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我們的內心與萬事萬物相互感應,相互影響,就會對人形成複雜的心理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你用本心的善念對待一切,那麼你眼前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如果你內心良知被七情六慾所遮蓋,充滿了黑暗的惡念,那麼你眼前的世界就是恐怖的,黑暗的。所有東西只是客觀存在,無善無惡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覺到的,其實只不過是你內心的映射而已。那麼既然我們的主觀意念中總是會出現善惡,那麼我們的心又該如何區分善念和惡念呢?
王陽明對於善惡準則有自己的認識。他說,所有的是非善惡都是按照你的良知指引,並隨時變化的。比如打人是不對的,但是為了救人,別說打人了,殺人也是可以的。當有惡人威脅別人生命的時候,此時你跟他講道德是沒用的。欺騙更是如此,如果你用來對付壞人,欺騙也是很正常的手段。如果你對敵人誠實了,就是背叛,也是不道德的。這點充分體現在了王老師的軍事思想上,他用兵基本都是聲東擊西,欺騙性極強,而且從來說話不算數,江西剿匪的時候,就把人家騙得團團轉。如果是一個傳統的聖人很難如此行事,但王陽明卻認為這都是正常的。那些擁有大格局的人,從不拘泥於小節。這和那種婦人之仁,有本質的區別。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所謂的善惡都是相對的,不能根據傳統道德一概而論。說白了,王老師就是要我們按照良知來做事,不要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做事只要問心無愧,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這和當時的的傳統文化,什麼三從四德之類的有本質的區別。
王老師說只要你能夠按照良知行事,便可以創建功業,他認為即便是聲色貨利,也沒什麼問題,只要你按照良知行事就行。意思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有七情六慾,這都是人的天性,根本不必去搞存天理滅人慾那套。只要你對得起自己的良知就行,只要心安就可以了。但是老牟覺得這個東西就比較難以拿捏了,每個人都有很多的藉口,比如撈錢是為了做大官,做大官之後才能為人民更好地服務。很多人都是這麼說服自己,走上不歸路的。這樣反而助推了大家做壞事。所以還是得說回到心學的起點,你這個人必須得本心光明才能按照良知行事。比如曾國藩,他利用聲色貨利,出淤泥而不染,立下了豐功偉績,也成就了自己。但是如果人品出了問題,你的良知被惡念遮蔽了,那麼就不能再致良知了,而現實中,恰恰是大多數人人品出了問題。
人本身就有求生欲,色慾,利慾等各種欲望。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的天性。有了這些欲望,我們才有生存,工作的動力。所以適當的欲望是可以的,過頭了就成了惡,這些惡就會遮蔽我們的良知。我們的良知就像天上的太陽,而欲望就像天上的雲朵。藍天白雲應該是自然的常態,可是當你的欲望過頭了,就變成了烏雲密布,遮蔽了你的良知。這時候你就不能按照良知做事了
所以王陽明很能理解這些人之常情,他也不喜歡存天理滅人慾那一套,認為一定的情緒是必要的,但是過度就不好了。比如孩子生病了,你自己就難受的半死不活,這個完全沒有必要。保持本心光明,不要讓過度的欲望遮住你的良知,才能更有助於你冷靜地想辦法。你要想明白,最終我們還是要解決問題的,如果不解決問題,哭死又有什麼用呢?
