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魯迅·《憶劉半農君》
很多人都學習過詩篇《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該詩篇是劉半農在上世紀20年代於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期間所創作,最初詩名是《情歌》,後來又改為這個名字。
因詩《教我如何不想她》,以及我國社會支持與反對「她」字的熱烈討論,「她「逐漸被普遍使用,成為了女性人稱代詞,魯迅對此則是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他(劉半農)」活潑、勇敢,打了幾個打仗,比如『她』字的創造,現在看起來,自然是瑣屑的很,但那是十年前,單是提倡新式標點,就會有一大群人,如喪考『妣』,恨不得『食肉寢皮』,所以的確是大仗。「
劉半農剛開始推廣「她」字時,被中國女性罵了3年,1920年初,一位筆名為寒冰的人就在上海的一個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這是劉半農的錯》的文章,強調新創「她」字毫無必要,因為第一、第二人稱已經有「我」、「汝」等字。
在「五四運動」之前,第三人稱代詞「他」字可指男性、女性,能泛指一切事物,不過在民國時期,我國的知識分子積極學習西方思想和文化,並對外國文學進行繁體,在英語中,單詞「he」特指男性,單詞「she」是女性的第三人稱。
李半農是首個將高爾基(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作品介紹到中國的人,也是最早將西方作家狄更斯、託爾斯泰、安徒生的作品翻譯成中文的翻譯者,由於當時的「他」不分男女,因此劉半農不得不將「she」翻譯成「他女的」。
但是「she」又是一個常見的單詞,劉半農不免覺得這樣翻譯非常麻煩,因此認為在漢字中,有一個專指女性的人稱代詞非常必要,於是「她」字就出現了,並且在當時劉半農還曾建議將「她」字讀作「tuo」,和「他」字明顯區分,不過該讀音並沒有被廣泛普及,「她」字也是讀「tā」,如今「她」字,每個女性也都在用。
不過現代學者經過研究後發覺,其實「她」字在我國古代早已經出現,讀為「jiě」,同「姐」,是個生僻字,後來因為劉半農將「她」字提了出來,並成為了女性的人稱代詞,成為了一個常見字。
2017年時,九零後歌手陳柯宇作詞作曲並演唱了歌曲《生僻字》,該歌曲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其中就唱到了許多生僻字,並且還講到了許多典故,讓人大開眼界。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展至今也有不少的變化,但正如歌曲所唱「一撇一捺都是故事」,也反映了我國的文化底蘊。
民國大師劉半農:發明1個漢字,被女性罵了3年,如今卻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