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38個同學,為什麼只有我沒有特長?」快樂教育媽媽後悔了

2021-01-20 嘟嘟媽媽分享

現在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所以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從小報名很多興趣班,以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有些父母不同意這種教育。他們會選擇讓孩子接受快樂的教育,讓孩子的童年更加完整。

近日,在深圳國標舞團的比賽現場,一個小女孩的舞蹈點燃了全場。小女孩6歲,小圓臉,胖乎乎的身材,小眼睛,但是很有活力。她梳著兩條辮子,沒有怯場。她甩著頭,扭著臀部,自由地跳動著,所有的動作都一氣呵成。

其實小女孩長得並不算甜美,只是一個舞蹈讓她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感染力,散發出驚人的光芒。原來擁有一個引以為傲的特長,真的可以讓最普通的孩子,瞬間變得光芒四射。

班上38個同學,為什麼只有我沒有特長?

知乎上有個題目:「沒有特長是一種什麼體驗?」在高贊回答裡,我看到了一個充滿失落和自卑的女生的回答,在全校的迎新會上,全班同學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有會唱歌的,有會舞蹈的,有會樂器的,但她只會吹口琴,而且還吹得不好。和同學的巨大差距讓女生覺得抬不起頭。

她之後忍不住給媽媽打電話,問她:「我們班38個人,為什麼只有我沒有特長?為什麼小時候不讓我學?」母親聽了,後悔女兒小時候沒讓她堅持。女孩五歲的時候學習了跳舞,但是因為小時候有點胖,她練得比較辛苦,所以放棄了;在女孩一年級的時候,練過小提琴,但是太無聊了,後面也放棄了。

而且,她的母親一直對她進行「快樂教育」,從小到大,把她給寵壞了,等到她進入了大學,身上也沒有任何的特長。童年的歡樂最終變成了孩子成年後的卑微。孩子在小時候,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思想也不成熟,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完,如果父母總是放任孩子不管,那就是在賭孩子的未來。

孩子的特長是對未來生活的底氣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個特長,其實可以改變他的一生。一個叫金靖的武漢中學生,曾經在學校引起轟動。金靖從小愛玩圍棋,7歲開始學圍棋。18歲那年,他在全國圍棋比賽中被提升為二段棋手。後來他報名參加了北大舉辦的圍棋特長生選拔比賽,最終獲得第五名。

之後,金靖高考635分,和北大差距還是很大的。但是因為他擅長圍棋,最後順利考上了北大。原來,一門特長,有時是一種選擇,一個特長可以成為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培養孩子的特長,家長們應該怎麼做?

1、給孩子更多積極的鼓勵,增加他們的自信心

一個叫Evely的6歲女孩的舞蹈讓無數網友驚嘆不已。當她走上舞臺的時候,整個人仿佛都亮了起來,後空翻,劈叉等多種高難度動作對她來說都很容易。在Evely 4歲時,她還在全國舞蹈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但是,Evely在舞蹈上面不是天生就有這種天賦的,從小也會很辛苦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就有了放棄的想法。但是她的父母,為了鼓勵她,「假裝」成Evely的學生,故意做一些錯誤的動作,讓女兒為自己糾正。所以,Evely經常給他父母「上課」,要父母把退給打直了,動作要做到完美。

以一種有趣的互動方式,Evaly更加喜歡跳舞了,也更自信,更加有成就感。孩子的興趣,就像夜晚的小火花,很容易被風吹走。父母要做的就是添柴,鼓勵孩子。孩子只有從一件事情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才能更加自信地堅持下去。

2、讓孩子們嘗試,找出感興趣的事情

河南有個爸爸帶著8歲的女兒在自己的地裡拔蘿蔔。小女孩畫了許多不同風格的可愛有趣的蘿蔔漫畫。父親沒有指責,而是「縱容」孩子塗鴉。父親說:「她有這個愛好,我不會限制她,她可以隨意畫畫。」

葉一茜在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堂》中透露,她的女兒森碟嘗試了許多有趣的課程。經過接觸,森碟慢慢發現,在所有的興趣課程當中,她最喜歡的就是小提琴,所以一直有堅持學下去的信念。

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特長,首先要找到他們對什麼最感興趣,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才會投入自己無限的熱情進去。充分發揮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多經歷,多嘗試,他就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並為之努力。

