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鄧海建
在很多家長對「邪典電影」知之甚少的當下,不承想,大量「兒童邪典片」已經悄然流入自家後院。
近日,一些以艾莎公主、米老鼠、蜘蛛俠等兒童熟悉的卡通角色為主角,經過「二次創作」的邪典動畫片,乃至真人扮演的視頻短片,通過網際網路流入國內多家視頻網站。它們隱藏在「親子」「認字」「早教」等關鍵詞下,傳播著裸露、暴力、涉黃等諸多兒童不宜的情節。日前,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通過官方微博發表聲明稱,已部署開展深入監測和清查,對不履行主體責任、造成有害視頻及信息傳播的企業,一經查實,必予嚴懲。
有毒視頻稍加打扮,就成了堂而皇之的兒童大餐。「兒童邪典片」不同於傳統的問題視頻:一來,它以大眾熟知的動畫角色為原型,讓人誤以為是「番外篇」或者「第二季」,自然放鬆了警惕;二來,它摻加「辨別形狀」等內容,混跡在早教等類別中,具有相當大的迷惑性和隱蔽性。如果家長放任孩子獨自觀看,估計就真應了那句老話,「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變態視頻場景化、暗黑價值卡通化,如此「寓教於樂」,在孩子的內心將播下怎樣的種子?前不久,一篇題為《一群變態鎖定觀看YouTube的孩子,我以前為他們工作》的帖子在網絡上瘋傳。很多網友看完帖文才驚覺,原來「兒童邪典片」早已俯拾皆是。2017年7月,《紐約時報》報導了YouTube上存在少兒不宜的惡意動畫短片,而這些影片都被歸在兒童欄目下。該報導在北美引起強烈反響,並被稱為「艾莎門事件」。輿情鼎沸、民意沸反,YouTube不得不大規模下線視頻、封禁帳號。
遺憾的是,國內一些視頻平臺因監管不力,使「兒童邪典片」依然存在於視頻網站。客觀來看,這恐怕不是道德問題這麼簡單。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禁止任何組織、個人製作或者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淫穢、暴力、兇殺、恐怖、賭博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圖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以及網絡信息等。《網際網路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複製、發布、傳播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內容。平臺作為監管的第一責任人,責無旁貸。
當然,事件發酵之後,各平臺方採取了一些措施。不過,如果僅僅靠「自查自糾」,估計會陷入「打而不死、禁而不絕」的尷尬境地。道理很簡單,在「10萬+」乃至「100萬+」的業績焦慮中,企業的社會責任恐怕被輕描淡寫。
從這個意義上看,剷除「兒童邪典片」,僅靠網際網路企業自清門戶是遠遠不夠的。眼下的「兒童邪典片」給我們提了個醒:一則,作為家長,不能扔個平板電腦給孩子隨意玩,孩子學習內容的甄選與辨別永遠是家長的責任;二則,網際網路文化管理部門需要多點前瞻思維,他國的覆轍我們總不能繼續重蹈。
尼爾·波茲曼早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向兒童一覽無餘地呈現原本只屬於成人的秘密,使「童年」這一概念逐漸衰落甚至開始消逝。時過境遷,古老的電視媒介已經老去,網際網路等新媒介成為新的「童年風險」。如何在技術浪潮的裹挾之下,穩妥保護好孩子,安放好他們的權益與自由、童年與夢想,是當下教育者應該擔起的責任。(鄧海建)
[責任編輯:孫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