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大名對我們來說早已如雷貫耳。在百年文壇之中,他有著不可撼動的學術地位;且又是一代史學宗師,桃李滿天下,趙萬裡、吳其昌、戴家祥等等都是他的學生;私淑於王國維的弟子更是不計其數了,著名的史學家郭沫若、侯外廬就承襲了王國維的學術之路。
王曉清先生在《學者的師承與家派》一書中就說過:「以王國維為學術宗主的專門之學,構成了20世紀中國史學研究的半壁江山。」
因為王國維先生的《〈紅樓夢〉評論》是至今被奉為經典的名作,所以很早我就細細地拜讀過了,但對王國維的了解也僅限於他對「紅學」的研究。前段時間在圖書館無意間翻到了王國維的《靜安文集》,讀罷我感慨頗多!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在頤和園縱身跳入昆明湖。在那樣一個政治風雲突變的年份,王國維讓自己的生命牢牢地定格在了一片水波之中。
我一直都很納悶兒:這樣一個大學者,這樣一個深研《紅樓夢》精神的人,在「紅樓」之中苦苦尋求到了「解脫之道」的一代國學大師,怎麼會去自殺?王國維先生在《〈紅樓夢〉評論》中就明確地表示過,自殺不是真正的解脫。
《紅樓夢》中的解脫之道,是「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在王國維先生看來,《紅樓夢》中,最後真正解脫的只有三個人——賈寶玉、賈惜春、紫鵑。他們最終都皈依佛門。
而在這三人之中,惜春和紫鵑的「解脫」是「觀他人之痛苦」後得到的人生感悟,是一種自然的覺醒:這種解脫的層次其實並不深刻。王國維認為,賈寶玉才是書中唯一能夠從人生的痛苦之中自拔而解脫出來的人:這才是最高層次的「解脫之道」。
但問題隨之而來了!好一個解脫之道「存於出世,而不存於自殺」!王先生,您為什麼最後用一個驚世駭俗的「弧線」沉入湖底?這種自殺有什麼超然脫俗呢?
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1904年)中用叔本華的學說論述了《紅樓夢》的悲劇藝術思想:
「由叔本華之說,悲劇之中又有三種之別:第一種之悲劇,由極惡之人極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構之者。第二種由於盲目的運命者。第三種之悲劇,由於劇中之人物之位置及關係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蠍之性質與意外之變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若《紅樓夢》,則正第三種之悲劇也。」
王國維稱《紅樓夢》的悲劇是「徹頭徹尾之悲劇」,是「悲劇中之悲劇」。與《竇娥冤》那樣的悲劇藝術不同,《紅樓夢》揭示人類的悲劇命運,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所有人的悲劇。
《紅樓夢》寫富貴人的悲慘,賈寶玉經歷了愛情的悲劇(與林黛玉)、婚姻的悲劇(與薛寶釵)和家族敗亡的悲劇,這是他的悲劇人生。千紅一哭,萬豔同悲,金陵十二釵在太虛幻境中都被收入了「薄命司」,最終也都是悲劇的結局。
在「仕途經濟」的爭鬥中,四大家族中的每一個人都不能倖免於難,無論主子還是奴僕,都在這個悲劇之中受苦受難。
其二,悲劇的輪迴。
「榮辱自古周而復始」,「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一個人出生時,都是純真的生命,長大之後進入世俗社會,就會被仕途經濟的漩渦吞噬。
賈政「起初天性也是個詩酒放誕之人」,年少時的性情與賈寶玉沒有多大差別,年長之後就變了,為了延續家族的榮華富貴,逼迫兒子走仕途經濟之路,差一點把寶玉打死。
王夫人「原是天真爛漫之人」,原先與大觀園裡的少女們沒什麼兩樣,後來卻怕寶玉被「勾引壞了」,抄檢了大觀園,逼死了晴雯和金釧。
大觀園裡的少女們原本純潔無暇,是「極尊貴,極清淨的」,一旦進入世俗社會就變了樣,就像寶玉說的,未出嫁的時候是顆「無價之寶珠」,出嫁後就成了「死珠」,老了「竟是魚眼睛了」。
汙濁的世界有一種無形而強大的力量,讓人無法保持純潔和善良。這是《紅樓夢》展現的悲劇輪迴。
其三,悲劇的根源是人性。
《紅樓夢》裡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造成《紅樓夢》悲劇的原因是仕途經濟的等級秩序,這種等級秩序不是少數專門的「壞人」造成的,而是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是所有人共同接受、共同參與的結果。
仕途經濟的等級秩序吞噬了所有人,誰都無法逃避,每個人都身不由己,既被別人推動著,也推動著別人,最終一起陷入弱肉強食的悲劇。故而每個人都是悲劇的受害者,同時也都是悲劇的製造者。
人類無法從仕途經濟的弱肉強食中解脫出來,現在的孩子仍然要像賈寶玉那樣被迫去讀書考試追逐榮華富貴,現在的父母仍然要像賈政和王夫人那樣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做「人上人」,《紅樓夢》的悲劇仍然還在現代世界中輪迴。
悲劇源自於人性,這是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看清人類的本性,擺脫悲劇的輪迴,是人類文明永恆的命題。
《紅樓夢》要說的,是這個永恆的大命題。所以《紅樓夢》不是一部反封建的政治書,其中的人物沒有明確的「正面」和「反面」之分,沒有明確的階級立場,不能用階級鬥爭的標籤來區分哪個是「好人」、哪個是「壞人」。
就像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924年)中說的:
「至於說到《紅樓夢》的價值,可是在中國的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點在敢於如實描寫,並無諱飾,和從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纏綿,倒是還在其次的事。但是反對者卻很多,以為將給青年以不好的影響。」
我們對《紅樓夢》的評價,通常是稱讚作者妙筆生花,對其思想價值,則有諸多懷疑。但是在魯迅看來,《紅樓夢》的價值更在於其思想,認為《紅樓夢》將「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而對於《紅樓夢》的文詞優美,他認為「倒是還在其次的事」。
人文思想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刻畫複雜的人性,揭示人類的悲劇命運,這是《紅樓夢》的思想深度。而好的作品也需要好的讀者,魯迅能看到《紅樓夢》的思想價值,是因為他也看到了人類的悲劇命運,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比如,他寫少年閏土的青春活力,中年閏土變成他父輩一樣辛苦麻木,而他的孩子水生「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寫的是中國社會一代代人的悲劇輪迴。
《狂人日記》中「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寫的是所有人的悲劇,吃人的人也被人吃,人人都是悲劇的受害者,也都是悲劇的製造者。
但是,這樣的文學作品,沒有經歷過人生磨難和社會悲劇的人很難讀懂。
本書為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
如果你還在為了閱讀或收藏價格昂貴的中國古典名著而在書架前徘徊,那麼現在你不用愁了,該版的《紅樓夢》,不僅價格便宜、印刷美觀、裝幀古樸,收藏、送人都讓你特有面子!實為古典小說的普及本!
本書初版於一九八二年三月,距今瞬已十二年。本書初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和專家們的歡迎,也得到了不少指正。
這十二年的歲月,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我閃當時確定的幾個原則是正確的:一是我們所選擇的底本——庚辰本,確是一個學術價值很高、接近曹雪芹原稿的珍貴本子,我們以此為底本,就使這相校本有了很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