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考上少年班、12小時特長班……北京的媽媽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2021-01-20 父母堂

上周末,我看了一檔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節目組跑遍中國337個城市採訪了1001位中國少年,記錄並分享他們眼中的世界、心裡的未來。

我關注了幾個北京孩子的家庭教育故事,有一天上12小時特長班的「素雞」、有11歲考上少年班的「牛娃」……

從牛娃集中營的海澱、學業繁重的朝陽,再到號稱北京教育高原的西城,我們能從這些家庭裡看到,優秀的孩子都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1

在北京養娃

一年只花五六萬塊錢

10歲北京男孩,椒椒,就讀於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雲崗小學四年級。

在北京養一個小孩大概每年要多少錢?

現在的孩子可能不一定都擁有夢想,但一定擁有很多課外輔導班。而且越是牛的娃,課外班上得一定越兇。

我曾看到一位生活在北京的媽媽曬出一張天價開學清單,總計近42萬,大頭就是補習班——2000元每小時的線上輔導課:▼

可椒椒媽表示,她家在教育類支出上,興趣班加上其他的一些學習支出,一年大概在五六萬。在北京來說不算大,只是一個中等的支出。

因為她沒有給椒椒報任何文化補習班!

椒椒喜歡架子鼓,椒椒媽很支持兒子的興趣愛好,給椒椒報的課外班很特別,擊劍、書法、編程……卻沒有一般孩子都會上的文化課。

椒椒周末的時間表很滿,被這些特長班塞滿,至少有一天12小時在連軸轉,但椒椒依舊過得很開心,在椒椒和媽媽互相打分的環節,椒椒和很多孩子一樣,非常愉快地給媽媽打了滿分。

而媽媽給椒椒打了9.5分,給椒椒留了0.5分的進步空間。

椒椒從沒有因為自己的時間表緊湊而抱怨或者不開心,因為他都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這些愛好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椒椒的媽媽希望兒子可以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雖然做個普通人不代表就要放棄努力,只不過生活平凡也要活得出彩、快樂。

媽媽給椒椒留了一段話,很讓我感動:

親愛的椒椒,這個世界上優秀的人、傑出的人其實都是少數,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爸爸媽媽希望在未來你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能在生活裡找到自己的樂趣,遇到低谷的時候能夠戰勝自己,做一個即使生活平凡也能活得出彩的人。

2

孩子的見識

藏在TA讀過的書裡

9歲朝陽區男孩,多樂,就讀北京市陳經綸中學三年級。

多樂酷愛閱讀,多樂媽給他訂閱了各種領域的雜誌,雖然學校裡也鼓勵學生課外閱讀,但多樂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小學三年級的水平。

多樂的家庭環境很溫馨,全家的生活都圍繞育娃為主線展開。他家有個明確的分工:媽媽管學習,爸爸管生活。

有個鏡頭是爸爸在一家人的飯菜,據悉平時的一日三餐,也都是爸爸負責的。

而多樂媽就主要負責兒子的學業,多樂作為朝陽的孩子想跨區到海澱上學很難,多樂媽加了些家長群,把一些特殊的招生渠道摸得透透的,儘可能地想辦法讓多樂去試試。

紀錄片拍攝時,恰好碰上多樂參加人大附中早培班初試。

這個少年班是人大附中超常兒童早期培養實驗項目,招生對象為北京市學籍十歲左右的小學生,通過考試挑選一些具有特殊才能和創新潛質的孩子,人數不超過180人。

很多讀者一定覺得這位朝陽媽媽對兒子的學業規劃頗有心得,但其實多樂媽並沒有很焦慮,她對兒子只有一個簡單的心願:希望他能夠去上大學就好了。

至於為什麼要讓孩子去試一試少年班的考試,多樂媽解釋說,並不真的想讓兒子走這條路,但能知道別人在做什麼,重在參與,長長見識。

比起狠狠地雞娃,多樂的家庭更註定對孩子的多元化培養,以及營造家庭讀書學習的氛圍。

教育就是這樣緩慢、堅持、長期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會在日復一日時間的力量下,潤物細無聲地成長。