相關焦點

  • 全班38個同學,為什麼只有我沒有特長?快樂教育的媽媽後悔了
    一位母親說過這樣一句話: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特長,不是為了讓他學一門技術,而是希望通過學習這個特長,讓他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懂得堅持的意義。然而,沒有學習特長的孩子,難道不懂得堅持到底的意義嗎?並非不懂,而是會更難理解。看到一個關於知識平臺的話題:「沒有任何專長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 別誤解快樂教育,全班只有我女兒沒有特長,值得深思!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長大之後擁有一技之長,這樣在他們面對未來的生活,也會因為擁有特長而使他們未來的生活過得更順利。而且近年來興趣班的興起,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讓自己的孩子去報培訓班。但也有部分家庭以「快樂教育」為主,即使看到別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但對於自己的孩子沒有報特長班的事,也是表現得非常從容樂觀。快樂教育是什麼?
  • 11歲考上少年班、12小時特長班……北京的媽媽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我曾看到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媽媽曬出一張天價開學清單,總計近42萬,大頭就是補習班——2000元每小時的線上輔導課:▼可椒椒媽表示,她家在教育類支出上,興趣班加上其他的一些學習支出,一年大概在五六萬。在北京來說不算大,只是一個中等的支出。因為她沒有給椒椒報任何文化補習班!
  • 為什麼面試時HR喜歡問你特長是什麼?如果沒有特長應該怎麼答?
    相信很多人求職的時候,不管是公司提供的信息登記表上或者是面試時候,HR都喜歡問你特長是什麼?對於從小就普普通通,沒有太突出技能的孩子這個時候就會有點懵了,不知道應該怎麼答。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了解特長是什麼?為什麼公司這麼重視特長呢?然後才能知己知彼答好這個問題。一、何為特長?
  • 11歲考上少年班、一天12小時特長班,北京各區媽媽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北京各區的媽媽原來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上周末,我看了一檔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節目組跑遍中國337個城市採訪了1001位中國少年,記錄並分享他們眼中的世界
  • 初中的男生與同學聊黃色話題,家長該怎麼處理?
    周日下午,學生P的姐姐加我的微信向我說了這樣一件事:P與同學聊黃色話題被爸爸媽媽發現了,爸爸媽媽很擔心也很生氣,於是就想教育教育他。結果激起了P的強烈反應,暈倒在地(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說,還變得特別叛逆,故意氣爸爸媽媽······了解了事情的大致經過,我的心情比較沉重。
  • 北京海澱的教育就是獨木橋,過不去就沒有退路
    「媽媽焦慮的根源就是怕孩子不幸福。一旦沒教育好,他的選擇權利就會減少,就有階層滑落的焦慮。我的學歷挺好的、工作挺好的,如果孩子不如我,那他怎麼會有幸福成功的人生?」「人生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孩子上了」劉瀟的丈夫是人民大學的老師,得益於教職工子女入讀附屬學校的政策,兒子順利進入了人大附小。
  • 內向的人到底有沒有特長?聽了心理學家的話,我笑了
    首先如果在人多的地方我會感覺不自在,然後說話也沒有什麼分寸,感覺腦袋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說什麼好,不喜歡與別人交往,感覺和他們一起交往有點累,感覺對方,總是不按我的意願來說話或者,做出行動,因此很怕處在人群之中。學校裡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舉行晚會,然後老師就會說,同學們要多參加晚會,多表演一些節目來鍛鍊自己,然後我心裡就想自己又沒才藝,顏值又不高,表演什麼呢?
  • 青春的困惑:如何正視愛好與特長(圖)
    堅持信念,終能走向成功(青年歌手顏振豪)  我出生在貴州興仁,我的父母都是教師,我的父母希望我能夠當個教師或者作家,能夠有個安穩的職業。中學時,我碰到了一個女孩子,她讓我愛上了音樂,為了她我學寫歌詞,學作曲等,之後我有了走唱歌這條路的想法。我的父母從一開始就反對我,認為搞音樂是不務正業,是耽誤自己的青春。
  • 教育故事:被蜜蜂蟄了的小揚同學
    今天,陰雨連綿,但我們的好心情並沒有被天氣破壞,背上書包,開心開心地來到學校裡,開始新的一天。一到學校,就發現小揚同學左眼皮腫了一個大包,一看就是被蜜蜂蟄住了,我問他是怎麼回事,他說捅了蜜蜂窩,我說你為什麼要捅蜜蜂窩,他說好玩。這調皮的孩子!
  • 學霸「清華劉昊然」的背後,是怎樣的童年和家庭教育?
