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楠
最近一段時間,足協要求各職業俱樂部改名的話題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老牌中超球隊河南建業擬改隊名為「洛陽龍門」事件更是把這個熱度推向高潮。
消息一出,河南建業的球迷採取了多種抵禦方式。河南建業球迷的火氣確實有可以理解之處。因為河南建業是所有球隊都算上,從1994年職業化改革以後,一直沒有改名,連投資方都沒改變過的球隊。雖然上海申花、北京國安也沒有更名,但經歷了股東變遷,球隊的名稱裡也有了前綴。所以,老牌俱樂部球隊文化早已根深蒂固,球迷擁有多年的情懷,他們不願意一個自己追求多年都沒有改名的球隊更名。
不過,從整體中超、中甲球隊的情況來講,中國足協的改革之初,去企業化改中性名字,是為了俱樂部的長遠發展、可持續發展。一個球隊換一個贊助商,就改一次名字,頻繁更替的俱樂部名稱,很難讓球員和球迷擁有歸屬感。
有球迷擔心,這樣的政策會讓中國足球職業化的發展倒退,可是現在的發展已經是「畸形」的。比起目前要在聯賽中巨額投資,國內足球俱樂部的很多中超投資人通過冠名球隊宣傳「主業」,在主業上賺到錢之後再把錢投入到足球。為了短期利益,投入得多,變化得也快。中超的虛火燒得旺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冷卻下來,這是必然。既然政策已經確定,對與錯只能是交給時間確定。與其評論對錯,不如想想如何解決問題。
按照中國足協此前的通知,將不晚於2021年1月15日向各俱樂部書面反饋審核意見。最終,各俱樂部應不晚於2月28日在中國足協完成2021賽季註冊手續。
從一些已經完成更名的俱樂部的名稱來看,足協是不滿意的,因為很多隊的名稱改得可謂是「簡單粗暴」。按照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的構想,俱樂部的更名能結合當地特色文化,但是很多球隊的名稱只是在地域後面加上「隊」「城」這樣的字樣,毫無文化傳承和地域特點。
如果說可以通過商業運作直接盈利歐洲足球俱樂部不是我們參考的目標,看看幾乎同時進行職業化改革的日本足球,也是有由企業隊變身職業隊。自日本聯賽全面職業化以來,其在球隊中性化命名上的工作一直做得非常出色。比如豐田汽車隊更名為名古屋逆戟鯨隊,還有球迷常聽到的鹿島鹿角、大阪櫻花,都是想盡辦法和所在地區的風土民俗產生聯繫。
新隊名不能帶有商業氣息,而且要具有地方特色,這真的需要俱樂部好好動腦筋研究,如何名稱能體現地域、文化、歷史特色,而聽聽「高手在民間」的球迷聲音、參考其他國家的成功案例,也許都會多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