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銀基金上半年淨利暴跌6成,高層動蕩、權益發展停滯不前

2021-01-12 每日財報網

市場環境良好利潤卻一再暴跌,從權益規模角度來看至今仍在原地踏步。

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周天一

伴隨著上市公司2020年半年報的披露,多家基金公司的經營情況浮出水面。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行業整體向上生長的同時,上銀基金當期淨利潤竟然慘遭斷崖式下跌。

作為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上銀基金成立第2年便實現盈利,曾讓同業頗為豔羨。但自成立以來,該公司投研能力在行業中存在感不高,而對於固收業務的過度依賴,更是讓其經營業績裹足不前。

2019年,因景澤基金籌備組與上銀基金員工高度重合,一度在行業內掀起軒然大波,而該事件的部分當事人如今仍在上銀基金任職。坐擁上海銀行強大背景,上銀基金為何頻出事端?

淨利潤暴跌超6成,資管規模逆勢萎縮

2020年上半年A股行跌宕起伏,但中報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多數基金公司都取得了淨利潤增幅,不僅多家小公司在基數較低的情況下實現淨利潤翻倍,華夏基金、鵬華基金等行業巨頭同樣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截至8月31日,在有披露2020年及2019年中期業績的43家基金公司中,業績同比增長30%以上的有21家,增長40%以上的有17家,增長50%以上的有15家,還有3家業績同比增長1倍以上。

但上銀基金卻顯得「特立獨行」。該公司剛剛公布的2020中報顯示,淨利潤為4900萬元,而2019年中期的淨利潤卻是1.3億元,同比降幅達62.31%。

與此同時,該公司的總資產從12.77億元降至11.35億元;淨資產也10.13億元降至10.08億元,雙雙縮水,資產規模從行業48名下滑到54名。其實,從上銀基金2013年成立以來的業績不難發現,該公司已連續多年成績不佳。

《每日財報》注意到,資產管理規模下降是導致上銀基金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之一。中報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銀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為775.64億元。

而在2019年同期,管理資產規模為1105.94億元,所以2020年上半年末管理資產規模同比縮水330.30億元,縮水幅度為29.87%。

而據Wind資訊,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銀基金公募規模為592.60億元,2019年同期為659.78億元,同比下降67.18億元,降幅為10.18%。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市場火爆的環境,上銀基金的管理規模下跌呢?

固收撐起一片天,權益發展停滯不前

公開資料顯示,上銀基金成立於2013年,註冊資本3億元,上海銀行投資金額2.7億元,持股比例90%,為其第一大股東。作為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其成立至今固收業務佔比一直較高。

公司成立之初,藉助控股股東上海銀行的背景,及利率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機遇,上銀基金通過做大貨幣基金迅速擴大規模,至2015年年底,其公募規模已達到435.53億元,其中貨幣基金規模為434.06億元,佔比99.78%。

這樣的佔比,說明非貨幣業務幾乎沒有。但2016年3月,即成立近兩年半之後,上銀基金成立了首隻債券基金上銀慧添利(002486.OF)。其後債券型基金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從當年一季度末的2億元,膨脹至80.38億元。

Wind資訊顯示,2016年至2019年的各年年末,上銀基金公募規模依次為534.11億元、559.88億元、723.61億元及592.28億元,其中,固收業務規模佔比依次為99.59%、99.17%、99.60%和98.56%。

若從權益規模角度來看,上銀基金至今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儘管早在2014年5月,上銀基金已成立第一隻混合型基金,即上銀新興價值成長(000520.OF),但這類基金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旗下權益類基金有4隻,資產淨值合計僅有6.97億元,佔比僅為1.18%;資產淨值從去年底的8.53億元,下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6.97億元,降幅為18.29%。

此外,在2020年6月30日前,上銀基金旗下沒有一隻股票型基金。截至6月30日,市場權益類基金規模為42111.70億元,比年初增長了32.07%。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為15382.81億元,比年初增長了18.40%。

正是上述這種產品結構,以及停滯不前的公募規模,尤其是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制約上銀基金的發展。而權益基金髮展停滯不前,與其不慍不火的業績表現也有一定關係。

2020年上半年,行業內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16.51%,而上銀基金旗下3隻擁有完整上半年業績的混合型基金,收益率均在5%以下。

公司高層動蕩不安,多名高管「在職創業」

《每日財報》注意到,上銀基金高層人事頻頻動蕩,成立不到7年,董事長變更3

次,總經理變更1次,督察長(含代督察長)變更7次,副總經理變更8次。

前不久,上銀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李湧因個人原因離職。公開資料顯示,其就任上銀基金副總經理僅4個月。無獨有偶,2020年1月17日,上銀基金副總經理黃言也因為個人原因離任,在職時間僅為1年3個月。

稍早一些的1月8日,上銀基金髮布公告稱,王玲履新督察長,總經理劉小鵬不再代任。2019年的上銀基金高層同樣熱鬧,原董事長胡友聯在任職剛滿三年後便宣布離職,隨後由大股東上海銀行委派汪明於2019年3月28日接任。