    只有將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這才是好的教育。 中學階段,陳逸賢喜歡看英國科幻電視劇《Doctor Who(神秘博士)》,加入了百度貼吧的字幕組,免費給網友翻譯《Doctor Who》的字幕,還一度成為貼吧裡的「大神」級人物; 「他會畫畫、愛唱歌、特長英語、最愛物理,各方面都很優秀,是個很全面的學生。」
  • 五年級數學智力題:沒想到看似簡單的題目,卻讓全班45名同學啞火
    就如拿破崙所說:一個國家只有數學蓬勃的發展,才能夠展現他國立的強大!因此,數學不僅難,而且更要會。數學的難,並不是體現在你所處的階段,小學的數學題,照樣能夠令很多高學歷家長頭疼不已,別不信,小磊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道小學五年級的數學智力題,別看這道題似乎很簡單,但是卻讓全班足足45名同學集體啞火。
  • 「媽媽,我去天堂了,這裡太累了!」:有多少孩子,在父母身後悄悄崩潰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跟我說了這樣一段話: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猛然發現或許我也不是一個好媽媽,有時候我也會強迫自己的孩子變得很優秀。 請家教的結果很顯著,小學五年級第一學期,素素破天荒地考了個班級第一。 素素被老師當作班級裡的「黑馬」選去參加全區的智力競賽。 競賽中,素素居然一次搶答器都沒有按上,因為她還沒聽懂題,其他的同學就已經知道答案了。
  • 「學習使我媽快樂」 怎樣的教育才能使全家都快樂
    近日,深圳一所中學的校運會上,初二某班的學生方陣打出一條橫幅「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這個橫幅讓人啞然失笑,但這笑聲卻顯得有點苦澀,正如有媒體所說的,「令人捧腹的憂傷」。笑從何來?過於真實。憂傷何來?扎心了。不管你承認與否,這個段子都真實反映了當下許多家庭教育的狀況。
  • 小學生幫同學忙收錢怎麼辦?教會孩子分辨價值,擁有正確金錢觀
    收到女兒同學媽媽的信息,讓我十分震驚,我家羽毛在幫同學交作業時,居然收了同學5元錢。 羽毛:「交作業人多,她不想排隊,我就幫她了。」 我:「幫忙是好事,那你為什麼要收同學錢呢?」 羽毛:「我用自己的勞動賺錢,有什麼錯?」 看著女兒的回話,我一時語塞,幫同學忙,收同學錢,這是我小時候從來沒有遇見的事情。
  • 我是個媽媽,我沒有鉑金包,香奈兒。我只有購物袋
    一隻名品包換來上流圈的人脈,簡直是上海版的《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可是《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的作者本身就是富裕家庭出身的藤校雙博士,嫁的老公本來就是紐約上東區「土著」,人家原生家庭就已經是上流社會了。以前時尚雜誌編輯都是專門強調birkin包的中文寫法是「柏金包」而不是「鉑金包」,因為這名字來自歌手簡·柏金,而非是包跟鉑金有什麼關係。
  • 抹茶書單 |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探秘「顧佳」進不去的頂級「富婆圈」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紐約「富婆」的上東區育兒戰爭。這是一個紐約上東區的媽媽圍繞孩子教育的生活記錄,也是美國頂級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臥底式調查和報告。作者薇妮斯蒂·馬丁,出生於美國中西部的密西根的一個小鎮。20歲的她從安逸淳樸的家鄉,跑到了五光十色的紐約,念了常青藤名校耶魯大學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博士。
  • 一個媽媽的反思:如果能重來,我再也不會……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信奉「快樂教育」 。我曾經一度非常推崇「快樂教育」,是的,學習應該是快樂的。讓孩子按照他喜歡的樣子成長,這才是教育真實的樣子。後來,我才發現,我對「快樂教育」的誤解太深了。快樂教育,是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提出的教育理論。
  • 幾個學生犯錯,全班學生受罰,家長向學校討說法:手都被打腫了
    據悉,當天在課堂上,幾位同學上自習課期間亂說話攏亂課堂紀律,影響其他同學學習。老師聽到後在班內訓話,讓說話的幾位同學站起來承認錯誤,但是沒有學生站起來主動承認錯誤,老師一氣之下便讓全班同學受罰,用戒尺打了全班學生的手心。有些學生抱怨稱自己沒有犯錯卻受到了處罰,有點想不通。對於學生家長們的質疑,學校表示儘快調查,會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覆。
  • 「媽媽,老師好嚴厲啊!」你的回答可能決定孩子一生
    我接著問:那如果孫悟空沒有緊箍咒,你覺得他會好好的護著唐僧去取經嗎? 你沉默了,我知道你心裡的答案會慢慢清晰起來。 媽媽覺得不會。 @張老師 其實我很能感受到學生以及家長的心情,畢竟我也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畢竟我也是為人父母。 但是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讓我們不得不時刻保持警惕,生怕自己的學生比其他學校的孩子少學一點。 我寧願孩子埋怨我,也不想十年後他們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