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漢字並非同時出現的,比如說武則天為了表明自己與日月同輝,而生創了一個「曌」字。而魯迅因為不懂閏土發出的「cha」音究竟為哪個字,而生造了「猹」字。有些文字當下可能不被人所接受,也幾乎沒有傳播開來,但是到了現代我們已經接受了它。而中國歷史上,有個人因為發明了一個漢字,而被罵了很多年,這個人就是劉半農。
在古代,我國漢字不會區分男和女,也一直沒有人認為有區分的必要,但是到了白話文運動開始後,第三人稱女性代詞的稱呼就成為了難點。這時國外的很多作品已經傳入進來,而一些翻譯家們甚是苦惱,因為英語的使用習慣與中文截然不同,究竟如何翻譯「she」呢?
翻譯家們常常使用「他女」、「那女的」來翻譯,但是這樣很容易造成不好的效果,不管是閱讀還是朗讀都會讓人感到無端彆扭。而恰巧吳方言中有一個代表她的「伊」,因而很多人便開始用起了它。魯迅早期的很多作品都使用了「伊」,比如說《風波》中「常說伊年青的時候,天氣沒有現在這般熱,豆子也沒有現在這般硬」便用「伊」來代替九斤老太。
到了1920年,劉半農率先使用她,寫了一篇《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詩篇,由此引發了「她」字的爭議。一位名叫寒冰的人在上海《新人》報刊上刊登了《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認為「她」字根本就沒有必要,因為「我」也沒有男女之分。且在他看來,兩個「ta」讀來一樣,除了閱讀上能區分外,實際上很難區分。而後,又有名叫孫祖基的人對劉半農的創作表示支持,寒冰又發文駁斥,這種情況下,「她」字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而作為語言學家,劉半農雖然正在國外留學,但實際上也非常關注這場論爭,1920年8月9日,他發表文章從兩方面探討了「她」字存在的必要性,且進一步說明了這個字的實用性,並且順勢提出了造「它」字的想法。
除了有無必要的爭論外,人們還在探討「她」這個字是否尊重女性。畢竟五四期間新的思想已經湧入國門,人們更加關注的是平等,很多人認為「她」字的出現代表著這是對男女的刻意區分,目的就是為了形成地位上的差別。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正是對女性的尊重。表明對女性地位的關注。而一些作家也開始了對「她」字的支持,比如說魯迅、茅盾等人,他們也漸漸地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她」字了。
事實上,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確會經受很多常人想像不到的艱辛與痛苦,而創造一個漢字更不是簡單的事情,尤其是一個常用詞彙。魯迅和武則天的開拓性行為是因為這兩個字幾乎不怎麼用,且魯迅所說的「猹」現如今並沒有知道是何物,更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這也是為什麼劉半農遭受了攻擊,但是魯迅和武則天並沒有因為創造漢字遭受攻擊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