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幹地支與時間的詳細解讀

2021-01-07 二十四節氣
幹支歷

幹支歷

幹支歷和農曆是兩套不同的曆法。幹支歷又稱甲子歷,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曆法已施行了數 千年,它完全參照黃道地日關係創建,以立春為元旦,一個回歸年為一年。在當代農曆借用幹支紀年,以正月初一為起點,這是籠 統的標註;「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古代曆法》一書中指出,幹支紀年是從立春起算。

天幹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 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幹支歷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幹支歷主要由幹支紀年、幹支紀月、幹支紀日、幹支紀時四部分組成。

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以天幹和地支組成共60個幹支紀年(詳見上表格),以此往復,60年為一個輪迴。

幹支紀年萌芽於西漢,始行於王莽,通行於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幹支紀年。

幹支紀年一個周期的第一年為「甲子」(如黃巾起義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為「乙丑」,依此類推, 60年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數,所以每60年為一周期)。如1644年大概為甲申年 ,60年後的1704年同為甲申年,300年後的1944年仍為甲申年。注意以上只是大概對應,因公曆和幹支歷是不同的曆法,年份起點 不同。

幹支紀月

幹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大撓「採五行之情,佔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 ,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由此知幹支發明之初就是:幹用於紀 日,支用於紀月。

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紀月,即為月建。在以鐘錶盤面理解日月五星的運行時,我們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會時的辰 位。古代曆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月朔日)為對應於「子」刻度,月針繞行一周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 行了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於「醜」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逐步發生在十 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不同朝代年歲開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曆。而商曆是正月建醜, 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醜,三月建寅。秦歷是年開始於建亥,但仍稱十月。至漢武帝改歷,才復用夏正, 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幹支紀月自官方到民間一直有使用!以敦煌出土的北宋《雍熙三年(986)丙午歲具注曆日》(伯3403)為例,各月起始點 的定義,並非曆法中的朔日,而指的是各月節氣,此故,二月就定義成從驚蟄(二月節)至清明(三月節)前一日,餘類推。敦煌具注 歷以節氣為各月之始的規矩,或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但從現存各漢簡殘歷中,均可見到以朔日作為各月月建起點的情形。

幹支紀月歌訣

幹支紀月的推算較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幹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訣為證(寅月為正月 ,寅為虎,又稱「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幹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丙上起。

乙庚之歲戊為頭,——逢年幹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戊上起。

丙辛必定尋庚起,——逢年幹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庚上起。

丁壬壬位順行流,——逢年幹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幹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幹從甲上起。

幹支紀月圖表

為了便於推算,把他們的關係歸納於此表:

月幹公式:月幹=年幹*2+月支 (和超過10,直接取個位數)

例:求乙未年巳月天幹?

解:巳月幹=乙*2+巳=2*2+4=8=辛

與幹支紀年始於立春相對應,幹支紀月法採用每個地支對應二十四節氣自某節氣(非中氣)至下一個節氣,以交節時間決 定起始的一個月期間,不是農曆某月初一至月底。

紀月節氣表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節氣時間段、中氣、近似農曆月份、近似陽曆月份、以及年天幹和月地支構成的月幹支:

幹支紀月是幹支歷的一部分,主要用於風水、術數等領域中,這使得幹支歷一直在官方和民間都流行不衰。而事實上」正 月建寅」是與北鬥七星在地球上所觀察的周年運動有關,與地球環繞太陽一周期的時間相同。

節氣表:

節氣歌:

春雨(寅)驚春(卯)清谷天(辰),夏滿(巳)芒夏(午)暑相連(未 )。

秋處(申)露秋(酉)寒霜降(戌),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醜 )。

月初為節,月中為氣

幹支月,屬於陽曆月,每月含一節一氣,以節為始,以氣為中。月初為節,月中為氣。節氣歌中,每兩個字為一個月,第 一字為節,第二字為氣(例如,春雨-寅月,驚春-卯月)。

春季:寅卯辰,夏季:巳午未,秋季:申酉戌,冬季:亥子醜。

幹支紀日

幹支紀日,60日大致合2個月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確定的文獻指出幹支紀日始於魯 隱公三年周曆二月己巳日("日有食之", 周平王五十一年,換算為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因為儒略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 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20日,合80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儒略曆月日日期會反覆一次循環。(公元4年本來 應為閏年,但因為公元前45年開始實施儒略曆後,「每隔3年」加一次閏日被誤為「每3年」加一次閏日,所以羅馬皇帝屋大維下令 前5年、前1年、4年停閏以修正錯誤置閏。)

