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大小小的石窟不計其數,最耀眼的莫過於四大石窟。在這其中,我最喜歡麥積山石窟。
她藏身在秦嶺山脈的深山翠林裡,雖歷經16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淋,卻一直以恬靜的微笑迎接著四方賓朋,八方遊客。透過繁茂的密林遙望,寂靜的麥積山石窟美成了一幅畫!
hi,歡迎做客漫悠旅行,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詩和遠方!
一、麥積山石窟周邊好風光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的天水市麥積區,這裡北靠隴山、南依秦嶺,黃河與長江在這悠悠流淌,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在這裡誕生……麥積山是莽莽秦嶺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外形神似麥垛,故得名麥積山。
大文學家庾信如此描述麥積山:「麥積崖者,乃隴底之名山,河西之靈嶽。高峰尋雲,深谷無量。方之鷲嶺,跡遁三禪,譬彼鶴鳴,虛飛六甲。鳥道乍窮,羊腸或斷。雲如鵬翼,忽已垂天;樹若柱華,翻能拂日。」 登高望之,你會發現庾信所言並非溢美之詞,這裡翠柏依依,松濤滾滾,確實是個好地方。
石窟正是開鑿在這樣美的麥積山的峭壁上。聽當地人說,最妙的是下雨天。一旦下雨,煙雨瀰漫在這千山萬壑間,活脫脫一幅清新淡雅的「麥積煙雨圖」。我到訪的這天,雖未見煙雨圖,但晴空萬裡,白雲飄飄,也是極美景象。站在景區門口,只見飛簷翹角欲乘風而去,兩朵白雲一左一右仿佛是這飛簷的翅膀。
二、印象之麥積山石窟
坐著景區觀光車穿梭在林木蔥蘢的小道裡,十來分鐘後,觀光車停在了距離石窟不遠的地方。第13窟迎面撲來,俗稱「東崖大佛」。這是一組石胎泥塑浮雕,為一佛二菩薩像,居中者是阿彌陀佛,面容圓潤飽滿,彎眉細眼,目光威嚴而又慈祥。佛左側是觀世音菩薩,佛右側為大勢至菩薩。
這組浮雕後方並排有無數尊佛像,密密麻麻又井然有序,甚是壯觀。
走近了看,眼前的麥積山石窟險峻無比,密密麻麻的洞窟如蜂房一樣,鑿在離地面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一個個洞窟由凌空棧道連接,從下面仰望,這些棧道呈之字型,由石壁上橫斜而出。
走在上面,腿在顫抖心跳在加速,但風景真是獨好!至於怎麼個好法,且看詩人王仁裕的描述:「躡盡懸崖萬仞梯,等閒身與白雲齊;簷前下視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絕頂路危人少到,古巖松健鶴頻棲……」
麥積山石窟現存有194個洞窟,每個窟都各有特色,最宏偉壯觀的是第4窟散花樓,個人最喜歡的莫過於121窟的「竊竊私語」泥塑像。佛龕右側的菩薩和弟子靠著肩,面帶微笑,那神情像極了竊竊私語。說到動情處,弟子好像還在鼓掌。整個塑像非常的鮮活生動,看了讓人賞心悅目。可惜行至此處時,相機沒了電,未能拍下,下次去補上。
三、麥積山石窟的前世今生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後秦,據說姚興是他的締造者。姚興何許人也?後秦皇帝!這位皇帝對佛教之熱忱真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時,涼州來了一位龜茲國的高僧,名叫鳩摩羅什。姚興想請高僧來長安弘法,怎奈涼州從中阻攔。為了得到這名高僧,後秦皇帝姚興不惜發動了戰爭,真是怒髮衝冠為賢才!
鳩摩羅什來到長安後,姚興又是為他建逍遙園作為譯經場所,又是為他建般若臺,一時間,整個長安佛韻悠悠。然而,這還不夠,姚興萌發了開鑿石窟的想法。在這位皇帝的力推下,麥積山石窟應運而生,從此開始了她跌宕一生的傳奇旅程。
麥積山石窟雖然起點高,但也不總是一直好運氣。唐開元二十二年,這裡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麥積山石窟中部塌毀嚴重,窟群一分為二,也就是現在的東崖和西崖。
公元759年,杜甫也來到了這裡,並賦詩一首:「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裡見秋毫。」 字裡行間,都是凋零冷清。
這次地震以後,麥積山石窟褪去了光鮮,隱去了鋒芒,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於麥積山石窟其實也是種保全。中國歷史上有多次滅佛,但這把火都沒有燒到麥積山石窟;西方冒險家對同處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強取豪奪時,麥積山石窟依然在秦嶺密林裡安然無恙。
直至1941年,天水學者馮國瑞到麥積山做實地考察,並編寫出一本《麥積山石窟志》,在歷史中塵封多年的麥積山石窟這才再次走出深山大林,走向大眾。為此,于右任先生還專門寫了一副對聯,稱之「藝並莫高窟,文傳庾子山」。
四、結束語
無論大起,大落,還是再度回歸,麥積山石窟一直都報之以微笑。喜歡她的淡定從容,更喜歡站在凌空棧道上,看天高雲淡,賞滿目翠色,享清風拂來……什麼都可以想,也可以什麼都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與幸福之人!
hi,客官,歡迎做客漫悠旅行,關注我,與你分享更多詩和遠方!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收藏、轉發!
文圖乃漫悠旅行原創,未經本人允許,不得商用和轉載,轉載與合作請私信漫悠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