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本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一個字都有所指,甚至很多不同的文字存在相同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為了方便,還會出現「籠統」的問題。比如說,在讀《紅樓夢》原著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所有第三人稱都是用「他」稱呼。
1891年出生,接觸過西方文學的劉半農就發現,中國文學存在一個很「籠統」的問題,那就是所有的第三人稱代稱都用「他」,不管是男女還是動物,造成了閱讀的不便。比如說:
他說,「他來了,誠然很好;不過我們總得要等他。」
從中就可以看出,「他」這個表述模糊不清,如果是一篇文章,完全用「他」代指,很有可能造成看不懂的現象。如果在這裡用到「她」的話,再讀這段文字,感覺味道完全不一樣。
她說,「他來了,誠然很好;不過我們總得要等她。」
讀第二段文字的時候就會發現,這裡表述的是三個人之間的事情。如果只有「他」的話,則表達不出這樣的感覺來。
劉半農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覺得第三人稱代詞需要有三個,也就是他、她、它,分別表示男他、女他、和其他動植物的它。並且在「她」在選用的時候十分講究,如果這個字是以前沒有的,那麼就算是造字,也要將「她」造出來,如果是文字中已經有的,只是人們不用,久而久之變成了生僻字,那麼也要將這個字請出來,並且「她」字的形狀和讀音都需要考究。
對於「她」的讀音劉半農也做許多考究,劉半農一開始想,在口語中「她」讀成ta,在書面語言中,「她」讀成tuo;而在古文中,這個字讀成jiě,不過「她」究竟該怎麼讀劉半農還是沒有想清楚,於是又請了周作人等人來探討。將她字定下來之後,劉半農開始要求自己的學生以後都要用「他」、「她」、「它」區別表示不同的指代對象。
然而這種將男、女、動植物區分使用「她」和「它」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因為在很多人眼中,只知道「他」,不知道世間還有「她」和「它」,所以在他們看來,這兩個字都是劉半農發明出來的,而創造出這兩個字的劉半農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女性眼中,認為從古至今,都用「他」代表一切,如今分開了是一種不好的現象,甚至長達10年的期間,劉半農的這兩個字都不能被一些人接納,也沒人理解他的用心,甚至還覺得他這是別有用心。
甚至在1920年的時候,上海《新人》雜誌中刊登了一篇文章《這是劉半農的錯》,文章的大意是表示,劉半農創造是這兩個字沒什麼用,認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我」和「你」都沒有陰陽性可分,所以第三人稱也沒有必要搞得這麼麻煩。除此之外,在讀的時候,這三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根本也分不清楚,所以這兩個字是沒有什麼用處的,純粹就是複雜,繁瑣,麻煩。
緊接著 ,又有人發表了《她字的研究》表示對劉半農表示支持,又有《駁她字的研究》這一類的文章出現,經過新文化運動後,劉半農提出的這兩個字還是被廣泛地應用了起來,如今的在寫文章時,大家也都會其使用他、她、它,很少有人全篇都用他來表示不同的人物。並且「她」和「它」都被收錄進了新華字典,還成了常用字。
不過,在現代漢語規範中,已經取消了他、她、它的區別使用,就是說,你在書寫中,可以統一使用他字做代稱,而不必區分他、她、它的實指代稱。也就是說,無論她、它,都可以用他去代稱,老師不能因此判定為錯。關於劉半農創造的這兩個字,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