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強漢(增八)雍齒曾經背叛劉邦,為何漢朝建立後仍舊被封侯?

2021-01-08 驚心鳥

在《史記》的《留後世家》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張良勸劉邦封雍齒為侯的事情。按照史書的記載,雍齒是劉邦的仇人,曾經背叛劉邦,幾乎將其逼入絕路。劉邦後來投靠了項梁,才從危機中解脫出來,所以劉邦對雍齒非常痛恨。劉邦滅項羽一統天下後,雍齒再次投靠了劉邦。在劉邦封侯之時,張良就勸劉邦封雍齒為侯,顯示自己的大度,也安撫朝廷中對封侯不滿的開國元勳。這則故事在歷史上傳為佳話,被認為是劉邦和張良君臣相知的代表。然而從漢朝開國時的國家局勢來看,劉邦和張良卻有著各自不同的打算。

雍齒本來是劉邦的同鄉,他們都是沛縣人。雍齒、王陵和劉邦的家族都是沛縣世族,當地有名的豪強,以兄弟相稱。劉邦在芒碭山斬白蛇起義後,帶領義軍攻打家鄉沛縣,在蕭何、曹參等鄉黨的支持下拿下了這個縣城。劉邦因聲望很大而被推薦為首領,於是他自稱赤帝子,通過招兵買馬把部隊擴展到三千人。

然後劉邦帶領軍隊攻略沛縣周邊,很快攻下了沛縣重鎮豐邑。劉邦當時很信任雍齒,把豐邑交給雍齒鎮守,自己帶著軍隊繼續攻打其他郡縣。在劉邦攻下方與後,與反秦義軍中的魏國周市軍隊發生衝突。雙方搶地盤打得很激烈,可在最緊要的時候雍齒卻背叛劉邦,把豐邑獻給了周市。

劉邦得知這個消息後大怒,帶兵從前線撤離,回軍攻打豐邑。雍齒依託豐邑的城牆防守,劉邦幾次都攻不下來,反而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倒黴的是,劉邦怒急攻心下還得了重病,只能暫時放棄豐邑,撤回沛縣。當時劉邦勢單力孤,而雍齒又投靠魏國周市,所以他不得已撤出沛縣,到薛地向項梁求援。然後項梁借兵給劉邦,劉邦才打敗了雍齒和魏軍,奪回了豐邑。雍齒兵敗後沒有被劉邦抓住,而是趁亂逃走,投靠了魏國。後來雍齒投入項羽麾下,在楚漢之爭時建議用劉太公來要挾劉邦,所以劉邦對雍齒非常的痛恨。

消滅項羽後劉邦一統天下,開創了漢朝,於是按照開國的功勳進行封侯賞賜。由於劉邦一開始賞賜的大多數為沛縣鄉黨集團的開國元勳,如蕭何、曹參、灌嬰、周勃等人,所以引起了其他開國元勳的不滿。這時候為了平息眾怒,穩定國家局勢,張良便提出給雍齒封侯的建議。

張良的理由很直接,就是讓雍齒的特殊身份發生作用。劉邦和雍齒之間的仇恨人盡皆知,所以雍齒投降劉邦時就已經做好被殺的準備。如果劉邦放棄處死雍齒,而且給雍齒封侯。這就說明劉邦有著極大的度量,願意與開國元勳們共同治理天下,這樣就能夠平息內部矛盾,穩定政治大局。

這種說法被記載在史書上,很多歷史學者也以此作為劉邦和張良君臣相知的例子。有意思的是,這個事情是史書上記載的,漢朝在開國後張良僅有的給劉邦出謀劃策的事例之一。在此之後,張良就再也沒有給劉邦出過什麼主意,並且遠離了漢朝政治。即便在劉邦晚年張良再度出現在史書中,那也是給皇后呂雉出主意,幫她穩住太子劉盈的地位,這都是站在劉邦的對立面了。因此張良這次少有的,在漢朝建國後給劉邦出主意的故事,便具有了很特殊的政治含義。而史書上記載那過於簡單的原因,就顯得太過膚淺和單薄了。