2019年7月18日,原總經理李永飛因個人原因離職後,大股東同樣派出「空降兵」劉小鵬繼任。如此動蕩的高層,大股東的直接任命,對公司發展影響巨大,利潤暴跌似在情理之中,然而上銀基金的高層亂象遠不止於此。

就在2019年4月,一家名為「景澤基金」的公司申請設立,9位發起人分別是李永飛、王素文、欒卉燕、鄭清麗、趙蘭芳、楊鍇、倪侃、史振生、田博,其中至少有6位是目前仍在職的上銀基金及其子公司的高管或員工。

其中李永飛彼時正在擔任上銀基金總經理,直到2019年7月18日才正式辭職。而史振生至今仍在上銀基金任職。2017年3月3日至2019年10月18日任上銀基金督察長,後轉任公司首席信息官一職。

欒卉燕是上銀基金會計工作負責人,王素文為上銀基金旗下全資子公司上銀瑞金資本董事長兼總經理。倪侃為上銀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作為上銀基金的主力固收產品操盤手,歷任管理基金數7隻,累計管理基金規模逾180億元.

以在職身份發起設立同業公司,明顯存在利益衝突,在任何行業都屬於違背職業操守的行為,作為以規範、公開、透明著稱的公募行業,景澤基金此類事件實在令人不齒。所幸證監會最終公布信息顯示,景澤基金已中止審查通知。

今年的「股熱債冷」的市場行情,對於以固收為特色的上銀基金並不友好。伴隨著上銀理財的設立,其固收類規模還將面臨大股東「失寵」後的下滑壓力。

在權益產品發展持續停滯,公司高層動蕩不安,多名高管「在職創業」背景下,上銀基金的又將如何破局呢?對此《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

