由北岸兩座相接的木橋加南岸的石橋組成,所以又名「三橋」。北宋末毀於戰火,南宋重建,將三橋改建成三孔石拱橋。由於盤門是蘇州的南大門,人們常說「步入吳門第一橋」,所以就有了流傳至今的吳門橋。

  

  蘇州留存至今最高的單孔石拱橋

  每一座古橋都曾飽經風霜,吳門橋也不例外。

  最初建成的吳門橋,使用材質正是盛於兩宋的武康石,可惜多次毀於戰火,直到清雍正時用金山石重修為單孔石橋。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吳門橋是在同治十一年重建的。

  

  在蘇州的單孔石拱橋中,就規模巨大和構造精巧而言,當首推吳門橋。橋身全長66.3米,中寬4.5米,淨跨16米,高9.85米,南北兩坡各鋪條石臺階50級。橋體遒勁,拱峰高聳,無論遠眺近瞻,都十分雄偉壯觀。據說,舊時行船,在蘇州眾多橋中,惟有經過吳門橋可以不落篷。

  至今,吳門橋已成為江蘇省現存最高的單孔石拱橋。

  

  吳門橋曾是蘇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對吳門橋來說,茫茫吳門煙水,它是見證。北宋《平江圖》所載三橋相接,下設三洞,是為「三橋」;清乾隆時期徐揚《姑蘇繁華圖》所載亦為三孔石拱橋。

  

  「吳門橋外蕩輕艫,流管清絲泛玉鳧。」

  或許很多人對它不熟悉,但老蘇州人都認識它。姑蘇繁華,商賈雲集,護城河上來往船隻密集,進出城池,面南便是盤門,水陸城門外,吳門橋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人們上班通勤是吳門橋上一道亮麗的風景。作為當時出入盤門的主要通道,很多人每天上下班必須翻過吳門橋。到九十年代初,人民橋大修,城裡城外的人上班只能都走吳門橋了,大家都擠著、推著自行車上下橋,過橋要花很多的時間,場面可謂壯觀。

  

  曾幾何時,吳門橋是一個地區的代名詞,是蘇州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今日,其交通價值已經下降,但那一段市井記憶,卻深深地刻印在蘇州人的心中……

  

  「盤門三景」之一,旅遊勝地

  吳門橋離不開盤門,盤門也離不開吳門橋。

  現在的吳門橋,圈入盤門景區,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與盤門、瑞光塔合稱為「盤門三景」,藉助「盤門三景」的魅力,一年四季的吳門橋也是遊人如織。因為吳門橋高,隨著踏步,橋對面才慢慢浮現,至橋頂,四望,似乎與鄰近的瑞光塔、水陸盤門渾然一體了。

  

  站在盤門城牆上向東北遠望,吳門橋沉靜穩重,卻別樣的風姿綽約。護城河的水流過千年,吳門橋也已靜立近千年,風景如詩如畫,相得益彰,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如果淡化一下名氣,吳門橋比之楓橋,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悠悠歲月,它就像是一位隱士,見證了蘇州的繁華與衰敗,默默無聞地「隱居」於城南一隅……