守孝也是一個基本禮節,在古代父母過世,兒子無論身居何職,也要守孝三年,這個王陽明表示理解。這是在表示對於父母的情感,但是有人卻標新立異,非要守孝6年,甚至守孝9年,這就有點過了。這種人就不是守孝這麼簡單了,他還有其他的目的,很可能就是想炒作自己的名聲,以謀取什麼利益。
作者還舉了一個例子,大唐盛世,李世民大赦天下,釋放了300名死囚,讓他們回家過年,然後秋天再回來領死,當時很多人擔心,這些人一旦放了,哪裡還能回得來。結果沒想到,一個不少,秋天全都回來領死。對於如此守信的死囚們,李世民也沒客氣,全都無罪釋放。於是結局是皆大歡喜。在王陽明看來,這些人肯定都是沒安好心,李世民大赦天下,本身就是收買人心。既然皇帝要表現仁愛,那麼這些死囚也就捨命陪君子,陪你演一回天恩浩蕩,反正本身是要死的人了,萬一賭一把,賭贏了,就有生存的機會,不賭白不賭。所以無論李世民和這些囚犯其實都沒安好心,都是在刻意的表演。這件事也被後世很多學問家所詬病。
所以王老師告訴我們有意為善,刻意的為善,這些過頭的行為,不符合人之常情的行為,也是惡念。
每個人都有良知,為什麼有人流芳千古,而有人卻要遺臭萬年,主要就是人生觀出了問題,王陽明說,他們的心失去了本體。也就是說良知被遮蔽了,不能夠正常工作了,良知被遮蔽那麼意念就有了善惡之分,那麼良知是如何被遮蔽的呢,王老師說,習氣所染,這個社會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學這套東西,也不願意去致良知,所以也就形成了虛偽和客套,久而久之這反而成了一種社會習慣。大家置身其中,似乎也覺得本該如此。於是社會價值觀偏了,人生觀也就偏了,你自己也沒有校正能力,也不願意去讀書學習,於是就會盲從,最終隨波逐流,比如當今社會,大家已經沒有信仰,那麼金錢就成了唯一信仰,每個人都在為了錢出賣一切,而且並沒有人覺得這個不對。大家都把成為巨富當成了成功的第一標準。那些什麼道德楷模的聲音越來越小。即便有想法修心正心的那些人,也會受到所見所聞的限制。所以他在龍場,跟當地的蠻夷講他的心學,他們一聽就懂,反而是回到中原給那些所謂的高知群體,讀書人講課,卻經常處處碰壁。主要是因為這些讀書人,被當時的程朱理學所束縛住了。
下面我們看第三句話,知善知惡是良知,這是王陽明心學的價值觀,其實就三個字:致良知。如果一個人能夠致良知,必然成為一個道德楷模,功成名就,如果國家能夠致良知,也必然富強和諧。王陽明說,他用了太多的苦難和磨礪,換來了良知二字,這個可能一般人無法理解。包括老牟自己,這本書我讀了三遍,才稍微有所感悟,但是還是無法進入王陽明所說的的這種境界,其實這些哲學家,學問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境界不一樣。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感悟也不一樣。只有經歷過生死或者是大災大難的人,或許才能參透這種奧秘。
王陽明認為造反的寧王朱宸濠也是有良知的,他在被抓後,也央求王陽明,說他的婁妃是好人,要王陽明好好安葬,寧王也在最後後悔了,當時利慾薰心才會不聽婁妃的忠告,走上造反之路。寧王能說出這個話,說明他的內心也有良知,也知善惡,只是一直被利益遮住了良知。另外,那些大奸大惡之徒其實也有良知,即使是流氓也不希望別人稱呼他流氓,所以可見這些人心裡也是有善惡之分的,也知道當流氓不光彩,只是在騙自己罷了。那麼你有沒有良知呢,肯定是有的,都知道該多學習,努力工作,為家庭打拼,但是一有時間就被手機蒙蔽了心智。編出一些理由欺騙自己,我都這麼累了,再學習那就崩潰了。不如先犒勞一下自己。其實每個成年人都能分得清楚,哪些是良知,哪些是藉口,只是他們不願意遵循良知而已。甚至連孩子也能分清楚,比如他正在玩手機,父母一推門,他馬上就收起來,這說明他自己心裡十分清楚玩手機是不對的。還有考完試之後,排名前列的一定是趾高氣昂,倒數幾名,一定也是垂頭喪氣。說明他知道好好學習才是良知,只不過這種良知,過兩天就又被手機遊戲給蒙蔽了而已。
良知就是你道德和智慧的直覺,你潛意識裡的第一念頭。第一念頭都是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孝敬父母,待人友善,和氣生財,只有個別人有報復社會的想法,這也是因為他多年積怨造成的,說明他的良知已經被汙染了,失去了光明的本心。只要是正常人,都會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說的通俗一點,大家都是想成為一個好人的,也都想別人對自己好的,沒人想成為一個混蛋。