在這個事情融入到漢朝開國前後的大局之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朝廷中是存在很大矛盾的。劉邦雖然平定項羽奪得天下,但並不是非常強勢的皇帝,在他麾下的大軍中也不是眾望所歸。實際上當時平定項羽的並非劉邦單獨的軍隊,而是以聯軍性質存在的。除了劉邦自己帶領軍隊在滎陽成皋戰線與項羽大軍對峙外,在河北山東的韓信、中原腹地的彭越、楚國腹地的英布等等都是以聯軍的關係與劉邦交往,而不是單獨隸屬於劉邦的軍隊序列。而周邊很多諸侯王如,張耳、臧荼、韓王信、吳芮等等都是牆頭草,看著局勢對劉邦有利,才倒向漢軍。

所以劉邦開國之後,需要兌現承諾的除了沛縣鄉黨的開國元勳外,其他的諸侯王也有很多需求要劉邦滿足。在楚漢之爭中,劉邦之所以能夠成為反楚聯軍的盟主,其最大的原因便是他答應了繼續分封制的承諾。當初反秦的時候,盟軍內部就有協議,秦朝被滅後要恢復戰國時六國的舊有分封制度。項羽上位後雖然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卻很快開始挑撥其中矛盾,力圖消滅各諸侯王。劉邦便是抓住這個機會起兵攻入關中,然後打起了恢復分封制的大旗,贏得了個諸侯王的支持,這才有了和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本。

劉邦在拉攏各諸侯王時承諾過,承認他們原有的封地和六國舊貴族的特權,所以漢朝建立後劉邦就必須兌現這個承諾。可是在漢朝建立之初,除了沛縣鄉黨和呂雉家族,以及在垓下之戰前逼劉邦分封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其他地方的開國元勳並沒有得到分封。這樣使得漢朝朝廷內部矛盾比較突出,甚至有人懷疑劉邦會走項羽的老路,再次玩消滅諸侯和貴族的把戲。因此朝廷內部政治動蕩,各種爭議頻繁出現,讓剛剛開國的漢朝出現了內部危機。劉邦向張良求助時,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讓新生的漢朝政權站穩腳跟。

從這個角度來看,劉邦和這些未冊封的開國元勳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簡單地私人仇恨,而是兌現協議和承諾的問題。在楚漢戰爭中,這些開國元勳都是牆頭草,在劉邦和項羽之間反覆投降和叛變。其中劉邦在彭城大敗,便是因為這些牆頭草在戰場突然崩潰所致。這場大敗不但讓劉邦喪失了軍事上的優勢,還差點被項羽的軍隊抓了俘虜,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也丟在了項羽手中。所以從私人角度看,劉邦對這些牆頭草是非常痛恨的。後來劉邦讓韓信組織軍隊北上攻打魏國、代國、趙國等,其中的目的便是消滅關鍵時候倒向項羽的牆頭草。

可是在楚漢之爭的戰場上,這種牆頭草太多,根本殺不過來,所以需要恩威並施。對魏豹、陳餘等頑固派必須殺掉,而更多的卻需要用政治利益拉攏。所以劉邦許下了不少承諾,保證這些諸侯王和貴族在漢朝建立後的政治利益。其中保留其封地和諸侯貴族權力,這是劉邦承諾中最核心的部分。然而劉邦開國後封了蕭何為第一功臣,然後大封沛縣鄉黨親信,就連張良和陳平的封地都不高。而垓下之戰前冊封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本身就受到劉邦猜忌,所以他們與劉邦的暗中矛盾極大。

這些私人恩怨交織在一起,在政治利益的驅動下,使得漢朝政局暗潮洶湧。這樣的情況引起了其他諸侯王和舊貴族的警覺,他們既擔心劉邦不兌現戰爭之前的承諾,更擔心他走上項羽的老路,要消滅諸侯王和六國貴族。這種內部矛盾影響了漢朝政局的穩定,危及到劉邦對國家的統治。對於劉邦來講,穩定國家政治是第一步地,消滅內部的異姓諸侯王和六國貴族勢力則是次要的。所以他向張良求助,讓張良幫他解決這個問題。他找張良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張良本質上是分封制的支持者,而且對恢復六國舊貴族是非常痴迷的。