聲明: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相關焦點

  • 嘉實基金權益停滯不前發展緩慢 踩雷不斷風控治理或存缺失
    與貨幣基金大放異彩相對應的卻是權益產品的增長乏力,尤其是混合型基金的一蹶不振。  這些年,嘉實基金在資管規模上雖然一年一個臺階,資管規模更是破了6,000多億元,但一邊是近年來資管規模突飛猛進,尤其是2019年牛市時狂發基金,一邊卻是大量迷你基金的出現,每五個基金中就有一隻迷你基金。機構定製基金在嘉實基金盛行,只是機構委外資金撤出後「滿地雞毛」,徒留下一具空殼。
  • 民生加銀基金:致力踐行普惠金融,改善民眾財富生活
    五年間股市起伏,期間一批公募基金公司「長跑」能力突出,彰顯出令人驚喜的賺錢能力。據了解,民生加銀注重投研,憑藉優異的投資業績,近八年來公司先後斬獲了20座中國基金業的「奧斯卡」——《中國證券報》「金牛獎」。 2020年一舉榮獲「權益投資金牛基金公司」、 「五年期開放式混合型持續優勝金牛基金」和「三年期開放式債券型持續優勝金牛基金」三項金牛大獎。
  • 中原證券流年不利:上半年淨利大降又收罰單 兩投資經理遭免職
    這家券商流年不利:剛收到監管罰單,上半年業績斷崖式暴跌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大降的中原證券,又於日前收到了監管部門的罰單。8月30日晚間,中原證券公告稱,因公司資管業務存在對投資標的真實性核查不足、債券交易管控存在漏洞等多項問題,公司收到了河南證監局實施責令改正行政監管措施的處罰決定。
  • 工銀瑞信震蕩2020:高層變動,明星基金踩雷,規模首度跌出前十
    2020年工商銀行系公募基金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工銀瑞信」)和理財子公司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工銀理財」)先後經歷了不同的變動,從高管出走到網傳有人被帶走再到高層變動,產品踩雷、規模下降,難以言說的未來讓投資者不知工銀系機構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 民生加銀基金朱永明:​革故鼎新 與時偕行
    ​民生加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 朱永明在全球負利率時代A股配置價值日益凸顯、居民儲蓄向資本市場轉移、政策引導長線投資入市的背景下,中國資本市場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公募基金行業也將迎來發展大時代。
  • 荃銀高科公布三季報 前三季淨利盈利512萬
    荃銀高科公布三季報 前三季淨利盈利512萬 2020
  • 「後疫情」時期萬科保持發展態勢 2020上半年營收淨利增長
    上半年公司實現經營性現金淨流入226.1億元,且經營性現金流已超過11年持續為正;截至6月底持有貨幣資金1942.9億元,遠高於一年內到期的有息負債總和968.2億元;淨負債率27.0%,較去年年末下降6.85個百分點,而且有息負債以中長期負債為主,一年以上有息負債佔比超六成。
  • 多隻主動權益基金下調管理費,背後原因是…
    機構資金話語權抬升近6成機構權益基金管理費低於1.5%自2020年12月份以來,北信瑞豐豐利混合、新華積極價值靈活配置混合、紅塔紅土穩健精選混合、國聯安德盛安心成長混合、國聯安睿祺混合等多隻主動權益類基金,發布降低管理費公告,上述基金最新年管理費率多數降至1%、0.8%、0.6%。
  • 2021生財有道:如何挖掘10倍牛股 尋找爆款基金
    目前趙詣管理的農銀匯理工業4.0以162.24%收益率居混合型基金冠軍,也是主動權益類基金的業績冠軍。冠軍基金收益率超1.6倍截至2020年12月30日,農銀匯理基金旗下還有3隻權益基金年內收益率超130%,分別是:農銀匯理新能源主題基金,2020年以來實現累計回報率161.96%,目前在所有主動權益基金中收益率排名第二;農銀匯理研究精選基金,2020年以來累計回報率達152.42%,在所有主動權益基金中收益率排名第三;農銀匯理海棠三年定開基金,2020年以來累計回報率135.89%
  • 專訪|農銀匯理總經理施衛:注重風險可控的回報,增加投資者"幸福感"
    「讓價值回報成為一種習慣」,是農銀匯理成立之初提出的品牌口號,在公司發展過程中,農銀匯理團隊不斷用產品業績夯實這一理念。數據顯示,農銀匯理權益基金近一年以68.69%的收益率位居全部基金公司第3位,在三年期業績中,農銀匯理權益型基金平均賺取71.83%收益率,位列全部公司第6位。(數據來源:海通證券,截至2020年6月30日)。
  • 五星基金經理張峰新基金來襲 農銀策略收益混合2021年1月25日起發行
    即將過去的2020年,農銀匯理基金在權益投資上表現不俗。布局2021年,農銀匯理投資副總監、投資部總經理張峰再出發,農銀匯理策略收益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代碼:010347)將於2021年1月25日起公開發行。張峰是清華大學工學碩士,曾獲第三屆亞洲物理奧賽金牌。具有11年證券從業經歷,其中5年投資經歷,曾任南方基金機械、軍工行業研究員、投資經理助理。
  • 8月31日同花順早間必讀:A股近3200家公司上半年實現盈利
    2、證監會發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及配套規則,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對進一步完善基金銷售行為規範、加強基金銷售機構合規內控,對於強化投資者權益保護、優化基金市場生態、促進基金行業良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 非銀金融投資策略:邁步從頭越,新年勝舊年
    大財富管理(尤其是買 方投顧),無論業務提供方是券商、基金、金融科技還是銀 行,都將得到快速發展。接下來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 以及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將會獲得推進。2019 年 10 月 21 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 在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社保基金和保險機構座談會上提出:「提升資管機構專業能 力為依託,增強權益產品吸引力,發展投資顧問服務,推動短期交易性資金向長期配 臵力量轉變」。 已獲試點的公募基金投顧業務也是引導資金長期化投資的一種舉措。
  • 馬產業鏈產值約700億 6隻概念股上半年淨利翻倍
    昨日早間,農業農村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以下稱《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現代馬產業發展的框架和體系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馬產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大幅提。
  • 沒想到2020年基金賺得盆滿缽滿!爆款基金髮力,排名戰打響!2021年要「賺這些板塊的錢」
    21金融圈記者據Wind數據梳理,12月以來,截至12月17日,共有78隻新基金啟動發行。其中有景順長城核心中景一年持有、招商產業精選、南方產業升級、鵬華優選成長、嘉實優質精選、中歐價值成長共6隻基金髮行份額超過50億份。
  • 公募基金20年:26位冠軍基金經理風雲
    當年上綜綜指大跌20.62%,多隻基金出現年度虧損。虧損幅度超10%甚至達20%。由王亞偉管理的基金興華單位淨值下跌3.84%,成為最抗跌的封基。王亞偉因此也嶄露頭角。   和王亞偉一樣,江暉也是華夏基金元老級人物,管理多隻基金,2004年8月離職,轉投湘財荷銀基金(現泰達宏利基金),任投資總監,2005年6月加盟工銀瑞信基金,同樣擔任投資總監、基金經理。2007年5月離職。隨後創立私募北京星石投資,至今奔私已滿十年。
  • 指數型權益類基金賽道分化 增強指數基金領跑量化對衝基金掉隊
    中國網財經1月7日訊(記者 張明江) 過去的2020年又是公募基金一個大豐收之年,各類權益基金均取得優異的成績,公募基金的認可度也創下歷史最高。但近兩年的公募大年屬於主動權益類基金,部分量化基金尤其是對衝策略基金業績也明顯不給力,而增強指數基金和多數ETF基金卻憑藉相對平穩的業績實現份額大增。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2020年混合型基金整體平均上漲43.47%之多,甚至超過2019年平均漲幅,混合型基金漲幅最高的基金當年累計上漲超160%,但與其同時,2020年依然有18隻混合型基金淨值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