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環境良好利潤卻一再暴跌,從權益規模角度來看至今仍在原地踏步。
出品|每日財報
作者|周天一
伴隨著上市公司2020年半年報的披露,多家基金公司的經營情況浮出水面。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行業整體向上生長的同時,上銀基金當期淨利潤竟然慘遭斷崖式下跌。
作為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上銀基金成立第2年便實現盈利,曾讓同業頗為豔羨。但自成立以來,該公司投研能力在行業中存在感不高,而對於固收業務的過度依賴,更是讓其經營業績裹足不前。
2019年,因景澤基金籌備組與上銀基金員工高度重合,一度在行業內掀起軒然大波,而該事件的部分當事人如今仍在上銀基金任職。坐擁上海銀行強大背景,上銀基金為何頻出事端?
淨利潤暴跌超6成,資管規模逆勢萎縮
2020年上半年A股行跌宕起伏,但中報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多數基金公司都取得了淨利潤增幅,不僅多家小公司在基數較低的情況下實現淨利潤翻倍,華夏基金、鵬華基金等行業巨頭同樣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截至8月31日,在有披露2020年及2019年中期業績的43家基金公司中,業績同比增長30%以上的有21家,增長40%以上的有17家,增長50%以上的有15家,還有3家業績同比增長1倍以上。
但上銀基金卻顯得「特立獨行」。該公司剛剛公布的2020中報顯示,淨利潤為4900萬元,而2019年中期的淨利潤卻是1.3億元,同比降幅達62.31%。
與此同時,該公司的總資產從12.77億元降至11.35億元;淨資產也10.13億元降至10.08億元,雙雙縮水,資產規模從行業48名下滑到54名。其實,從上銀基金2013年成立以來的業績不難發現,該公司已連續多年成績不佳。
《每日財報》注意到,資產管理規模下降是導致上銀基金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之一。中報顯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銀基金管理資產規模為775.64億元。
而在2019年同期,管理資產規模為1105.94億元,所以2020年上半年末管理資產規模同比縮水330.30億元,縮水幅度為29.87%。
而據Wind資訊,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上銀基金公募規模為592.60億元,2019年同期為659.78億元,同比下降67.18億元,降幅為10.18%。那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市場火爆的環境,上銀基金的管理規模下跌呢?
固收撐起一片天,權益發展停滯不前
公開資料顯示,上銀基金成立於2013年,註冊資本3億元,上海銀行投資金額2.7億元,持股比例90%,為其第一大股東。作為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其成立至今固收業務佔比一直較高。
公司成立之初,藉助控股股東上海銀行的背景,及利率市場化改革帶來的機遇,上銀基金通過做大貨幣基金迅速擴大規模,至2015年年底,其公募規模已達到435.53億元,其中貨幣基金規模為434.06億元,佔比99.78%。
這樣的佔比,說明非貨幣業務幾乎沒有。但2016年3月,即成立近兩年半之後,上銀基金成立了首隻債券基金上銀慧添利(002486.OF)。其後債券型基金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從當年一季度末的2億元,膨脹至80.38億元。
Wind資訊顯示,2016年至2019年的各年年末,上銀基金公募規模依次為534.11億元、559.88億元、723.61億元及592.28億元,其中,固收業務規模佔比依次為99.59%、99.17%、99.60%和98.56%。
若從權益規模角度來看,上銀基金至今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儘管早在2014年5月,上銀基金已成立第一隻混合型基金,即上銀新興價值成長(000520.OF),但這類基金一直沒有發展起來。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旗下權益類基金有4隻,資產淨值合計僅有6.97億元,佔比僅為1.18%;資產淨值從去年底的8.53億元,下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6.97億元,降幅為18.29%。
此外,在2020年6月30日前,上銀基金旗下沒有一隻股票型基金。截至6月30日,市場權益類基金規模為42111.70億元,比年初增長了32.07%。其中,股票型基金規模為15382.81億元,比年初增長了18.40%。
正是上述這種產品結構,以及停滯不前的公募規模,尤其是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制約上銀基金的發展。而權益基金髮展停滯不前,與其不慍不火的業績表現也有一定關係。
2020年上半年,行業內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為16.51%,而上銀基金旗下3隻擁有完整上半年業績的混合型基金,收益率均在5%以下。
公司高層動蕩不安,多名高管「在職創業」
《每日財報》注意到,上銀基金高層人事頻頻動蕩,成立不到7年,董事長變更3
次,總經理變更1次,督察長(含代督察長)變更7次,副總經理變更8次。
前不久,上銀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李湧因個人原因離職。公開資料顯示,其就任上銀基金副總經理僅4個月。無獨有偶,2020年1月17日,上銀基金副總經理黃言也因為個人原因離任,在職時間僅為1年3個月。
稍早一些的1月8日,上銀基金髮布公告稱,王玲履新督察長,總經理劉小鵬不再代任。2019年的上銀基金高層同樣熱鬧,原董事長胡友聯在任職剛滿三年後便宣布離職,隨後由大股東上海銀行委派汪明於2019年3月28日接任。
2019年7月18日,原總經理李永飛因個人原因離職後,大股東同樣派出「空降兵」劉小鵬繼任。如此動蕩的高層,大股東的直接任命,對公司發展影響巨大,利潤暴跌似在情理之中,然而上銀基金的高層亂象遠不止於此。
就在2019年4月,一家名為「景澤基金」的公司申請設立,9位發起人分別是李永飛、王素文、欒卉燕、鄭清麗、趙蘭芳、楊鍇、倪侃、史振生、田博,其中至少有6位是目前仍在職的上銀基金及其子公司的高管或員工。
其中李永飛彼時正在擔任上銀基金總經理,直到2019年7月18日才正式辭職。而史振生至今仍在上銀基金任職。2017年3月3日至2019年10月18日任上銀基金督察長,後轉任公司首席信息官一職。
欒卉燕是上銀基金會計工作負責人,王素文為上銀基金旗下全資子公司上銀瑞金資本董事長兼總經理。倪侃為上銀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作為上銀基金的主力固收產品操盤手,歷任管理基金數7隻,累計管理基金規模逾180億元.
以在職身份發起設立同業公司,明顯存在利益衝突,在任何行業都屬於違背職業操守的行為,作為以規範、公開、透明著稱的公募行業,景澤基金此類事件實在令人不齒。所幸證監會最終公布信息顯示,景澤基金已中止審查通知。
今年的「股熱債冷」的市場行情,對於以固收為特色的上銀基金並不友好。伴隨著上銀理財的設立,其固收類規模還將面臨大股東「失寵」後的下滑壓力。
在權益產品發展持續停滯,公司高層動蕩不安,多名高管「在職創業」背景下,上銀基金的又將如何破局呢?對此《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
聲明: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