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狼咬死兔子救母狼,是善是惡?王陽明:糾結善惡的人,必定痛苦

2021-01-15 毛妹日記

說道中國的大師,古往今來數不勝數,但是能有資格被稱為聖人的,王陽明絕對算是一個。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但是卻不理解是什麼意思,這篇文章簡單告訴你,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厲害在哪裡?讀懂了,你也就知道他為何被稱之為聖人了。

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小狼咬死一隻可愛的小白兔,然後給久病的媽媽補營養是善還是惡?

其實這得看你的內心,知和行在某個時刻是一個東西,你選擇了,就表明那你的心已經認了什麼是善。心對善惡的理解是本質的,原始的,不是你聽到的人口中說的善惡。此外,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反的,也沒有絕對的善惡的。

王陽明說:其實糾結這個善惡的問題,是你自己的「知行」不足而導致的

知到深處便是行——任何知識,一旦你真正了解,變成了自己的人生體悟(傳統文化的知,主要是指這種道德修養、性情涵養的知識),就會自覺得變成你的人生行動。

反之,如果你看似了解了一個知識,但你不去做。比如說「做好事是對的」。這個時候並不是說明你知道了卻沒有做,而是說明你知道的並不真,並不深,比如說你還不知道「為什麼做好事是好的」、「為什麼其他人不做好事,我要做好事」……等等一系列的知識。

一旦你把這些相關的知識都系統化了,你對於「做好事是好的」這一知識就真的變成你自己的了。你就會像喜歡美色一樣喜歡好事,因為好事已經由外在的知識變成了你內在的信念了。

行到深處便是知,知的由來只能是行,你只有在行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知、才能獲得知,才能體會知。你即便在理論上不能說明自己的行為,但只要你的行為落實的持久、恆定,那麼你就已經獲得了人生的「知」。

換個說法——你們自己說的東西,你們自己相信嗎?

我這裡說「相信」,不包括:

1. 你為了證明你的水平不低,覺得有個東西能把事情解釋得差不多,你就可以相信。無論這個理論是否真的解決了你的問題

2. 你覺得王守仁很牛

信他的話錯不到哪裡,你覺得相信了。而其中不能解決問題(或者解釋)的部分,只是你還沒有修煉到,遲早你會修煉到的

3. 王守仁說沒說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相信世間有你認為的真理,王守仁肯定在說你認可的那些真理

如果你說的是這些「相信「,那麼你幹的恰恰是王守仁最不爽的「後儒」們的作為——濫解聖人之說: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不過示人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討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後世著述,是又將聖人所畫摹仿眷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遠矣。

如果你看懂了上面這個基礎,你應該會注意到,大部分人(俗人)思考問題,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現實和欲望的關係是什麼?「

因為別人的欲望就是你的現實,你自己的欲望很容易改變,然後你就以為別人的欲望是一樣(容易改變)的,卻不明白別人(們)的欲望是一個「妙」,《道德經》給出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概念空間。清晰地定義了這兩者的分野,並用大量的實例來強化這幾個概念之間的關係。

但這個基礎哲學交到俗人的手中,他們是理解不了的。

雖然這個東西其實真的很簡單,但這個世界就是有很多人是拋不開自己的(這可能是造物保護人的需要)。

你給他講「事實」是什麼,他永遠要關聯到自己身上,然後以這個事情(理論上)對自己好不好來判斷對錯。

這樣,在這些人身上就存在一個很大的矛盾區:他們發現自己的處事原則常常解決不了問題,但他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理論」什麼都解決不了。他們無論成敗,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是什麼造成了成功。但他們又嚮往成功者的策略。而成功者的真正策略是無為。

王守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王守仁說,這你得問你自己的本心。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是你本心的反映。你覺得你做得對,那只是你自己覺得你做得對,不是因為別人說你做得對。所以,所有的道理不過是你內心的反映,心即理也。

現在多少父母會「修理」他們的孩子,他們還會心安理得地說,「這是為你好」。「好壞」這種東西,這些都是你內心的感受,所以,你應該做什麼,要問你自己的本心。

這就和上面那個俗人的觀點有本質區別了,俗人的觀點看起來更唯物,認為真理在物上,物上有正確的行為這個屬性。而王守仁的觀點顯得更唯心,他說,物可以有規律,但最終好和壞,卻是內心的反映,所以,規律你可以求諸外,但良知你要求諸內。你要問你的心。

王守仁的修煉,你讓你不斷面對自己的內心,通過做事(格物),最終理解你心中的良知是什麼。

這個思維,就叫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你不去做事(無論是行善還是行惡),你就沒有意動,也就不會真正知道你的心,也不知道你把什麼認為是善,什麼是惡。

也許有人會在被人人唾罵的時候仍找到自己心中的善,王守仁不反對,你真的承認就好,他不在乎,他只是說,你「真的這樣想才好」。

現在你明白什麼是知行合一嗎?

