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劉半農: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了3年,如今卻被廣泛使用

2021-01-09 文史控

「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魯迅·《憶劉半農君》

很多人都學習過詩篇《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該詩篇是劉半農在上世紀20年代於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期間所創作,最初詩名是《情歌》,後來又改為這個名字。

因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以及我國社會支持與反對「她」字的熱烈討論,「她「逐漸被普遍使用,成為了女性人稱代詞,魯迅對此則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他(劉半農)」活潑、勇敢,打了幾個打仗,比如『她』字的創造,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的很,但那是十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如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所以的確是大仗。「

劉半農剛開始推廣「她」字時,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1920年初,一位筆名為寒冰的人就在上海的一個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強調新創「她」字毫無必要,因為第一、第二人稱已經有「我」、「汝」等字。

在「五四運動」之前,第三人稱代詞「他」字可指男性、女性,能泛指一切事物,不過在民國時期,我國的知識分子積極學習西方思想和文化,並對外國文學進行繁體,在英語中,單詞「he」特指男性,單詞「she」是女性的第三人稱。

李半農是首個將高爾基(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作品介紹到中國的人,也是最早將西方作家狄更斯、託爾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翻譯者,由於當時的「他」不分男女,因此劉半農不得不將「she」翻譯成「他女的」。

但是「she」又是一個常見的單詞,劉半農不免覺得這樣翻譯非常麻煩,因此認為在漢字中,有一個專指女性的人稱代詞非常必要,於是「她」字就出現了,並且在當時劉半農還曾建議將「她」字讀作「tuo」,和「他」字明顯區分,不過該讀音並沒有被廣泛普及,「她」字也是讀「tā」,如今「她」字,每個女性也都在用。

不過現代學者經過研究後發覺,其實「她」字在我國古代早已經出現,讀為「jiě」,同「姐」,是個生僻字,後來因為劉半農將「她」字提了出來,並成為了女性的人稱代詞,成為了一個常見字。

2017年時,九零後歌手陳柯宇作詞作曲並演唱了歌曲《生僻字》,該歌曲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其中就唱到了許多生僻字,並且還講到了許多典故,讓人大開眼界。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展至今也有不少的變化,但正如歌曲所唱「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也反映了我國的文化底蘊。

