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了2個漢字,被女性罵了10年,如今這2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2021-01-18 騰訊網

文字本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一個字都有所指,甚至很多不同的文字存在相同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為了方便,還會出現「籠統」的問題。比如說,在讀《紅樓夢》原著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所有第三人稱都是用「他」稱呼。

1891年出生,接觸過西方文學的劉半農就發現,中國文學存在一個很「籠統」的問題,那就是所有的第三人稱代稱都用「他」,不管是男女還是動物,造成了閱讀的不便。比如說:

他說,「他來了,誠然很好;不過我們總得要等他。」

從中就可以看出,「他」這個表述模糊不清,如果是一篇文章,完全用「他」代指,很有可能造成看不懂的現象。如果在這裡用到「她」的話,再讀這段文字,感覺味道完全不一樣。

她說,「他來了,誠然很好;不過我們總得要等她。」

讀第二段文字的時候就會發現,這裡表述的是三個人之間的事情。如果只有「他」的話,則表達不出這樣的感覺來。

劉半農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覺得第三人稱代詞需要有三個,也就是他、她、它,分別表示男他、女他、和其他動植物的它。並且在「她」在選用的時候十分講究,如果這個字是以前沒有的,那麼就算是造字,也要將「她」造出來,如果是文字中已經有的,只是人們不用,久而久之變成了生僻字,那麼也要將這個字請出來,並且「她」字的形狀和讀音都需要考究。

對於「她」的讀音劉半農也做許多考究,劉半農一開始想,在口語中「她」讀成ta,在書面語言中,「她」讀成tuo;而在古文中,這個字讀成jiě,不過「她」究竟該怎麼讀劉半農還是沒有想清楚,於是又請了周作人等人來探討。將她字定下來之後,劉半農開始要求自己的學生以後都要用「他」、「她」、「它」區別表示不同的指代對象。

然而這種將男、女、動植物區分使用「她」和「它」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因為在很多人眼中,只知道「他」,不知道世間還有「她」和「它」,所以在他們看來,這兩個字都是劉半農發明出來的,而創造出這兩個字的劉半農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女性眼中,認為從古至今,都用「他」代表一切,如今分開了是一種不好的現象,甚至長達10年的期間,劉半農的這兩個字都不能被一些人接納,也沒人理解他的用心,甚至還覺得他這是別有用心。

甚至在1920年的時候,上海《新人》雜誌中刊登了一篇文章《這是劉半農的錯》,文章的大意是表示,劉半農創造是這兩個字沒什麼用,認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我」和「你」都沒有陰陽性可分,所以第三人稱也沒有必要搞得這麼麻煩。除此之外,在讀的時候,這三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根本也分不清楚,所以這兩個字是沒有什麼用處的,純粹就是複雜,繁瑣,麻煩。

緊接著 ,又有人發表了《她字的研究》表示對劉半農表示支持,又有《駁她字的研究》這一類的文章出現,經過新文化運動後,劉半農提出的這兩個字還是被廣泛地應用了起來,如今的在寫文章時,大家也都會其使用他、她、它,很少有人全篇都用他來表示不同的人物。並且「她」和「它」都被收錄進了新華字典,還成了常用字。

