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物換星移,《紅樓夢》從問世至今,也有兩百多年了。1791年,《紅樓夢》初版問世,拉開了此後兩百多年享譽天下的傳奇序幕。
《紅樓夢》的偉大與傳奇不是一篇文章寥寥千字就能道盡。圍繞它的諸多疑點和謎題,百年來也讓每一位紅學專家苦苦求索考證而終不能解。如今,在若干重大紅學問題上,各家各派仍舊是各執一詞,誰也不能輕易說服誰,這些爭論將會一直持續下去,百年紅學,亦復如是。
毛佩琦教授認為「歷史是大家的歷史,每個人都有解讀歷史的權利」,這種觀點也同樣適用於文學,紅樓夢不僅僅是紅學家的紅樓夢,更是每一個讀者的紅樓夢。
《紅樓夢》裡最具話題性和爭議性的女性角色莫過於林黛玉和薛寶釵。「釵黛之爭」,即林黛玉和薛寶釵究竟誰才是金陵十二釵之首,一直算是紅學裡一個比較輕鬆的話題。相較於其他紅學論題的緊迫性與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深刻性,它更像是對賈寶玉愛情的一種深度解讀。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學問」歸根結底不過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淺談一下《紅樓夢》裡薛寶釵與林黛玉到底孰高孰低。
一、釵黛之爭的意義何在?
如果問紅樓夢的男主是誰,大家的答案肯定一致——賈寶玉,可如果問到女主是誰,估計答案就沒那麼統一了,選林黛玉的會佔大多數,但也會有人選擇薛寶釵,即使在紅學家裡也不乏少數,比如「當代紅學第一人」的周汝昌先生就非常喜歡薛寶釵。
查閱官方介紹,也只得到「《紅樓夢》是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為主線」這一句,可見,釵黛是並列的。
有些讀者可能要反駁了,說書裡提到賈寶玉和林黛玉是「木石前盟」,是緣分前註定,妥妥的官宣。可也別忘了,書裡提到賈寶玉和薛寶釵是金玉良緣,賈寶玉的通靈寶玉上鐫刻著「莫失莫忘,仙壽恆昌」,薛寶釵金鎖上則刻著「不離不棄,芳齡永繼」。
在全書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幻境時所聽到的【引子】中也提到了「演出這懷金悼玉的《紅樓夢》」,「懷金悼玉」,「金」指薛寶釵,「玉」指林黛玉。
此外,易中天教授推測【枉凝眉】中唱的「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也分別指代林黛玉和薛寶釵,兩個人都與賈寶玉有奇緣,可到最後兩個人賈寶玉都未曾真正擁有。
如此看來,曹公是個「好好先生」,在他筆下,林黛玉與薛寶釵都重要,在關鍵細節上並沒有厚此薄彼。
既然書中都沒答案,那麼「釵黛之爭」的意義何在呢?
事實上,如果真正搞清楚了林黛玉和薛寶釵各自的性格特點,就會發現「釵黛之爭」背後映射的正是兩種不同價值觀的激烈碰撞。薛寶釵代表著現實與理性,林黛玉代表著浪漫與感性,一個是山中高士晶瑩雪,一個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兩種人生態度,雙生互補,缺一不可,卻又無法完全融合統一。
二、釵黛二人不同的人生態度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嬌梅千萬隻折一枝憐。釵黛之爭,歸根結底在於你崇尚誰的人生觀,接受哪一種處世之道。
縱觀全書,兼具西子貌和詠絮才的林黛玉始終給人一種高潔文藝女青年的印象,荷鋤葬花,才壓群芳,多愁善感卻不失趣味,懂世故卻不世俗,性格率真卻步步留心,所有的這些特點構成了心較比幹多一竅的林妹妹。
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女士曾這樣評價:「紅樓夢裡我最喜歡林黛玉,因為她是唯一一個悟了的人,葬花的人是她,她對大觀園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情」。
有人說生命是一個圓,兜兜轉轉最終還是回到原點,只是心境再也回不到最初。可無論這一生走了多久,林黛玉卻始終感情專一,維持真我;心似明鏡,一塵不染。
不遷就,不迎合,自惜羽毛,質本潔來還潔去,林黛玉是曹雪芹對浪漫主義的極致追求進而塑造出的角色。
相較於林黛玉是鍾靈毓秀,書中對薛寶釵的外貌並無太多溢美之詞,但在通讀全書後,一個大方,沉穩,知識淵博的「寶姐姐」形象卻是躍然紙上。
薛寶釵有王熙鳳的八面玲瓏卻不貪財,有林妹妹的才情卻不多愁善感,有史湘雲的古道熱腸卻能左右逢源。她很少被感情所左右,遇到問題總是冷靜客觀,喜惡不形於色,任是無情也動人。相較於「每日一淚」的林妹妹,薛寶釵落淚的次數屈指可數。
薛寶釵是大觀園裡真正兼具道家出世胸懷和儒家入世智慧的人,平時,她總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旁觀者的位置上,不招事也不惹事。但在和賈寶玉成親後,卻能夠苦口婆心地勸誡賈寶玉重視科舉,鑽研仕途經濟學。
薛寶釵俗嗎?其實並不是,實際上薛寶釵是個非常有理想的人,只不過她選擇用現實主義的方式去實現她心中理想主義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千百年來儒家正統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網上有這樣一種說法:林黛玉適合談戀愛,而薛寶釵適合結婚過日子。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釵黛二人各自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黛玉有才,寶釵有德,光有才而無德,不能持家;光有德而無才,不夠風情。《紅樓夢》不管是缺少了林黛玉還是薛寶釵,整本書都將「不完整」。
三、紅樓夢人物的真實化設定
那麼作者為什麼要安排兩個性格特點和處事態度截然不同的女主呢?
紅樓夢之前的世情小說,大多涉及男女風月,以致滿紙潘安、宋玉、西子、文君,丫鬟鬟小婢也開口即是之乎者也,非文即理。逐一看去,悉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
造成這種「不近情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物單一化,人物單一必然造成性格單一,故事扁平,讀來千篇一律,味同嚼蠟。《紅樓夢》的此番設定卻極大地豐富了書中人物,增加真實感和戲劇性,使得故事更加立體化,也為將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人這一生,所思、所想、所行、所愛,不外乎是感性與理性的抉擇,此消彼長。因此,每個讀者都能從釵黛二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一時,或一世。
林黛玉是閬苑仙葩,薛寶釵是人間富貴花。
有的人會選擇林黛玉的至情至真,將其比作那個時代最純潔、最不染纖塵的白月光。在金錢至上,物慾橫流的今天,依然渴望像林妹妹那樣時而撫琴抒意,時而寫詩怡情,少些城府,遠離喧鬧,冰心玉壺,純如赤子。
當然,也會有讀者傾心於薛寶釵的博學強識,大方端莊,被她那種務實上進,理性豁達的人生態度所感染,忠於自己,踏實肯幹,在對的時間做該做的事。
林黛玉和薛寶釵在各自的性格影響下待人處事,誠然,她們的性格並不完美,都有自身無法克服的時代局限性,但可貴的是她們從來沒有違拗過自己的內心,她們都為了自己所愛和信仰而執著得活著。人活著,不正是要學會成全自我麼。
一千個人讀紅樓夢,就有一千個人心中的紅樓夢。林黛玉和薛寶釵誰究竟誰才是紅樓夢的女主,看完全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作者:夏之銘,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