民國大師劉半農: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了3年,如今卻被廣泛使用

相關焦點

  • 民國大師發明一個字,被女權代表罵了三年,現在人人都在用
    大家都知道,在上個世紀初,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人為首的,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發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在文學方面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主張使用白話文。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國民的受教育程度,一些文學大師還對複雜難寫的漢字進行了修改和簡化,並認為簡體漢字將是以後發展的方向。
  • 他發明了一個字,被女性痛罵了3年,如今這個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作為中國人,漢字一直是我們引以為豪的。漢字自中華文明誕生之日起,便已誕生,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而且在漫長的歷史中,漢字也經歷了多次變革,其中最大的一次是近代新文化文運動。
  • 他發明一個字,被民國女子罵了好幾年,如今這個字我們都會用到它
    而中國歷史上,有個人因為發明了一個漢字,而被罵了很多年,這個人就是劉半農。在古代,我國漢字不會區分男和女,也一直沒有人認為有區分的必要,但是到了白話文運動開始後,第三人稱女性代詞的稱呼就成為了難點。這時國外的很多作品已經傳入進來,而一些翻譯家們甚是苦惱,因為英語的使用習慣與中文截然不同,究竟如何翻譯「she」呢?
  • 他曾發明了一個漢字,卻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現在還有人用
    他叫劉半農,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搞文學的人,出生在江蘇江陰的一個清貧的家裡,是個知識分子,他從小就聰明過人,最後還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大,贏得出國資格,並且在歐洲深造,他主攻的就是語言學。但是在「五四運動」時期,這位劉半農同志,主張用「她」來代表女性的第三人稱,而男性沿用「他」。因為在當時已經有「伊」這個字了,很多人抨擊劉半農稱他是異想天開,並且舉出第二人稱的「你」,「汝」都是男女不分,男女共用的,於是在當時,由文人帶隊,一起掀起了一股「她」字無用風的潮流。這個時候看到對自己表示質疑的文章,劉半農很虔心地接受了別人的意見。並且開始思考他字男女混合使用的意義。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直到一個人又發明了另一個「她」,這個字出現後才有漢字上ta的男女之分,現在她這個詞泛指單個的女性。漢字中的「她」是民國時期一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做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彭,初字半儂,後改名為版農。光緒十七年,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小飽讀詩書,做對聯能力更是當第一覺。
  • 他發明了2個漢字,被女性罵了10年,如今這2字被收錄進新華字典
    劉半農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覺得第三人稱代詞需要有三個,也就是他、她、它,分別表示男他、女他、和其他動植物的它。,而創造出這兩個字的劉半農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在女性眼中,認為從古至今,都用「他」代表一切,如今分開了是一種不好的現象,甚至長達10年的期間,劉半農的這兩個字都不能被一些人接納,也沒人理解他的用心,甚至還覺得他這是別有用心。
  • 98年前,此人發明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漢字,一直流傳至今!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現在我們書面語中常用的「她」字,就是由一位大師創造的,這就是劉半農。1891年,劉半農出生於江蘇江陰城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劉寶珊。小時候,半農就聰明過人,6歲的時候就能夠吟詩作對。16時,他考入常州府中學堂。
  • 武則天發明了18個漢字,只有這一個流傳至今,認識的人卻鳳毛麟角
    而漢字在我國的發展也呈現了多樣性,除了倉頡之外,還有很多人也發明自創了許多漢字。甚至有的民族還有著自己的漢字,比如滿文、藏文和蒙古文等等。 在湖南江永,住著一群瑤族居民,其中以女性居多。這裡的女子們自創了一種文字「女書」,是一種專屬女子的文字,書寫了女性生活苦悶和閨房私密。
  • 民國大師章太炎給杜月笙改名字,生字上面加個竹字頭!
    民國期間,章太炎是一個比較怪的人,他執筆如刀,揭露清廷的腐敗。革命隊伍推翻清廷後,按理說,他應該支持革命隊伍。但是,章太炎沒有這麼做,繼續攻擊袁世凱脾氣秉性這兒怪的人,卻和杜月笙處的非常好,還曾給他改了名字!(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生於浙江餘杭。
  • 王永民發明五筆字型,漢字輸入實現「登頂一跳」
    科技之星王永民北京王碼創新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發明「王碼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首創「漢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決了進入資訊時代的漢字輸入難題。1998年發明「98規範王碼」。1800個日夜與12萬張卡片上世紀80年代前後,隨著計算機被引進中國,一個困擾全國的問題出現了——如何輸入漢字?
  • 大師主張廢除中國6000年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漢語本就難學,不僅涉及到漢字,更涉及到構詞組句,動不動還來個典故、俗語,甚至我們上學的時候,還經歷過被文言文支配的恐懼。 但是,無論漢語對外國人而言有多難,也不管你是否排斥文言文,都無法否認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其歷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漢字的歷史到底有多久遠呢?現在一提起最早的漢字,很多人條件反射想到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
  • 中國小提琴家劉育熙倫敦演繹伯父劉半農名作
    新華社倫敦6月20日電通訊:「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國小提琴家劉育熙倫敦演繹伯父劉半農名作新華社記者梁希之「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國著名文學家劉半農1920年在倫敦大學留學時創作的經典詩篇《教我如何不想她》時隔98年再次在英國首都迴響。劉半農的侄子——已79歲高齡的中國小提琴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育熙20日晚聯手英國華裔青年鋼琴家楊遠帆,在倫敦市中心的攝政廳劇院向當地觀眾和華僑華人代表獻上了一場題為「倫敦迴響——教我如何不想她」的音樂會。
  • 我們的漢字除了倉頡發明外,還有哪些發明文字的說法?
    我國的漢字在當今世界文字系統中,是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文字,它的悠久歷史和無窮的奧秘,引起了無數人的興趣,中國的漢字起源於何時?它是怎樣發明的?關於文字的發明,歷史上最流行的說法是倉額造字。如《韓非子·五蠢篇》稱:「古者倉額之作書」。
  • 民國時有一段時間呼籲廢除漢字,那最後漢字是怎麼保留下來?
    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迎來了一次文化界百花齊放的所謂新文化運動,而在這一次新文化運動裡,我們民族一直依賴的漢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有很多民國的知名人物一度要求要徹底廢除漢字,大有恨不得把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都付之一炬的急迫感。
  • 解密通用規範漢字表:為女性預留女旁和草頭字
    醞釀多年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終於對外公示。為什麼要制定字表?字表中的漢字是如何篩選出來的?怎樣規範地使用漢字?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主要設在北京師範大學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後期研製工作組進行了獨家專訪,揭開字表中8300個通用規範漢字背後的「秘密」。
  • 漢字差點被改為拼音,此人發明一種東西,成功阻止漢字字母化
    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殊符號,從古至今已有5000年,更新迭代多次,也曾歷經數次重創,但每一次,都有中華兒女突破重重障礙,拯救漢字於危難之中。20世紀就湧現了兩位愛國志士,一個靠凝練優美的文筆,一個靠先進前沿的科技,一路帶領漢字勇闖至今。
  • 公文中數字使用規範
    2021年社區筆試課程免費領社區考試中,公文寫作和改錯屢有出現,那麼在此類題型中,數字該如何使用,何時用阿拉伯數字,何時用漢字數字?示例:郵政編碼:475001;公交車號:27路公交車(三)已定型的含阿拉伯數字的詞語現代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事物、現象、事件,其名稱的書寫形式中包含阿拉伯數字,已經廣泛使用而穩定下來的,應採用阿拉伯數字。
  • 日本人怎樣取名字:戰敗後對漢字的使用大加限制
    後來這法令不了了之,但也再沒人叫,如今只有歌舞伎演員叫吉右衛門、仁左衛門什麼的。自古男名用漢字,女名多是用假名(平假名)。倘若把她們的兩個假名換成漢字,頗有些鶴、龜、虎、熊,不像女人家。女性起名愛帶「子」,是大正年間興始的,1970年這種名字還超過百分之八十。難怪她們的子女問老師:孔子怎麼是男的呀。後來就出現脫「子」化現象,「花子」變成「花」。命名基本用漢字。
  • 民國1塊「大洋」,在2020年能值多少錢?1萬銀元購買力嚇死人?
    除了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之外,很多人對於民國時期的感情更為特殊。作為一個特殊的時代,民國時期也誕生了無數位名人。雖然我們將從清朝到新中國建立的這段期間,統稱為「民國」,但其實民國大體是分為三個階段的,從1912年開始,1月到3月是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期。而1912年3月至1928年,則是北洋政府時期,也就是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統治時期。
  • 民國大師居然是這樣的「小奶狗」,甜起來齁死人
    1.民國作家廬隱在30歲的時候,邂逅她的最後一任丈夫李唯建。此時的她已經是失去一位丈夫的單親媽媽,而李唯建只是個21歲的還在清華讀書的大學生。兩人在一起很多年後,廬隱說「在我的生命中,我是第一次看見這樣銳利的人物,而我呢,滿靈魂的陰翳,都被他的靈光,一掃而空。」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最近網絡上流行的找男友當找「小奶狗」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