3

11歲考上少年班的女孩

強在哪裡

第三位,是來自北京西城的11歲女孩,陳思凝,小學五年級,已經通過北京八中的少年班考試,開學後她將跳過6年級,直接上初中。

考上北京八中少年班是個什麼概念?之後的4年裡,將學習完正7年的初高中課程。少年班裡的孩子,在14、15歲的年紀,就要衝擊清北交復。

陳思凝的目標是清華的大學的姚班——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雞娃圈有個詞叫「天牛」,天生就是牛娃,指那些不用父母去雞,自己就能特別優秀的孩子。

陳思凝就是個天牛,為了清華這個目標,陳思凝制定了很好的學習計劃,每天都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般牛娃背後的家庭是怎樣的呢?

陳家位於西城區均價14萬/平的學區房,陳母是典型的高知媽媽——北京某所985大學的副教授+碩導。

陳母說:「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應該是內驅力。」

內驅力,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想要做好並實現自我提高的動力。

陳母表示來沒有強勢主動插手女兒的學習,而是給她鋪墊好環境,引導她進入自驅的正循環。

當孩子學習有了主動性,TA一定願意學,也會主動學。

雞娃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從被迫學到主動學;最好的雞飼料,一定是孩子學會「自雞」。

4

『我是一直被愛著的』

最後要講的,是一個海澱區11歲男孩,小石頭,就讀於海澱區玉泉小學六年級。

為了讓兒子接受更好的教學,小石頭一家從天津搬到北京西城上學。

小石頭的父母讓我印象很深刻,石頭媽給大家分享了一個「瓶子理論」,來源於自己對兒子發脾氣時,石頭說的一段話: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有一個瓶子,瓶子裡面水裝滿了就要溢出來,你們在外面工作,可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讓你的情緒很不好了,瓶子已經快裝滿了,到家了以後,看到我任何一點不好,水就會溢出來,最後這個情緒就發洩到我身上了。

所以,爸爸媽媽你們能不能回家前先把這個瓶子倒一下。

石頭的這段話對石頭媽的觸動很大,事後就把這個瓶子理論記錄下來,時常提醒自己要記得「放空瓶子」。

有時候孩子也會給大人上了一堂情緒管理課。

石頭媽為兒子做了一個成長電子日記,從出生前記錄到目前11歲,已經有200多頁的ppt,記錄了成長過程中的一些故事。

在石頭爸媽和石頭一起用幻燈片回顧自己的成長時,能讓石頭知道:我是一直被愛著的,我也要記得感謝他們。

我想這份成長日記,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的成長沒有嚴格的對與錯,像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社會環境、家庭環境、教育環境塑造了一個個不同的孩子。

無論是從小就名列前茅的學霸,是腦洞大開的大發明家,還是天真爛漫的小藝術家,我們都可以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他們的未來,看到中國的未來。