不過,在現代漢語規範中,已經取消了他、她、它的區別使用,就是說,你在書寫中,可以統一使用他字做代稱,而不必區分他、她、它的實指代稱。也就是說,無論她、它,都可以用他去代稱,老師不能因此判定為錯。關於劉半農創造的這兩個字,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他發明了一個字,被女性痛罵了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作為中國人,漢字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漢字自中華文明誕生之日起,便已誕生,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而且在漫長的歷史中,漢字也經歷了多次變革,其中最大的一次是近代新文化文運動。
  • 民國大師劉半農: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了3年,如今卻被廣泛使用
    因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以及我國社會支持與反對「她」字的熱烈討論,「她「逐漸被普遍使用,成為了女性人稱代詞,魯迅對此則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劉半農)」活潑、勇敢,打了幾個打仗,比如『她』字的創造,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的很,但那是十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如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所以的確是大仗。
  •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
    -前783年)時期,周宣王命太史官作大篆《史籀》十五篇,用四言韻句編寫,作為太史教授史學幼童的啟蒙教本,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字書,可以說是字典的雛形。古代《史籀》已軼失,今天所見是收錄在《說文解字》中的《史篇》及所錄的「籀文」223字。史籀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戰亂頻繁。
  • 他發明一個字,被民國女子罵了好幾年,如今這個字我們都會用到它
    而中國歷史上,有個人因為發明了一個漢字,而被罵了很多年,這個人就是劉半農。在古代,我國漢字不會區分男和女,也一直沒有人認為有區分的必要,但是到了白話文運動開始後,第三人稱女性代詞的稱呼就成為了難點。這時國外的很多作品已經傳入進來,而一些翻譯家們甚是苦惱,因為英語的使用習慣與中文截然不同,究竟如何翻譯「she」呢?
  • 他曾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還有人用
    引言:你可能不認識他,但是你寫著他發明的字;你可能沒見過他,但是你見過他發明的字;你可能不認可他,但是你默認了他發明的字。這使得劉半農產生了要造出代表女生的「ta」的想法。造字這在中國是有過先例的,比如朱元璋的後代,為了取名字就造了很多字。比如武則天,在稱帝後造了一個「瞾」字,代表日月當空,並且自稱「武瞾」。很多字人們造起來只是為了名字,很多字造出來的總是感覺不常用,但是劉半農所造的字,卻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2個字就是「她」和「它」。
  • 教育部分三級為《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8105個漢字
    她解釋,「另一方面,經過半個世紀的漢字規範,社會對漢字使用的字流現象得到控制,用字更為集中。」   首設三級字表   除通用字外,《通用規範漢字表》還設立了三級字表,共有1605字,是專門領域的通用字。王寧形容:「這是上個世紀50代年到80年代出臺的規範中沒有出現過的新概念。」
  • 崇州市圖書館珍貴館藏:古代規模最大「漢字大字典」見證漢字的傳承...
    據介紹,《五音類聚》由金代人韓道昭所著,收錄了自漢以來的5.6萬餘個漢字,《康熙字典》的備考和補遺字有很多就是根據《五音類聚》來收錄的。「其中有很多字如今早已不用了,但從中也可以看出漢字字體的傳承和演變。」肖俊說。□本報記者 吳夢琳/文 楊樹/圖珍本:《五音類聚》看點:收錄漢以來5.6萬餘個漢字,古代的「漢字大字典」  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 《筆順碼字典》問世 通過筆畫順序就能查到漢字
    巴掌大小的《筆順碼字典》,6700多個常用漢字收錄其中,看起來和常規字典並無差別。然而,這部字典並沒有常規的漢字偏旁部首表格,取而代之的是《筆畫編碼表》,通過筆順碼檢字,不十秒鐘,即可找到所需的漢字。
  • 《新華字典》推手機APP 免費版一天只能查2個漢字
    中新網北京6月12日電(記者 張曦)近日,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上線。記者下載後發現,免費版一天只能查2個字,想要完整體驗需花費40元購買。因此也有網友吐槽說:「比紙質版還貴。」
  • 耗時10餘載《通用規範漢字表》出爐 收錄8105個字
    通用規範漢字表收字8105個 不會寫字白領多於初中生  近日,教育部公示《通用規範漢字表》,共收字8105個,字量增加,一些新字出現,《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將根據這個漢字表進行改動和更正。
