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對外發布了全球唯一一隻白色大熊貓野外活動的影像。自2019年5月紅外線相機首次在野外記錄到這隻白色大熊貓以來,截至2020年底,四川臥龍野外布控的紅外相機僅在去年2月份有2次拍攝到這隻白色大熊貓的活動,畫面異常珍貴。
畫面中,白色大熊貓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緊貼著安裝紅外線相機的大樹坐下,全程背對相機,像個文靜的「小姑娘」若有所思了3分多鐘。3天後,它穿過密林和小河溝,出現在1公裡外山脊上的另一臺紅外線相機裡,然後用了大約10分鐘到達山腳,山腳的紅外線相機記錄下它離開的背影。
四川臥龍白色大熊貓保護研究項目執行人譚迎春介紹,從紅外相機拍攝到的影像判斷,這隻白色大熊貓從2019年5月到2020年2月期間長大了不少,體格壯實。相較於小時候的通體白色,它在成年後四肢的毛髮還顯出淡淡的金色。2020年兩次記錄中這隻白色大熊貓都是單獨活動,我們推算它目前已3歲左右,判斷它已離開媽媽,自立『門戶』了。
據IUCN熊類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研究員介紹,視頻中這隻白色大熊貓步伐穩健,身體壯實,毛色光亮,可以看出是一隻健康的野生大熊貓。「白化」現象雖然罕見,但在脊椎動物各類群中廣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於動物個體基因突變所致,使得動物體內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態上呈現白色、金白色或淺金色。單純的「白化」突變並不一定影響動物個體的生存。這隻白色大熊貓能健康成長到3歲左右,說明它已基本適應了生存環境,生存狀態良好。
除了毛色變化之外,白色大熊貓的白化突變是否會對其生理和健康帶來其他附帶影響,目前還沒有定論。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有助於進一步提升人類對大熊貓這一古老物種的認知,併科學評估白化突變基因對大熊貓野外種群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對大熊貓保護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延伸閱讀:
棕色大熊貓「七仔」:在秦嶺,為愛跑圈
2020年4月報導:大熊貓「七仔」最近有些焦躁,它不停地來回跑圈,腳下兩三平方米內的草皮已被磨光,腳爪和尾部也沾滿了泥土。
「春天來了,大熊貓開始發情,七仔也表現出了求偶行為。」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工作人員梁小龍說,「七仔」是世界上唯一一隻圈養的棕色大熊貓,它屬於一個更為稀少、古老的大熊貓亞種——秦嶺亞種。
不同於普通大熊貓,皮毛本應黑色的部分,「七仔」呈現淡棕色。陝西省林業科學院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獸醫院院長馬清義說,棕色大熊貓有科學記載的幾次發現,都在秦嶺範圍內。
「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原因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說是其父親、母親雙方攜帶的隱性基因重合,導致誕育出棕色後代。也有人認為,這是返祖現象,也許在遠古時期,大熊貓的祖代有這種顏色。」馬清義說,「目前我們也在致力於揭開棕色大熊貓的秘密。」
「七仔」是從野外被營救回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的,當時它只有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大,腸道堵塞,脫水嚴重,經過工作人員的及時搶救和精心照料,「七仔」轉危為安,在位於秦嶺中的研究中心安家落戶。因為幼年的「七仔」很像電影《長江七號》裡的角色「七仔」,工作人員就為其取了同樣的名字。
大熊貓的平均壽命為25年,11歲的「七仔」已是一名成熟的「中年男子」。近期,「七仔」總是守著圈舍牆上的窗戶不肯離去,圈舍牆另一邊住著一隻和它差不多同歲的雄性大熊貓。
梁小龍說,「七仔」最近特別關注隔壁大熊貓的動靜,時不時向它發出挑釁的吼叫。「發情期,雄性大熊貓有一定的競爭意識,前幾天它們倆就隔牆對吼了一陣子。」梁小龍說。
「七仔」繼續在牆邊跑圈,直到累得張開嘴巴大口喘氣,才踱步到草地中央的水池休息。幾分鐘後,它又走到牆邊開始跑圈。
2018年,「七仔」開始接受自然交配訓練。研究人員會刻意把蘋果、胡蘿蔔等吊高或丟在草叢裡,讓它站起來夠著吃或到處找著吃,以增強它的後肢力量、四肢協調能力和辨彆氣味的能力,激發「七仔」的本能和野性。
2020年3月,「七仔」終於與出現發情行為的雌性大熊貓「安安」成功自然交配。
下一步,研究人員將繼續為它選擇合適配對的雌性大熊貓。大家都在期盼,2020年「七仔」能順利晉升「奶爸」。
(原標題:罕見!全球唯一白色大熊貓長大變金白色)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人民日報客戶端 新華社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