因為格里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閏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認定為閏年(這是因為按 照當代立法計算,四年一閏的規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經過400年大約會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個百年不算閏 年,則正好平衡),閏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數是2921940日,合8000 年。這就是說,每8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若沒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會反覆一次循環,但整體而言 ,假設未來從不改格里曆,每8000年,幹支紀日對應的格里曆月日日期才會反覆一次完整的循環。1912年2月18日,合漢歷(農曆 )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9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幹支紀日比起記載某月某日,其優勢是非常容易計算歷史事件的日期間隔,以及是否有閏月存在。因為漢歷(農曆)每個 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沒有閏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則計算將會非常困難。至於某月某日和幹支的對應,則可以查萬年 歷。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秦朝曆法,每年的第一個月為十月,然後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遊後 過了9個多月(不算閏月),駕崩了。計算此次出遊的總日期數。

解:從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總共是13天。所以總出遊日期數一定 是60n+13。9個月大約是270天,但270天並不是60的倍數,所以可以判斷有一個閏月;從而,n=5,總共出行10個多月,日期數為 313天。

用日期記日的失敗例子:從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錯誤)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閏五月(共29天)。《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所以該問題答案應是 1+29=30天。

幹支紀時

60時辰合5日一個周期;一個周期完了重複使用,周而復始,循環下去。必須注意的是子時分為0時到1時的早子時(晨子 )和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時到1時是甲子時,但23時到24時是丙子時。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

日上起時亦有歌訣:甲己還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從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發,壬子是真途。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己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下表列出日天幹和時辰地支構成的時辰幹支,以北京時間(UTC+8)為準:

