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聽到有人說紅樓夢,卻沒有真正了解。第一次讀紅樓是初二,那時理解力雖有增強,但讀來體會的仍是十分的膚淺。我就這樣一人,好讀書,不求甚解。那時只是對作者的知識之淵博,涉獵之廣泛而折服。想來曹先生真乃全才,可以說他是美食家,也可以說他是理財家;可以說他是建築家,也可以說他是統籌學家;可以說他是經濟學家,也可以說他是關係學家;可以說他是詩人,也可以說他是服裝師,髮型師。他的知識之淵博實在是讓我一個小學生所欽佩。
來到大學,重又拿起這本我久違的書,讀來,卻仍痴迷。就這樣開始了第三次的《紅樓夢》欣賞與研究(就先姑且說成研究吧)。這次開始對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徵,時代特徵等予以關注以及進一步研究。 對人物的研究,這讓我對曹先生更是欽佩不已。《紅樓夢》中描述的人物之多,人物之精細,個性之鮮明,實乃罕見,也實在令人佩服。其中寶釵的端莊,黛玉的幽雅,湘雲的開朗,妙玉的清高,熙鳳的潑辣,晴雯俏麗,紫娟的聰慧,平兒的細緻等都描寫得栩栩如生。 對時代背景的研究,讓我不得不對曹先生犀利的歷史眼光所佩服。
在這樣一個封專制制度高度集中的社會裡,在康乾盛世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繁榮,那麼的安靜。而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曹先生得出了封建統治的大廈必將倒塌這樣一個預言。並通過對四大家族的盛衰暗示出來。開始對四大家族的宏偉氣勢予以戲劇化表現,(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裡,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失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紅樓夢》藝術之高超,不得不令人佩服,但其中也不乏有些許瑕疵。其中的一貧一道在小說中主體情節中的出現,大抵可以比擬為耶素在人間的出現,後者放牧他的羊群,前者則引領賈寶玉行其命運之路,《紅樓夢》的現實主義小說為基礎,必然要肯定賈寶玉作為個人在有其內在的衝動,社會作為一的環境有其運行的邏輯,而這兩個人物除了作為直白的代言人宣講宿命和泛神觀念以外,推動情節的作用其實相當蒼白。
至於「笏滿床」有點詩歌修養的人都可知道,要是沒有俗氣流暢的音節,這些虛無歌詞就什麼都是。 值得注意的是,當「木石前盟」在衝突中已全線告敗時賈寶玉並沒有立刻轉向出世的步驟。打比方說,在終場哨吹響之前,他報復的挽回了一分。儘管與妻子薛寶釵只是價值觀上的衝突,但他還是帶著「仰天微笑」的表情離她而去。而且是在他考中進士之後才遁入空門,更有著示威的意味。實際上賈寶玉實在向逼迫他,懷疑他的世界證明了自己以對方遊戲規則得分並取勝的一種能力,然後又拋棄那遊戲,以此來表明他一文不值。
事實上,《紅樓夢》的世界是一個愛的荒漠,沒有任何一個人算得上幸福。在賈寶玉和林黛玉之外,全部的男女之情,良好的可以歸為孤單和思春,敗壞的則要歸為交易的墮落,任何兩個人之間,都沒有相互溫暖的精神之愛。薛寶釵尤其是這荒漠的標本,她明決風採,聰明過人,尤其的小心謹慎,藏愚守拙,但終免不了厄運的到來。在最後時刻,她已經意識到自己要失去丈夫,然而再多的德行也換不會他的自由之心。以她為圓劃出去,我們又會發現《紅樓夢》中亦罕有真正的壞人。即使賈政、王熙鳳,也有深可同情之處。其庸俗、功利和殘酷,常是種文化傳承上的麻木。換言之,他們生活在古代中國文化的地獄裡,每個人都深受折磨並彼此折磨。
讀罷紅樓,心裡酸酸的。不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榮寧二府的家破人亡?紅粉麗人的香消玉殞?還是投機分子的欺世盜名?好像每種都有一點。但總是覺得那不是全部。從一個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開朗,這是嫉妒。我在隱隱之中對寶玉產生了醋意。說來也真是慚愧,但是有幾個男性看到一個紈絝子弟的周圍無緣無故地纏繞著數不勝數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說到這,紅樓夢裡的愛情故事還真是數不勝數。首先力推的,就是寶黛的紅粉痴戀。在紅樓夢裡要數這兩個人的愛情最純潔了。從兩小無猜,青梅出馬,到長大後的墜入愛河。曹公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讓讀者感到,世間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愛情故事誕生了。
它的出現是那麼的自然,幾乎沒有人懷疑過,它的出現是那麼純潔,纖塵不染。但是生不逢時的愛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詞。黛玉性格裡獨有的 叛逆和孤僻,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令她處處顯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花前痴讀西廂,毫無避諱;不喜巧言令色,言隨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種種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獨放的荷花,始終執著著自己的那份清純,質本潔來還潔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個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賞的還是黛玉的詩情畫意,靈秀慧黠。黛玉每每與姐妹們飲酒賞花吟詩作對,總是才氣逼人,藝壓群芳。
無論是少年聽雨歌樓上的詩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畫意;還是草木黃落雁南歸的悽涼,花氣溫柔能解語的幽情;無不體現出她娟雅脫俗的詩人氣質。最嘆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紅顏薄命。黛玉的身世,註定了她的孤獨無依,而她的性格,又註定了她的寥落憂傷。縱使大觀園裡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可是這裡沒有她可以依靠的親人,沒有她可以傾訴的知己,只有風流多情的寶玉讓她芳心暗許,卻又總是患得患失。於是她無奈著「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套無情」,傷感著「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終落得「一縷香魂隨風散,三更不曾入夢來」的悽涼結局。其上只是一些偶然感悟。
其實,按照小說本身來說,故事講述的是赤霞宮神瑛侍者凡心偶熾,下凡造歷幻緣。那塊經女媧修煉補天剩下的頑石--通靈寶玉也夾帶其中(銜玉而生,這也是「賈寶玉」名字的來歷),它見證並記錄下來有關賈寶玉--投胎後的神瑛侍者的離合悲歡炎涼世態之經歷,以及周遭人事各自的最後歸宿。這樣講來,就更會引起人們的關注以及容易理解的程度。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