俗人認為知和行是分離的,要讓行向知靠攏。而知行合一是說,這兩者是一個東西,你做了一件事,那既是你的知,也是你的行,這兩者共同映射到你的心裏面。

如果你願意去面對你自己的內心,找到你真的覺得快樂的東西,知道什麼是你不希望看到的東西,那個東西叫「良知」。

如果您看過劉慈欣先生的《三體》,就會發現三體人其實就是知行合一的最終體現,沒有了知與行的分野,也就沒有了知行分離的內心痛苦。

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讓人有一種迫切的,無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統領我們行為的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何以能決定我們的一舉一動。

而了解什麼決定我們行動之後,才能不被外物所幹擾,也會因此而做出更多的成就。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心學的點,推薦您看這套《傳習錄》+《知行合一》,厚厚的兩本書,從王陽明的語錄、詩文、事跡等等,都在這套書上有收錄。

這本書不僅有原汁原味的心學文言文,還有精準的白話文翻譯,即使讀者一點文言文的基礎都沒有也能看。

心學的力量,比什麼都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推崇王陽明,而且心學直接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因,

少一頓可有可無的應酬,少抽幾包煙,少喝瓶酒,兩本心學智慧、精神糧食就能包郵到家。

讀好書給人的好處,不只是讓你了解更多的知識。讀好書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直接影響到你的生活,讓你提升自己的格局、人生感悟。