相關焦點

  • 天幹地支的時間與空間
    我們這個時代,雖然有研究多年幹支或者命理的大師,但對於幹支的認識,其實是非常微小的,我們幾乎所有的研究者,包括我在內,都是很單純的從五行去解讀幹支,但對於幹支本身的意義,絕不僅於此。 那麼,十天幹,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幹,都知道是代表五行的力量,十二地支,代表的也是五行的力量,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五行的力量是從哪裡而來。
  • 天幹地支五行解讀
    在破解了陰陽與五行以後,運用陰陽五行的基本原理,本人又破解了天幹地支之謎,從一步步的破解中,發現了古代人們創造天幹地支的現實依據和基本原理,發現了它們創造天幹地支的真正用意。天幹地支的真實用意天幹與地支有什麼作用呢?人們最普遍的認為,它們是用來記載時間的工具,它可以記時,記日,記月,記年。
  • 天幹地支五行之謎解讀
  • 什麼叫天幹地支?天幹地支又有多少個?
    天幹地支起源於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又被稱為幹支,正如天幹地支這四個字所表述的,幹支是由天幹與地支所組成。其中天幹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十個天幹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中,甲乙攜帶風氣,丙丁攜帶火氣,戊己攜帶溼氣,庚辛攜帶燥氣,壬癸則攜帶了寒氣。由此表明五行之氣遵照了五行相生的規律演化,也表明了十天幹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運行。
  • 天幹地支的五行屬性
    天幹地支八卦五行圖天幹地支的五行屬性天幹地支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之一,而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世界萬物都有陰陽五行,天幹地支的陰陽屬性也不例外,詳細解釋下什麼才是正確的天幹地支五行屬性。
  • 陰陽五行天幹地支對照表​
    簡化後的天幹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天幹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幹地支,用於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 天幹地支換算方法
    首先給每個天幹、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幹10後接1,地支12後接1。如2003年,其尾數為3,對應的天幹為「癸」;以12除2003得166,餘數為11,對應的地支為未。於是2003年的幹支紀年為「癸未」年。注意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後,立春之前應是「壬午」年。趙達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時間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後的第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所以趙先生說歲在癸未,而非壬午。第二種算法:1.
  • 幹支取數:天幹地支的數字解讀
    每個天幹地支都對應著不同的數字,這是進行預測的前提準備。洛書與八卦洛書九宮與後天八卦相對應。洛書的數字方位排列歌訣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十居中」。天幹配卦歌訣壬甲從乾數,乙癸向坤求;庚在震上立,辛在巽方遊;丙於艮門立。已以離為頭;戊須坎處出,丁向兌家流。
  • 地支藏遁,詳解地支五行與地支藏天幹的具體內容
    地支藏遁是什麼意思?地支藏遁是指地支藏天幹的意思,地支藏遁中「藏遁」即隱藏的意思。
  • 天幹地支詳解
    那麼天幹地支具體是哪幾個,他們分別代表著什麼呢? 來歷 天幹地支是古時候人們為了確定時間和空間劃分的陰陽載體,其中主要的是天幹主陰,地支主陽。當然萬物皆有陰陽,天幹地支自己分別也有自己的陰陽劃分。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大概在殷商時期,天幹地支逐漸就變成了一個時間單位。分別是由十天幹和十二地支組成的六十甲子一說,而我們經常所在電視中看到的一甲子,一般都是六十年,其主要來歷也就是天幹地支一輪迴。
  • 淺談天幹地支
    對於天幹,有十個符號,輪流值班,一年一換,天幹代表了空間,也就是空間因素,無形因素,也就是存在的,固定的因素,比如,日升日落,晝夜交替等等,也是高於二維的一種存在物質,而地支,作為時間,自然有時間特性,時間具有發展的特性,時間是二維特徵,因為有了時間,才有了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它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
  • 解讀黃曆密碼(二)——認識天幹地支和生辰八字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學過一篇《登泰山記》,其中有一句交待時間的話,叫作「戊申晦」。老師告訴我們,「晦」是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至於「戊申」,就沒講清楚,只告訴我們這是古代的一種計日方式。
  • 周易基礎知識天幹地支到底是什麼?和時間、空間有哪些聯繫?
    瑪雅文明對於時間有他們獨自的曆法,古巴比倫、埃及、羅馬、阿拉伯也有其各自的曆法、星座、星盤。來記述時間、空間、事物。中國當然也有其獨自的曆法,就是我們祖先常用來作為數目和搭配紀時用的符號,天幹地支!它們除了作為數目和紀時外,還有各自的涵義和屬性。
  • 「天幹地支」你知不知
    01「天幹地支」的發展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代文獻文記載確定天皇氏時代已發明幹支歷,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在商朝的時候「天幹地支」已經非常普及和常用了,根據考古學發現,商朝的君王名字很有特色,幾乎所有的王名字都帶有十天幹,比如商紂王帝辛,辛即為十天幹的第八位。還有「太甲」、「盤庚」、「武丁」等等帝王名字。
  • 十二地支的由來及天幹地支的關係
    地支與黃道十二宮的關係也印證了孔子在《繫辭傳》中所說的&34;這個說法,印證了地支與天象之間的關係。孔子在這裡所說的&34;就是指由天幹地支所表示的時間和空間生生不息、循環不已的演化,以及宇宙萬物由生至死,由死復生的生命周期循環。
  • 天幹地支,紀年
    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
  • 零基礎八字教程03 如何用天幹地支記載時間
    序 上兩章中,我們已經學習了陰陽與五行及五行對應的幹支,在這一章中,我們主要講解天幹地支(以後統稱幹支)與時間的對應關係。 萬年曆中時間的組成 (註:此小節需要了解並掌握) 我們知道,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由一個天幹,一個地支組成
  • 天幹地支的真實用意
    相信稍有點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人都知道,中華民族很早以前就運用它來記載時間了,年有幹支,月有幹支,日有幹支,時有幹支,從考古的發現中,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商朝,就有以幹支來記時間的記載,從挖掘出來的大量商朝甲骨文卜辭中顯示,以天幹地支來記載時間在當時已經非常普遍,而這種記時的方法直到今天,在中華民族中還在普遍地使用著,以天幹地支記錄時間的做法,現在的農曆中仍然存在,並沒有因為科學的進步而被拋棄,雖然也有人認為它們是
  • 天幹地支誰更重要?為何地支藏著天幹?
    關於時晨八字算命起名中的八字,命運天幹與地支誰對日主的影響更大呢?有人認為因為地支藏天幹,所以應從地支結合日幹來看命運如何。
  • 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 什麼是十二天幹地支
    天幹地支(簡稱為幹支)是中國古代紀年曆法,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天幹地支五行對照表:五行為木,對應的天幹是甲乙;地支是寅卯辰。五行為火,對應的天幹是丙丁;地支是巳午未。五行為土,對應的天幹是戊己;地支是辰戌醜未。五行為金,對應的天幹是庚辛;地支是申酉戌。五行為水,對應的天幹是壬癸;地支是亥子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