這就是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想要告訴我們的意義。

相關焦點

  • 11歲考上少年班、一天12小時特長班,北京各區媽媽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北京各區的媽媽原來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上周末,我看了一檔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節目組跑遍中國337個城市採訪了1001位中國少年,記錄並分享他們眼中的世界
  • 易烊千璽:2歲起就上10多個興趣班|你家娃不愛上興趣班怎麼辦?
    易烊千璽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2歲起,媽媽發現他跳舞的天賦後,就帶他學了中國舞、民族舞、拉丁舞、街舞等各種舞;小學起,媽媽就陪他周末6點起床,周二、三、四放學後,換乘兩個多小時交通到培訓班;周末,還要再轉戰另外幾個班,晚上10、11點下課後,媽媽拿出一塊菜板,易烊千璽在車上寫作業。
  •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開考 最小年齡12歲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開考 最小年齡12歲 2020-01-01 17:38:36來自全國29個省份526所中學的近4700名學生報名,近4500人參加筆試,其中年齡最小者12歲。圖為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筆試現場。西安交大 供圖  西安交通大學自1985年開始招收「少年班」大學生,至今已有35年。
  • 「全班38個同學,為什麼只有我沒有特長?」快樂教育媽媽後悔了
    現在社會的競爭十分激烈,所以很多父母都會給孩子從小報名很多興趣班,以避免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有些父母不同意這種教育。他們會選擇讓孩子接受快樂的教育,讓孩子的童年更加完整。近日,在深圳國標舞團的比賽現場,一個小女孩的舞蹈點燃了全場。
  • 特長班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全都要,要學會選擇
    2020-11-25 12:57:01 來源: 愛飛多親子 舉報
  • 興趣班是把雙刃劍,家長應清楚孩子的「黃金年齡」,做到擇優選擇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孩子的教育水平要求也日益增高。在競爭壓力極大的當前社會,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興趣班,讓孩子日後有一技之長,在學業競爭上也能佔據一定優勢。但是孩子幾歲上興趣班是合適的?是不是身邊人都上一個班,就應該讓自己的孩子也上同樣的興趣班呢?又應該如何選擇興趣班?
  • 興趣班不再為「興趣」而開 少年宮讓歡樂純真變了味兒
    相比18日北京市少年宮火爆的報名場面,可是又有多少孩子是出於「興趣」來上興趣班呢?   家長:以愛之名   19日,記者來到市少年宮,儘管少年宮門前已經貼上了名額已滿的告示,依舊有不少家長前來,希望能「撿漏」,但大部分家長都未能如願。   在這裡,記者見到了打算給女兒報名學書畫的張女士。
  • 北京流行起帶孩子體驗「慢生活」 48小時周末還要深陷課外班嗎?
    帶著3歲的孩子去浙江的大山裡慢慢悠閒騎行5公裡並採摘茶葉、或去北京昌平區山溝內的農場餵小豬識別野菜、陪著7歲的孩子去中國古動物館裡扎帳篷夜宿「恐龍」身邊並且仔細修復三葉蟲化石、讓12歲的女兒學習一坐下來就要3小時起的京繡手藝……剛過去不久的「五一」小長假和之後兩個周末,初夏來臨,北京越來越多的父母沒有功利的帶孩子去上各種課外班,而是選擇和孩子一起投入大自然
  • 別誤解快樂教育,全班只有我女兒沒有特長,值得深思!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長大之後擁有一技之長,這樣在他們面對未來的生活,也會因為擁有特長而使他們未來的生活過得更順利。而且近年來興趣班的興起,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讓自己的孩子去報培訓班。但也有部分家庭以「快樂教育」為主,即使看到別的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特長班,但對於自己的孩子沒有報特長班的事,也是表現得非常從容樂觀。快樂教育是什麼?
  • 青春的困惑:如何正視愛好與特長(圖)
    做自己愛做的事,究竟是發展了特長還是貪玩耽誤學業?對此記者採訪了部分同學和家長,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聲音。  學生家長楊先生(商人):在女兒10歲的時候,我們發現孩子唱歌很好聽,於是就去找了專門的老師教她音樂,後來孩子說她喜歡跳舞,於是又交錢給她進了學校裡的業餘特長班。老師們也一個勁的誇我的孩子有天賦,我也認為我的孩子很適合學音樂。
  • 瑞安兩兄弟先後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農家「雙子星」逐夢正當時