  圖文素材來自姑蘇好時光、三度、吳門橋絲綢之旅、親水吳門、蘇白學堂、《吳門煙雨》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看見蘇州綜合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吳門印人蔡謹士先生的「萬」字印
    蔡謹士,60年代初攝於網師園蔡謹士(1916-1981),原名嘉福、景如,蘇州人。早年師從缶翁弟子金石篆刻家周梅谷(1882-1951),私淑前賢文徵明、文彭,吳門印派,兼參虞山之道,碑版吉金。萬水千山只等閒明代文彭首倡「吳門印派」,蔡謹士先生多有師法,這體現在其邊款刻制中的雙刀法,無論篆隸行楷,雅致嫻靜。
  • 文徵明對吳門書壇、畫壇的影響絕對是最大的!要記得不要不相信
    蘇州人。其父文林(1445——1499),字宗儒,成化八年(1472)進士,歷太僕寺丞,後出任溫州太守,世稱文溫州,五十五歲卒於官。而且文徵明亦擅書法,寫字風格經常瀟灑率意,有宋人意趣。文徵明幼年不聰慧,八九歲時話還說不清楚,「既長,就外塾,穎異挺拔,日記數百千言」。十九歲挺拔,日記數百千言」。
  • 從「吳門四家展」到「畫屏」——關於蘇博近十年學術型書畫展
    「石田大穰——吳門畫派之沈周特展」展出的明人畫沈周半身像2012—2015年,蘇博舉辦「吳門四家」系列學術展覽(以下簡稱「吳門四家展」),展覽圍繞明中後期「吳門畫派」主題,在四年內推出了「石田大穰——吳門畫派之沈周特展」(以下簡稱「沈周特展」)、「衡山仰止——吳門畫派之文徵明特展」(以下簡稱「文徵明特展」)、「六如真如——吳門畫派之唐寅特展」(以下簡稱「唐寅特展」)和「十洲高會
  • 甘肅館藏精品丨吳門畫帖集覽冊
    吳門畫帖集覽冊,明代,一級文物。山水書法冊頁。泥金紙本。縱30.2釐米,橫38.4釐米。二十開,十開山水,十開書法,為王峻、杜照、文從簡、朱士瑛、張澂、吳徵、宋珏、文彥可、文震亨、鄭敷教、朱陛宣、王心一、陳裸等十三人所作。
  • 吳門畫家章致中「現代版」才子佳人愛情故事
    吳門畫家章致中「現代版」才子佳人愛情故事 原標題 [吳門畫家章致中「現代版」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   商報記者姚雨潔  通訊員張海虹  說到蘇州的才子佳人,明朝才子唐伯虎點秋香留下的一段佳話可謂家喻戶曉
  • 明代畫竹第一,「筆底江山不易求」的王紱,吳門畫派先驅人物
    兼收北宋以來各名家之長,具有揮灑自如、縱橫飄逸、清翠挺勁的獨特風格,人稱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紱畫《竹爐煮茶圖》,侍讀學士王達為其記序作銘,構成珍貴的《竹爐圖卷》。此圖卷深得乾隆帝喜愛,南巡時,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觀《竹爐圖》畫卷題詠。後圖卷不慎被毀,乾隆帝竟自仿王紱筆意,補寫了竹爐首圖,並題詩。永樂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紱病逝於北京館舍,終年54歲。
  • 蘇州人有多精細?看看他們對塞肉的熱衷就明白了
    蘇州人對鮮肉餡頭有一種執念。但凡需要包餡入皮的食物,湯糰青團月餅,生煎小籠蛋餃,都少不了鮮肉的身影。 這份對肉餡的熱愛,並沒有止步於點心界。在蘇州家常菜中,肉餡被演繹為一種獨特的烹飪技法,叫「塞肉」。
  • 我們之間隔著一座城,心中卻搭了一座橋!
    時間一天天過去,小愛和阿賢也是努力忙著自己的工作,偶爾會視頻聊天,訴說心中的想念,聊一下各自的近況,最後提醒對方要注意自己的身體,不要太勞累。堅持也在不久後得到了回報,阿賢所在的公司,鑑於他良好的表現和突出的業務,給他升了職,成為了項目經理。他打電話給小愛報喜,告訴他現在他有能力給她好的生活,並為她買了機票接她來北京同住。
  • 《怡情悅性》筱影畫社作品展在吳門花鳥畫藝術研究院舉行
    蘇州訊(徐家根)12月22日,《怡情悅性》--筱影畫社會員作品展在蘇州市職業大學吳門花鳥畫藝術研究院舉行,畫展共展出了會員們創作的60幅花鳥山水等作品。蘇州美術院院長沈民義、吳門花鳥畫藝術研究院院長戴雲亮及30多位畫友支持了這次畫展,其中有資深的老藝術家,有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還有十幾歲渴望藝術薰陶的中小學生。
