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友
人稱古玩交易是買家的眼力、賣家的嘴經過一番智力較量做成的買賣,此話不假。古玩買家都希望以較少的錢買上眼的真貨得大便宜,這叫「撿漏」,至於花大錢買不值品,事後才明白這叫「走眼」。
在古玩市場賣家往外掏貨基本上是新舊殘欠混雜,此時買家蜂擁而至,裡三層外三層,「慧眼」直盯目標,好貨一亮相,付錢走人不露聲色,此為「撿漏」。出手不利買來假貨怕被人譏笑,那沮喪的神情無以言表,此為「走眼」。
任何一個買家都希望「撿漏」,不少賣家卻願意買家「走眼」,可「撿漏」與「走眼」僅一念之差,「撿漏」期望越高,「走眼」的可能性越大。一般來說「走眼」容易「撿漏」難,在古玩市場「撿漏」的人常常是懂裝不懂的人,「走眼」的人往往是不懂裝懂擺譜裝闊的人,從不「走眼」的人是從不買古玩的人。
「高明」的賣家利用聲望唬人,往往自封頭銜,號稱自己是一流水平,東西全是真的,說故事、吹來歷,使人產生錯覺,順著他的思路走,最後用激將法引你上鉤,買賣成了還裝出割愛、賤賣交朋友的樣子,這叫誘你 「走眼」。
糊塗賣家對售品史料、經濟價值判斷不準,開口成千上萬地要價,被人「臭」了一頓,訕訕無語,最後竟百十元成交,被人「撿漏」。
「走眼」的人並非涉世不深的新手,不懂不買不會上當,最容易「走眼」的人是「半吊子」貨。對圖買貨十買九贗,久經沙場的老手也有「走眼」的時候。看見中意古玩,喜形於色,忽略細微急於買入,貪心買假,這是典型的「走眼」。
許多買家往往是賣掉自帶的真古董,卻又興致勃勃地去市場淘來假貨,這叫被人「撿漏」還「打眼」。
有的買家買古玩感覺奇好,認為自己買的古玩第一件已存入國家博物館,第二件被他「慧眼」所得,殊不知精明的賣家正偷著樂呢,這叫假「撿漏」真「走眼」。
精明的買家明明看中了這件古玩,卻拿起其他古玩討價還價,轉移賣家視線,然後裝出無可奈何的樣子要求加送一件古玩,於是,中意古玩暗納其中,這叫假「走眼」真「撿漏」。
眾買家圍觀起鬨,七嘴八舌,品頭論足,叫賣家忙得手忙腳亂,昏頭昏腦售貨高進低出,這叫賣家「打眼」買家「撿漏」。
古玩市場「撿漏」與「打眼」的趣聞太多了,只要有古玩交易,這樣的故事就會不斷地演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