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還記得幾年前,年近百歲、當時雲南唯一健在的南僑機工羅開瑚老人說過這樣一句話:「馬來西亞白天連著黑夜從未停止的愛國浪潮,從緬甸轉移回國時戰火瀰漫的那種慘狀,戰爭的殘酷是現在的人們根本無法想像的……」
今天凌晨2點,羅老因病逝世,享年102歲。
羅開瑚,1918年出生於海南省文昌縣,1934年去到馬來亞謀生,成為了一名華僑;1939年7月參加第八批南僑機工回國抗戰;1942年機工被遣散後在昆明開小飯店、咖啡館維持生活;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分配到昆明市五金公司工作,直到1978年退休;1985年開始聯繫、尋找南僑機工戰友,1986年9月3日成立南僑機工雲南聯誼會,任理事;2020年11月12日凌晨2點逝世。
「你要在那個時代,你也會那樣做。」
談起愛國,羅老為自己當年赴國難的行為感到自豪,他認為這是一生中最值得做的事。不過與此同時,他卻說沒覺得自己有多偉大。「你要在那個時代,你也會那樣做。」
1939年日寇瘋狂侵吞中國領土,沿海口岸及對外交通要道先後淪陷,國際軍援運輸瀕臨斷絕。新開闢全長1146公裡的滇緬公路是聯繫東南亞的紐帶,成為戰時我國西南大後方對外的唯一國際通道。海外華僑捐贈的軍需物品、藥物和國際援助中國抗戰的物資都要利用這條公路輸送。在急需大批汽車司機與機修人員之際,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運輸處致電「南僑籌賑總會」,企望招募華僑機工回國以救燃眉之急。
1939年2月,海南島淪陷,這讓來自海南島的南洋華僑們坐不住了,同樣來自海南的羅開瑚也意識到了祖國陷入了一種極其危險的境地。「要回去!要抗戰!中國必須勝利!」時年只有21歲的羅開瑚也被當時鋪天蓋地般席捲馬來西亞街頭的愛國熱潮所激蕩,喚醒了他心中的愛國熱情。在一番簡單準備之後,羅開瑚便成為了九批歸國華僑中的一員,和侄子羅豫江、羅豫川一道回到了昆明。
「昆明是個好地方,我捨不得走。」
1939年10月,在經過短期培訓之後,羅開瑚被分到了華僑先鋒大隊二中隊,前往緬甸臘戎接收新加坡南僑總會贈送的載重汽車,同時載滿物資,開始了在滇緬公路上的運輸。
1942年,緬甸淪陷,南僑機工們在從緬甸撤退回國時傷亡慘重,惠通橋被炸毀,滇緬公路中斷,南僑機工們陷入了失業狀態,羅老也回昆開始自謀生計。羅老說,很多人都選擇去往別處謀生,還有人去了印度,但是他不想離開,「昆明是個好地方,我捨不得走。」
「現在的生活好啊,你們要珍惜。」
新中國成立後,羅老先後在昆明市百貨公司、昆明市五金公司工作,1978年退休後,羅老居住在篆塘路96號五金公司宿舍。羅老退休較早,退休工資基數較低,在國務院僑辦兩次文件規定調整後每月補足2700元,加上國務院僑辦每年24000元的特殊津貼和基金會每年12000元的補貼,羅老晚年生活富足悠閒。
「現在想想,其實我也沒有多少貢獻,反而是國家一直對我們非常照顧,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在各個方面都給了我很多的關心。現在日子好了,誰家也沒有說是沒有米下鍋的。」談起戰後的生活,羅開瑚滿滿都是欣慰和歡喜,看著自己的祖國一步步走出戰火,看著周圍的人們生活一天天變好,羅開瑚從心底裡高興。「我是什麼都經歷過了,你們現在的人無法理解戰爭的殘酷,現在的生活好啊,要珍惜。」
「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哪個人想過要活著回南洋。中國必須勝利!因為愛國如此,華僑不管條件如何艱苦,也要回來支持自己的祖國!」,羅老曾這樣說過。
2015年9月,羅老獲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來源 | 區融媒體中心 崔志超
部分素材綜合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 | 張穎芸
責任編輯 | 崔志超
編審 | 王繼紅
轉載請聯繫我們或註明出處!
昆明五華發布(KMwuhuafabu)
我知道你在看喲