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東航將喜迎發展60年。60年一甲子,60年時空飛度,60年光陰積澱,我們今天穿越60年悠長,「探訪」東航的歷史源頭,重溫一段段波瀾壯闊的創業發展歷程,循著歷史的脈絡,感受無上的豪邁與榮光。
1956年
民航上海管理處在原「兩航」人員的基礎上
開始籌備組建飛行隊
1956年12月
民航局下令從民航北京管理處、民航重慶管理處、
民航專業航空隊、民航上海管理處等單位
抽調機長7名、副駕駛7名、隨機報務員7名、
隨機機械員7名組成民航上海管理處飛行中隊
配有「革新」型飛機7架
1957年1月1日
民航上海管理處開闢
上海經杭州、南昌至廣州
及上海經合肥、徐州至北京的航線正式開航
同時,民航上海管理處飛行中隊正式成立
這是新中國解放後,上海成立的第一支飛行中隊
自此,以上海為中國輻射華東地區的上海民用航空事業初具規模
(圖為1957年2月7日,民航上海管理處新闢上海-蘭州航線。在上海龍華機場起飛前機組人員的合影)
1959年6月
這支飛行隊伍由飛行中隊擴編為飛行大隊
並按機型分設2個中隊,擁有各類飛機15架
1960年2月1日
飛行大隊2中隊與該大隊脫離單獨組建成為專業大隊
1961年11月10日
經民航總局批准
民航上海管理局將飛行大隊改編為運輸飛行大隊
1963年7月22日
駐上海的民航運輸飛行大隊命名為民航第3飛行大隊
專業飛行大隊擴編為
民航第25、第26兩個大隊和一個獨立飛行中隊
分別以濟南、徐州(後遷至合肥)和南昌3個城市為基地
濟南基地為現東航山東分公司前身
徐州及合肥基地為現東航安徽分公司前身
南昌基地為現東航江西分公司前身
1965年7月
民航總局命令:
將民航第3飛行大隊更名為民航第5飛行大隊
民航第25飛行大隊更名為民航第13飛行大隊
民航第26飛行大隊更名為民航第14飛行大隊
1987年
民航上海管理局所轄的飛行隊伍共有999人
其中第5飛行大隊590人,第13飛行大隊137人
第14飛行大隊195人,獨立飛行中隊77人
至1987年
民航上海管理局全年旅客運輸量為208.93萬人次
貨郵運量為53490噸
專業飛行為5078小時
其中駐上海的第5飛行大隊承擔
上海-北京、廣州等16個大中城市的國內航線
上海至東京、大阪、長崎、福岡、香港等國際和地區航線
每周從上海始發的航班146班
與中外各地到達上海的中轉航班相銜接
構成了以上海為起點通往中外的航空網絡
為上海及華東地區的經濟騰飛,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保障
1987年12月24日
原民航上海管理局進行體制改革
實行政企分開
航空公司與機場分設
同時組建
民航華東管理局、中國東方航空公司和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1988年6月25日
經過半年的內部試運營
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正式向國內外宣布成立開業
在原民航第5飛行大隊的基礎上
加上乘務大隊、飛機維修廠、航材庫、運輸服務公司、
售票處、國內國際倉庫、綜合倉庫、運輸服務處、
廣告公司、電子設備維修站、模擬機培訓中心、
直升機公司、航空食品公司、
旅客服務公司所屬賓館和虹橋國際機場賓館等部門
以及飛機、發動機和航空器材等要素資源組建而成
(圖為1988年6月25日,時任國務委員鄒家華,時任上海市市長朱鎔基,時任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胡逸洲出席民航上海管理局管理體制改革大會)
歲月如歌,春華秋實
1957年以來
一代代的東航人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己任
始終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發展為大局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圖為1959年7月4日,時任民航上海管理局局長馬仁輝,時任政治委員汪振華等領導與民航上海管理局先進生產單位、先進工作者代表在上海龍華機場候機樓前合影)
一代代的東航人
以使命在肩的浩氣
英姿勃發的朝氣
勇於創新的銳氣和不甘人後的志氣
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為共和國的建設發展、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圖為1982年中國民用航空上海管理局安全飛行授獎大會全體代表合影)
1957年到1987年
在原計劃經濟體制下
中國民航實行政企合一經營模式
民航上海管理局
集政府職能、企業經營和機場管理於一身
東航的歷史脈絡來源於此
東航的歷史雛形來自於此
歷史在1988年刷新
隨著國家開啟「政企分開」、
「機場與航空公司分設」為主要內容的民航管理體質改革
東航從國家行政化領導過渡到企業化運作
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
14薦聞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