張良家族就是韓國世代貴族,祖上長期擔任韓國相國,一生的願望就是恢復韓國地盤。張良找人行刺秦始皇的車隊,擁立韓王信復國,支持劉邦攻打項羽,都是為了恢復韓國的原有的領地。從某種意義上說,張良與六國舊貴族、異姓諸侯王都是同一陣營。劉邦可以通過張良來緩和與其他貴族的矛盾,解決兌現分封制承諾的問題。而將雍齒封侯,表面上是顯示劉邦大度,不追究曾經的私人矛盾,深層次上講是做出政治表態,表示自己認可分封制的態度。有了這樣的態度,那就有了雙方談判的基礎,如何兌現承諾就在談判中商議。

而對張良來講,也是爭取分封制的最好機會。張良是維護舊韓國統治的貴族,他自然力求在漢朝實行分封制。但韓國在戰國時期就是弱國,而韓王信在楚漢之爭的諸侯王中也不出色,所以與劉邦缺少談判的基礎。張良藉此拉攏其他諸侯王和貴族,形成抱團取暖的勢頭,就能與劉邦進行分封制談判,為諸侯王和貴族們爭取最大的權益。所以對於張良來講,劉邦和六國舊貴族的私人矛盾可以用雍齒來化解,而分封制的承諾是否兌現才是他最關心的。劉邦分封了雍齒,也就讓他們之間多了互信,政治上的衝突就降低了,兌現承諾的可能性增加。

但是劉邦並不是什麼守信的人,他分封雍齒只是緩兵之計,最終的目的還是讓劉氏天下走向中央集權。雖然整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期,經歷了劉盈、呂雉、劉恆、劉啟等皇帝,直到漢武帝劉徹才完成,但當時漢朝的政治格局已經不是張良所期望的舊時代的分封制了。實際上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周朝的分封制採用的世襲貴族制度,本身就走到了盡頭。正是因為世襲貴族和諸侯王過於強大的勢力,才使得周朝滅亡,秦朝興起。無論是秦始皇,還是項羽和劉邦,都不可能坐視周朝的前車之鑑,只是處理方法不同罷了。