    今年,中科大少年班(考生須16周歲以下)在全國共錄取48人,其中浙江新生12人,佔了四分之一。而在這份錄取名單裡,15周歲的溫州瑞安男孩鍾瑞立尤為耀眼。鍾瑞立不僅是今年少年班年紀最小的新生之一,更讓人驚嘆的是,兩年前,他的哥哥鍾治立就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創新試點班」(考生須17周歲以下)。
  • Alex家長6年時間總結:報興趣班的8點建議
    隨著經濟條件的提高,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更有出息,能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投資成為家庭最大的開支,各大興趣班補習班都給孩子安排的滿滿,家長也是每天都奔波在補習班和補習班的路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李玫瑾告訴你:再愛孩子,也別讓他上這3種興趣班,費錢還沒用
    如今,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重視對孩子能力的培養,所以很多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就被父母送進了各種興趣班中去學習技能。雖然這些報名這些興趣班,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金錢,但是父母認為,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能,對他們總是有好處的。
  • 用教育切入社區社交,摩爾媽媽APP上線「社區拼班」團購產品
    可選消費 2020-11-26 19:44 >· 億歐 11月26日,摩爾媽媽APP正式上線「社區拼班」產品,在教育界首次開啟「社區團購」模式。在摩爾媽媽APP上,家長可按照地理位置查看到附近的「拼班」列表。在某社區完成拼班後,平臺會派出老師到家定製早教課、親子活動等。進入每個「拼班」頁面,家長可查看到家老師詳細信息和班級詳情。班級詳情包括孩子年齡範圍、上課人數、上課時間、教學觀察記錄等。「拼班」詳情頁中的教學觀察記錄,由到家老師每次課後為孩子一對一撰寫,包含文字、圖片、視頻。
  • 給娃報啥興趣班,就是中年夫妻感情的照妖鏡
    而她還想給女兒報個聲樂,這樣就是妥妥的文藝骨幹了。從經濟學角度看(薛教授上身),報興趣班屬於投資行為,需要出資、出力(得有人管接送,還得督促完成課後作業),合伙人之間產生分歧是很正常的。最近在看央視教育紀錄片《起跑線》,有一集就講了幾組家庭因為興趣班而產生的分歧。北京小學二年級學生湯笑嫣,有一個極為雞血的全職媽媽。
  • 全班38個同學,為什麼只有我沒有特長?快樂教育的媽媽後悔了
    一位母親說過這樣一句話: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特長,不是為了讓他學一門技術,而是希望通過學習這個特長,讓他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懂得堅持的意義。然而,沒有學習特長的孩子,難道不懂得堅持到底的意義嗎?並非不懂,而是會更難理解。看到一個關於知識平臺的話題:「沒有任何專長是一種怎樣的經歷?」
  •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放榜 浙江錄取12人 佔全國四分之一 這些少年有...
    7月11日進入第二關,中科大在杭州舉辦校測,考的都是數學競賽和物理競賽的內容。8月初,中科大發出複試通知,要去合肥參加。全國中學生來了129人,最終錄取48人。這次考核共兩天,第一天上午考數學,兩個半小時,下午考物理。第二天早上7點就進校,大學教授上課,一小時數學課,一小時物理課,講的都是大學知識。講完就考試,12:45結束。午飯後,開始面試。
  • 玄武衝刺幼升小提高班
    因為目標民辦小學,麥媽在幼兒園、機構、家庭輔導的書籍教材等方面都深思熟慮,從「葷雞」到「素雞」,全方面培養小麥的綜合素質。從中班暑假開始,麥媽在忙碌之餘,更是為小麥製作了《幼升小備考手冊》,還詳細整理了每天的學習安排!在這樣全面的準備下,小麥在衝刺時去多家機構測試,成績都十分靠前,最終也順利的考入了以理科著稱的逸夫小學!你們的活動有什麼特點呢?為什麼有時候報名成功後,入群速度很慢?
  • 又是別人家孩子濰坊少年欒舒皓被大提琴百人樂團錄取
    又是別人家的孩子 濰坊少年欒舒皓被大提琴百人樂團錄取17日,傳來好消息,濰坊少年欒舒皓被國家藝術教育基金「培英愛樂」大提琴百人樂團選拔錄用,現為奎文區聖榮小學四年級四班學生,自三歲半開始學習大提琴,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收到了中國國家大提琴藝術教育基金「培英愛樂」大提琴百人樂團的錄取通知書
  • 耶魯大學研究:《孩子潛能自查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
    樓下琴行老闆的女兒海藝不光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鋼琴也過了八級。在學校,海藝也是作為文藝積極分子經常組織班上在六一,元旦的文藝演出活動,也是她們班上的文藝骨幹。在一次經過她家琴行的時候,聽到她如行雲流水般的琴聲,忍不住走了進去。恰好海藝媽媽就在琴行裡,閒聊當中不禁問起了海藝媽媽:「您家海藝在音樂這方面的天賦,你們是怎樣發現的呢?還是因為刻意培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