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中國的大師,古往今來數不勝數,但是能有資格被稱為聖人的,王陽明絕對算是一個。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但是卻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簡單告訴你,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厲害在哪裡?讀懂了,你也就知道他為何被稱之為聖人了。
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小狼咬死一隻可愛的小白兔,然後給久病的媽媽補營養是善還是惡?
其實這得看你的內心,知和行在某個時刻是一個東西,你選擇了,就表明那你的心已經認了什麼是善。心對善惡的理解是本質的,原始的,不是你聽到的人口中說的善惡。此外,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反的,也沒有絕對的善惡的。
王陽明說:其實糾結這個善惡的問題,是你自己的「知行」不足而導致的
知到深處便是行——任何知識,一旦你真正了解,變成了自己的人生體悟(傳統文化的知,主要是指這種道德修養、性情涵養的知識),就會自覺得變成你的人生行動。
反之,如果你看似了解了一個知識,但你不去做。比如說「做好事是對的」。這個時候並不是說明你知道了卻沒有做,而是說明你知道的並不真,並不深,比如說你還不知道「為什麼做好事是好的」、「為什麼其他人不做好事,我要做好事」……等等一系列的知識。
一旦你把這些相關的知識都系統化了,你對於「做好事是好的」這一知識就真的變成你自己的了。你就會像喜歡美色一樣喜歡好事,因為好事已經由外在的知識變成了你內在的信念了。
行到深處便是知,知的由來只能是行,你只有在行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知、才能獲得知,才能體會知。你即便在理論上不能說明自己的行為,但只要你的行為落實的持久、恆定,那麼你就已經獲得了人生的「知」。
換個說法——你們自己說的東西,你們自己相信嗎?
我這裡說「相信」,不包括:
1. 你為了證明你的水平不低,覺得有個東西能把事情解釋得差不多,你就可以相信。無論這個理論是否真的解決了你的問題
2. 你覺得王守仁很牛
信他的話錯不到哪裡,你覺得相信了。而其中不能解決問題(或者解釋)的部分,只是你還沒有修煉到,遲早你會修煉到的
3. 王守仁說沒說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相信世間有你認為的真理,王守仁肯定在說你認可的那些真理
如果你說的是這些「相信「,那麼你幹的恰恰是王守仁最不爽的「後儒」們的作為——濫解聖人之說: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摹仿眷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這個基礎,你應該會注意到,大部分人(俗人)思考問題,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現實和欲望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別人的欲望就是你的現實,你自己的欲望很容易改變,然後你就以為別人的欲望是一樣(容易改變)的,卻不明白別人(們)的欲望是一個「妙」,《道德經》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概念空間。清晰地定義了這兩者的分野,並用大量的實例來強化這幾個概念之間的關係。
但這個基礎哲學交到俗人的手中,他們是理解不了的。
雖然這個東西其實真的很簡單,但這個世界就是有很多人是拋不開自己的(這可能是造物保護人的需要)。
你給他講「事實」是什麼,他永遠要關聯到自己身上,然後以這個事情(理論上)對自己好不好來判斷對錯。
這樣,在這些人身上就存在一個很大的矛盾區:他們發現自己的處事原則常常解決不了問題,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理論」什麼都解決不了。他們無論成敗,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是什麼造成了成功。但他們又嚮往成功者的策略。而成功者的真正策略是無為。
王守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王守仁說,這你得問你自己的本心。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你本心的反映。你覺得你做得對,那只是你自己覺得你做得對,不是因為別人說你做得對。所以,所有的道理不過是你內心的反映,心即理也。
現在多少父母會「修理」他們的孩子,他們還會心安理得地說,「這是為你好」。「好壞」這種東西,這些都是你內心的感受,所以,你應該做什麼,要問你自己的本心。
這就和上面那個俗人的觀點有本質區別了,俗人的觀點看起來更唯物,認為真理在物上,物上有正確的行為這個屬性。而王守仁的觀點顯得更唯心,他說,物可以有規律,但最終好和壞,卻是內心的反映,所以,規律你可以求諸外,但良知你要求諸內。你要問你的心。
王守仁的修煉,你讓你不斷面對自己的內心,通過做事(格物),最終理解你心中的良知是什麼。
這個思維,就叫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你不去做事(無論是行善還是行惡),你就沒有意動,也就不會真正知道你的心,也不知道你把什麼認為是善,什麼是惡。
也許有人會在被人人唾罵的時候仍找到自己心中的善,王守仁不反對,你真的承認就好,他不在乎,他只是說,你「真的這樣想才好」。
現在你明白什麼是知行合一嗎?
俗人認為知和行是分離的,要讓行向知靠攏。而知行合一是說,這兩者是一個東西,你做了一件事,那既是你的知,也是你的行,這兩者共同映射到你的心裏面。
如果你願意去面對你自己的內心,找到你真的覺得快樂的東西,知道什麼是你不希望看到的東西,那個東西叫「良知」。
如果您看過劉慈欣先生的《三體》,就會發現三體人其實就是知行合一的最終體現,沒有了知與行的分野,也就沒有了知行分離的內心痛苦。
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讓人有一種迫切的,無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統領我們行為的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何以能決定我們的一舉一動。
而了解什麼決定我們行動之後,才能不被外物所幹擾,也會因此而做出更多的成就。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心學的點,推薦您看這套《傳習錄》+《知行合一》,厚厚的兩本書,從王陽明的語錄、詩文、事跡等等,都在這套書上有收錄。
這本書不僅有原汁原味的心學文言文,還有精準的白話文翻譯,即使讀者一點文言文的基礎都沒有也能看。
心學的力量,比什麼都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推崇王陽明,而且心學直接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因,
少一頓可有可無的應酬,少抽幾包煙,少喝瓶酒,兩本心學智慧、精神糧食就能包郵到家。
讀好書給人的好處,不只是讓你了解更多的知識。讀好書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直接影響到你的生活,讓你提升自己的格局、人生感悟。
如果您想購買這本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