相關焦點

  • 劉邦稱帝:封一人殺一人赦一人,天下歸心
    狼煙陣陣中,劉邦從沛縣走來,走向了天下至尊之位。與劉邦交集的人中,有人功成名就有人身敗名裂,他們共同築起了劉邦的夢之國。雍齒封侯劉邦的將領中,除去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等名垂青史的人物外,還有個不大起眼的角色叫雍齒,也是劉邦的老鄉。雍齒這個人和劉邦的一撥死黨不一樣,他家裡有錢有勢,一直瞧不起浪蕩江湖的劉邦。
  • 盤點中國古代被封侯的6位女性,光漢朝就有5位
    花木蘭從沒做過一官半職,更談不上被封侯,只是到了唐代,她才被追封為「孝烈將軍」!但是中國古代有這6位女性被封侯,永垂青史,其中,光漢朝就有5位!下面我給大家一一盤點!第一位:許負許負有著中國古代第一女神相的稱號,她精通相術,曾為許多王公貴族相面,預言都非常靈驗。後來,許負也深得劉邦賞識,公元前202年,劉邦登基,封年僅19歲的許負為鳴雌亭侯。
  • 楊喜:割下項羽大腿被劉邦封侯,800年後他的子孫一統中國稱帝
    不過當年的項羽,身為英雄,確實輸得也是極其慘烈,當時他的軍隊大勢已去,劉邦已經要勝利了,劉邦還下了命令,說取了項羽首級就能封侯,這個獎賞讓很多人都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他們在一番激烈的爭鬥中,成功地砍掉了項羽的首級與、四肢,獲得封侯。取得項羽首級的人一共有五人,其中一位名字叫做楊喜,他的人生也從此低開高走,一躍成為了一個漢朝的侯,比起之前普通的小兵,等級躍升了好多倍。
  • 漢朝歷史上的四位「冠軍侯」:除了霍去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呢?
    在周朝時期,侯爵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也即是一個地位較高的爵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蔡國、衛國、邢國、晉國、燕國、管國、滕國、楊國、箕子朝鮮、薛國、焦國、賴國、紀國等。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後,立下了白馬之盟,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
  • 有個女子並無戰功,只不過說了幾句話,為何劉邦就封她為侯
    因此得到了漢高祖劉邦的禮遇,賜封她為「鳴雌亭侯」。 一個以相面為生的女流之輩,居然能在男人主宰一切的封建王朝時代封侯拜爵,縱觀歷史,恐怕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得不說真是一個奇蹟。
  • 做皇帝的髮小有多難,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他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綰封為長安侯。長安,故鹹陽也。] 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解讀出許多的信息,歸納分析之後可以看出,劉邦對盧綰可以說是頗多照顧十分信任,為什麼呢?你看,劉邦剛在沛縣起義的時候,只是把盧綰作為賓客,賓客是什麼?就是主人的門客或者是客人,但無論是門客也好還是客人也好,這都不是一種絕對的隸屬關係。
  • 劉備稱帝後大肆封賞,卻為何沒給關羽封侯?
    但是,不知道細心的讀者有沒有注意到,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後,對手下進行大肆封賞,比如封三弟張飛為西鄉侯;黃忠為關內侯;馬超為斄[tái]鄉侯;龐統死後,劉備還追封其為關內侯;法正死後,劉備更是封其子法邈為關內侯。除了以上這些名聲顯赫的,還有一些名氣並不是很大的,也被同時封侯,比如馬岱為陳倉侯,董厥為南鄉侯,劉敏為雲亭侯,王平為安漢侯。
  • 丞相必封侯,為什麼西漢的丞相基本上都是侯爵?
    漢朝(分東西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而西漢則是從公元前202年開始,到公元8年結束,共歷十二帝 ,存亡有二百一十年。在西漢時期,曾經出現過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現象:那就是西漢幾乎所有的丞相,被封的都是侯爵,除了呂后當政時,呂雉大封呂氏宗親,因此呂后的侄子呂產曾被封為王之外。為什麼西漢的丞相,幾乎沒有被封過王的?也很少有被封侯以下的爵位的呢?1、漢承秦制漢朝初期,漢朝的朝堂上很多官職,都是基本照搬秦朝的。
  • 劉備稱帝後給功臣加官進爵,卻偏偏漏了二弟,為何不給關羽封侯?