  • 他是吳門畫壇中的中堅人物,即便在晚年仍不停筆,畫作名揚天下
    他是吳門畫壇中的中堅人物,即便在晚年仍不停筆,畫作名揚天下文/錢毛毛張宏(1577-1652),字君度,號鶴澗,祖籍位於江蘇蘇州,是我國明代著名畫家。擅長山水畫的他,十分注重寫生練習,筆力健拔有力、墨色溼潤,富有層次感,有元人之古意。
  • 世界第一橋塔落座中國:2135米高332米,消耗七千噸鋼材
    中國無疑是「基建狂魔」,這句話不是出自口中的話,而是用實例來證明,經過兩年,世界上第一座橋墩坐落在中國貴州深山,332米的主塔直衝天空,是國內最高的塔,比蘇通大橋的主塔高31.6米,全世界最高的橋塔俄羅斯比越過東波羅海峽的俄羅斯島大橋320米的橋墩高約12米。
  • 「同心橋」公益平臺,搭起鐵心「愛之橋」
    南京馨民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第一時間和街道「同心橋」公益平臺取得聯繫,決定向小偉捐贈兩萬元學費。公司負責人說:「我也是從困難家庭走出來的,感謝鐵心橋街道的公益平臺,給了我們樂行善事的機會。」雨花臺區鐵心橋街道地處軟體谷核心區,人口結構存在「二元分化」特點,居民中一方面是10多萬高科技企業員工,另一方面是36個經濟適用房、保障房小區裡的近10萬中低收入人群。
  • 茅以升:3年心血建成第一座現代化大橋,僅89天後,他下令:炸橋
    當第一輛汽車在萬眾矚目之下,順利地從錢塘江大橋上駛過的時候,兩岸簇擁著的群眾使勁地鼓掌、歡呼,掌聲經久不息,久久著迴蕩在江潮之上。然而,這群歡呼雀躍的人們卻並不知道,也不敢去想:就在他們的腳下,就在這座新建成的大橋之下,埋藏著重達數百公斤的烈性炸藥。而安排這一切的人,卻正是這座大橋的總設計師——茅以升先生。
  • 古道·古橋·古廟
    那石橋真像一條拱起的龍脊,也像一匹躍起的馬駒,難道橋的樣子是依據龍駒河的名稱設計的嗎?龍駒的短頭朝著施州方向,而長長的尾朝著建始方向。從獅子口循了那五百餘步的古道石梯走下去近看吧,原來這橋是施巫驛道上最聞名的萬壽橋。走東面上橋,有15級石梯,然後從西面下橋卻要走43級石梯,這43級石梯又很勻稱的分為三個層次下降。
  • 「朱雀橋邊野草花」中的朱雀橋在哪?
    很多人會隨口吟詠:"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 劉禹錫詩中寫的朱雀橋在哪? 有兩個說法,一是今天南京秦淮河畔,中華路以東的軍師巷口的朱雀橋,橋畔楊柳依依,橋下畫舫往來。
  • 上海這個立交橋曾被稱為亞洲第一立交,如今橋都重慶表示不服
    莘莊立交位於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2001年建成,當年被稱為亞洲第一立交橋。這裡有好幾條高速路和若干普通公路、輔路交匯,同時還有鐵路、地鐵經過,雖然現在不好說還是亞洲第一,但至少是上海最大的立交。滬金高速是上海第一條高速公路,連接上海市區、奉賢區和金山區。莘莊立交的東北端是地鐵一號線外環路站,西南端是莘莊站。一個立交橋的長度跟兩個地鐵站的距離差不多,你應該可以想像這個立交橋有多大了。上圖中這條便是滬閔公路,它右側就是鐵路滬昆線和地鐵1號線。不過由於莘莊立交設計建造年代較早,上海發展日新月異,如今這麼大的莘莊立交都經常擁堵嚴重。
  • 唐伯虎的《避暑帖》,圓潤秀麗,不愧為江南第一才子!
    但是我們今天分享的是才子唐伯虎的《吳門避暑詩軸》。唐寅又名唐伯虎,他的傳奇人生想必在座各位已耳熟能詳。世人皆知他「詩」為一絕,「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閒來寫幅丹青買,不使人間造孽錢。」等名句寫出了半輩子的無奈風流。唐伯虎的書法卻被他的「詩畫」所掩,不是因為其書法不行,而是因為「詩畫」名聲太盛。
  • 《姬魔戀戰紀》二十四橋明月夜過關技巧
    經過前兩關的攻略,艾斯等人終於來到了第三關二十四橋明月夜,這一關的主持人就是我們的靈喵孟獲了,那麼這關是怎麼玩法呢,快來一起看看吧!二十四橋明月夜其實是二十四座橋,上面有起始點和終點,不能走回頭路,必須一筆走到頭,也就是類似於一筆畫,從起點走到終點且不能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