王陽明說,致良知有兩個障礙,第一是懶,主要是懶得思考,社會上信奉什麼就隨大流,所以也就懶得去想,這到底對不對,是否是真的良知。第二是沒有能力,像朱宸濠這樣,發動戰爭造成生靈塗炭,任何人都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他自己和他的死黨卻不知道,因為他們的良知被當皇帝欲望蒙蔽的結結實實。失去了致良知的能力。還比如那些恐怖分子,他們被宗教洗腦,不顧一切地執行他們口中的聖戰。被所接受的教化蒙蔽了良知。
社會上絕大多數無法致良知的都是第一種,也就是懶人。這些人就是因為懶,任其發展下去,讓自己的良知蒙蔽得越來越深,直到成為第二種人。結果必然是毀滅性的,到時候悔之晚矣。
當我們被各種私慾所蒙蔽,就無法做到知行合一了。要強調一下,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而並非只是知道。良知光明的人,面對任何情境做出的是非判斷,之後也必能踐行。之所以王陽明要提知行合一,他就是覺得很多人都把知和行看成是兩件事。比如有人覺得看到美女只是意淫一下,所以就沒有罪過。你恨一個人,心裡都把這個人殺死好幾遍了,罵過他祖宗十八代了,但是表面上卻總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樣子。王老師說,心裡產生惡念,雖然沒有去實踐這些邪惡,但是也沒有禁止。這也是不對的。因為時間久了你的良知就會被你這些意念蒙蔽,當這些惡念進入你的潛意識,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在電影中我們也看到過這樣的情節,某人一怒之下殺了人,可是等他回過神來,才知道害怕。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就像開車一樣,剛學車的時候一遇到特殊情況就亂打方向盤,而老司機遇到特殊情況就會想也不想的踩剎車,這就是習慣已經進入了你的潛意識,在緊急情況下你根本來不及思考對錯,就會自動的做這些動作。對於那些壞事,你不但不能去做,甚至連想都不應該去想。這才是知行合一。而那些好心善意也必須落實下去,才會有效果,光是心懷天下,悲天憫人,最後什麼也沒幹,這也是不對的。
所以王陽明主張,思善念行善舉的知行合一,那些歪的斜的最好連想都不要想就對了。知行合一就是提高效率的法寶,有了知行合一你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結。所以重中之重,我們一定要從根本上打造光明的本心。只有一顆光明智慧的心指引著你,才能在正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所向披靡!所以一定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兩面派,偽君子,那樣最終會人格分裂。行事也必然糾結無比。最後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所以不管是做生意,做投資還是做人,怎麼想的就要怎麼幹。重中之重,就是必須先被正確的思想洗腦,洗去你人性中的弱點和錯誤才行。這就需要你多讀書,多思考,讀好書,建立正確的思想。就比如做股權投資,為什麼8成人會賠錢呢?就是因為你腦袋空空不學習,懷著賭博的心理做投資,被利益蒙蔽了良知,整天就跟買彩票一樣瞎猜。你不賠錢老天爺都對不起你。還有一些人知道該多學習投資知識,甚至知道投資的基本常識,但是總是知行不一,總是被市場情緒中的恐懼和貪婪控制。該賣出了總是僥倖或者貪婪,該買入了,總是恐懼。最後搞得自己心力交瘁。
說白了還是因為學得不夠火候,沒有真正地被正確思維洗腦。按照王老師的說法,就是你良知還不夠光明。克服不了自己的私慾。所以,投資也要知行合一,只有在受到嚴格的訓練之後,才可以運用那些知識。有人提出質疑,真的可以洗腦成功嗎,真的可以成為像王陽明那樣良知光明的牛逼人物嗎?答案顯然是可以的,特種兵都能夠經過訓練之後,在危險的時刻捨身擋子彈,軍人在衝鋒號響起的時候,也能奮勇躍出戰壕,這都是長期洗腦訓練的結果,生死都能不顧,更別提利益這點小事了。所以重要的還是不斷的反覆的洗腦訓練,這就需要多讀書,多實踐。踐行知行合一,就是在光明良知,而光明良知的過程就是知行合一。
王陽明還說,每個人都有良知,但是良知的大小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又該怎麼理解呢?咱們明天接著講
如果您新歡老牟的讀書圈就加入我們一起學習吧,微信添加老牟的讀書圈,每天讀書半小時,讓您輕鬆獲得成長!
知行合一王陽明12:心學,強大內心的終極武器
知行合一王陽明 第二部1:無善無噁心之體,立足當下,此心不動
知行合一王陽明2:有善有惡意之動,如何控制情緒,讓心態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