    自古打下江山的皇帝登基後,都會給功臣加官進爵,劉備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在他的功勞簿上好像獨獨漏掉了二弟關羽……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緊接著就開始封賞有功之臣,黃忠,馬超,馬岱,王平等等都被封侯,還有三弟張飛也被封為西鄉侯,甚至死去的龐統,法正都被追封為侯,偏偏自己的二弟好像被單拎出來一樣
  • 霍去病為何深受漢武帝寵信,17歲被封冠軍侯,21歲官拜大司馬
    他就是冠軍侯霍去病。 霍去病年少成名,17歲踏上戰場便屢建戰功,被封為冠軍侯,21歲時官拜大司馬,與衛青平起平坐,共掌兵權,可謂年輕有為。他能晉升的如此之快,都要得益於漢武帝的寵信。
  • 三分鐘讀懂漢高祖劉邦的一生:怎樣從不務正業走向帝王寶座
    收起了英雄熱血,劉邦回到家鄉做起了沛縣泗水的亭長,還娶了個如花似玉的娘子,日子過得也還算安穩。劉邦以亭長身份押送泗水郡得徒役去往驪山修墓,怎料途中徒役紛紛逃跑,所剩無幾,按大秦律法,囚徒逃跑,押送者劉邦也難逃一死。烈酒入喉,劉邦滿腦子都是秦始皇巡遊的畫面,威風八面,浩浩蕩蕩,自己親口說出的「大丈夫應如是」還在耳畔迴響,我命由我不由天,無論我是不是這亂世英雄,在世上走一遭,都要無悔才好。
  • 劉邦最要好的是誰?不是張良蕭何韓信,而是同日出生的他
    更巧的是,劉邦和盧綰的兒子也是同日出生,長大後又很要好,鄉親們再次抬著羊酒前去祝賀。劉邦平民的時候,被官吏追拿東躲西藏,盧綰總是隨同左右。到劉邦沛縣斬蛇起義後,盧綰以參謀的身份相隨,到漢中後,擔任將軍,總是陪伴在劉邦身邊。跟從劉邦東擊項羽時,以中將軍銜的太尉的身份不離左右,可以在劉邦的臥室內進進出出。
  • 一塌壺荼暗渡陳倉回——劉邦再暗渡陳倉,把封王各個換成自己兒子
    烏江岸邊傳來一個消息,此消息就兩字,劉邦開懷大笑,劉備和好茶者卻痛哭,此兩字就是「羽卒」,歷盡艱辛的劉邦奪取天下,建立了延續四百餘年的大漢王朝,焉有不笑之理。關羽卒,劉備痛哭流涕,既感於親如兄弟的關羽被殺,又感於被孫吳背叛,失荊州之痛,錯過了匡扶漢室的最佳機會。陸羽卒,無法再將茶學發揚光大,好茶者自是悲不自勝。
  • 用人我天下第一-劉邦
    不久,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陳縣以後,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立,之後多地都爆發起義。 沛縣縣令對反秦起義的發展形勢感到恐懼,也想帶領沛縣民眾響應陳勝。 沛縣主吏蕭何和獄掾曹參對沛縣縣令說:「您是秦朝官吏,現在想要背叛秦朝,率領沛縣子弟,恐怕民眾會不聽從。
  • 劉邦一個「流氓」一樣的人,他是憑藉著什麼坐上皇帝寶座的?
    ,項羽是名門望族之後,其叔叔項燕是楚國名將,在秦軍滅亡楚國的戰爭中英勇犧牲,作為楚國之後,項羽最大的目標就是誅殺暴秦,重新建立分封制 所以在他攻入鹹陽後,他沒有選擇稱帝,而是分封諸王,自命為西楚霸王,這種方法看上去完美無缺。
  • 在漢文帝眼裡,他是真正的將軍,一路封侯拜相,可惜結局令人唏噓
    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周亞夫的父親----周勃,他是漢初開國將領,曾隨劉邦起兵反秦,參加楚漢之爭,屢立戰功,被劉邦封為絳侯;劉邦死前曾說:「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周亞夫便是周勃的次子。許負聽後,笑而不語。周亞夫又問:「我既然是富貴之命,又怎麼會被餓死呢?」「您臉上有縱紋入口,這就是餓死相」,許負自信地說道。
  • 張良父祖五世相韓,張良又得黃石老人真傳,為何甘願為劉邦效命?
    後來,老人跟張良說,孺子可教也,我要傳授你一套技術,擁有了這套技術,你十年後就能成為帝王的老師。老人傳授給張良的,便是《太公兵法》,張良日日研讀,終於大有所成,功成之日,恰逢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義旗,張良決定出山,尋找明主,成就一番大業。
  • 他被封為汾陰侯,敢罵劉邦是昏君,說話不利索的周昌,有何能耐?
    周昌與劉邦是同鄉,從劉邦開始起事就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直到劉邦成漢王,周昌負責保衛王宮,是禁軍統領。後來周昌還受劉邦託付,做趙相國,保他的兒子劉如意周全。多虧有周昌一直在照顧劉如意。劉邦去世後,太子劉盈繼位,呂后專政,呂后一度對戚姬和趙王劉如意心有恨意,幾次要將劉如意召進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