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只要是個健全的人都會,
像唱歌,說話,寫字……
但「會」不意味著「精」,
能完全靠以唱歌或說話為生的人其實並不多。
你會說話,小魚我也會說話,
可如果把我們倆扔到舞臺上說像聲或者演講,
估計觀眾不揍人只鬧退票就已經是萬幸了。
同樣,在春秋末期,
得益於上至國君下至奴隸這樣寬廣的受眾面,
和玄之又玄的預見性,
相術這門手藝可謂風靡各家各戶各族各國。
這樣大的市場,自然其從業者(專職,兼職,興趣愛好)的數量也絕不會少。
但就像開篇所說,
「會」不意味著「精」,
在當時相術行業裡,
真正出名,得到行內行外普遍認可的沒有幾個,
而這拔尖的幾個人中,姑布子卿堪稱第一。
看到這裡,很多小夥伴們馬上提出意見,
「出名」?
為什麼我卻從來沒聽過呢?
讓小魚下面舉個例子,看完你就明白了。
《史記》上記載,
某日,孔夫子在鄭國大街上和弟子們走散了。
那年代不像現在這樣通訊發達,
面對這種走散的情況,
換作是小魚我,
除了睜大眼睛找與扯著嗓子喊外,
估計就沒有其他方法了。
不過,孔夫子明顯比小魚聰明,
他直接一個人就站到了外城東門下。
這難道是孔夫子和弟子們約好失散重聚的地點嗎?
並不是,
那這是為什麼?
因為孔夫子——高。
按司馬遷所寫,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
以西周時期,一尺約為19.7cm來算,
孔夫子差不多有一米九,
這個高度不要說在兩千年前的古代,
就是放到現在,估計也會引來不少目光。
自然,孔夫子成功引起了過往城門的鄭國民眾注意,
一時間「有個高個子怪人在東門」的消息,
不脛而走。
收到風聲的弟子們,
一邊馬上跑去東門,
一邊沿途打聽具體情況。
有人說,東門怪人的前額看著像上古聖人堯,
也有人說,怪人脖子像另一聖人皋陶,
還有人說,他肩膀和我們鄭國大夫子產有點像,
另外以目測來說,他腰以下比大禹矮三寸。
這些形容簡直是不可思議,
雖說「聖人異像」,
但除了鄭國大夫子產,
鄭國民眾是如何得知上古時期各個聖賢的樣子,
從而額頭一塊,脖子一塊地來形容「東門怪人」的呢?
估計當時弟子們也是聽得雲裡霧裡。
再三追問下,
鄭國民眾總算是不說這種抽象到極致的話了,
他們異口同聲,說出了看到「怪人」時的感覺。
「他看起來垂頭喪氣的,就像個喪家之犬。」
這話一出,弟子們紛紛拍手擊節,
大叫一聲,
「對!對!對!就是先生!」
之後,孔夫子聽說了事情經過,
他哈哈大笑說:
「什麼聖人額頭,肩膀的,太虛了。不過,喪家之犬,可形容得針不戳!針不戳!」
這裡需要解釋兩點,
第一,當時孔夫子遊歷各國,在到處推廣各國國君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過比起儒家來,國君們還是喜歡實用性強的法家、兵家之類的。
始終找不到施展才華的舞臺,孔夫子鬱郁不得志,陷入了人生低谷。
第二,「喪家之犬」在這種語境中,不是罵人的話,而是對孔夫子不得志狀態的一種形容。
故事結束了,怎麼沒姑布子卿呢?
別急,在《史記》成書之前,
孔夫子與「喪家之犬」的故事,
也以別的版本出現在其他書中出現過。
在成書早一點的《韓詩外傳》裡,
說孔夫子像「喪家之犬」的人,
正是姑布子卿。
某日,在衛國東門外,
坐著馬車的孔夫子,
與步行的姑布子卿相遇了。
估計姑布子卿名頭大,
或者孔夫子之前見過他,但沒機會請他為自己看相。
所以孔夫子立即從馬車上跳了下來,
改作步行向前走去。
一米九的大高個,
不坐馬車特意步行,
這成功引起了姑布子卿的注意。
兩人相距差不多50步時,
姑布子卿不自覺地就發動技能,
開始給眼前的大高個看起了相,
直到兩人迎面交叉而過,
姑布子卿還又扭回頭看了看孔夫子的肩和背。
等孔夫子走到前面去了,
姑布子卿叫住隊伍後面的一個弟子,
問他高個子是誰。
這位弟子正好是「孔門十哲」之一的子貢,
子貢一一如實相告。
得知大高個就是孔夫子後,
姑布子卿髮長「哦~」一聲,
然後向子貢說了自己看相的結果。
首先就像上面的鄭國人一樣,
孔夫子這塊像這位聖人,
那塊像那位聖人,
說了一長串,
但最後他來了個轉折,
說孔夫子其他部位都有王者之相,
就是肩膀太高,不夠好……
這麼看來,
鄭國人說孔夫子肩膀像子產,
確實有道理,
畢竟子產雖賢能,
但和上古「堯,舜,禹,皋陶」四聖相比,
還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看到子貢臉上隱隱的憂愁,
姑布子卿想可能是剛才轉折的「不夠好」有點太過了,
所以他特意說,
孔夫子只是臉有點黑,
嘴有點長,
遠遠看起來像喪家之犬而已,
不算大惡大兇,沒什麼可擔心的。
子貢告別姑布子卿後,
將結果原原本本告訴了孔夫子。
孔夫子沉默了一會,
最後只對「喪家之犬」發出了一句感嘆,
「丘何敢乎!」
兩個小故事到此結束,
有了名人「孔夫子」與成語「喪家之犬」聯繫的姑布子卿,
現在是不是「出名」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