如果您想購買這本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
    知行合一王陽明3:知善知惡是良知!我們該如何區分善惡?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所有的善惡煩惱都來自內心發出的意念,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我們的內心與萬事萬物相互感應,相互影響,就會對人形成複雜的心理影響。
  • 什麼是善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為什麼
    《人生三修》一書中曾經說過: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也許,這正如我的一個人生感悟:人世間的一切福氣和禍患,都有它們自身的運行軌跡;人世間的一切富貴和貧賤,也都在因果的掌控之中。人在做,天在看,是忠是奸天會辨,是善是惡天會判。
  •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
    王陽明:「人常為善,必有善報」,人到中年要多做善事積「善德」有句老話我們都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本就是因果循環,種善因得善果,與之相反作惡事得惡果。很多名人大家都是尊崇「善德」。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楊萬裡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人性中的善與惡)
    古往今來,人性的善與惡一直是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命題《三字經》開篇就是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而儒家的荀子堅決否定這種說法,他認為:人性本惡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已經知道,人性本無善惡,善惡都是後天形成的。善惡無關本性,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人類獲得利益的表現方式斯賓諾莎說:所謂善是指一切的快樂和一切足以增進快樂的東西而言每個人的心中都隱藏著一個天使,一個魔鬼,在魔鬼的內心,有著天使的靈魂,在天使的背後,潛伏著魔鬼的騷動在它們的角逐中,天使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善,魔鬼獲勝,則人的行為是向惡。更多的時候,天使與魔鬼是勢均力敵的。
  • 狼的「天敵」,它專門吃狼,光聽名字就足夠讓小狼們害怕了
    在自然界當中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有足夠強才能夠生存下去,而狼平借著他的狡猾跟陰險,在動物界中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但是一物降一物,儘管狼在動物界中的地位很高,但是他也是有天敵的,而且還專門吃狼,光聽名字就足夠讓小狼們膽戰心驚了。
  • 《狼狼》:友誼是需要理解、包容和珍惜的
    最近,孩子喜歡上了繪本《狼狼》,昨天還拿到幼兒園廣播室去講。這是關於兔子和小狼友誼的故事。在我們的認知裡,狼吃兔子是天性,兔子怕狼也是天性。一隻連名字都沒有的小狼,第一次去打獵,就突然失去了叔叔。湯姆給小狼取了個名字叫:狼狼。天真無邪的狼狼和湯姆成了好朋友,成天粘在一起玩。湯姆教狼狼打彈珠、讀書、數數,狼狼餓了,湯姆就教他釣魚。狼狼教湯姆怎樣比其它兔子跑得快。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孟子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人性善的觀點——首先,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不善,水無不下。」(《孟子告子上》)這裡的善,就是「不忍人之心」(用現代化講,就是不忍心看到別人有難處或遭遇痛苦)。他又進一步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我固有之也。」
  • 人的本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由於這部電視劇是以秦國以商鞅為主角的,所以這場辯論毫無疑問是商鞅獲勝,然而歷史上性善論與性惡論的辯論可就沒這麼簡單了,事實上直到今天這兩種觀念仍有博弈。上文提到的商鞅與孟子的辯論儘管並不存在於真實的歷史中,但的確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儒、法兩家在人性善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孔子和孟子看到了人性的善,那是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商鞅和韓非看到了人性的惡,那是在面臨利益衝突的時候。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篇文章讀懂心學
    而後,王陽明更是提出了心學「致良知」的宗旨,心學也由此形成了清新獨特的學術脈絡。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四句教》何為「良知」?在王陽明的觀點中,「良知」是人心的本體,沒有善惡之分。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時,會把自身意念加到事物身上,然後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區別。
  • 一字聖典:善 範曾談中法聖賢王陽明和笛卡爾
    上》)這善之根,會有所生發,成為了一個人的內、外的善的源頭。所以王陽明說:「何以幹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有箇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傳習錄》)可見根本善實在是生死之大判,人而無善根,雖生猶死,那是良知泯絕的必然後果。而「心正則中,身修則和」,這「中」與「和」的大本達道,與仁者同在,而「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絕對是中和而寧寂的。
  • 善極必昌 惡極必敗:《天樞上相諸葛仙師啟化真經》注釋
    曉修之人、自能脫俗、而歸聖賢之域。天理昭昭、報應無差。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惡之路、宜要辨明。禍福之門、應知認識。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凡人善惡、由積而成。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為善者、雖逢兇化吉。為惡者、雖迎祥而轉禍。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全忠全孝、講功過以勸人、體天行道。守廉守節、言因果、以濟眾、立德修身。忠孝為修身之本、廉節為立品之宗。
  • 王陽明心學的精髓,只有六個字和四句話
    另外三個字「致良知」,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這源自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羞惡有心,人皆有之」,王陽明進一步發揮,人皆有良知。當你看到幼兒落井,你會想去救,當你看到飛禽走獸悲鳴,會起不忍直視之心,當你看到好端端一個物件,被無辜打碎,會起惋惜之情,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 內蒙古發現6隻狼,深夜闖羊圈,吃飽後又咬死20隻羊,揚長而去
    吃飽後又咬死20隻羊,揚長而去這戶牧民家養了近90隻山羊,這是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為了生活不容易,大冬天還要照料這一群山羊。可是沒想到啊,竟然來了6隻狼!這6隻狼突破了羊圈,可把裡面近90隻山羊嚇壞了,大叫著亂跑,像沒頭蒼蠅一樣,窩裡怎麼會進狼了?狼群看到這麼多山羊,眼裡發出綠光,張大嘴巴露出牙齒,樣子特別兇狠。
  • 冰天雪地中野狼咬死農場主愛犬,俄羅斯農夫赤手空拳打死大狼
    據英國媒體LADbible網1月6日報導,俄羅斯東部某農場,一匹狼咬死了農場的兩隻狗,還攻擊了農場主的馬。作為戰鬥民族,農場主衝了出去,和狼在雪地裡打了起來。他一把掐住了狼的喉嚨,狠狠地給了它幾拳,把狼弄死了。
  • 老僧:不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之人,往往是不懂這三點
    老僧說:「善惡之報與佛釋道三家文化中都有講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前人的智慧和經驗總結,能夠解決一個人人生中的諸多逆緣,所明示的真理,我輩應當深信不疑。」當我說到一些善惡沒有得到相應報應的例子時,老僧笑道:「善惡因果的報應其實是很複雜,人除了對自己以外,這世間的任何事,誰敢說看得清看得全?別人經歷過什麼,做過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人的看法永遠是片面的。
  • 孟子曰「性善」,並不是「人性本善」
    最後,說明《孟子》認為「人性」必然為「善」的原因如果只是沒頭沒腦地丟出「你覺得人性究竟是善或是惡」的問題出來,可想而知,每個人的答案一定都有很大差異。有些人會主張「性惡」,有些人則會主張「性無善惡」、「性兼善惡」或是其他各種五花八門的答案。
  • 惡痣和善痣得區別在哪裡
    大多數人天生都有痣,痣不是指黑色素,而是指突出的、長毛的痣,痣有分善惡,不同位置有不同影響。
  • 心胸狹隘,是人痛苦的根源
    生活中,我們時常能聽到有人說」誰誰真小心眼,真小氣」這樣的話,其實,就是在說一個人心胸狹隘的意思,生活中心胸狹隘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愛計較、多疑慮、常執拗、善怨恨。王陽明曾說:」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 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網友:看得「熱血沸騰」
    這一傳說或許說明王陽明確實是承載著一些偉大的使命而來的吧!2:少年立志就很牛王陽明從小就志存高遠,心思不同於他人,一次課堂上的探討,他竟認為科舉並不是第一頭等大事,真正最要緊的是讀書做聖賢之人。然而牛人命運皆多舛,他也大起大落幾次,考個進士都考了三次才中。幾經磨難,王陽明卻說:大家都是在為不得志而羞恥,可我卻為自己因為不得志懊惱而羞恥。是的,他就是個這般不同尋常的牛人。
  •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這位高僧用一句話解釋清楚了
    原文: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翻譯:中峰禪師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解析: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禪師僅用一句話就解釋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