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現
1、三個原因之外
在我做心理諮詢的初期,即前兩三年,如果有一個來訪的找到我,那我心裡會興奮好一陣子。後來,做諮詢5到6年的時候,諮詢量的增加,會讓我感到充實、有價值而興奮。 再後來,到現在我做諮詢差不多10年多了,個案量相對穩定,來訪者相對固定,卻對心理諮詢沒有太高的熱情了。
相反,我想對有心理問題的人說:不要隨便的去找心理諮詢師。
昨天我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信息,講了三個不要隨便找心理諮詢師的原因:
第一,心理諮詢不是萬能的,不能包治百病。
第二,很多心理問題,心理諮詢是解決不了的。
第三,心理諮詢很貴,不是隨便就能做的。儘管不是越貴越好,但是一般情況下收費,也是蠻高的。
所以,別動轍就對心理諮詢師好奇哈。
有很多網友,紛紛評論,說我講了良心話,實話。事實上,還有更為露骨的真相,想在這篇文章中說。真的,我並不想譁眾取寵,我分享的是自己的真實感受。
2、 做好準備
身邊有很多朋友、熟人,知道我做心理諮詢,而且好像也小有名氣。於是總是打電話過來說自家的困難。孩子30多歲了,不結婚不工作每天宅在家裡,吃了睡睡了吃,該怎麼辦啊?親友家的孩子不上學了,有心理問題了,該怎麼辦呢?等等。接下來就是問我的工作室在什麼地方,想要馬上帶著孩子來見我。
我會耐心的聽他們講完電話的內容,然後問,孩子或者當事人願意接受心理諮詢嗎?
關於諮詢的費用,是怎樣考慮的呢?
很多時候會聽到很有趣的回答:哇,我還沒跟孩子商量過呢。他不願意去的。還要花錢呀。
剛開始聽到這些回答的時候,我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個無所不能的神,只要念一個咒語,就能免除他們所有的痛苦,但是我做不到。
現在我也做不到。
但是我只想說,做心理諮詢是需要一些準備的。至少當事人要有足夠的意願去參與到心理諮詢當中來跟諮詢師一塊去面對問題。其次要有一定的經濟準備,諮詢師是靠心理諮詢收費來吃飯的,人情雖然要有,但吃飯事大呀。很多心理諮詢,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問題的。
3、二次創傷
有了一定的意願度,有了一定的經濟支付能力之後呢?就要馬上做心理諮詢嗎?我仍然覺得不。
我想說一句大實話:相當多的問題,靠心理諮詢,並不能得到徹底的解決。也就是說你參與之後,投入了很多之後,並不一定能夠達到你想要的效果。比如說戀愛屢次失敗,可能跟心理有關係,但心理諮詢並不能保證戀愛成功。總之,心理諮詢並不是神話。
我想再說第2句大實話:選擇一名心理諮詢師,跟找一個戀愛的對象是一樣的。說的鄭重其事一點,找心理諮詢師,其實是在找另外一個父母親。這是我想在這篇文章當中強調的一個部分。
舉一個青少年的例子吧。一個孩子不願意上學,原因是在學校跟同學的關係處不好,他總感覺別人不喜歡他,不接納他。
孩子的父母是通過熟人介紹來到我這裡的,尋求諮詢幫助意願非常強烈。在前幾次的諮詢當中,孩子從拒絕見諮詢師,到樂意參與到諮詢當中來,應該說取得了初步的效果。通過諮詢我也了解到,在孩子內心,有一個不被接納的情節。也就是說,他的父母親總是以高標準,嚴要求,責備的方式對待孩子,在內心就給孩子留下了一個印象,他是不討人喜歡的。所以在跟同學相處的過程當中,他就會投射很多的敵意。
但是後來,這個孩子就中斷了諮詢。
我想說,這個中斷諮詢,會在孩子內心留下什麼印記呢?無疑,他會感覺我這個心理諮詢師,又把他拋棄了,他是不招人喜歡的,是不重要的。
總結一下這個個案,我想強調的內容是:不恰當的心理諮詢,會給孩子帶來二次心理創傷。
這種現象很普遍。現在很多家長,只要孩子在學校遇到了一些問題,就拉著去醫院,去各種地方找心理諮詢師。去做一個診斷,然後下一個結論,給孩子貼一個標籤,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實際上這樣的行為,在孩子內心只不過是加重第2次創傷罷了。
4、依戀關係
穩妥的去找到一個諮詢師,建立一種依戀關係吧!
現在有心理問題的,需要心理治療的人,並不在少數。你需要找到一個靠得住的心理諮詢師。不僅是在專業能力的勝任上,也在工作經驗的豐富上,更為重要的是,心理諮詢師,在人性層面的態度上。
然後,和心理諮詢師一道,去建立一種依戀關係,安全的。
說一句大大的實話,心理諮詢,發生療效的是諮詢關係,而不是的技術和經驗。
那什麼是諮詢關係呢?其實就是在心理諮詢的過程當中,來訪者和心理諮詢師建立一種不同於早年跟父母互動模式的,一種嶄新的關係模式。
建立一種新型的「養育」關係,這是心理諮詢才生療效的根本。這容易嗎?
那麼,你還要盲目或隨意找心理諮詢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