  • 中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雯、史夔、周起渭、陳世儒、賈國維等合力完成。
  • 公安部制定「姓名字庫」 8105個方塊字被收錄
    教育部27日宣布:研製了10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公布。收錄其中的8105個漢字成為中國首批擁有「身份證」的方塊字。專家介紹,此次字表的制定,收集了18個省市的戶籍調查資料,許多大家喜愛的人名用字都在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轉正」,例如「喆」、「堃」等。以往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來代替打不出的漢字,如今有了「合法」身份。
  • 新版新華字典收錄「和諧」 「給力」被拒之門外
    在新版中,「奴」字則多了一個特殊的義項,指「為了支付貸款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車奴」。至於「燒」字,則也可解釋為「因富有而忘乎所以」,例句很形象:「有倆錢,看把他燒的。」在第10版《新華字典》中,這個字只有一個讀音bài;但是《新華字典》第11版為其增加了新的讀音bái。不過字典中也註明,這一讀音用於「拜拜」一詞,表示「再見」或「結束某種關係」。
  • 史上筆畫數最多的漢字有160畫,現今電子產品收錄筆畫數最多64畫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漢字數量眾多,除使用頻繁、字義穩定不變的核心漢字300個左右、學習生活中較多見的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之外,還有大量的不常見漢字甚至生僻字;1994年9月,冷玉龍和韋一心主編的國家「八五」規劃重點圖書《中華字海》由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共收錄漢字85,568個,同年再版時,又增加至收錄漢字87,019個。
  • 7旬翁18年勵志夢 不識拼音自創《漢字密碼字典》
    西安78歲老人倪天新不改初心,花費畢生心血,18年磨一劍,自創國內首本《漢字密碼字典》。患有耳聾的他,只想幫聾人。   18年夢不改 不識拼音編字典   昨日上午,倪天新背著布包,顫悠悠地來到報社。沉甸甸的一本《漢字密碼字典》,738頁,120萬字,匯聚了老人18年的努力和心血。   「我不懂拼音,但我看書看得多。」
  • 不識拼音 自創《漢字密碼字典》 7旬翁18年勵志夢
    西安78歲老人倪天新不改初心,花費畢生心血,18年磨一劍,自創國內首本《漢字密碼字典》。患有耳聾的他,只想幫聾人。 18年夢不改 不識拼音編字典 昨日上午,倪天新背著布包,顫悠悠地來到報社。沉甸甸的一本《漢字密碼字典》,738頁,120萬字,匯聚了老人18年的努力和心血。 「我不懂拼音,但我看書看得多。」他患有先天性耳聾,因為家貧,小學沒畢業就輟學了。
  • 最快5秒就能查一個生僻字,無錫這本《字典》有點酷……
    最近,在江陰的一群小學生中間,一本由當地一家三口合力編寫的《新生代中文字典》火了。孩子們紛紛給這本字典點讚:查一個生僻字,最快5秒就能解決,最多也不過20秒!這個字典的編寫者就是孫蘇成一家。   9年前,在女兒孫宇鴿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因為住得離新華書店近,孫蘇成經常會帶女兒去買書。但是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書買了很多,而且都是女兒自己想買的,但她翻了兩天就不翻了。
  • 古稀團隊編成《筆順碼字典》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字典從主編到編委,有10多人是武漢大學物理系1964級校友,他們用心用情詮釋著一個個漢字。  查找漢字只需10秒  「『爨』(cuàn)字是一種姓,第一次見到時,不知道讀音,也無法判斷是什麼部首。
  • 《康熙字典》到底收了多少漢字?
    30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710年4月8日,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諭令,命張玉書、陳廷敬等30人編纂《字典》。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被稱為「字典」的字典,也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不僅在我國辭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辭書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巨型著作。成書300年後的今天,《康熙字典》依然流行。
  • 《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 45個異體字改為規範字
    記者27日從教育部獲悉,研製了10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日前公布,收錄其中的8105個漢字成為中國擁有首批「身份證」的方塊字。  專家介紹,許多大家喜愛的人名用字都在新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轉正」,例如「喆」、「堃」、「淼」等。以往一些人辦理登機牌時需要用「?」來代替打不出的漢字,如今有了「合法」身份,到銀行辦卡打不出名字的情況有望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